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广芩:隐居深山的“格格作家”

来源 :女士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nliang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器晚成,32岁开始写作
  叶广芩是满族人,祖姓叶赫那拉,是慈禧太后的侄孙女、清朝最后一位皇太后隆裕太后的亲侄女。辛亥革命后,这个显赫家族才简姓“叶”。对叶广芩来说,曾经显赫的家族,带给她更多的却是悲凉和苦难。
  叶广芩6岁时丧父,哥哥姐姐有的出去工作,有的出去上学,家里只剩下她、母亲和妹妹。母亲不识字,也没有工作,她们完全失去了经济来源,只能靠卖东西维持生计。“我母亲好面子,她不去卖东西,只好由我去。我的文物知识都是靠卖家底得来的,因为你得把要卖的物什跟人家说出个子丑寅卯啊。”她说。
  1968年,因为出身的原因,派出所用一个蓝印章把20岁的叶广芩从北京户籍上抹掉,让她离开北京,到陕西农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离京时,她母亲绝症缠身、时日无多,兄妹等人此时也东奔西走、星离雨散。妹妹送她上火车时,火车突然开动,妹妹大惊失色地举着烧饼哭喊着追她,她也趴在小桌上放声大哭。没想到第二年,年仅15岁的妹妹也到陕北插队去了,家里就剩下双目失明的母亲,全靠邻居接济。
  叶广芩一度在荒凉的黄河滩种地、养猪。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她32岁才开始写作。那一年,她还在医院当护士。有一个病号在病床上看杂志,看得涕泪交流。叶广芩拿来一看,说:“我也能写!”
  很快,她就发表了处女作《夫妻之间》。凭这篇小说,她进了《陕西工人报》社,后来又进了西安市文联。叶广芩主攻家族小说,1994年以一篇《本是同根生》首次接触家族题材并声名鹊起。《全家福》、《黄连厚朴》等长篇小说接连推出,先后被央视等改编成影视剧。陕西作家中,叶广芩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的数量、质量均遥遥领先。
  2000年7月,叶广芩被陕西省西安市委组织部派往周至县,挂职县委副书记。有人曾问她:“陕西不缺写农村题材的作家,像贾平凹、陈忠实,你能写得过他们吗?”叶广芩觉得,他们是农村这块土地浸泡出来的,是“背靠”;她是用城里人的眼光看农村,是“面对”,从语言到角度都不一样,也是一种挑战。
  叶广芩的大名,很快在小小县城妇孺皆知了。夏天图凉快,她穿个自制的花布旗袍满县城跑。县委书记琢磨半天,让县文化馆馆长带话给她:“您的穿戴要注意,干部最好穿正装。”叶广芩虚心接受,坚决不改。第二天全县开大会,叶广芩穿着旗袍就上了主席台。
  叶广芩打小就爱吃烤白薯,见了就非吃不可,县城里卖白薯的人没有不认得她的。县委办公室主任委婉地说:“叶副书记,您有啥需要就对我们说,我们去给您办。”叶广芩意识到影响不好,第二天买了烤白薯后,揣进怀里就往办公室飞跑。
  叶广芩是配有专车的,但一元钱跑遍县城的三轮车却是她最得意的交通工具。一位老同学开玩笑说:“坐三轮,穿旗袍,啃白薯,真有咱北京姑奶奶的派——浑不吝!”
