貂蝉却自兜鍪出——辛弃疾统兵文臣的身份认知与词体表达

来源 :文学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a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兵文臣是南宋特殊政局下的重要群体,他们或由武职入官,因军功改换文资,由此进入士大夫群体;或本是科举出身,但却主要依由军功获得官阶职事的升转.辛弃疾的仕宦生涯便走的是以武功换文职的路径,故而他的身份是典型的南宋统兵文臣.辛弃疾本人对此有着清晰的认知,并自觉以统兵文臣的价值观念勉励自我与他人.稼轩词中的高频典故“貂蝉元出兜鍪”便是典型案例,既展现着辛弃疾的统兵文臣身份认同,亦承载着主流士大夫对统兵文臣的排斥与疏离.统兵文臣身份导致了辛弃疾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日常心态等殊异于主流科举士大夫,促成了稼轩词极富个性的用典习惯、典故意蕴、词情表达等,应当成为辛弃疾其人其词研究的重要视角.
其他文献
中国诗学研究至少要区分"学诗"与"诗学"这两种论述体系,"诗学"理论的追求是创新,而"学诗"则讲求实用.对元代诗法著作的评价须突破已有偏见,从诗歌教习的维度认识元代诗法在诗学史上的独特意义.其意义由"学诗"层面上的价值而获得,在以"切用"为原点的"学诗"坐标上展开,于经典的诗学内容中寻索"学诗"的学理脉络,探求普泛意义上"好诗"的程式,确立学诗的范式.学诗者通过对范式的掌握,参与诗学的传播、传承,又在范式的张力中推动古典诗学的发展,而"学诗"与"诗学"这两个维度的交叉与融汇,更直观地表现在学诗谱系与诗史脉
清末改创学制,一度在中小学堂设立"读古诗歌"课程,却并不将其纳入文学科目,而是附于修身科,以"有益风化"为宗旨.学制附载《中小学堂读古诗歌法》,提倡吟咏而限制创作,在对接西洋乐教的同时,更直接受到宋明以来理学诗教观念的影响.由此产生若干种诗歌教科书:或严格遵照学章,取法于理学背景下以伦常纲纪为指归的诗选,体裁限于谣谚、乐府、古体诗;或延续晚近童蒙诗课惯例,仍从五七言律绝入门,借鉴评选家的"说诗"口气,呈现近世诗教"开益性灵"的另一侧面.分别对这两种倾向的诗歌教科书进行溯源和阐释,揭示新学制下诗歌教育的多元
孙逊教授的学术生涯,肇始于20世纪70、80年代的《红楼梦》研究,红学是他一生的学术底色.之后,他又先后驰骋于古典小说艺术理论、小说与宗教、小说与城市、东亚汉文小说研究诸领域,在文本阐释、理论探索、文化考察和文献整理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他是新时期作出重要学术贡献的代表性红学家之一,是一位富有开拓精神的古代小说研究名家,也是国内东亚汉文小说研究的倡导者和推进者,其学术人生多有启迪后学之处.
唐至北宋,李白集写卷的文本形貌处于未清未全、流质易变的不稳定状态.当宋人编次缮定李白集的时候,许多唐卷古本中的题下小字自注已然羼乱为大字诗题.通过对李白集内部文本义例之比类归纳,辅以唐集文本通例之互证,可发现李白集"时"字通常作为题下追述性小字注的文本标识、讳名例皆入题注、解题类及文本体式类文字均入题注等特点,凡此种种,皆可参酌唐人诗题的制题规律抽绎文本通例.宋人在整理李白集时,曾对主题相关的诗题进行了"合题"化处理,这实际上对李白诗的精确编年造成很大干扰.李白诗题、题注中存留了一些反映唐宋卷轴古本编次特
清代第一座三层大戏楼诞生于乾隆十年之后,以乾隆十六年寿安宫"临时性"三层戏台为最早.以此为分水岭,凡内廷大戏曲本中应用三层戏台者,必属此后之产物(或面貌).而张照卒于乾隆十年正月,因此其奉敕改编的《劝善金科》《升平宝筏》等大戏曲本,无法利用三层大戏楼,仍属"重檐单层"戏台剧本.大戏曲本与三层大戏楼之间,没有必然的联属关系.此后,《劝善金科》虽偶尔"借用"三层戏楼演出,但因其本身的演出性质,始终保持着非三层戏台剧本的状貌,而《九九大庆》《升平宝筏》等则在乾隆十六年之后逐步完成了由"重檐单层"向"三重檐"大台
沈德潜与桐城诗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渊源关系.雍乾年间,沈德潜点定《咏花轩诗集》,选订《麻溪姚氏诗荟约选》,收录桐城诗歌于《国朝诗别裁集》,展示了自家的诗学宗旨.受沈德潜诗学的影响,刘大櫆修定诗歌文本时,汲取了沈德潜评点《刘海峰小称集》的意见;方东树编撰《昭昧詹言》时,也择取了沈德潜《说诗晬语》中的一些论诗之语,这些都表现出桐城诗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不仅如此,双方还承继了明末清初以降诗坛上重性情的传统,批判地吸收了七子派的格调说和王士禛的神韵说.他们围绕性情、格调、神韵三端,探讨了相关的诗学问题,所得有同有异
本文从两宋时期两浙路地区的木构建筑、砖石塔、石刻及墓葬等材料出发,将其分为两浙西路和两浙东路两个区域,提取并整理建筑形制特点,进行建筑形制的分区分期研究.在此基础上完成区域比较,讨论区域间互动关系,进而提出对建筑考古学分区的思考.
评点唐宋八大家古文是桐城派的重要文学活动.在雍乾时期,刘大櫆使古文评点行为专门化,为唐宋八大家古文注入了遒逸淋漓的审美理想,姚范则提供了以经史治文学的评点路径.姚鼐在刘大櫆和姚范的基础上重构文统,并推进了桐城派古文评点传统的建构,使唐宋八大家古文评点由单纯看重审美维度转型为兼顾审美与问学.在此过程中,刘大櫆和姚鼐都对前人评点进行了深度反思,刘大櫆主要是对茅坤的批判性继承,姚鼐则更多地反思历代古文评点,抑制纯审美的旧评文体系,倡导审美与学问相结合的新评文体系.从刘大櫆到姚鼐的评点转型,与雍乾时期唐宋古文地位
新门底寺系藏传佛教觉囊派寺院,由措尔基寺一世活佛嘉瓦桑布创建.佛塔内绘制大量壁画,题材从释迦牟尼佛、大黑天、宝帐护法及上师传承关系等逐层过渡至时轮金刚等内容,涉及密宗行部、事部、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中父续、母续传承关系,较为全面地展示了觉囊派的教法体系.塔内壁画是阿坝地区发现的第一处具有尼泊尔-西藏混合风格壁画.对研究阿坝地区早期艺术风格的形成与演变具有重要的价值,更为研究觉囊派东传后至多罗那他中兴前阶段的绘画艺术和风格演化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
紫禁城东、西六宫始建于明初,为后妃们居住的处所.清代初期曾进行过大规模的建筑营造活动,涉及建筑的修理、拆除和复建等项内容.通过实地勘察,发现东、西六宫的脊部彩画呈现出六种做法.其中两种为明代做法,涉及钟粹宫、长春宫、储秀宫、翊坤宫及咸福宫五座建筑;四种为清代初期的做法,涉及景仁宫、启祥宫、景阳宫、永和宫、承乾宫和永寿宫六座建筑.清代脊部彩画呈现出的时代特征不仅印证了内务府档案文字记载的真实性,也反映出康熙及乾隆时期《清会典》夸大工程性质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