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雨水:草色遥看
杏花开了,杏花开得有些孤独,在村庄寂寞的墙角,像一位寂寞的小妇人,向春天倾尽所有。杏和梅是姊妹,只不过有着不同的命运。梅走得远,远嫁烟雨朦胧的江南,穿小巷,走咯噔的青石小桥,平添了几许思乡的酸涩;杏守着,守着辽阔的北地,每当梅花开过,从风中传来丝丝缕缕微弱的香——噢!蓦然一惊,原来是梅花传递的消息。
羊圈里的羊,憋了一冬,看够了寂寞的天空,吃够了没有汁水的干草,骨子里躁动着一缕春情。等不得木根爷打开栅栏,后退,起跳,跨栏般跑出家门。这时的老河滩河流刚刚解冻,哗啦啦的冰凌逐水流向远方。这时的草刚刚挣破地皮,露出嫩黄的芽尖。羊于心不忍,只有我们才满处寻找散落在风中的谷荻。“谷荻谷荻,抽筋剥皮,今年出来,明年还你。”谷荻就是茅针,“春生芽,布地如针,俗谓之茅针,亦可嗷,甚益小儿”。我们就是大地上奔跑的小儿,过了许多年,忘记了当年的景象,也忘记了当初许下的承诺。
这是雨水节气,田野里的麦苗开始逐渐返青,睡了一冬,眉眼枯燥了一冬,经不起春风唤,经不起日渐升腾的地气催,一攒劲儿,长高了两三寸。木根爷赶着羊,鞭子一响,把羊群引到青青的麦田。啃青,一个多么生动的词语,青是时间的颜色,青是春天的味道,羊儿低头,一抿嘴揪下一绺儿青麦,咀嚼着即将浩荡如海的春天。
这时的雨水只代表节气,真正意义上的雨尚需等待。天气预报里的宋英杰正手执一根小棍指向我们小小的村落:“雨水节气应当包含三层含义,一是融化,二是降水量增多,三是降雪减少。”春雨贵如油,说得大概就是这个时间,幼年的解缙善辩,一不小心摔倒在贵如油的春雨里,引来路人的讥笑:“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跌倒解学士,笑死一群牛。”这小孩儿的机灵可见一斑,只是有些促狭,春风春雨何管他,不如迎着丝丝春雨走向属于自己的春天。
元宵节说到就到了,一轮圆月早早升起。此时的村庄喧嚣起来,大姑娘小媳妇结伴走出家门。镇街不远也不近,有的三三两两骑着自行车,有的徒步结伴而行,走着说着笑着,月光与笑声淋漓。
要过真正的元宵节,需穿越千年光影。徽宗崇宁年间,孟元老跟随父亲到了当时的京都开封,住在汴京旧城城西金梁桥西夹道的南侧。冬至前后,开封府就开始搭建山棚,竖起的檩条正对宣德楼,从这时起,就有人开始聚集到御街上,街边两厢走廊下。到了元宵这天你看,表演杂耍的赵野人扎紧英雄带,一身短打,倒立在十字街口,从从容容吃下一碗冷面;张九哥表演吞铁剑,一把尺余长铁剑入喉,徐徐向下,吓得一街两厢的妇人闭上眼睛;那个叫李外宁的最会药法傀儡,只用手中的烟火就可以变幻成人的形状,烟火升起,一个个虚幻的人物在空中随风飘摇,转瞬即灭……
这是远古流传下来的欢乐,通过文字的方式载入泛黄的册页。有时我会惶惑,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走失民间的前朝遗民,身着布衣,误入现代的车水马龙。很多个瞬间,我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只有在蓦然回首的某刻,才能唤醒内心的春风春雨。
没有风,月光洒落村庄,洒落田野。单薄的我夹杂在欢乐的人群中,涌向欢乐的街道。操着安徽口音的马戏表演开始,一只羊沿着颤巍巍的绳索走来走去,它找不到属于春天的青草,只好来回奔波,在众人的欢腾中黯然无语。供销社门前,几乎水泄不通,烟花开始燃放,月光辉映的天空下顿时绽放出虚幻的花朵。这样的欢乐场景一般要持续三两个小时,镇街上的人们几乎忘记了平常时日的窘迫。此时的街道,是一道人群的河流,烟火的河流,笑声的河流;而我,却转身走到阒静无人处,一任月光洒落头顶。
还是回归到我的村庄就好,还是回归到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老河滩。古人眼中的雨水物候有三:一候獭祭鱼,东风解冻了河面,水獭从地下的洞穴中钻出,它要做的,仅仅是将刚刚从“鱼陟负冰”的立春游来的鱼儿捉上来,排列在岸边,像在祈祷山川大地赐予生命与食物。二候雁北归,历经漫长的苦旅,一只只大雁又整齐地从南方飞来,它们与时间同步,與光阴同行,翅下是浩荡的春风。三候到时,孤单开在村庄一隅的杏树摇落缤纷的花瓣。再美的容颜也会老去,与其老去,不如终于等来初春的第一场雨,化作脚下的青泥。这时适合在细雨中行走,老河滩上的柳已经洇出第一抹青绿。