  保护野生动物,多年穿梭在秦岭腹地
  周至县地处秦岭,自然环境非常优美。走进山里,满眼都是遮天蔽日的绿——树木、野花和小草自由自在地生长,连石头都穿着毯子般的绿苔。叶广芩说,置身绿海,清风鸟鸣,山泉跟随,这天地人合一的至臻至妙之境,让她感到心灵得到极致的净化。
  秦岭地区有大熊猫,这里的大熊猫是圆脸,而四川卧龙地区大熊猫的脸是尖的,相比之下,秦岭大熊猫更可爱。中篇小说《熊猫碎货》,从叶广芩的笔下流淌而出。“碎货”在陕西方言中的意思是“小东西”。
  叶广芩分管的主要工作,是抓好县里的环境保护。她长期蹲点于秦岭腹地的厚畛子乡老县城村,住在大熊猫保护站里,经常和保护人员一起巡山,了解环保方面的知识。到现在为止,上到保护区鲁班寨最高峰的女性,就是叶广芩。
  刚到大山里的时候,叶广芩觉得自己是个文化人,感觉很是良好。可是待一段时间后,就张不开嘴了。有时候遇见一个老农民,聊着聊着,发现他在研究甲骨文;再碰到一个老农民,是研究哲学的;还有两个山村老者,相互用古体诗唱和。“民间真是藏龙卧虎啊!”她心有感慨。
  关中农村礼节很重,村民们见了叶广芩,总是停住脚步,恭敬地叫一声“书记”。一开始,叶广芩以为他们找自己有事,后来才知道,这是礼貌。叶广芩常常戴着草帽下地,挥汗如雨地帮老乡们收麦子。等收工的时候,她会心安理得地去老乡家里吃一顿饭。逢年过节,乡亲们会记着给叶广芩送来山里的木耳、香菇,还有发面馒头。她觉得,拥有这种感情,真是幸福。
  从2000年起,叶广芩的创作题材也由家族小说转向生态小说,更多地关注生态和动物保护。她认为,山里很多东西都有它的灵气。有一年夏天,叶广芩在院子里坐着纳凉时,一条黑色的大蟒蛇爬到她的脚边停了下来,她好奇地注视着它。第二天,蟒又来了,依然在叶广芩脚边停留。“它到我这儿来是对人类表示友好。”
  叶广芩喜欢在树林里画画。有时,树上的大尾巴小松鼠一下子跳到她的画纸上,然后,沿着她的胳膊大胆地爬到她的头顶上。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让她感到满心的喜悦。连绵的大山,绿海莽莽的原始森林,以及生活在秦岭腹地的熊猫、金丝猴等,都变成了她笔下充满灵气的作品。
  叶广芩写出了长篇地域文化札记《老县城》,写出了秦岭最后一只老虎被猎杀的故事《老虎大福》,还有《熊猫碎货》、《狗熊波娟》、《注意熊出没》、《猴子村长》等佳作。一篇篇作品,已经从昔日金家大院渐渐转向了秦岭深山,来自皇族家庭的沉吟悄悄地被深山老林的鲜活所替代,字里行间溢出了一股草木的青气。
  叶广芩成了老县城的一张名片,成了周至弥猴桃的形象代言人。县里开始有了诗人、作家,经常举行诗歌朗诵会;槐树花开的时候,举行槐花文学节;弥猴桃熟了的时候,有弥猴桃文学节……“这是一种生活养分,挂职下去是体验生活,是作家最好的培土施肥。”
  多年在西安的生活,让叶广芩说得一口地道的陕西话。她说,和乡亲们接触时间长了以后,你会觉得,老百姓的智慧远远超过你,无论是对生活还是对世界的一些看法,他有他的角度,不能说谁的水平高,只是角度不同。她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宽厚、善良和细致,不再用以前那种城里人大而化之的眼光看农村。   《青木川》被著名导演一眼看中
  叶广芩到宁强县西约百公里的陕甘川交界地带考察,一下就被山清水秀、自然生态秀美的青木川所吸引。让人称奇的是,这里有依山而建的西洋楼房,还有一座巴络克式浮雕的礼堂,而那些张口便是英文的老汉,更让她惊讶得不知身在何处。一问才知道,青木川是个“一脚踏三省,鸡鸣三省惊”的古镇,民国期间各地商家汇集在此做贸易。古镇非常繁华,有洋行、商户、茶肆、酒店等。在一个叫魏富堂的“土匪”治理下,古镇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仿佛乱世中一处世外桃源。
