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物野外实习是高等教育生物专业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本文分析总结当前生物野外实习教学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改革生物野外实习教学,提出构建以培养科研能力为引导的生物野外实习新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生物;野外实习;科研能力;模式
生物野外实习是高校生物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巩固和充实学生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生物学综合素质的提高。内容包括动植物学以及相关的生态环境考察等。但生物野外实习时间少、目的不明确、指导教师匮乏、实习环节得不到保障,更没有系统的评价考核体系。致使一些野外实习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没有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本文探讨了现行生物野外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培养学生初步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引导,构建生物野外实习教学的新模式,为相关学校生物野外实习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生物野外实习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陈旧,学生不感兴趣长期以来,由于师生对生物野外实习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周密的实习计划,于是实习就演变成了只是去验证课本的知识和认识各类动植物,学生问老师答,学生记物种,所属科、属。老师则是一本活知识词典,学生无形当中在进行一场认“种”的比赛。显然这是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学习的一种验证性的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多大的兴趣。这种固定单一的验证性教学模式使学生得到的是表面的、零碎的知识,实习效果很不理想。
2.参与实习主动性不强,目的不明确,与科研脱节生物野外实习是直接面对未知领域的重要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好时机。然而以往野外实习是一种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很难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是觉得在游玩,认识物种,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目的很不明确,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科研能力的培養。
3.评价考核方式单一,没有很好的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查一般生物野外实习考核方式,都是在最后两天,由指导老师在实习地周边,采集一些常见植物和拿出先前的动物标本,让学生辨认,说出一些简单的特征,对比辨别物种的一些简单特点,由此来确定学生的实习成绩。正是由于这种考核方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决定了所考出的成绩不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只能说明学生记住了多少动、植物的名称,不能达到实习效果及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很多学生是当作野外游玩,实习效果很难保证,与原本的教学目标相离甚远,不能体现野外实习的真正价值及意义。
二、构建以培养科研能力为引导的生物野外实习新模式
1.实习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定小组的科研小专题实习前的准备阶段,给学生讲清楚生物野外实习的目的和任务。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与带队教师讨论并结合实习地的具体情况,每个实习小组要确立一个大家共同感兴趣和切实可行的研究小专题,在实习过程中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
2.实习过程以培养科研能力为引导构建新型的野外实习教学模式
(一)实习观念由验证性向研究性转变在生物野外实习教学过程中,实习观念要逐渐由单一的验证性实习,转变为将探索性和验证性相结合的研究性实习。传统的验证性实习是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目的只是让学生简单验证课堂知识,缺乏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学习没有兴趣。而研究性实习则是由学生通过思维过程,进一步探索,得出科学问题的合理答案。
(二)教学内容由学生被动学习向主动参与研究转变生物野外实习开展科研活动可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实习前,教师设计科研小专题,每个大组细分成几个小组,小组成员搭配合理,男女比例适当,每个小组1-2个小专题。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性实习,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变成学生主动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在围绕小专题的调查研究中,学生不紧学会了识别物种,采集制作标本等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主动地从科研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并与教师探讨,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科研能力的培养科学研究是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探索活动过程,而生物野外实习的目的之一就是运用知识。在实习过程中,结合动植物种类识别,标本的制作,每个实习小组同时尝试开展相应的小专题研究工作。实习过程中学生有热情,采集主动,观察认真仔细,查阅工具书积极主动,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层次和高度。
4.科研能力的获得要求在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综合理解基础上敢于实践的思维模式,动植物学丰富多彩的野外实习活动有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总之,以培养科研能力为引导的生物野外实习新模式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参与野外实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与综合素质能力。
【参与文献】
[1]龚双姣,姜业芳,刘世彪等.植物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6,14(3):401-404.
[2]黎桂芳.高职高专植物学野外研究性实习的初步探讨[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4(3):95-97
【关键词】高校生物;野外实习;科研能力;模式
生物野外实习是高校生物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巩固和充实学生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生物学综合素质的提高。内容包括动植物学以及相关的生态环境考察等。但生物野外实习时间少、目的不明确、指导教师匮乏、实习环节得不到保障,更没有系统的评价考核体系。致使一些野外实习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没有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本文探讨了现行生物野外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培养学生初步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引导,构建生物野外实习教学的新模式,为相关学校生物野外实习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生物野外实习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陈旧,学生不感兴趣长期以来,由于师生对生物野外实习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周密的实习计划,于是实习就演变成了只是去验证课本的知识和认识各类动植物,学生问老师答,学生记物种,所属科、属。老师则是一本活知识词典,学生无形当中在进行一场认“种”的比赛。显然这是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学习的一种验证性的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学生学习起来没有多大的兴趣。这种固定单一的验证性教学模式使学生得到的是表面的、零碎的知识,实习效果很不理想。
2.参与实习主动性不强,目的不明确,与科研脱节生物野外实习是直接面对未知领域的重要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好时机。然而以往野外实习是一种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很难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是觉得在游玩,认识物种,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目的很不明确,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科研能力的培養。
3.评价考核方式单一,没有很好的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查一般生物野外实习考核方式,都是在最后两天,由指导老师在实习地周边,采集一些常见植物和拿出先前的动物标本,让学生辨认,说出一些简单的特征,对比辨别物种的一些简单特点,由此来确定学生的实习成绩。正是由于这种考核方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决定了所考出的成绩不能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只能说明学生记住了多少动、植物的名称,不能达到实习效果及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很多学生是当作野外游玩,实习效果很难保证,与原本的教学目标相离甚远,不能体现野外实习的真正价值及意义。
二、构建以培养科研能力为引导的生物野外实习新模式
1.实习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定小组的科研小专题实习前的准备阶段,给学生讲清楚生物野外实习的目的和任务。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与带队教师讨论并结合实习地的具体情况,每个实习小组要确立一个大家共同感兴趣和切实可行的研究小专题,在实习过程中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
2.实习过程以培养科研能力为引导构建新型的野外实习教学模式
(一)实习观念由验证性向研究性转变在生物野外实习教学过程中,实习观念要逐渐由单一的验证性实习,转变为将探索性和验证性相结合的研究性实习。传统的验证性实习是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目的只是让学生简单验证课堂知识,缺乏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学习没有兴趣。而研究性实习则是由学生通过思维过程,进一步探索,得出科学问题的合理答案。
(二)教学内容由学生被动学习向主动参与研究转变生物野外实习开展科研活动可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实习前,教师设计科研小专题,每个大组细分成几个小组,小组成员搭配合理,男女比例适当,每个小组1-2个小专题。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性实习,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变成学生主动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在围绕小专题的调查研究中,学生不紧学会了识别物种,采集制作标本等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能主动地从科研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并与教师探讨,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科研能力的培养科学研究是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探索活动过程,而生物野外实习的目的之一就是运用知识。在实习过程中,结合动植物种类识别,标本的制作,每个实习小组同时尝试开展相应的小专题研究工作。实习过程中学生有热情,采集主动,观察认真仔细,查阅工具书积极主动,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层次和高度。
4.科研能力的获得要求在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综合理解基础上敢于实践的思维模式,动植物学丰富多彩的野外实习活动有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总之,以培养科研能力为引导的生物野外实习新模式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参与野外实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与综合素质能力。
【参与文献】
[1]龚双姣,姜业芳,刘世彪等.植物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6,14(3):401-404.
[2]黎桂芳.高职高专植物学野外研究性实习的初步探讨[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4(3):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