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5月,笔者有幸参与了位于挪威小镇海于格松(Haugesund FK)的环境戏剧《暴风雨》(STORMEN)舞美工作。工作间歇,笔者与团队设计师及导演的多次对话,引发了对环境戏剧舞美特质的思考。尤其是他们借助于多元手法来充分发挥舞美的戏剧功能,值得业内借鉴。
此剧从创意到执行的特色在于:一,舞美设计不再是被剧本本身束缚,而是设计师与作品之间的一次“探险游戏”;二,把舞美设计当作装置来处置,把所有的视觉符号当作行为艺术来表现;三,强化光的价值;四,音乐尝试流行歌调。此剧成功的关键是,将设计师个人的创造力与兴趣升华到一个整体模式上,在设计团队的相互碰撞中产生火花,是对常规观赏体验的颠覆,使观众耳目一新。具体归纳如下。
1由景择剧
由景而触发,来选择与之匹配的剧目,是《暴风雨》一剧的最大特色。该剧院的导演在旅途中无意间发现了这个距离内陆约20分钟船程的小岛。岛上只有不到五户居民,由于历史与自然等因素,岛上全年有东南方向的大风,致使每日下午的海面像施了魔法般波涛汹涌,这导致在数百年前航海业与科技不发达的时代,这片海域被称之为“死亡海域”,无数的船只在这里触礁翻船。这样一个有故事、带有独特地貌特征的岛屿,引起了导演创作的浓厚兴趣,这里的场景与奇特历史因素和莎士比亚剧本《暴风雨》中的桥段十分契合,导演决定要将这座孤岛做一次“改造”,将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剧本与海于格松的孤岛环境相融合,做一场实验性的环境戏剧(如图1~图4)。
2实地择法
舞美设计的一大亮点就是设计的因地制宜,根据实地环境来确定舞美方案。独特的地理风貌促成了一处戏剧的开端。小岛环境优美:四周是碧蓝的大海;岛上是重峦叠嶂的小丘陵;海水如小溪般穿过孤岛;零星可见的房屋;奔跑在草地上的羊群,混着清爽的海风,佩戴的铜铃铛叮咚作响;海面上,几种野天鹅自由翱翔,一切的一切都宛如世外桃源。每到下午,东南方向的海风瞬间袭来,整座孤岛会像中了魔法般骤然变得冷风瑟瑟,与上午的风和日丽形成强烈反差。而这每日惯例的大风被舞台设计师Signe Becker运用到了极致,运用天然的海风通过巨型的降落伞幕布,达到极富冲击力的戏剧效果。岛上终年不息的大风给设计以很好的自然条件,舞美和环境设计上利用大风的方向和降落伞布制造出很多环境场景,将海风运用到极致(如图5~图8)。
以得天独厚的环境为依托,将舞台从室内搬到了室外,又从室外引入到室内,以三处小舞台配以流动性的环境变化,使只有五名演员的话剧变得丰富多彩。在北欧,舞美设计与服装设计往往是同一个人担当。这么做的好处是可让场景设计和人物角色造型更为统一和谐,灯光设计则比较独立。这个团队给我最大的触动,是他们的思维跳跃与设计实施上的方法灵巧。所有美术设计工作实施,并非待方案全盘敲定再进行实际动工。在实际制作前,舞美设计师参观了整个小岛,并且将小岛上的修船船屋作为主舞台,根据主舞台进行了方案设计和模型制作,散落在岛上的景致作为附属小舞台(如图9)。再在“小舞台”(即环境中的某块草地或山丘)上做一些木条构成的装置,并且装置上会有道具构成符号以求呼应。他们并没有特别明确的效果图和设计图,所有装置均为舞台设计师搭建时的现场发挥创作(如图10)。
3设计特色
笔者以为,《暴风雨》的舞美设计方面有三个特点。
一是舞台设计的“易”化。此剧舞台美术设计强调视觉效果,将很多繁琐的元素“易”化了。比如,道具的符号化设计,使用相同的原材料(原木条)来设计制作道具与舞台装置。例如,魔法师使用的道具权杖及星盘,王子的佩剑等道具的轮廓全部抽象简化,佩剑是一根毫无修饰的木条,魔法杖则是长板木条,巫师星盘是用同样木条钉成的六边形木框。如果不结合剧情,这些舞台道具单独拎出来是多么的荒谬可笑,但放在此剧中却有一种提炼元素的效果(如图11)。同时,室外环境设计的装置化也是此剧设计的“易”化特点,将室内道具中使用的一些元素符号,比如“六边形”、“三角形”等形状运用到户外装置中,使得内外设计紧密联系。