  魏富堂这个传奇人物,引起叶广芩的浓厚兴趣,从2001年到2007年,她曾无数次来到古镇,先后采访了近百人,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她不只是为小说积累素材,更是为当地做历史文化的整理保存。
  叶广芩了解到,上世纪30年代,青木川一带大小土匪多如牛毛。魏富堂购枪组织民团,自任团总,几年后就成了当地的首脑人物。由于山高林密,地处偏僻,地方政府无暇顾及,青木川成为当时陕、甘、川三省交界处最大的烟土、丝绸和茶叶集散地。在税收上,无论交易额多大,他仅收本地商人税款;交易中若有争执,他首先严处本地商人。若外地客商购货较多,他会派出50名团丁一路护送至安全地区。他的这一系列护商措施,有力地促使了青木川商业的繁荣。
  最有趣的是,在早期一次对意大利教堂的洗劫杀戮中,魏富堂领略了西洋文明的精致。因为不懂洋文,神父当着他的面打了一个电话,叫来了军队,使他几乎全军覆灭。尽管险些丧命于洋人的诡计,但是对西洋文明的向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敬,让魏富堂有了一种情结,他先后娶了几房太太,都是名门闺秀,为的是改变魏家的基因。
  俘虏了教育部督察夫人后,魏富堂将这个会说洋文的女教师奉若神明。女教师对大难来时各自飞的自私丈夫亦失去感情,主动提出留在山清水秀的青木川教书育人。夫人变成了女教师,变成了女校长。在女校长的引领下,魏富堂盖起了在今天也毫不逊色的学校,请的是上海工匠——大礼堂装饰着巴洛克式浮雕,老师办公室是两层小楼,教室宽敞明亮,这座山村学校,成为陕南地区首屈一指的洋学校,开办了英语课,代数、语文等,请的是名师,付以高薪。
  魏富堂规定,凡青木川居民家有适龄儿童,一律得送入中小学念书,不仅费用全免,而且还给学生家庭一定的补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会被送入四川大学、重庆大学乃至于天津南开大学、上海复旦大学深造。
  胡宗南到青木川,魏富堂没有请戏班子招待,而是从学校叫来几个山村孩子,用英文给胡宗南背诵诗歌,让这位草莽将军大开眼界。解放初期,女校长患病死去,埋葬在青木川。至死,她与魏富堂的关系清白而简单。在青木川,在魏富堂眼里,她是文明与文化的化身,是青木川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青木川》出版后,在文坛引起强烈反响,入选中国小说学会年度小说排行榜并多次获奖。因小说的广泛影响,宁强县那个偏僻幽静、风景秀丽的小镇青木川,一下子成为旅游热点。
  2012年7月,该书由陕西省翻译协会3名青年女翻译家高敏娜、杜丽霞、刘丹翎翻译成英文,由美国Prunus Press出版社出版发行。叶广芩说,小说中的很多人物都是真名实姓,他们的后人至今还生活在青木川。
  编辑 魏光
其他文献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同事小李的行为有些怪异——炎炎夏日,太阳如火,公司里的有车族们,都喜欢占领距离办公楼最近的车位,恨不得把车直接开到有空调的房间里。小李却不一样,不管天气多么炎热,他总是把车停在距离公司大门外20米的地方,然后戴上太阳帽,不紧不慢地走向办公楼。  有一天,大雨倾盆,小李的车远远驶过来,我想,这次,他应该进院子来了吧?可是,他依然到大门外20米的那个老地方停车,然后撑一把伞出来,
期刊
又一年春节到了,她和他都想回家过年。他们同在一个公司工作,又是老乡,虽然算不上恋人,但是也不同于一般朋友,反正离这个关系差一点,离那个关系远一点。  知道他也想回家,她就托他顺便把自己的那张车票也买了。他答应了,但开玩笑说,她上班的工资要分给他一半。  他连着去排了好几天的队,都没能买到车票。等到排到了队,却只能买年后的票了。她那个郁闷啊,他提议说:“公司里有好些人自发地组织骑摩托回家,要不咱们也
期刊