二十番花信风,大略说的就是属于花朵的“春天”,从小寒到谷雨分为八气,凡一百二十日,每气十五天。一气为三候,五天一候,八气二十四候,每候对应一种花。这是《荆楚岁时记》所记载的,对应的是大江南北。而在北方,大致只能从雨水开始,桃花开,杏花败,梨花如云来。
我需要循着季节的脚步,按图索骥,才能将记忆中的某些片段一一唤醒,更需要“獭祭”般搜罗那些散落在民间的记述,复原记忆中的春天。我不会犹疑,在探寻村庄的本源时停下脚步,就如同面对归途,要如何做才能把原本属于村庄的光阴归还于村庄。
雨水这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家探望父母,一段红绸一罐肉,感谢父母养育的恩情。望杏瞻榆的本义是望着杏花开,看着榆钱落,一开一落间预示着草木萌动,而其真正的内含却是提醒人们要按时耕作,不误农时。
木根爷已经开始打磨农具,草色遥看,透过朦胧细雨,似有一波绿色的浪涛打马而来。接下来的时日,对于村庄来说,将渐渐步入忙碌时节。春耕,施肥,将第一粒种子种下,期待一个个接踵而至的日子拔节,收获。
春分:栽下一片春
燕子归来,燕子从一卷浅淡的水墨图轴中飞出,飞翔在我家的院子上空。不知多少年过去,屋檐下的燕巢还在,一个接着一个,一溜儿排开。燕筑新巢,这多少有点浪费心神,从老河滩上衔来松软的新泥,枯草断茎,就有了屋檐下的家。
3月20日前后,是春分节气,冬至和夏至的特点是极与最,日与昼交替变短延长;而春分和秋分的特点是平与均,昼与夜的拉锯战握手言和,体现了节气里的平均主义。“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父亲又在梅花消寒图上点下重重一笔,那神情好像春天是他点染出来的。然后,抽完一袋烟,带我去老河滩上栽树。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乡村,树的作用不仅仅是乘凉,一棵树寄托了太多情感,也寄托了更多希望。父亲在前面走,这时春天的光影散淡,除了柳树发出嫩黄的芽尖,除了白杨垂下绛紫色的杨狗儿,更多的树尚在积蓄力量,密谋在某天暴动,给村庄、老河滩披上绿色的盛装。父亲把杨树苗放下,在属于我家的一方土地上用脚步丈量。父亲的脚步蹒跚,患了偏瘫的半个身体僵硬地依附在另外活着的一半上面。我来挖坑,单薄的身体尚没更多的力量。“够深没?”我气喘吁吁地说。“早呢,再大一点,别让树根受委屈。”父亲说。我便又把树坑扩大挖深了一点,如此一而再,再而三才挖好第一个树坑。
我记得那两棵杨树,坡上是我家的一片河滩地,种苘麻,高粱,或者棉花,偶尔母亲还会在夏天点上几粒西瓜籽儿。两株杨树并排长,有一年重分耕地,那片坡地就分给了田二哥家。田二哥人老实,算是入赘村里的二大娘家的女婿;二大娘看中了我家两棵树,找母亲商量,说俩树崽儿毁了可惜,不如一家一棵,我家的还可以长在她家地头。
春分要春祭,这习俗流传已久。女娲之后,不知过了多少年,出现了太阳神炎帝,传说身兼太阳神和农业之神的炎帝,出生地有九眼井,井里的水彼此相通,在其中一眼井中汲水,其他八眼井的水都会流动。炎帝教人播种五谷,空中纷纷落下许多谷种,于是有了活命的粮食。我出生的年代,村庄里的很多习俗已经式微。父亲说起他的少年时,眼神中有光在流动。春分日始,村庄里开始扫墓祭祖、祭农神,杀猪宰羊,邀请吹鼓手,站在高高的河堤上吹奏嘹亮的唢呐。村里的长老念诵祭文,带领一干后生行拜三献礼。扫墓开始,全族与全村的人都要出动,这样的日子往往要持续到清明,方告一段落。
这是农人的虔诚,以自己的方式迎接春天,告慰神灵。在这片生生不息的老河滩上,天地之间的诸位神灵一个也不能少,有神在司雨,有神在掌管风,有神在看守这片春荣冬瘦的土地,有神在床下呵护幼小的婴孩,有神在深夜的前方领路,有神在水中保佑一方平安。如果没猜错的话,这是雷神出现的时节。《历代神仙通鉴》卷四,称皇帝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真王。……凡行雷之时,真王亲击本部雷鼓一下,即时雷公雷师兴发雷声也。”春祭的唢呐声穿越云霄,天渐渐暗了下来,左手石斧,右手铜锤,雷神站在老河滩上空开始行云布雷。
