春时间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ei1988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雨水:草色遥看
  杏花开了,杏花开得有些孤独,在村庄寂寞的墙角,像一位寂寞的小妇人,向春天倾尽所有。杏和梅是姊妹,只不过有着不同的命运。梅走得远,远嫁烟雨朦胧的江南,穿小巷,走咯噔的青石小桥,平添了几许思乡的酸涩;杏守着,守着辽阔的北地,每当梅花开过,从风中传来丝丝缕缕微弱的香——噢!蓦然一惊,原来是梅花传递的消息。
  羊圈里的羊,憋了一冬,看够了寂寞的天空,吃够了没有汁水的干草,骨子里躁动着一缕春情。等不得木根爷打开栅栏,后退,起跳,跨栏般跑出家门。这时的老河滩河流刚刚解冻,哗啦啦的冰凌逐水流向远方。这时的草刚刚挣破地皮,露出嫩黄的芽尖。羊于心不忍,只有我们才满处寻找散落在风中的谷荻。“谷荻谷荻,抽筋剥皮,今年出来,明年还你。”谷荻就是茅针,“春生芽,布地如针,俗谓之茅针,亦可嗷,甚益小儿”。我们就是大地上奔跑的小儿,过了许多年,忘记了当年的景象,也忘记了当初许下的承诺。
  这是雨水节气,田野里的麦苗开始逐渐返青,睡了一冬,眉眼枯燥了一冬,经不起春风唤,经不起日渐升腾的地气催,一攒劲儿,长高了两三寸。木根爷赶着羊,鞭子一响,把羊群引到青青的麦田。啃青,一个多么生动的词语,青是时间的颜色,青是春天的味道,羊儿低头,一抿嘴揪下一绺儿青麦,咀嚼着即将浩荡如海的春天。
  这时的雨水只代表节气,真正意义上的雨尚需等待。天气预报里的宋英杰正手执一根小棍指向我们小小的村落:“雨水节气应当包含三层含义,一是融化,二是降水量增多,三是降雪减少。”春雨贵如油,说得大概就是这个时间,幼年的解缙善辩,一不小心摔倒在贵如油的春雨里,引来路人的讥笑:“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跌倒解学士,笑死一群牛。”这小孩儿的机灵可见一斑,只是有些促狭,春风春雨何管他,不如迎着丝丝春雨走向属于自己的春天。
  元宵节说到就到了,一轮圆月早早升起。此时的村庄喧嚣起来,大姑娘小媳妇结伴走出家门。镇街不远也不近,有的三三两两骑着自行车,有的徒步结伴而行,走着说着笑着,月光与笑声淋漓。
  要过真正的元宵节,需穿越千年光影。徽宗崇宁年间,孟元老跟随父亲到了当时的京都开封,住在汴京旧城城西金梁桥西夹道的南侧。冬至前后,开封府就开始搭建山棚,竖起的檩条正对宣德楼,从这时起,就有人开始聚集到御街上,街边两厢走廊下。到了元宵这天你看,表演杂耍的赵野人扎紧英雄带,一身短打,倒立在十字街口,从从容容吃下一碗冷面;张九哥表演吞铁剑,一把尺余长铁剑入喉,徐徐向下,吓得一街两厢的妇人闭上眼睛;那个叫李外宁的最会药法傀儡,只用手中的烟火就可以变幻成人的形状,烟火升起,一个个虚幻的人物在空中随风飘摇,转瞬即灭……
  这是远古流传下来的欢乐,通过文字的方式载入泛黄的册页。有时我会惶惑,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走失民间的前朝遗民,身着布衣,误入现代的车水马龙。很多个瞬间,我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只有在蓦然回首的某刻,才能唤醒内心的春风春雨。
  没有风,月光洒落村庄,洒落田野。单薄的我夹杂在欢乐的人群中,涌向欢乐的街道。操着安徽口音的马戏表演开始,一只羊沿着颤巍巍的绳索走来走去,它找不到属于春天的青草,只好来回奔波,在众人的欢腾中黯然无语。供销社门前,几乎水泄不通,烟花开始燃放,月光辉映的天空下顿时绽放出虚幻的花朵。这样的欢乐场景一般要持续三两个小时,镇街上的人们几乎忘记了平常时日的窘迫。此时的街道,是一道人群的河流,烟火的河流,笑声的河流;而我,却转身走到阒静无人处,一任月光洒落头顶。
