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开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广东江门 529000
摘要:随着建筑水平的不断提高,住宅要求有较好的内景,现代化工厂需要有更宽敞的厂房,建筑要追求较大的净高。预应力结构的出现,轻松的实现了这些要求。近年来,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技术广泛应用于建筑施工中,然而质量问题也随之出现并且日益增多,因此,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要点必须牢牢把握,确保工程质量。。文章先介绍建筑工程预应力适用范围和特点,然后就建筑工程预应力施工的技术要点,从预应力钢筋工程的施工技术和预应力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两个方面加以分析探讨,重点强调预应力筋施工技术的重要性。
关键词:建筑工程;预应力;施工技术;分析
预应力混凝土主要就是在结构受到力的作用之前,在弹性的范围之内,来对结构构件受拉区的钢筋实行拉伸,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钢筋弹性回缩的充分利用,来预先把预压应力向施加至受拉区域,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来最终把结构构件的性能进行提升,这些性能主要包括抗裂性、刚性以及耐久性。和普通的钢筋混凝土相比较起来,预应力混凝土存在着构件截面小、刚度大、抗裂性强以及耐久度高等等的优点。所以,在现代建筑施工工程中,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前景广阔。本文对此做出了详细的分析。
一、建筑工程预应力适用范围与特点
(一)预应力的适用范围
建筑行业发展迅猛,也给预应力技术带来用武之地,其技术日臻完善,使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建筑预应力技术主要用于现浇连续梁、框架建造、预制梁式结构等建造工程中。如高层多层建筑大跨度楼盘体系。预应力技术还在飞机跑道、挡土墙加固、桥梁建设和大型基础建造等工程中有广泛应用。
(二)预应力的技术特点
预应力技术在楼盘建设中运用最为广泛,使用梁板结构之后,可以降低层高300mm以上。这样能够增加建筑面积,对提高使用率、降低能源消耗和造价成本都有积极作用,而且还大大提升了结构的刚度和性能,防震能力也大幅度提升。通过无粘结技术,可以将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可扩展性和延展性进一步提升。特别是无粘结钢筋可以对自由弯度进行配置,这样也能够发挥预应力钢筋的强度优势。运用预应力技术,可以让建筑电气管线和设备管道在楼板下合理布置,避免建筑设备和结构之间的矛盾冲突。无粘结钢筋成型工艺已经相当成熟,可以进行规模化生产。
二、建筑工程预应力施工技术的应用
(一)预应力钢筋工程的施工技术
1、施工前技术交底
建筑施工之始,要进行工程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也就是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共同审核图纸,对一些关键部位进行研究协商,并画出大样图。如果发现有设计缺陷,还要及时与设计单位协商沟通。对进场预应力筋和其他相关材料进行验收时,要从每一个细节入手,如果发现预应力筋表面有损坏的地方,要及时进行技术处理,用塑料胶带粘贴修缮。
2、原材料质量控制
预应力钢筋是建筑工程最重要原材料,在购置预应力钢筋时,要有厂家产品合格证,还要提供预应力钢筋相关性能检验报告。材料进场后,要对预应力钢筋进行外观检查并抽樣进行复验,确认合格之后才能正常使用。预应力筋主要由涂料层、外包皮、预应力钢筋和锚具构成。根据预应力筋相关技术指标对其进行检验。涂料层能够让预应力钢筋与混凝土相分隔,这样可以防止钢筋被腐蚀,也减少钢筋张拉时的摩擦损失。钢绞线包塑主要是采用防腐油脂涂料和专业的外包层。下料长度对预应力筋的制作有直接影响,要采取计算的方式获得相应结果。分别计算出外露工作长度和结构长度。外露长度是由张拉公式、锚固形态等因素决定的,而结构长度是由构件内长度加锚具厚度加千斤顶工作长度获得的。预应力筋要在工厂生产完成,下料切割后要给这些预应力筋贴上标签,标明编号、长度、制作固定端等信息。下料要使用砂轮机完成切割,而不能使用电弧切割。
3、预应力机具检查