“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这是春分的物候,由一只翩飞的燕子开始,远处传来隆隆的雷声,电光石火间,一场春天的大幕已然拉开,老河滩上的花事将至,蓬勃将至。
有关栽树的基本要领,可以追溯到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栽树第三十二明确记载:“凡栽一切树木,欲记其阴阳,不令转易。”“大树髡之,小则不髡。”“先为深坑,内树讫,以水沃之,著土令如薄泥,东西南北摇之良久,然后下土坚筑。”这就对应了记忆,父亲肯定没有读过《齐民要术》,生活的经验却让他对此异常熟稔。树苗有些大,从我家的另一片土地上移来,父亲让我剪去横生的枝桠,我不解,以为会伤了树的筋骨。如此看来,却与贾思勰的“大树髡之”同理,剪去是为了更好地保持体内的活力与水分。阴阳上下可见,树枝略粗、根节略粗的一面为阳,反之为阴。父亲扶着树干,让我先往坑里填土,提摇,使土充分与根接触;再填土,用锹把轻捣,使土坚实;从小河里提来两桶水浇上,算是大功告成。
后来的很多年,充分证明了父亲的方针正确,路线正确。哥哥姐姐们长大,盖房需要房梁、木檩;出嫁需要打造桌椅橱柜,一直到给我盖房子,仍然取用的是父亲当年栽下的杨树、梧桐。父亲躺在床上,他种下的树横在屋顶,那细密的纹理中,一定记录着父亲走过的乡间路,那坚实的骨节中,一定有父亲执拗的身影。
那么,春天是真的来了。老河滩上的绿意一层一层显现出来。水过芦苇滩,破土而出的苇芽尖利,一夜刺破水面。坡上的茅草一改往日的萧瑟,枯黄中点燃新绿。我家的那片河滩地,母亲种下的油菜擎出一蓬蓬绿色的骨朵,或许明天将是一片流溢的金黄。
农耕季节到来,村庄里的人们终于脱去厚厚的棉衣,有人在浇地,“突突突”的拖拉机架设在田间地头,一条长长的水管白练般隐约在麦田,将地下之水汲上地面,流進干渴的麦田。你似乎能听见泥土吮吸的声音,麦子吮吸的声音,那些有形之水将流入一粒粒的谷物深处,而后哺育大地上的我们。有人荷锄而归,“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这是《汉书·食货志》中的章节,用简练的笔法写出农人的辛苦。如此,仍不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所困。
由不得抱怨,春天仍会按时到来。在村庄里活着,在大地上行走,至少还有春天作为慰藉,于千万草木中萌芽希望和梦想。父亲不知,在他走后多年,我成了一个写作的人,笔墨间常常会出现他栽下的春天。
清明:柳笛横吹
我对清明的记忆有些模糊,父亲挟了一卷黄表纸在前面走,我拖着一把与身体极不相符的铁锹在后面跟。我家的祖坟在村后,坟头上长着一株清瘦的柳,我上学时经常路过,小小的土堆不能掩盖住一截风朽的木头。父亲点燃黄表纸,嘴里念念叨叨,大略是清明节到了,爹娘,给你们送钱了,别不舍得花,该吃吃,该喝喝。我茫然四顾,天地间除了一片青苍一无所有。
寒食与清明,同也不同。《东京梦华录》有记,通常开封城里以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天为大寒食。大寒食的前一天叫作“炊熟”,人们用白面蒸制成飞燕形状的枣糕,柳条串起插在门头上,叫“子推燕”。家中凡有十五岁的女孩子的,要在这一天将头发束起,为及笄之年的意思。寒食节的第三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清明节。