  还是回归到我的村庄就好,还是回归到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老河滩。古人眼中的雨水物候有三:一候獭祭鱼,东风解冻了河面,水獭从地下的洞穴中钻出,它要做的,仅仅是将刚刚从“鱼陟负冰”的立春游来的鱼儿捉上来,排列在岸边,像在祈祷山川大地赐予生命与食物。二候雁北归,历经漫长的苦旅,一只只大雁又整齐地从南方飞来,它们与时间同步,與光阴同行,翅下是浩荡的春风。三候到时,孤单开在村庄一隅的杏树摇落缤纷的花瓣。再美的容颜也会老去,与其老去,不如终于等来初春的第一场雨,化作脚下的青泥。这时适合在细雨中行走,老河滩上的柳已经洇出第一抹青绿。
  二十番花信风,大略说的就是属于花朵的“春天”,从小寒到谷雨分为八气,凡一百二十日,每气十五天。一气为三候,五天一候,八气二十四候,每候对应一种花。这是《荆楚岁时记》所记载的,对应的是大江南北。而在北方,大致只能从雨水开始,桃花开,杏花败,梨花如云来。
  我需要循着季节的脚步,按图索骥,才能将记忆中的某些片段一一唤醒,更需要“獭祭”般搜罗那些散落在民间的记述,复原记忆中的春天。我不会犹疑,在探寻村庄的本源时停下脚步,就如同面对归途,要如何做才能把原本属于村庄的光阴归还于村庄。
  雨水这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家探望父母,一段红绸一罐肉,感谢父母养育的恩情。望杏瞻榆的本义是望着杏花开,看着榆钱落,一开一落间预示着草木萌动,而其真正的内含却是提醒人们要按时耕作,不误农时。
  木根爷已经开始打磨农具,草色遥看,透过朦胧细雨,似有一波绿色的浪涛打马而来。接下来的时日,对于村庄来说,将渐渐步入忙碌时节。春耕,施肥,将第一粒种子种下,期待一个个接踵而至的日子拔节,收获。
  春分:栽下一片春
  燕子归来,燕子从一卷浅淡的水墨图轴中飞出,飞翔在我家的院子上空。不知多少年过去,屋檐下的燕巢还在,一个接着一个,一溜儿排开。燕筑新巢,这多少有点浪费心神,从老河滩上衔来松软的新泥,枯草断茎,就有了屋檐下的家。
  3月20日前后,是春分节气,冬至和夏至的特点是极与最,日与昼交替变短延长;而春分和秋分的特点是平与均,昼与夜的拉锯战握手言和,体现了节气里的平均主义。“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父亲又在梅花消寒图上点下重重一笔,那神情好像春天是他点染出来的。然后,抽完一袋烟,带我去老河滩上栽树。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乡村,树的作用不仅仅是乘凉,一棵树寄托了太多情感,也寄托了更多希望。父亲在前面走,这时春天的光影散淡,除了柳树发出嫩黄的芽尖,除了白杨垂下绛紫色的杨狗儿,更多的树尚在积蓄力量,密谋在某天暴动,给村庄、老河滩披上绿色的盛装。父亲把杨树苗放下,在属于我家的一方土地上用脚步丈量。父亲的脚步蹒跚,患了偏瘫的半个身体僵硬地依附在另外活着的一半上面。我来挖坑,单薄的身体尚没更多的力量。“够深没?”我气喘吁吁地说。“早呢,再大一点,别让树根受委屈。”父亲说。我便又把树坑扩大挖深了一点,如此一而再,再而三才挖好第一个树坑。
  我记得那两棵杨树,坡上是我家的一片河滩地,种苘麻,高粱,或者棉花,偶尔母亲还会在夏天点上几粒西瓜籽儿。两株杨树并排长,有一年重分耕地,那片坡地就分给了田二哥家。田二哥人老实,算是入赘村里的二大娘家的女婿;二大娘看中了我家两棵树,找母亲商量,说俩树崽儿毁了可惜,不如一家一棵,我家的还可以长在她家地头。
