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仅在课堂上学习一些死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是比较困难的,这就要求教师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对中学地理学科来说,用课堂学到的知识开展一些有利的课外实践课,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 中学地理课 课外实践 兴趣
地理是一门科学,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对学习地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弥补课堂教学不足、夯实基础知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地理教师要运用好它,更要重视它,让地理课堂教学大放异彩。课外实践活动这种教学形式古已有之,但在漫长历史时期中,应试教育的教学体制约束着教学形式,传统教学方法——课堂、课本和教师三者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占主导,课外实践活动并未得到重视和发展,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外实践活动受到重视并迅速发展。地理课外教学实践活动是地理教学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多年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实施经验告诉我们,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力,丰富地理知识,又能在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过程中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中学地理实践课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具备运用知识的能力,依照教学计划进度,我组织学生结合星座进行天象观察以认识星座;结合地球运动教学测量本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测出当地经纬度等。利用星期日进行野外观察活动,结合“地壳和地壳的变动”一节组织学生观察地形、地层,进行断层、裂隙、背斜和向斜的判断,以及寻找化石,并采集矿物岩石标本,识别矿物等活动。组织学生观察岩溶地貌,对岩洞石林等成因进行实地分析讲解,结合“地球上的水”一节组织学生对龙川河水文进行观察和分析,并请当地水文站的同志亲临讲解,并逐一示范,学生亲手实践,很快掌握整个观测过程。这些活动既达到地理课内学习、课外理解巩固的预想效果,又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在讲述环境后,让学生到龙川河进行调查,了解河水污染状况,通过水文观察分析洪涝灾害,使学生懂得修建防洪堤的意义,懂得只有爱护河流,才能享受河流给予的快乐。
如今的乡土地理教材每章节后面都有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包括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让学生把课堂所学书本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观察社会、了解自然,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些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和直观性,也可以让学生亲自体会地理知识的丰富性、实用性,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实际和经济建设中“处处留心皆地理”,认识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充分调动今后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地理课外实践课能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还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相对于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而言,地理课外实践课具有生动、真实、灵活多样的特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缺陷
中学地理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两方面。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环节,单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必须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例如:观察月相的变化,在课堂上是无法完成的,只能在课外实践课中才能完成。如野外观察是野外考察最重要的环节。进行路线观察时,除重点观察既定专项内容外,还应关注那些沿途能见到的自然事物、人文事物等一般地理事物的变化情况,要求学生随时做好记录。教师在沿途可适当提问、及时回答学生的疑问。在定点观察时,教师要明确考察范围和重点,耐心向学生讲解观测的地理现象的特点和成因。在长沙市湘江水质调查实践活动中,我引导学生观察从猴子石大桥到长沙轮渡附近湘江两侧景观的变化,包括自来水厂的选址、渡口、码头的区位、排污口的选位、沿线水颜色、洁净程度的变化等。我在不同河流段综合性提出了不同问题:橘子洲形成的原因及发展趋势,自来水厂选址的区位因素有哪些;湘江水的污染源主要是哪些,污染成分主要是什么,如何减轻湘江水污染;为什么湘江沿线的码头主要分布在河东一侧……通过沿途学生激烈的讨论和老师的及时讲解,学生感觉与母亲河更近了一步,也更关注母亲河遭受的伤痛,纷纷表示要尽自己所能保护湘江。
三、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力和创新力。实践力有三个明显特征,即客观性、社会性和综合性。从实践力构成看,是人们整个知识系统和经验系统在问题面前的聚焦,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力就是综合能力。例如,地壳运动是在漫长地质史中的深化过程,对这一比较抽象的涵义,学生只能一知半解,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贝丘遗址实践活动,学生知道海陆变迁的真实存在,同时活动过程中对自然界中多种相关事物直观地、生动地观察和联系,而使知识变得透明、易懂。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及以此为基础的创造能力不断提高。又如有地理园的学校可组织学生每天进行气温、湿度、降水等观测,进行校内“天气预报”;乡土地理中,可组织学生进行本地大气污染源、水体污染及环境保护等考察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实际中,解释实际问题和现象,在实践中学到知识的效果比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效果更好。
可以说,地理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巩固知识,还可以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如法国地理课程标准中,“印度”的教学为三四课时,充足的教学时间使教师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而我国地理教学大纲中“印度”只有一课时教学时间,造成教学只能以教师简单描述为主。因此,从国外地理活动课程看,对学生地理学习的技能和能力要求较多,也较细,而这些技能和能力培养自然会形成以探究式和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我国应从中得到启示:淡化知识点,强化对技能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加强地理实践能力特别是野外实践能力,真正对改进地理教学方式有促进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海燕.中学地理实践课有感.吉林教育,2011,14.