二是灯光设计的“虚”化。灯光设计中并融入“以假代真”的“虚”化处理设计,使得观众既看到了真实的自然场景,又看到了人造的虚假光线,融合在一起,使得观众难辨真假,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戏剧情节中去(如图12)。例如,此剧中的一幕场景的灯光设计:灯光设计师利用高照度的灯具投射在水面上,制造出一种黄昏的波光粼粼的效果。观众知道这部戏是环境戏剧,自然而然地认为这是真实的黄昏投在舞台船屋水面的巧合,甚至我在第一次观看时都被这种“虚”化巧妙的灯光设计处理给欺骗了(如图13)。现场的效果美轮美奂,有真实的因素存在加以人工的设计修饰,所有光源与环境舞台人物之间的衔接都显得如此自然,视觉感舒适甚至让观众忽视掉某些人造的光源。此外,激光与烟雾机的配合运用,也巧妙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如巫师使用魔法的剧情桥段(如图14)。
三是服装设计的“简”化。此剧善于利用廉价、普通的材料制作达到眼前一亮的效果。在此剧中只有五名参演演员,而剧本里一共出现了九名角色,这就意味着大部分演员将一人饰多角(如图15、图16)。同时,这要求服装上需要方便更换,并且人物性格塑造区别明显。设计师利用许多特殊工作的服饰进行设计。此剧中每个角色都戴有一双醒目的胶皮手套和一双橡胶雨鞋,细看每个角色的手套和胶鞋的细节都有不同,从颜色、纹理到样式都有所区别。例如,剧中的怪物卡列班的手套是一双电工作业的橡胶手套,灰蓝色的手背硅胶而掌心却是凹凸起伏的橡胶颗粒,细细考量,和人物角色性格有巧妙的关联。同时,每个演员穿的胶鞋也是不同款式不同颜色,饰演皇族的演员穿着橙色或黄色的胶鞋,而巫师精灵则穿着黑白色为主的胶鞋。服装设计整体都呈现混搭的风格,将许多生活中工作服的元素融入其中而非写实主义的人物造型设计,例如,国王和王子的皇冠也简化为卡通形式,没有复杂的装饰,只提取每个角色代表性的元素进行简化,但却给观众显而易见的角色定位(如图17)。 4创新与信任
该舞美团队体现出不断尝试与创新的精神,正如此剧的灯光设计Jesper Kongshaug所说“当你尝试改变设计时,那并非意味着改变,而是意味新的发展!(Whenyou try to change the design it does not mean change.It means new process!)”。直至正式演出前的彩排,设计团队还在不断地思考,更改添加新的设计点。最后一场彩排中,舞台设计提出可否将风雨降落伞布这个装置运用到主剧场的大门口,使得观众从道上的小路走来时,会远远地看到剧场门口如海浪般上下翻飞的降落伞布,可以将岛上的装置与室内的环境有所联系。由于设计团队人员少,在实验过程中整部剧的工作人员都来帮忙,将小的想法立刻呈现出来。
舞台设计兼此剧的服装设计Signe Becker,是挪威当地的一位富有极强创造性的设计师。笔者与她在午餐和休息时的对话,更像是朋友间讨论碰撞灵感。她的工作模式自由并有创造性,这也许会是未来中国戏剧设计师们的走向。以个人的朋友圈为主或者设计师团队合作联盟为主来接洽设计项目,而不以固定商业设计公司雇佣来进行工作,更易打开设计师的设计思路,不会因企业或某个团体的要求禁锢创作思路,每个项目都是为自己的设计成果表达而努力。当有理想追求的设计师为了作品而进行创作时,会发生很多奇妙的化学效应,他们会更加专注在作品本身不厌其烦地修改尝试,而不是只追求带来的利益或者仅仅为了应付工作任务。
团队强烈的信任感:一个成功的设计尝试必须有极高的团队信任度,他们的演出前前后后在这个孤岛上准备了一年。但临近正式演出,大家还在不断地尝试与探索。例如:最后的情节,巫师给精灵自由是处理成奔跑消失,还是直接跳入冰冷的湖水?演员甚至自己会提出新的概念与想法,自己愿意跳入冰冷的湖里,在这里,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在为了戏剧更好的展现而不断勇敢尝试。
海于格松的环境戏剧《暴风雨》被称为2016年度北欧最为期待的四大戏剧之一。在开放票务时,演出票供不应求,戏剧爱好者长途跋涉,来这个荒无人烟的小岛探其究竟。小小的海于格松机场每天只有三四班往返奥斯陆的飞机,因为这场有趣的戏剧抬高了机票的价格。这是令人深思的,优秀的戏剧不论要花多么昂贵的代价,人们还是要来一睹真容,就像那句老话“花香自引蝴蝶来”(如图18、图19)。