  春分要春祭,这习俗流传已久。女娲之后,不知过了多少年,出现了太阳神炎帝,传说身兼太阳神和农业之神的炎帝,出生地有九眼井,井里的水彼此相通,在其中一眼井中汲水,其他八眼井的水都会流动。炎帝教人播种五谷,空中纷纷落下许多谷种,于是有了活命的粮食。我出生的年代,村庄里的很多习俗已经式微。父亲说起他的少年时,眼神中有光在流动。春分日始,村庄里开始扫墓祭祖、祭农神,杀猪宰羊,邀请吹鼓手,站在高高的河堤上吹奏嘹亮的唢呐。村里的长老念诵祭文,带领一干后生行拜三献礼。扫墓开始,全族与全村的人都要出动,这样的日子往往要持续到清明,方告一段落。
  这是农人的虔诚,以自己的方式迎接春天,告慰神灵。在这片生生不息的老河滩上,天地之间的诸位神灵一个也不能少,有神在司雨,有神在掌管风,有神在看守这片春荣冬瘦的土地,有神在床下呵护幼小的婴孩,有神在深夜的前方领路,有神在水中保佑一方平安。如果没猜错的话,这是雷神出现的时节。《历代神仙通鉴》卷四,称皇帝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真王。……凡行雷之时,真王亲击本部雷鼓一下,即时雷公雷师兴发雷声也。”春祭的唢呐声穿越云霄,天渐渐暗了下来,左手石斧,右手铜锤,雷神站在老河滩上空开始行云布雷。
  “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这是春分的物候,由一只翩飞的燕子开始,远处传来隆隆的雷声,电光石火间,一场春天的大幕已然拉开,老河滩上的花事将至,蓬勃将至。
  有关栽树的基本要领,可以追溯到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栽树第三十二明确记载:“凡栽一切树木,欲记其阴阳,不令转易。”“大树髡之,小则不髡。”“先为深坑,内树讫,以水沃之,著土令如薄泥,东西南北摇之良久,然后下土坚筑。”这就对应了记忆,父亲肯定没有读过《齐民要术》,生活的经验却让他对此异常熟稔。树苗有些大,从我家的另一片土地上移来,父亲让我剪去横生的枝桠,我不解,以为会伤了树的筋骨。如此看来,却与贾思勰的“大树髡之”同理,剪去是为了更好地保持体内的活力与水分。阴阳上下可见,树枝略粗、根节略粗的一面为阳,反之为阴。父亲扶着树干,让我先往坑里填土,提摇,使土充分与根接触;再填土,用锹把轻捣,使土坚实;从小河里提来两桶水浇上,算是大功告成。
  后来的很多年,充分证明了父亲的方针正确,路线正确。哥哥姐姐们长大,盖房需要房梁、木檩;出嫁需要打造桌椅橱柜,一直到给我盖房子,仍然取用的是父亲当年栽下的杨树、梧桐。父亲躺在床上,他种下的树横在屋顶,那细密的纹理中,一定记录着父亲走过的乡间路,那坚实的骨节中,一定有父亲执拗的身影。
  那么,春天是真的来了。老河滩上的绿意一层一层显现出来。水过芦苇滩,破土而出的苇芽尖利,一夜刺破水面。坡上的茅草一改往日的萧瑟,枯黄中点燃新绿。我家的那片河滩地,母亲种下的油菜擎出一蓬蓬绿色的骨朵,或许明天将是一片流溢的金黄。
  农耕季节到来,村庄里的人们终于脱去厚厚的棉衣,有人在浇地,“突突突”的拖拉机架设在田间地头,一条长长的水管白练般隐约在麦田,将地下之水汲上地面,流進干渴的麦田。你似乎能听见泥土吮吸的声音,麦子吮吸的声音,那些有形之水将流入一粒粒的谷物深处,而后哺育大地上的我们。有人荷锄而归,“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这是《汉书·食货志》中的章节,用简练的笔法写出农人的辛苦。如此,仍不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所困。