一、足球为媒  寝室的老大,酷爱足球,脚法出众,经常踢出世界波。但他宣称自己最漂亮的一脚球,是类似于篮球“三不沾”的技术动作。  那是在一场热身赛里,他带球突破被放倒,获罚任意球。只见他小步助跑,左脚踏定,右腿抡开,姿势之美,C罗自愧不如,贝克汉姆甘拜下风——不料那球飞出去后,鬼使神差般地穿过球场,落在跑道上,反弹后砸掉了一位过路女生手中的一摞书,其情节跟琼瑶《我是一片云》中男女主角相遇的场景如出
期刊
张智霖被称为大仙,儿子张慕童的外号叫魔童,一个是仙一个是魔,“仙魔大战”在所难免。张智霖自小移民澳洲,接受了高等教育,可是对于教子这件事,他却完全不懂方式不讲道理不用技巧,有时候甚至有点儿戏和粗暴。或许就因为与众不同,所以格外有趣。  孩子都怕疼,更怕死  张智霖相信一件事情——再小的孩子都怕疼,更怕死。慕童快1岁时,对什么都好奇,尤其对家里的饮水机。太太袁咏仪很担心,每逢儿子跌跌撞撞地摸到饮水机
期刊
到中国寻爱,登上《非诚勿扰》舞台  德布佳达,1989年10月31日出生在几内亚比绍首都比绍一个显赫家庭:爷爷是部落酋长,父亲是政府财政部官员,母亲是律师并经营家族企业,叔叔是几内亚比绍驻中国大使。  德布佳达18岁那年,父母将一幢500平米并带有200平米花园的豪宅作为礼物送给她,希望她能留在几内亚,然而她的梦想是有生之年游遍世界。2009年,德布佳达申请公派出国读研时,毫不犹豫地选择去中国。父
期刊
在黑龙江的江畔,一名风华正茂的上海知青与美丽村姑小凤擦出爱火。小凤的父母逼她嫁给别人,不久,她疯了,遭夫家遗弃。他不顾一切娶她为妻,带她回到上海生活,珍爱至今。  2013年7月,香港亚东影视集团委托故事的男主角,把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写成剧本,打造一部比《山楂树之恋》更真实感人的电影。  情定黑土地  1997年4月的一天,在东北生活了27年的“知青”戴建国,陷入了痛苦的两难抉择之中:是留在黑龙江
期刊
年纪轻轻,异国求学  宗庆后是杭州人,娃哈哈集团的创始人。2010年9月,宗庆后以财富800亿元成为当年的中国首富。  1982年,37岁的宗庆后迎来了女儿的出生。他大喜过望,特意为女儿取名为宗馥莉,希望她像东方的茉莉花一样,洁白素雅,芬芳馥郁。女儿的到来,让宗庆后坚定了要让妻女过上富足生活的念头。  1987年,宗庆后发现女儿和很多孩子一样不喜欢吃饭,他敏锐地抓住这个商机贷款14万元,开发出了专
期刊
要说自己这倒霉名字的由来,还要从我出生的那一天说起。  按我妈的说法,我从小就是个令人扫兴的孩子。我想这和我生在四月五号清明节这天有关系——不吉利啊。为什么不早不晚,偏偏在此时来到这个世界?反省一下,这倒确实挺像自己一直以来的行事风格。  母亲生我的时候,是产房里的模范。当时一个大病房,并排躺着着很多大圆肚女人,呻吟声此起彼伏,一般叫唤个一天一夜生不下来也是常事。我却是在两个小时就滚到人世的奇迹。
期刊
丁燕是来自新疆的一位女作家,2011年进入东莞文学艺术院。有人说,东莞的外来务工人员比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还要多,若要深入了解这座城市,最好的方法是近距离接触这些外来哥、外来妹。在东莞的樟木头镇,丁燕隐瞒了作家的身份,进入一家工厂,和女工同吃同住同劳动,面对面感受她们梦想和希望、辛劳和迷茫……  2013年10月26日,丁燕的小说《工厂女孩》获得2013年鲁迅文化奖“年度图书”提名。  无声的叹息,疲
期刊
我曾经在一家大型超市担任过收银员,在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后,就什么样的顾客好服务,什么样的顾客难应付,我还真发现了一个规律。  你看一家3口,男的推着满载货物的推车,女的牵着小孩的手,其乐融融状。这样的顾客最有耐心排队,就是收银上出了什么小差错,女主人也特别宽容。  如果是女人一个人来超市购物,那就不一样了,把一大堆洗衣粉、清洁剂扔到收银台上,一会儿抱怨价格贵,一会儿嘀咕东西怎么拎回家。我一定要速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