(编辑 张冠华)
此剧从创意到执行的特色在于:一,舞美设计不再是被剧本本身束缚,而是设计师与作品之间的一次“探险游戏”;二,把舞美设计当作装置来处置,把所有的视觉符号当作行为艺术来表现;三,强化光的价值;四,音乐尝试流行歌调。此剧成功的关键是,将设计师个人的创造力与兴趣升华到一个整体模式上,在设计团队的相互碰撞中产生火花,是对常规观赏体验的颠覆,使观众耳目一新。具体归纳如下。
1由景择剧
由景而触发,来选择与之匹配的剧目,是《暴风雨》一剧的最大特色。该剧院的导演在旅途中无意间发现了这个距离内陆约20分钟船程的小岛。岛上只有不到五户居民,由于历史与自然等因素,岛上全年有东南方向的大风,致使每日下午的海面像施了魔法般波涛汹涌,这导致在数百年前航海业与科技不发达的时代,这片海域被称之为“死亡海域”,无数的船只在这里触礁翻船。这样一个有故事、带有独特地貌特征的岛屿,引起了导演创作的浓厚兴趣,这里的场景与奇特历史因素和莎士比亚剧本《暴风雨》中的桥段十分契合,导演决定要将这座孤岛做一次“改造”,将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剧本与海于格松的孤岛环境相融合,做一场实验性的环境戏剧(如图1~图4)。
2实地择法
舞美设计的一大亮点就是设计的因地制宜,根据实地环境来确定舞美方案。独特的地理风貌促成了一处戏剧的开端。小岛环境优美:四周是碧蓝的大海;岛上是重峦叠嶂的小丘陵;海水如小溪般穿过孤岛;零星可见的房屋;奔跑在草地上的羊群,混着清爽的海风,佩戴的铜铃铛叮咚作响;海面上,几种野天鹅自由翱翔,一切的一切都宛如世外桃源。每到下午,东南方向的海风瞬间袭来,整座孤岛会像中了魔法般骤然变得冷风瑟瑟,与上午的风和日丽形成强烈反差。而这每日惯例的大风被舞台设计师Signe Becker运用到了极致,运用天然的海风通过巨型的降落伞幕布,达到极富冲击力的戏剧效果。岛上终年不息的大风给设计以很好的自然条件,舞美和环境设计上利用大风的方向和降落伞布制造出很多环境场景,将海风运用到极致(如图5~图8)。
以得天独厚的环境为依托,将舞台从室内搬到了室外,又从室外引入到室内,以三处小舞台配以流动性的环境变化,使只有五名演员的话剧变得丰富多彩。在北欧,舞美设计与服装设计往往是同一个人担当。这么做的好处是可让场景设计和人物角色造型更为统一和谐,灯光设计则比较独立。这个团队给我最大的触动,是他们的思维跳跃与设计实施上的方法灵巧。所有美术设计工作实施,并非待方案全盘敲定再进行实际动工。在实际制作前,舞美设计师参观了整个小岛,并且将小岛上的修船船屋作为主舞台,根据主舞台进行了方案设计和模型制作,散落在岛上的景致作为附属小舞台(如图9)。再在“小舞台”(即环境中的某块草地或山丘)上做一些木条构成的装置,并且装置上会有道具构成符号以求呼应。他们并没有特别明确的效果图和设计图,所有装置均为舞台设计师搭建时的现场发挥创作(如图10)。
3设计特色
笔者以为,《暴风雨》的舞美设计方面有三个特点。
一是舞台设计的“易”化。此剧舞台美术设计强调视觉效果,将很多繁琐的元素“易”化了。比如,道具的符号化设计,使用相同的原材料(原木条)来设计制作道具与舞台装置。例如,魔法师使用的道具权杖及星盘,王子的佩剑等道具的轮廓全部抽象简化,佩剑是一根毫无修饰的木条,魔法杖则是长板木条,巫师星盘是用同样木条钉成的六边形木框。如果不结合剧情,这些舞台道具单独拎出来是多么的荒谬可笑,但放在此剧中却有一种提炼元素的效果(如图11)。同时,室外环境设计的装置化也是此剧设计的“易”化特点,将室内道具中使用的一些元素符号,比如“六边形”、“三角形”等形状运用到户外装置中,使得内外设计紧密联系。