  由不得抱怨,春天仍会按时到来。在村庄里活着,在大地上行走,至少还有春天作为慰藉,于千万草木中萌芽希望和梦想。父亲不知,在他走后多年,我成了一个写作的人,笔墨间常常会出现他栽下的春天。
  清明:柳笛横吹
  我对清明的记忆有些模糊,父亲挟了一卷黄表纸在前面走,我拖着一把与身体极不相符的铁锹在后面跟。我家的祖坟在村后,坟头上长着一株清瘦的柳,我上学时经常路过,小小的土堆不能掩盖住一截风朽的木头。父亲点燃黄表纸,嘴里念念叨叨,大略是清明节到了,爹娘,给你们送钱了,别不舍得花,该吃吃,该喝喝。我茫然四顾,天地间除了一片青苍一无所有。
  寒食与清明,同也不同。《东京梦华录》有记,通常开封城里以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天为大寒食。大寒食的前一天叫作“炊熟”,人们用白面蒸制成飞燕形状的枣糕,柳条串起插在门头上,叫“子推燕”。家中凡有十五岁的女孩子的,要在这一天将头发束起,为及笄之年的意思。寒食节的第三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清明节。
  清明节到时,有新丧亲眷人家的女子,一路上哭哭啼啼,难掩心中的悲痛,走一路喊一路:“我那没有福气的娘呀,原指望你老了老了儿女成人还能享几天清福,想吃烧饼去集上买,想穿衣裳扯几尺好布,想来我家住就关上你家门,要吃面条我给你擀,坐累了你就去村口转转,转累了你就在沙发上躺躺,谁知道你就一撒手谁也不管了你就走……”离家远的,被工作孩娃拖累,只能在城市的十字路口,趁着夜黑人少,慌慌张张送上几张纸钱,嘴里一面念叨:“爹啊,不孝的孩子不能亲自上坟,您老人家就多走几步路把钱揣在腰里;保佑你家大孙子能考上一所好学校,保佑咱家的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所有的祭祀都隐藏着一份愧疚与私心,所有的祭奠都是以死者之名说出生者内心的欲望。介子推的故事说来有些细思恐极,却还是以节日的方式流传下来。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一路逃避,来在一片渺无人烟之地,远望是山水苍茫,近看是一个个丢盔弃甲的残兵败将。饿呀,原本锦衣玉食之人连一块地瓜土豆也没有;累呀,每日里醉卧宫闱此时却一派荒凉。随臣介子推,从一座废弃的农家院落走出,手中捧着一碗羹汤走出。待重耳喝完羹汤才明白,汤里的肉原来是介子推从自己的腿上割下来的。剧情再推进,十九年后,重耳咸鱼翻身,成了历史上的晋文公,他重赏当年伴随流亡的大臣,唯独忘记了介子推。子推无言,打点好行装,带着年迈的母亲隐居绵山。接下来情节有点狗血,绵山山绵绵树森森,想要找到介子推有点费劲,于是有了火烧绵山。火光熄灭,才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亲已经烧死在一株歪脖子老柳树下,树洞里藏有一片衣襟: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其心昭昭,可鉴日月。
  这便是传说中清明或寒食节的来历,沿着历史的烟尘一路顺延而下。依我来看,无非是史官杜撰,将一个简单的民间节日赋予严肃的教化意义,失去了大地伦理的生动性。
  单从字面上看,清明有气清景明之意,正如一个过了及笄之年的少女终于开放成一朵娇艳的花儿。一候桐始华,我家的麦田里桐花盛开,麦苗长势正好,紫色的梧桐花和油绿的麦田容易使人入梦。梦中踩一下松软的泥土,人就徐徐向上飞升,高过了屋檐,看见匍匐在老瓦上的瓦松,高过了树梢,就看见坐落在老河滩上的家,高过了云层,耳边是呼啸的风。二候田鼠化为鴽,只不过是古人的诗意,凡一切不可解释的现象就归纳为物的嬗变与异化。惊蛰的“鹰化为鸠”、大暑的“腐草为萤”、寒露的“雀入大水为蛤”,立冬的“雉入大水为蜃”,看起来怪异,实则是一种浪漫主义的表达。三候虹始见,一场春雨过后,天地间横亘一条彩色的虹桥,从此处到彼处,是我朴素的家园。