预应力筋相应锚具、夹具和连接器也要进行检查,主要是确定这些器具性能是否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规定。《预应力筋锚具、夹具和连接器》是比较权威的专业规定,预应力筋进场后要根据相关技术规定进行组装件试验,合格后才能正常使用。还有张拉设备也要进行配套使用,并定期进行相应维护和校验。
4、预应力筋成型工艺
预应力筋生产成型后,要进行涂抹防腐油脂和加装塑料布的工序,可以人工操作,也可以借助机器进行涂油、编束、切断和缠绕塑料布等工序。机器操作工艺技术主要体现在钢丝经过涂油装置进行涂油,涂油的钢丝束通过塑料挤压机粉刷聚丙烯塑料薄膜,随后要用冷水降温,这样就可以形成塑料套管了。使用机器进行预应力筋成型制作,不仅效率更高,而且产品质量也更过硬。
5、预应力筋的端部处理
在使用钢丝束墩头锚具的时候,塑料管可以防止钢丝末端穿锚具时受到损伤。钢丝的锚头不仅能够防腐烂,还能维持预应力筋的外观和性能。在拉出锚环后,塑料套管内部自然会出现一些间隙,这时需要用油枪穿过锚环注油孔灌注防腐油脂。为了防止与空气接触发生腐蚀现象,要及时关闭外露部分的锚具。而且预应力筋的固定端一定要放进构件的内部。在施工中,如果发现预应力筋端头缺少结构配筋,则需要配置构造钢筋,确保加固板与混凝土之间锚固性能良好。锚固端一般要弄成花型,这样可以给安装提供便利。
6、预应力筋的张拉工艺
张拉是预应力技术的关键技术,直接决定构件预应力的大小。因此,在张拉之前,要制订相应的混凝土设计报告,为实施张拉作好充分准备,当达到拆模条件后,要注意清理干净水泥砂浆,然后将锚板安装到位。还要对油表和千斤顶进行技术标定,以便获得最真实的预应力筋张拉相关数据。
(二)预应力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所谓预应力混凝土,是指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负载之前,用人为的方法使结构内部形成应力状态,这个应力与在结构负载时产生的拉应力互相抵消,可以推迟裂缝的出现,提高结构的刚度。
1、预应力混凝土的特点
由于构件在荷载之前就有预压应力的存在,在荷载时可以抵消一些拉应力,这无疑是提高了构件的抗裂能力。只有拉应力超过混凝土预压应力极限,才会出现构件开裂的现象。相比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抗应力,预应力筋抗拉强度要大大提升。
由于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抗拉应力性能更强,所以在防水、抗渗透和抗腐蚀等特殊环境中,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有了更多用武之地。预应力混凝土采用了高强度材料,不仅抗裂能力强,还有结构轻巧、变形小等优点,可以用于大跨度、重载荷的结构工程之中。
2、预应力混凝土浇筑前检测
预应力钢筋铺放之后,要对螺旋钢筋、承压板等进行严密复查验收,查看其是否齐全,安放是否正确。特别要查看预应力钢筋的外皮是否保持完好,如果发现有损坏情况,要及时进行相关技术处理。
3、预应力混凝土浇筑方法
预应力混凝土配置要严格执行相关设计规定,当所有条件都满足时,才能够进行浇筑施工。浇筑时,要注意不能集中倾倒混凝土,防止发生预应力钢筋错位和移动现象发生。浇筑时,要运用行业一流工程机械设备进行振捣,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特别是在钢筋比较集中的梁柱节点等部位,不能对预应力筋形成冲撞。一旦振捣损坏或者移动了钢筋位置,势必要影响施工进程。
三 结束语
经过了几十年的工程实践和不断研究,预应力技术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一项工程技术,在今后的发展中,还将日渐完善。在某些建设领域,预应力技术以种种优势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竞争力、发展力,在今后施工过程中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天煜.建筑工程预应力施工难点技术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2(11).
[2]唐金育.建筑工程预应力施工技术的探讨[J].科技风,2010(5).
[3]许浩.试论建筑工程预应力的施工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1(14).