清明节到时,有新丧亲眷人家的女子,一路上哭哭啼啼,难掩心中的悲痛,走一路喊一路:“我那没有福气的娘呀,原指望你老了老了儿女成人还能享几天清福,想吃烧饼去集上买,想穿衣裳扯几尺好布,想来我家住就关上你家门,要吃面条我给你擀,坐累了你就去村口转转,转累了你就在沙发上躺躺,谁知道你就一撒手谁也不管了你就走……”离家远的,被工作孩娃拖累,只能在城市的十字路口,趁着夜黑人少,慌慌张张送上几张纸钱,嘴里一面念叨:“爹啊,不孝的孩子不能亲自上坟,您老人家就多走几步路把钱揣在腰里;保佑你家大孙子能考上一所好学校,保佑咱家的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所有的祭祀都隐藏着一份愧疚与私心,所有的祭奠都是以死者之名说出生者内心的欲望。介子推的故事说来有些细思恐极,却还是以节日的方式流传下来。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一路逃避,来在一片渺无人烟之地,远望是山水苍茫,近看是一个个丢盔弃甲的残兵败将。饿呀,原本锦衣玉食之人连一块地瓜土豆也没有;累呀,每日里醉卧宫闱此时却一派荒凉。随臣介子推,从一座废弃的农家院落走出,手中捧着一碗羹汤走出。待重耳喝完羹汤才明白,汤里的肉原来是介子推从自己的腿上割下来的。剧情再推进,十九年后,重耳咸鱼翻身,成了历史上的晋文公,他重赏当年伴随流亡的大臣,唯独忘记了介子推。子推无言,打点好行装,带着年迈的母亲隐居绵山。接下来情节有点狗血,绵山山绵绵树森森,想要找到介子推有点费劲,于是有了火烧绵山。火光熄灭,才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亲已经烧死在一株歪脖子老柳树下,树洞里藏有一片衣襟: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其心昭昭,可鉴日月。
这便是传说中清明或寒食节的来历,沿着历史的烟尘一路顺延而下。依我来看,无非是史官杜撰,将一个简单的民间节日赋予严肃的教化意义,失去了大地伦理的生动性。
单从字面上看,清明有气清景明之意,正如一个过了及笄之年的少女终于开放成一朵娇艳的花儿。一候桐始华,我家的麦田里桐花盛开,麦苗长势正好,紫色的梧桐花和油绿的麦田容易使人入梦。梦中踩一下松软的泥土,人就徐徐向上飞升,高过了屋檐,看见匍匐在老瓦上的瓦松,高过了树梢,就看见坐落在老河滩上的家,高过了云层,耳边是呼啸的风。二候田鼠化为鴽,只不过是古人的诗意,凡一切不可解释的现象就归纳为物的嬗变与异化。惊蛰的“鹰化为鸠”、大暑的“腐草为萤”、寒露的“雀入大水为蛤”,立冬的“雉入大水为蜃”,看起来怪异,实则是一种浪漫主义的表达。三候虹始见,一场春雨过后,天地间横亘一条彩色的虹桥,从此处到彼处,是我朴素的家园。
一起生动起来的,还有那片茂密的桑树林,记忆里有大队的试验场,养蚕。柱子哥正是好年纪,还有一个叫春花的姑娘。春蚕如蚁,在蚕匾上苏醒,新采的桑叶放进去,如下起一场沙沙的细雨,它们在咀嚼自己的春天,在酝酿一场洁白的梦。那梦中或许有桑间濮上说不尽的乡村爱情,或许更有丝丝别离的伤感。后来柱子哥当兵走了,春花姐也远嫁他乡,那片桑树林落寞下来。
榆树上的榆钱开了,一串串在风中摇曳如玉。《戏问花门酒家翁》的岑参童心大起,“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若肯才怪,我看你老人家是喝多了吧,把榆树看成了摇钱树,拿上你的榆钱换个人家吧,榆钱倘若可换酒,我给你一个春天换我青春年少。
暮色渐浓,父亲努力铲了几锹土培在小小的坟丘上,里面住着我叫爷爷、奶奶、曾祖父、曾祖母的人,他们是否安好,是否收到了父亲风中寄达的纸钱,在另一世界安然度日?父亲回家,我去老河滩折柳。时间过去了几十年,那株歪脖子老柳还在,树身倾斜,垂下的柳条拂动水面。柳有八德:一不泽地而生,随处一片泥土柳絮飘落,便会生出柔软的枝条。二易繁殖生长,《战国策》有记:“夫柳,纵横颠倒树之皆生。”三先春而生,第一个在老河滩醒来。四深冬始凋零,最后一个落下金黄的树叶。五质直可曲。六韧可制。七穗叶可疗伤。八可作为事炊的柴薪,做器具的好木材。
《西游記》中的观音,手执柳与净瓶,是为度化人间苦难,柳枝轻拂,让村庄在大地之上安然度日。“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这是《齐民要术》里的说法,用一种形而上的动作给我们戴上了护身符。除此之外,我更信奉探花爷的说法,清明不插柳,死了变成小花狗。谁想变成一只流浪的小花狗呢,在风中流浪,找不到一个温暖的家。
是清明了,老河滩上一派繁花盛景,取代了漫长的空旷与荒凉,柳笛横吹,是一支远年的歌谣。我尚需在节气中游荡,在光阴深处寻找记忆的蛛丝马迹,什么事,什么人,穿过朦胧烟雨喊我的小名。