关键词: 中学地理课 课外实践 兴趣
地理是一门科学,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对学习地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弥补课堂教学不足、夯实基础知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地理教师要运用好它,更要重视它,让地理课堂教学大放异彩。课外实践活动这种教学形式古已有之,但在漫长历史时期中,应试教育的教学体制约束着教学形式,传统教学方法——课堂、课本和教师三者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占主导,课外实践活动并未得到重视和发展,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外实践活动受到重视并迅速发展。地理课外教学实践活动是地理教学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多年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实施经验告诉我们,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力,丰富地理知识,又能在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过程中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中学地理实践课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具备运用知识的能力,依照教学计划进度,我组织学生结合星座进行天象观察以认识星座;结合地球运动教学测量本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测出当地经纬度等。利用星期日进行野外观察活动,结合“地壳和地壳的变动”一节组织学生观察地形、地层,进行断层、裂隙、背斜和向斜的判断,以及寻找化石,并采集矿物岩石标本,识别矿物等活动。组织学生观察岩溶地貌,对岩洞石林等成因进行实地分析讲解,结合“地球上的水”一节组织学生对龙川河水文进行观察和分析,并请当地水文站的同志亲临讲解,并逐一示范,学生亲手实践,很快掌握整个观测过程。这些活动既达到地理课内学习、课外理解巩固的预想效果,又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在讲述环境后,让学生到龙川河进行调查,了解河水污染状况,通过水文观察分析洪涝灾害,使学生懂得修建防洪堤的意义,懂得只有爱护河流,才能享受河流给予的快乐。
如今的乡土地理教材每章节后面都有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包括地理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让学生把课堂所学书本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观察社会、了解自然,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些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和直观性,也可以让学生亲自体会地理知识的丰富性、实用性,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实际和经济建设中“处处留心皆地理”,认识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充分调动今后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地理课外实践课能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还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相对于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而言,地理课外实践课具有生动、真实、灵活多样的特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缺陷
中学地理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两方面。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环节,单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必须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例如:观察月相的变化,在课堂上是无法完成的,只能在课外实践课中才能完成。如野外观察是野外考察最重要的环节。进行路线观察时,除重点观察既定专项内容外,还应关注那些沿途能见到的自然事物、人文事物等一般地理事物的变化情况,要求学生随时做好记录。教师在沿途可适当提问、及时回答学生的疑问。在定点观察时,教师要明确考察范围和重点,耐心向学生讲解观测的地理现象的特点和成因。在长沙市湘江水质调查实践活动中,我引导学生观察从猴子石大桥到长沙轮渡附近湘江两侧景观的变化,包括自来水厂的选址、渡口、码头的区位、排污口的选位、沿线水颜色、洁净程度的变化等。我在不同河流段综合性提出了不同问题:橘子洲形成的原因及发展趋势,自来水厂选址的区位因素有哪些;湘江水的污染源主要是哪些,污染成分主要是什么,如何减轻湘江水污染;为什么湘江沿线的码头主要分布在河东一侧……通过沿途学生激烈的讨论和老师的及时讲解,学生感觉与母亲河更近了一步,也更关注母亲河遭受的伤痛,纷纷表示要尽自己所能保护湘江。
三、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力和创新力。实践力有三个明显特征,即客观性、社会性和综合性。从实践力构成看,是人们整个知识系统和经验系统在问题面前的聚焦,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力就是综合能力。例如,地壳运动是在漫长地质史中的深化过程,对这一比较抽象的涵义,学生只能一知半解,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贝丘遗址实践活动,学生知道海陆变迁的真实存在,同时活动过程中对自然界中多种相关事物直观地、生动地观察和联系,而使知识变得透明、易懂。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及以此为基础的创造能力不断提高。又如有地理园的学校可组织学生每天进行气温、湿度、降水等观测,进行校内“天气预报”;乡土地理中,可组织学生进行本地大气污染源、水体污染及环境保护等考察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实际中,解释实际问题和现象,在实践中学到知识的效果比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效果更好。
可以说,地理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巩固知识,还可以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如法国地理课程标准中,“印度”的教学为三四课时,充足的教学时间使教师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而我国地理教学大纲中“印度”只有一课时教学时间,造成教学只能以教师简单描述为主。因此,从国外地理活动课程看,对学生地理学习的技能和能力要求较多,也较细,而这些技能和能力培养自然会形成以探究式和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我国应从中得到启示:淡化知识点,强化对技能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加强地理实践能力特别是野外实践能力,真正对改进地理教学方式有促进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海燕.中学地理实践课有感.吉林教育,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