摘要:随着建筑水平的不断提高,住宅要求有较好的内景,现代化工厂需要有更宽敞的厂房,建筑要追求较大的净高。预应力结构的出现,轻松的实现了这些要求。近年来,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技术广泛应用于建筑施工中,然而质量问题也随之出现并且日益增多,因此,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要点必须牢牢把握,确保工程质量。。文章先介绍建筑工程预应力适用范围和特点,然后就建筑工程预应力施工的技术要点,从预应力钢筋工程的施工技术和预应力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两个方面加以分析探讨,重点强调预应力筋施工技术的重要性。
关键词:建筑工程;预应力;施工技术;分析
预应力混凝土主要就是在结构受到力的作用之前,在弹性的范围之内,来对结构构件受拉区的钢筋实行拉伸,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钢筋弹性回缩的充分利用,来预先把预压应力向施加至受拉区域,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来最终把结构构件的性能进行提升,这些性能主要包括抗裂性、刚性以及耐久性。和普通的钢筋混凝土相比较起来,预应力混凝土存在着构件截面小、刚度大、抗裂性强以及耐久度高等等的优点。所以,在现代建筑施工工程中,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前景广阔。本文对此做出了详细的分析。
一、建筑工程预应力适用范围与特点
(一)预应力的适用范围
建筑行业发展迅猛,也给预应力技术带来用武之地,其技术日臻完善,使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建筑预应力技术主要用于现浇连续梁、框架建造、预制梁式结构等建造工程中。如高层多层建筑大跨度楼盘体系。预应力技术还在飞机跑道、挡土墙加固、桥梁建设和大型基础建造等工程中有广泛应用。
(二)预应力的技术特点
预应力技术在楼盘建设中运用最为广泛,使用梁板结构之后,可以降低层高300mm以上。这样能够增加建筑面积,对提高使用率、降低能源消耗和造价成本都有积极作用,而且还大大提升了结构的刚度和性能,防震能力也大幅度提升。通过无粘结技术,可以将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可扩展性和延展性进一步提升。特别是无粘结钢筋可以对自由弯度进行配置,这样也能够发挥预应力钢筋的强度优势。运用预应力技术,可以让建筑电气管线和设备管道在楼板下合理布置,避免建筑设备和结构之间的矛盾冲突。无粘结钢筋成型工艺已经相当成熟,可以进行规模化生产。
二、建筑工程预应力施工技术的应用
(一)预应力钢筋工程的施工技术
1、施工前技术交底
建筑施工之始,要进行工程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也就是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共同审核图纸,对一些关键部位进行研究协商,并画出大样图。如果发现有设计缺陷,还要及时与设计单位协商沟通。对进场预应力筋和其他相关材料进行验收时,要从每一个细节入手,如果发现预应力筋表面有损坏的地方,要及时进行技术处理,用塑料胶带粘贴修缮。
2、原材料质量控制
预应力钢筋是建筑工程最重要原材料,在购置预应力钢筋时,要有厂家产品合格证,还要提供预应力钢筋相关性能检验报告。材料进场后,要对预应力钢筋进行外观检查并抽樣进行复验,确认合格之后才能正常使用。预应力筋主要由涂料层、外包皮、预应力钢筋和锚具构成。根据预应力筋相关技术指标对其进行检验。涂料层能够让预应力钢筋与混凝土相分隔,这样可以防止钢筋被腐蚀,也减少钢筋张拉时的摩擦损失。钢绞线包塑主要是采用防腐油脂涂料和专业的外包层。下料长度对预应力筋的制作有直接影响,要采取计算的方式获得相应结果。分别计算出外露工作长度和结构长度。外露长度是由张拉公式、锚固形态等因素决定的,而结构长度是由构件内长度加锚具厚度加千斤顶工作长度获得的。预应力筋要在工厂生产完成,下料切割后要给这些预应力筋贴上标签,标明编号、长度、制作固定端等信息。下料要使用砂轮机完成切割,而不能使用电弧切割。
3、预应力机具检查