  一起生动起来的,还有那片茂密的桑树林,记忆里有大队的试验场,养蚕。柱子哥正是好年纪,还有一个叫春花的姑娘。春蚕如蚁,在蚕匾上苏醒,新采的桑叶放进去,如下起一场沙沙的细雨,它们在咀嚼自己的春天,在酝酿一场洁白的梦。那梦中或许有桑间濮上说不尽的乡村爱情,或许更有丝丝别离的伤感。后来柱子哥当兵走了,春花姐也远嫁他乡,那片桑树林落寞下来。
  榆树上的榆钱开了,一串串在风中摇曳如玉。《戏问花门酒家翁》的岑参童心大起,“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若肯才怪,我看你老人家是喝多了吧,把榆树看成了摇钱树,拿上你的榆钱换个人家吧,榆钱倘若可换酒,我给你一个春天换我青春年少。
  暮色渐浓,父亲努力铲了几锹土培在小小的坟丘上,里面住着我叫爷爷、奶奶、曾祖父、曾祖母的人,他们是否安好,是否收到了父亲风中寄达的纸钱,在另一世界安然度日?父亲回家,我去老河滩折柳。时间过去了几十年,那株歪脖子老柳还在,树身倾斜,垂下的柳条拂动水面。柳有八德:一不泽地而生,随处一片泥土柳絮飘落,便会生出柔软的枝条。二易繁殖生长,《战国策》有记:“夫柳,纵横颠倒树之皆生。”三先春而生,第一个在老河滩醒来。四深冬始凋零,最后一个落下金黄的树叶。五质直可曲。六韧可制。七穗叶可疗伤。八可作为事炊的柴薪,做器具的好木材。
  《西游記》中的观音,手执柳与净瓶,是为度化人间苦难,柳枝轻拂,让村庄在大地之上安然度日。“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这是《齐民要术》里的说法,用一种形而上的动作给我们戴上了护身符。除此之外,我更信奉探花爷的说法,清明不插柳,死了变成小花狗。谁想变成一只流浪的小花狗呢,在风中流浪,找不到一个温暖的家。
  是清明了,老河滩上一派繁花盛景,取代了漫长的空旷与荒凉,柳笛横吹,是一支远年的歌谣。我尚需在节气中游荡,在光阴深处寻找记忆的蛛丝马迹,什么事,什么人,穿过朦胧烟雨喊我的小名。
  责任编辑   夏   群
其他文献
中四路  暮晚,我们经过满街树叶  那些悬在空中的,柔软的银币  在低空的打磨中发散着异样的光泽  长尾鹊收敛起羽毛,已然  开始静享软糖片一样的黄昏阳光  有一些上天的想法提前外泄了  我们会觉得头顶有一些微微的抚慰  而抬头又无所发现  看不见那阔大的布满经络的手掌  此刻你就在身边,面容微醺  似乎借饮了黄葛的浆汁  我忽生少年心意,想牵着三闲堂墙壁上  那无骨的蔓向瓦片走去  一定有某种高
期刊
我不轻易赞美这世界  我不轻易赞美这世界  那个勤俭的女人,她积累了财富  她一大早送女儿去学校  九点前赶到班上,傍晚与夕阳  一起接女儿回家,辅导作业  去厨房做饭,微信里问丈夫多久到家  ——她为心爱的人付出了青春  和所有一切。她好几年没出远门了  我更愿赞美她有一个漫长假期  能回去婚前少女时光,重做一次选择题  另一老人沉迷摄影,他用单反镜头  抓拍不同于身边的世界,美在刹那间  定格
期刊
美好的生活  窗外的阳光明媚,我需要赞美它吗  不。树叶上的光闪闪烁烁  我们需要羡慕它吗  不。  我抬头就是蓝天,是你遥望过的  低头就是我的人间,目光相连处  我需要对你说一声我爱你吗  是的。  孤独的相见  照在我脸上的光,到这里就止了  我想的人,到你那里  就停了。  我们,想念有想念的孤独  相见有相见的孤独  你紧紧抱着我一个人,我也是  爱是如此孤独  在这里  这里的山不必太
期刊