二是灯光设计的“虚”化。灯光设计中并融入“以假代真”的“虚”化处理设计,使得观众既看到了真实的自然场景,又看到了人造的虚假光线,融合在一起,使得观众难辨真假,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戏剧情节中去(如图12)。例如,此剧中的一幕场景的灯光设计:灯光设计师利用高照度的灯具投射在水面上,制造出一种黄昏的波光粼粼的效果。观众知道这部戏是环境戏剧,自然而然地认为这是真实的黄昏投在舞台船屋水面的巧合,甚至我在第一次观看时都被这种“虚”化巧妙的灯光设计处理给欺骗了(如图13)。现场的效果美轮美奂,有真实的因素存在加以人工的设计修饰,所有光源与环境舞台人物之间的衔接都显得如此自然,视觉感舒适甚至让观众忽视掉某些人造的光源。此外,激光与烟雾机的配合运用,也巧妙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如巫师使用魔法的剧情桥段(如图14)。
三是服装设计的“简”化。此剧善于利用廉价、普通的材料制作达到眼前一亮的效果。在此剧中只有五名参演演员,而剧本里一共出现了九名角色,这就意味着大部分演员将一人饰多角(如图15、图16)。同时,这要求服装上需要方便更换,并且人物性格塑造区别明显。设计师利用许多特殊工作的服饰进行设计。此剧中每个角色都戴有一双醒目的胶皮手套和一双橡胶雨鞋,细看每个角色的手套和胶鞋的细节都有不同,从颜色、纹理到样式都有所区别。例如,剧中的怪物卡列班的手套是一双电工作业的橡胶手套,灰蓝色的手背硅胶而掌心却是凹凸起伏的橡胶颗粒,细细考量,和人物角色性格有巧妙的关联。同时,每个演员穿的胶鞋也是不同款式不同颜色,饰演皇族的演员穿着橙色或黄色的胶鞋,而巫师精灵则穿着黑白色为主的胶鞋。服装设计整体都呈现混搭的风格,将许多生活中工作服的元素融入其中而非写实主义的人物造型设计,例如,国王和王子的皇冠也简化为卡通形式,没有复杂的装饰,只提取每个角色代表性的元素进行简化,但却给观众显而易见的角色定位(如图17)。 4创新与信任
该舞美团队体现出不断尝试与创新的精神,正如此剧的灯光设计Jesper Kongshaug所说“当你尝试改变设计时,那并非意味着改变,而是意味新的发展!(Whenyou try to change the design it does not mean change.It means new process!)”。直至正式演出前的彩排,设计团队还在不断地思考,更改添加新的设计点。最后一场彩排中,舞台设计提出可否将风雨降落伞布这个装置运用到主剧场的大门口,使得观众从道上的小路走来时,会远远地看到剧场门口如海浪般上下翻飞的降落伞布,可以将岛上的装置与室内的环境有所联系。由于设计团队人员少,在实验过程中整部剧的工作人员都来帮忙,将小的想法立刻呈现出来。
舞台设计兼此剧的服装设计Signe Becker,是挪威当地的一位富有极强创造性的设计师。笔者与她在午餐和休息时的对话,更像是朋友间讨论碰撞灵感。她的工作模式自由并有创造性,这也许会是未来中国戏剧设计师们的走向。以个人的朋友圈为主或者设计师团队合作联盟为主来接洽设计项目,而不以固定商业设计公司雇佣来进行工作,更易打开设计师的设计思路,不会因企业或某个团体的要求禁锢创作思路,每个项目都是为自己的设计成果表达而努力。当有理想追求的设计师为了作品而进行创作时,会发生很多奇妙的化学效应,他们会更加专注在作品本身不厌其烦地修改尝试,而不是只追求带来的利益或者仅仅为了应付工作任务。
团队强烈的信任感:一个成功的设计尝试必须有极高的团队信任度,他们的演出前前后后在这个孤岛上准备了一年。但临近正式演出,大家还在不断地尝试与探索。例如:最后的情节,巫师给精灵自由是处理成奔跑消失,还是直接跳入冰冷的湖水?演员甚至自己会提出新的概念与想法,自己愿意跳入冰冷的湖里,在这里,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在为了戏剧更好的展现而不断勇敢尝试。
海于格松的环境戏剧《暴风雨》被称为2016年度北欧最为期待的四大戏剧之一。在开放票务时,演出票供不应求,戏剧爱好者长途跋涉,来这个荒无人烟的小岛探其究竟。小小的海于格松机场每天只有三四班往返奥斯陆的飞机,因为这场有趣的戏剧抬高了机票的价格。这是令人深思的,优秀的戏剧不论要花多么昂贵的代价,人们还是要来一睹真容,就像那句老话“花香自引蝴蝶来”(如图18、图19)。
(编辑 张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