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道选择题,家庭关系的基础和核心是:A.夫妻关系 B.父母子女关系 C.兄弟姐妹关系
你的答案是A,B,还是C?
针对这个问题,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曾奇峰给出了答案。他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只有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基础和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一个家庭才会稳如磐石。
这三种家庭模式不健康
1
第一种:一方成了“透明人”
阿萨和他的妻子是同学,后来两个人因为工作成了恋人,最后牵手步入婚姻的殿堂。小孩没有出生之前,周末是他俩的私人时间,任何人都不能打扰。他俩会去看看电影、逛逛公园或者上街买东西。
可有了孩子以后,一切都变了。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妻子都把小孩子放在第一位:下班回到家,阿萨想给妻子一个拥抱,却被妻子一把推开;晚上睡觉的时候,阿萨想和妻子亲热亲热,那更是不可能的事,孩子永远横在中间;周末的时候,妻子忙着约闺蜜一起带孩子上早教课,把阿萨撇在了一边……阿萨说:“我感觉妻子把全部的爱给了孩子。”
第二种:“三角恋”关系
王冲把妈妈从老家接过来带小孩,但之后发生的婆媳矛盾让他始料不及。比如吃饭这件事,妈妈对他说:“我买了你们喜欢吃的海鲜,洗干净,配上佐料,等媳妇回到家,我想请她做一顿海鲜,我在一旁学习,好以后做给你们吃。谁知她借口有事,直接出门了。”妻子对他说:“妈妈嫌弃我不干家务活,我上一天班已经够累了,她还让我做晚饭……”在妈妈面前,王冲觉得妻子应该理解妈妈的一番心意;在妻子面前,王冲又觉得妈妈做事的方式欠周全。
第三种:陷入“孝心困局”
胡虎很爱妻子,但同时认为年轻人要孝敬父母,所以,当妻子和家人发生冲突时,他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度蜜月时,他听父母的意见选择了更便宜的泰国游,而不是妻子梦寐以求的欧洲游;买房子时,他听父母的意见买了一个夫妻俩并不满意的户型;装修的时候,他按照父母的想法装修了一种夫妻俩不喜欢的风格……妻子对父母的干涉不满,胡虎却总是说:“拒绝父母?他们会伤心的!”
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
2
阿萨的妻子把家庭生活的重心转向了孩子,冷落了丈夫,让丈夫感觉成了“透明人”。王冲没有做好妻子和妈妈之间的沟通工作,左右为难,让家庭矛盾持续加深。胡虎因为“要孝顺”,让父母过多地干涉了自己的生活,导致家庭冲突不断。
这三个案例都违反了健康家庭的第一定律——夫妻关系才是家庭关系中的No.1。
阿萨的妻子把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这会影响家庭的和谐。如果夫妻一方长期感觉到自己被疏远,结果必然是夫妻间的感情日渐淡漠。阿萨的妻子不知道的是,若她没有了与丈夫的良好关系,其母亲的角色也很难成功。从孩子的心理发展来看,如果母子关系太过于亲密,往往会导致孩子轻视父亲,亲近甚至讨好母亲。并且,孩子被过分地关注,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过分依赖,难以形成独立的性格。
王冲面对妻子和妈妈的矛盾,总想着要么妻子对老人家孝敬一些,要么妈妈对媳妇疼一些,问题就会得到解决。但他很少想,婆媳关系的核心不是婆媳关系,而正是那个被夹在中间的自己。他必须挺身而出,用智慧去协调好这个三角关系。否则,家里一件件很正常的事儿都会演变成充满火药味儿的对抗。
如果胡虎懂得这条定律,他就会明白,当两个人组建自己的小家后,彼此都有了一个新身份:我成了某人的先生(太太)。这个新身份是建立在亲密关系之上的,需要两个人适当从依托于父母的子女身份中独立开来。他不懂得这一点,旅行、买房、装修等事情都遵照父母的意思,而不是和妻子好好协商,才让妻子没有家的感觉。
设立合理的距离感和亲密感
3
1.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占49%
情感作家张德芬经常刻意地在孩子面前表现对先生的亲热——摸他的头,拥抱他,夸他帅,说他做的饭最好吃。有好吃的东西,她会自己留一个,给丈夫一个,孩子们各吃一个。女儿年纪小,经常会吃醋,张德芬刚说爸爸最好,女儿立刻“别有用心”地问:“妈妈,你最爱谁?”
“爸爸、哥哥和你,我一样爱。”
女儿不甘心地问:“如果只能选一个呢?”“爸爸。因为如果没有爸爸,就没有你们。”接下来,张德芬给她科普“小孩是从哪里来的”。女儿听完,充满憧憬地说:“以后我也要给我的宝宝找个爸爸。”
张德芬说:“孩子成长得好或坏,与父母间的和谐程度有很大关系。在一个家庭中,夫妻关系的重要性占51%,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占49%。父母帮助孩子成长,准备将来有一天把孩子放走,去建立他们的新系统。等孩子长大,心中当然还有父母存在,但是他们自己的家庭,即他们的配偶与孩子,会更重要。”
2.设立合理的家庭界限
首先,“管好”自己的家人。一对夫妻闹小矛盾,双方母亲参与,导致感情很好的他们差点儿离婚。经过此事,夫妻俩痛定思痛,再发生矛盾的时候一定是夫妻俩沟通解决,少让双方父母再插手。开始的时候,父母整天说他们没良心,不孝顺。但一段时间后,父母渐渐减少了对他们的干涉,夫妻俩更加独立了,也有了更多的私人空间。
其次,从小事儿入手。母亲打电话说周日有亲戚来,要你们一起回家吃晚饭。我们来看一下两种不同的回应,第一种:“好,我回去告诉他(她)”。这是通知对方的方式。第二种:“我先和他(她)商量一下,然后我们再给你回话。”这是与对方商量、共同决定的方式。从建立合理界限的角度出发,应该选择第二种方式。哪怕你已经决定这个饭一定要去吃,也要告诉家人你需要先和他(她)商量,这是对合理界限的维护和示范。
3.预计到家人的反作用力
我们平时也会听到一些言论,暗示我们如果与父母讲分寸,就等于有隔阂。比如,有的妈妈看到儿子对媳妇儿很体贴,会带着醋意说:“真是娶了媳妇儿忘了娘啊。”看到女儿维护女婿,就讲:“真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胳膊肘往外拐啊。”
子女听了这样的话可能会想:“我还没怎么样,父母都已经这么难过了;我要真和他们讲分寸,不知道他们会多伤心呢!”