责任编辑 夏 群
杏花开了,杏花开得有些孤独,在村庄寂寞的墙角,像一位寂寞的小妇人,向春天倾尽所有。杏和梅是姊妹,只不过有着不同的命运。梅走得远,远嫁烟雨朦胧的江南,穿小巷,走咯噔的青石小桥,平添了几许思乡的酸涩;杏守着,守着辽阔的北地,每当梅花开过,从风中传来丝丝缕缕微弱的香——噢!蓦然一惊,原来是梅花传递的消息。
羊圈里的羊,憋了一冬,看够了寂寞的天空,吃够了没有汁水的干草,骨子里躁动着一缕春情。等不得木根爷打开栅栏,后退,起跳,跨栏般跑出家门。这时的老河滩河流刚刚解冻,哗啦啦的冰凌逐水流向远方。这时的草刚刚挣破地皮,露出嫩黄的芽尖。羊于心不忍,只有我们才满处寻找散落在风中的谷荻。“谷荻谷荻,抽筋剥皮,今年出来,明年还你。”谷荻就是茅针,“春生芽,布地如针,俗谓之茅针,亦可嗷,甚益小儿”。我们就是大地上奔跑的小儿,过了许多年,忘记了当年的景象,也忘记了当初许下的承诺。
这是雨水节气,田野里的麦苗开始逐渐返青,睡了一冬,眉眼枯燥了一冬,经不起春风唤,经不起日渐升腾的地气催,一攒劲儿,长高了两三寸。木根爷赶着羊,鞭子一响,把羊群引到青青的麦田。啃青,一个多么生动的词语,青是时间的颜色,青是春天的味道,羊儿低头,一抿嘴揪下一绺儿青麦,咀嚼着即将浩荡如海的春天。
这时的雨水只代表节气,真正意义上的雨尚需等待。天气预报里的宋英杰正手执一根小棍指向我们小小的村落:“雨水节气应当包含三层含义,一是融化,二是降水量增多,三是降雪减少。”春雨贵如油,说得大概就是这个时间,幼年的解缙善辩,一不小心摔倒在贵如油的春雨里,引来路人的讥笑:“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跌倒解学士,笑死一群牛。”这小孩儿的机灵可见一斑,只是有些促狭,春风春雨何管他,不如迎着丝丝春雨走向属于自己的春天。
元宵节说到就到了,一轮圆月早早升起。此时的村庄喧嚣起来,大姑娘小媳妇结伴走出家门。镇街不远也不近,有的三三两两骑着自行车,有的徒步结伴而行,走着说着笑着,月光与笑声淋漓。
要过真正的元宵节,需穿越千年光影。徽宗崇宁年间,孟元老跟随父亲到了当时的京都开封,住在汴京旧城城西金梁桥西夹道的南侧。冬至前后,开封府就开始搭建山棚,竖起的檩条正对宣德楼,从这时起,就有人开始聚集到御街上,街边两厢走廊下。到了元宵这天你看,表演杂耍的赵野人扎紧英雄带,一身短打,倒立在十字街口,从从容容吃下一碗冷面;张九哥表演吞铁剑,一把尺余长铁剑入喉,徐徐向下,吓得一街两厢的妇人闭上眼睛;那个叫李外宁的最会药法傀儡,只用手中的烟火就可以变幻成人的形状,烟火升起,一个个虚幻的人物在空中随风飘摇,转瞬即灭……
这是远古流传下来的欢乐,通过文字的方式载入泛黄的册页。有时我会惶惑,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走失民间的前朝遗民,身着布衣,误入现代的车水马龙。很多个瞬间,我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只有在蓦然回首的某刻,才能唤醒内心的春风春雨。
没有风,月光洒落村庄,洒落田野。单薄的我夹杂在欢乐的人群中,涌向欢乐的街道。操着安徽口音的马戏表演开始,一只羊沿着颤巍巍的绳索走来走去,它找不到属于春天的青草,只好来回奔波,在众人的欢腾中黯然无语。供销社门前,几乎水泄不通,烟花开始燃放,月光辉映的天空下顿时绽放出虚幻的花朵。这样的欢乐场景一般要持续三两个小时,镇街上的人们几乎忘记了平常时日的窘迫。此时的街道,是一道人群的河流,烟火的河流,笑声的河流;而我,却转身走到阒静无人处,一任月光洒落头顶。
还是回归到我的村庄就好,还是回归到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老河滩。古人眼中的雨水物候有三:一候獭祭鱼,东风解冻了河面,水獭从地下的洞穴中钻出,它要做的,仅仅是将刚刚从“鱼陟负冰”的立春游来的鱼儿捉上来,排列在岸边,像在祈祷山川大地赐予生命与食物。二候雁北归,历经漫长的苦旅,一只只大雁又整齐地从南方飞来,它们与时间同步,與光阴同行,翅下是浩荡的春风。三候到时,孤单开在村庄一隅的杏树摇落缤纷的花瓣。再美的容颜也会老去,与其老去,不如终于等来初春的第一场雨,化作脚下的青泥。这时适合在细雨中行走,老河滩上的柳已经洇出第一抹青绿。