预应力筋相应锚具、夹具和连接器也要进行检查,主要是确定这些器具性能是否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规定。《预应力筋锚具、夹具和连接器》是比较权威的专业规定,预应力筋进场后要根据相关技术规定进行组装件试验,合格后才能正常使用。还有张拉设备也要进行配套使用,并定期进行相应维护和校验。
4、预应力筋成型工艺
预应力筋生产成型后,要进行涂抹防腐油脂和加装塑料布的工序,可以人工操作,也可以借助机器进行涂油、编束、切断和缠绕塑料布等工序。机器操作工艺技术主要体现在钢丝经过涂油装置进行涂油,涂油的钢丝束通过塑料挤压机粉刷聚丙烯塑料薄膜,随后要用冷水降温,这样就可以形成塑料套管了。使用机器进行预应力筋成型制作,不仅效率更高,而且产品质量也更过硬。
5、预应力筋的端部处理
在使用钢丝束墩头锚具的时候,塑料管可以防止钢丝末端穿锚具时受到损伤。钢丝的锚头不仅能够防腐烂,还能维持预应力筋的外观和性能。在拉出锚环后,塑料套管内部自然会出现一些间隙,这时需要用油枪穿过锚环注油孔灌注防腐油脂。为了防止与空气接触发生腐蚀现象,要及时关闭外露部分的锚具。而且预应力筋的固定端一定要放进构件的内部。在施工中,如果发现预应力筋端头缺少结构配筋,则需要配置构造钢筋,确保加固板与混凝土之间锚固性能良好。锚固端一般要弄成花型,这样可以给安装提供便利。
6、预应力筋的张拉工艺
张拉是预应力技术的关键技术,直接决定构件预应力的大小。因此,在张拉之前,要制订相应的混凝土设计报告,为实施张拉作好充分准备,当达到拆模条件后,要注意清理干净水泥砂浆,然后将锚板安装到位。还要对油表和千斤顶进行技术标定,以便获得最真实的预应力筋张拉相关数据。
(二)预应力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所谓预应力混凝土,是指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负载之前,用人为的方法使结构内部形成应力状态,这个应力与在结构负载时产生的拉应力互相抵消,可以推迟裂缝的出现,提高结构的刚度。
1、预应力混凝土的特点
由于构件在荷载之前就有预压应力的存在,在荷载时可以抵消一些拉应力,这无疑是提高了构件的抗裂能力。只有拉应力超过混凝土预压应力极限,才会出现构件开裂的现象。相比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抗应力,预应力筋抗拉强度要大大提升。
由于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抗拉应力性能更强,所以在防水、抗渗透和抗腐蚀等特殊环境中,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有了更多用武之地。预应力混凝土采用了高强度材料,不仅抗裂能力强,还有结构轻巧、变形小等优点,可以用于大跨度、重载荷的结构工程之中。
2、预应力混凝土浇筑前检测
预应力钢筋铺放之后,要对螺旋钢筋、承压板等进行严密复查验收,查看其是否齐全,安放是否正确。特别要查看预应力钢筋的外皮是否保持完好,如果发现有损坏情况,要及时进行相关技术处理。
3、预应力混凝土浇筑方法
预应力混凝土配置要严格执行相关设计规定,当所有条件都满足时,才能够进行浇筑施工。浇筑时,要注意不能集中倾倒混凝土,防止发生预应力钢筋错位和移动现象发生。浇筑时,要运用行业一流工程机械设备进行振捣,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特别是在钢筋比较集中的梁柱节点等部位,不能对预应力筋形成冲撞。一旦振捣损坏或者移动了钢筋位置,势必要影响施工进程。
三 结束语
经过了几十年的工程实践和不断研究,预应力技术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一项工程技术,在今后的发展中,还将日渐完善。在某些建设领域,预应力技术以种种优势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竞争力、发展力,在今后施工过程中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天煜.建筑工程预应力施工难点技术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2(11).
[2]唐金育.建筑工程预应力施工技术的探讨[J].科技风,2010(5).
[3]许浩.试论建筑工程预应力的施工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