一  直到现在,我依然无法准确地去描述她的样子,仿佛她没有具体的轮廓,像一团飘浮于山谷间的白雾,游离不定。当我看向她的眼睛时,好像只有那一双眼睛存在于现实中。当我看向她的嘴唇,那微微张开的狭窄的缝隙里慵懒地吞吐着生命的气息。当它们聚合在一起,便成了一个模糊不清的影子,一个不解的谜。  那是一张椭圆的苍白的脸颊,瘦削而没有力量。她不具备传统意义上美丽的因素,但那是另一种完美的象征,至少在我记忆中因为
期刊
几颗最明亮的星星还挂在蓝褐色的天空上,夜色还没有完全褪去,我们就出发了。我们像一些模糊的生灵,沿着田野中的小径悄无声息地前行,也不知要去向哪里。弯弯曲曲的小径匍匐在水稻田里,像一条疲惫的蚯蚓。  田埂偏执而吝啬,像封闭的思想一样狭隘,如穷人的命运一般狭窄……就算它高抬贵手,也只能允许一个人通过。我只能跟在他们身后。  这是一个梦境的开始。美得让人窒息。当我可以描绘出它,我就再也没有力气,去做那样美
期刊
作者简介 孟繁华,著名当代文学史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该文为孟繁华教授在安徽省文联举办的“知名文艺评论家看安徽”活动中的演讲记录稿,经过孟先生的亲自校订,授权《安徽文学》发表。  中国当代文学这个概念,已经70年了。这个概念是周扬1960年在全国第三次文代会上提出来的。至今中国当代文学史已经有一百多部作品了。对于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
期刊
乍看小说题目,有种学术论文的感觉:研究范围限定为三维时代,研究对象则为三维时代语境下的打人事件。这不禁让读者发问:何为三维时代,具体指哪三维?又为何不是四维、五维乃至多维?如此语境下的“打人事件”和正常语境下的“打人事件”有何不同?  带着这些疑问来看文本。小说分成三章,从行文结构上与“三维”正好呼应。在第一章里,我们看见一个名叫徐阳的小伙子,在失业、失恋、受骗等系列受挫情绪的刺激下,暴揍了一个该
期刊
“你把大方向搞错了,再往前跑,就到水泥厂了。”永浩套着老头衫,穿着大短裤,趿拉着拖鞋,一边走一边指着两边说:“喏,石桥,长河,前头就是长江了,这都没变,想起来了吧?”正午的石桥像一只灰色的老猫,病恹恹的,看上去就像快要死了。石桥下的长河绿中泛黄,像一大块变质的绿豆糕。咕噜,咕噜,气泡翻起来,味道翻起来。石墩周围,淤积着一大堆醒目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白色的塑料袋,一次性饭盒,妇女用过的卫生巾,猪
期刊
无怨无悔  四月,是玉树的冬天,漫天飞舞的雪花正悄然落下,两行“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大字,在玉树援青指挥部的食堂里显得格外醒目。第四批北京对口援青玉树医疗的专家们正在吃晚饭,他们大多在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工作。常常因为就诊的病人太多,或者处理急重症患者晚到,于是,指挥部把开饭时间推后了半小时。  往常,他们会一边吃饭,一边小声交谈,或者独自与家人通话、视频。可今天,指挥部来了位陌生人,
期刊
在我的身体上,看得见的最丑陋的部件无疑是牙齿。家乡的水质含氟量高,我从不在意乡人的满口黄牙,对自己参差不齐的牙齿也漠不关心,仿佛丘陵有沟壑、岩石有罅隙、镰刀有豁口,牙齿有瑕疵天经地义。当然,这都是年少时的想法,进城之后,我自觉或不自觉便恪守了笑不露齿的古训,并非有教养,而是满口不自信;尤其照相的时候,我会嘴唇紧闭,就像人有意无意把心底的恶念隐藏。我有时想,如果把我的牙齿放大,会是峡谷里林立的怪石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