二十番花信风,大略说的就是属于花朵的“春天”,从小寒到谷雨分为八气,凡一百二十日,每气十五天。一气为三候,五天一候,八气二十四候,每候对应一种花。这是《荆楚岁时记》所记载的,对应的是大江南北。而在北方,大致只能从雨水开始,桃花开,杏花败,梨花如云来。
我需要循着季节的脚步,按图索骥,才能将记忆中的某些片段一一唤醒,更需要“獭祭”般搜罗那些散落在民间的记述,复原记忆中的春天。我不会犹疑,在探寻村庄的本源时停下脚步,就如同面对归途,要如何做才能把原本属于村庄的光阴归还于村庄。
雨水这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家探望父母,一段红绸一罐肉,感谢父母养育的恩情。望杏瞻榆的本义是望着杏花开,看着榆钱落,一开一落间预示着草木萌动,而其真正的内含却是提醒人们要按时耕作,不误农时。
木根爷已经开始打磨农具,草色遥看,透过朦胧细雨,似有一波绿色的浪涛打马而来。接下来的时日,对于村庄来说,将渐渐步入忙碌时节。春耕,施肥,将第一粒种子种下,期待一个个接踵而至的日子拔节,收获。
春分:栽下一片春
燕子归来,燕子从一卷浅淡的水墨图轴中飞出,飞翔在我家的院子上空。不知多少年过去,屋檐下的燕巢还在,一个接着一个,一溜儿排开。燕筑新巢,这多少有点浪费心神,从老河滩上衔来松软的新泥,枯草断茎,就有了屋檐下的家。
3月20日前后,是春分节气,冬至和夏至的特点是极与最,日与昼交替变短延长;而春分和秋分的特点是平与均,昼与夜的拉锯战握手言和,体现了节气里的平均主义。“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父亲又在梅花消寒图上点下重重一笔,那神情好像春天是他点染出来的。然后,抽完一袋烟,带我去老河滩上栽树。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乡村,树的作用不仅仅是乘凉,一棵树寄托了太多情感,也寄托了更多希望。父亲在前面走,这时春天的光影散淡,除了柳树发出嫩黄的芽尖,除了白杨垂下绛紫色的杨狗儿,更多的树尚在积蓄力量,密谋在某天暴动,给村庄、老河滩披上绿色的盛装。父亲把杨树苗放下,在属于我家的一方土地上用脚步丈量。父亲的脚步蹒跚,患了偏瘫的半个身体僵硬地依附在另外活着的一半上面。我来挖坑,单薄的身体尚没更多的力量。“够深没?”我气喘吁吁地说。“早呢,再大一点,别让树根受委屈。”父亲说。我便又把树坑扩大挖深了一点,如此一而再,再而三才挖好第一个树坑。
我记得那两棵杨树,坡上是我家的一片河滩地,种苘麻,高粱,或者棉花,偶尔母亲还会在夏天点上几粒西瓜籽儿。两株杨树并排长,有一年重分耕地,那片坡地就分给了田二哥家。田二哥人老实,算是入赘村里的二大娘家的女婿;二大娘看中了我家两棵树,找母亲商量,说俩树崽儿毁了可惜,不如一家一棵,我家的还可以长在她家地头。
春分要春祭,这习俗流传已久。女娲之后,不知过了多少年,出现了太阳神炎帝,传说身兼太阳神和农业之神的炎帝,出生地有九眼井,井里的水彼此相通,在其中一眼井中汲水,其他八眼井的水都会流动。炎帝教人播种五谷,空中纷纷落下许多谷种,于是有了活命的粮食。我出生的年代,村庄里的很多习俗已经式微。父亲说起他的少年时,眼神中有光在流动。春分日始,村庄里开始扫墓祭祖、祭农神,杀猪宰羊,邀请吹鼓手,站在高高的河堤上吹奏嘹亮的唢呐。村里的长老念诵祭文,带领一干后生行拜三献礼。扫墓开始,全族与全村的人都要出动,这样的日子往往要持续到清明,方告一段落。
这是农人的虔诚,以自己的方式迎接春天,告慰神灵。在这片生生不息的老河滩上,天地之间的诸位神灵一个也不能少,有神在司雨,有神在掌管风,有神在看守这片春荣冬瘦的土地,有神在床下呵护幼小的婴孩,有神在深夜的前方领路,有神在水中保佑一方平安。如果没猜错的话,这是雷神出现的时节。《历代神仙通鉴》卷四,称皇帝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真王。……凡行雷之时,真王亲击本部雷鼓一下,即时雷公雷师兴发雷声也。”春祭的唢呐声穿越云霄,天渐渐暗了下来,左手石斧,右手铜锤,雷神站在老河滩上空开始行云布雷。
“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这是春分的物候,由一只翩飞的燕子开始,远处传来隆隆的雷声,电光石火间,一场春天的大幕已然拉开,老河滩上的花事将至,蓬勃将至。
有关栽树的基本要领,可以追溯到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栽树第三十二明确记载:“凡栽一切树木,欲记其阴阳,不令转易。”“大树髡之,小则不髡。”“先为深坑,内树讫,以水沃之,著土令如薄泥,东西南北摇之良久,然后下土坚筑。”这就对应了记忆,父亲肯定没有读过《齐民要术》,生活的经验却让他对此异常熟稔。树苗有些大,从我家的另一片土地上移来,父亲让我剪去横生的枝桠,我不解,以为会伤了树的筋骨。如此看来,却与贾思勰的“大树髡之”同理,剪去是为了更好地保持体内的活力与水分。阴阳上下可见,树枝略粗、根节略粗的一面为阳,反之为阴。父亲扶着树干,让我先往坑里填土,提摇,使土充分与根接触;再填土,用锹把轻捣,使土坚实;从小河里提来两桶水浇上,算是大功告成。
后来的很多年,充分证明了父亲的方针正确,路线正确。哥哥姐姐们长大,盖房需要房梁、木檩;出嫁需要打造桌椅橱柜,一直到给我盖房子,仍然取用的是父亲当年栽下的杨树、梧桐。父亲躺在床上,他种下的树横在屋顶,那细密的纹理中,一定记录着父亲走过的乡间路,那坚实的骨节中,一定有父亲执拗的身影。
那么,春天是真的来了。老河滩上的绿意一层一层显现出来。水过芦苇滩,破土而出的苇芽尖利,一夜刺破水面。坡上的茅草一改往日的萧瑟,枯黄中点燃新绿。我家的那片河滩地,母亲种下的油菜擎出一蓬蓬绿色的骨朵,或许明天将是一片流溢的金黄。
农耕季节到来,村庄里的人们终于脱去厚厚的棉衣,有人在浇地,“突突突”的拖拉机架设在田间地头,一条长长的水管白练般隐约在麦田,将地下之水汲上地面,流進干渴的麦田。你似乎能听见泥土吮吸的声音,麦子吮吸的声音,那些有形之水将流入一粒粒的谷物深处,而后哺育大地上的我们。有人荷锄而归,“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这是《汉书·食货志》中的章节,用简练的笔法写出农人的辛苦。如此,仍不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所困。
由不得抱怨,春天仍会按时到来。在村庄里活着,在大地上行走,至少还有春天作为慰藉,于千万草木中萌芽希望和梦想。父亲不知,在他走后多年,我成了一个写作的人,笔墨间常常会出现他栽下的春天。
清明:柳笛横吹
我对清明的记忆有些模糊,父亲挟了一卷黄表纸在前面走,我拖着一把与身体极不相符的铁锹在后面跟。我家的祖坟在村后,坟头上长着一株清瘦的柳,我上学时经常路过,小小的土堆不能掩盖住一截风朽的木头。父亲点燃黄表纸,嘴里念念叨叨,大略是清明节到了,爹娘,给你们送钱了,别不舍得花,该吃吃,该喝喝。我茫然四顾,天地间除了一片青苍一无所有。
寒食与清明,同也不同。《东京梦华录》有记,通常开封城里以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天为大寒食。大寒食的前一天叫作“炊熟”,人们用白面蒸制成飞燕形状的枣糕,柳条串起插在门头上,叫“子推燕”。家中凡有十五岁的女孩子的,要在这一天将头发束起,为及笄之年的意思。寒食节的第三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清明节。
清明节到时,有新丧亲眷人家的女子,一路上哭哭啼啼,难掩心中的悲痛,走一路喊一路:“我那没有福气的娘呀,原指望你老了老了儿女成人还能享几天清福,想吃烧饼去集上买,想穿衣裳扯几尺好布,想来我家住就关上你家门,要吃面条我给你擀,坐累了你就去村口转转,转累了你就在沙发上躺躺,谁知道你就一撒手谁也不管了你就走……”离家远的,被工作孩娃拖累,只能在城市的十字路口,趁着夜黑人少,慌慌张张送上几张纸钱,嘴里一面念叨:“爹啊,不孝的孩子不能亲自上坟,您老人家就多走几步路把钱揣在腰里;保佑你家大孙子能考上一所好学校,保佑咱家的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所有的祭祀都隐藏着一份愧疚与私心,所有的祭奠都是以死者之名说出生者内心的欲望。介子推的故事说来有些细思恐极,却还是以节日的方式流传下来。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一路逃避,来在一片渺无人烟之地,远望是山水苍茫,近看是一个个丢盔弃甲的残兵败将。饿呀,原本锦衣玉食之人连一块地瓜土豆也没有;累呀,每日里醉卧宫闱此时却一派荒凉。随臣介子推,从一座废弃的农家院落走出,手中捧着一碗羹汤走出。待重耳喝完羹汤才明白,汤里的肉原来是介子推从自己的腿上割下来的。剧情再推进,十九年后,重耳咸鱼翻身,成了历史上的晋文公,他重赏当年伴随流亡的大臣,唯独忘记了介子推。子推无言,打点好行装,带着年迈的母亲隐居绵山。接下来情节有点狗血,绵山山绵绵树森森,想要找到介子推有点费劲,于是有了火烧绵山。火光熄灭,才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亲已经烧死在一株歪脖子老柳树下,树洞里藏有一片衣襟: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其心昭昭,可鉴日月。
这便是传说中清明或寒食节的来历,沿着历史的烟尘一路顺延而下。依我来看,无非是史官杜撰,将一个简单的民间节日赋予严肃的教化意义,失去了大地伦理的生动性。
单从字面上看,清明有气清景明之意,正如一个过了及笄之年的少女终于开放成一朵娇艳的花儿。一候桐始华,我家的麦田里桐花盛开,麦苗长势正好,紫色的梧桐花和油绿的麦田容易使人入梦。梦中踩一下松软的泥土,人就徐徐向上飞升,高过了屋檐,看见匍匐在老瓦上的瓦松,高过了树梢,就看见坐落在老河滩上的家,高过了云层,耳边是呼啸的风。二候田鼠化为鴽,只不过是古人的诗意,凡一切不可解释的现象就归纳为物的嬗变与异化。惊蛰的“鹰化为鸠”、大暑的“腐草为萤”、寒露的“雀入大水为蛤”,立冬的“雉入大水为蜃”,看起来怪异,实则是一种浪漫主义的表达。三候虹始见,一场春雨过后,天地间横亘一条彩色的虹桥,从此处到彼处,是我朴素的家园。
一起生动起来的,还有那片茂密的桑树林,记忆里有大队的试验场,养蚕。柱子哥正是好年纪,还有一个叫春花的姑娘。春蚕如蚁,在蚕匾上苏醒,新采的桑叶放进去,如下起一场沙沙的细雨,它们在咀嚼自己的春天,在酝酿一场洁白的梦。那梦中或许有桑间濮上说不尽的乡村爱情,或许更有丝丝别离的伤感。后来柱子哥当兵走了,春花姐也远嫁他乡,那片桑树林落寞下来。
榆树上的榆钱开了,一串串在风中摇曳如玉。《戏问花门酒家翁》的岑参童心大起,“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若肯才怪,我看你老人家是喝多了吧,把榆树看成了摇钱树,拿上你的榆钱换个人家吧,榆钱倘若可换酒,我给你一个春天换我青春年少。
暮色渐浓,父亲努力铲了几锹土培在小小的坟丘上,里面住着我叫爷爷、奶奶、曾祖父、曾祖母的人,他们是否安好,是否收到了父亲风中寄达的纸钱,在另一世界安然度日?父亲回家,我去老河滩折柳。时间过去了几十年,那株歪脖子老柳还在,树身倾斜,垂下的柳条拂动水面。柳有八德:一不泽地而生,随处一片泥土柳絮飘落,便会生出柔软的枝条。二易繁殖生长,《战国策》有记:“夫柳,纵横颠倒树之皆生。”三先春而生,第一个在老河滩醒来。四深冬始凋零,最后一个落下金黄的树叶。五质直可曲。六韧可制。七穗叶可疗伤。八可作为事炊的柴薪,做器具的好木材。
《西游記》中的观音,手执柳与净瓶,是为度化人间苦难,柳枝轻拂,让村庄在大地之上安然度日。“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这是《齐民要术》里的说法,用一种形而上的动作给我们戴上了护身符。除此之外,我更信奉探花爷的说法,清明不插柳,死了变成小花狗。谁想变成一只流浪的小花狗呢,在风中流浪,找不到一个温暖的家。
是清明了,老河滩上一派繁花盛景,取代了漫长的空旷与荒凉,柳笛横吹,是一支远年的歌谣。我尚需在节气中游荡,在光阴深处寻找记忆的蛛丝马迹,什么事,什么人,穿过朦胧烟雨喊我的小名。
责任编辑 夏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