我们并不是鼓励大家和父母越疏远越好;也不是说越疏远,亲密关系就能发展得越好。相反,父母與成年子女应该合理地亲近——这种亲近不是干涉、勉强对方按自己的意愿生活,而是尊重、支持对方以及对方的选择。
你的答案是A,B,还是C?
针对这个问题,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曾奇峰给出了答案。他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只有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基础和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一个家庭才会稳如磐石。
这三种家庭模式不健康
1
第一种:一方成了“透明人”
阿萨和他的妻子是同学,后来两个人因为工作成了恋人,最后牵手步入婚姻的殿堂。小孩没有出生之前,周末是他俩的私人时间,任何人都不能打扰。他俩会去看看电影、逛逛公园或者上街买东西。
可有了孩子以后,一切都变了。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妻子都把小孩子放在第一位:下班回到家,阿萨想给妻子一个拥抱,却被妻子一把推开;晚上睡觉的时候,阿萨想和妻子亲热亲热,那更是不可能的事,孩子永远横在中间;周末的时候,妻子忙着约闺蜜一起带孩子上早教课,把阿萨撇在了一边……阿萨说:“我感觉妻子把全部的爱给了孩子。”
第二种:“三角恋”关系
王冲把妈妈从老家接过来带小孩,但之后发生的婆媳矛盾让他始料不及。比如吃饭这件事,妈妈对他说:“我买了你们喜欢吃的海鲜,洗干净,配上佐料,等媳妇回到家,我想请她做一顿海鲜,我在一旁学习,好以后做给你们吃。谁知她借口有事,直接出门了。”妻子对他说:“妈妈嫌弃我不干家务活,我上一天班已经够累了,她还让我做晚饭……”在妈妈面前,王冲觉得妻子应该理解妈妈的一番心意;在妻子面前,王冲又觉得妈妈做事的方式欠周全。
第三种:陷入“孝心困局”
胡虎很爱妻子,但同时认为年轻人要孝敬父母,所以,当妻子和家人发生冲突时,他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度蜜月时,他听父母的意见选择了更便宜的泰国游,而不是妻子梦寐以求的欧洲游;买房子时,他听父母的意见买了一个夫妻俩并不满意的户型;装修的时候,他按照父母的想法装修了一种夫妻俩不喜欢的风格……妻子对父母的干涉不满,胡虎却总是说:“拒绝父母?他们会伤心的!”
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
2
阿萨的妻子把家庭生活的重心转向了孩子,冷落了丈夫,让丈夫感觉成了“透明人”。王冲没有做好妻子和妈妈之间的沟通工作,左右为难,让家庭矛盾持续加深。胡虎因为“要孝顺”,让父母过多地干涉了自己的生活,导致家庭冲突不断。
这三个案例都违反了健康家庭的第一定律——夫妻关系才是家庭关系中的No.1。
阿萨的妻子把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这会影响家庭的和谐。如果夫妻一方长期感觉到自己被疏远,结果必然是夫妻间的感情日渐淡漠。阿萨的妻子不知道的是,若她没有了与丈夫的良好关系,其母亲的角色也很难成功。从孩子的心理发展来看,如果母子关系太过于亲密,往往会导致孩子轻视父亲,亲近甚至讨好母亲。并且,孩子被过分地关注,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过分依赖,难以形成独立的性格。
王冲面对妻子和妈妈的矛盾,总想着要么妻子对老人家孝敬一些,要么妈妈对媳妇疼一些,问题就会得到解决。但他很少想,婆媳关系的核心不是婆媳关系,而正是那个被夹在中间的自己。他必须挺身而出,用智慧去协调好这个三角关系。否则,家里一件件很正常的事儿都会演变成充满火药味儿的对抗。
如果胡虎懂得这条定律,他就会明白,当两个人组建自己的小家后,彼此都有了一个新身份:我成了某人的先生(太太)。这个新身份是建立在亲密关系之上的,需要两个人适当从依托于父母的子女身份中独立开来。他不懂得这一点,旅行、买房、装修等事情都遵照父母的意思,而不是和妻子好好协商,才让妻子没有家的感觉。
设立合理的距离感和亲密感
3
1.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占49%
情感作家张德芬经常刻意地在孩子面前表现对先生的亲热——摸他的头,拥抱他,夸他帅,说他做的饭最好吃。有好吃的东西,她会自己留一个,给丈夫一个,孩子们各吃一个。女儿年纪小,经常会吃醋,张德芬刚说爸爸最好,女儿立刻“别有用心”地问:“妈妈,你最爱谁?”
“爸爸、哥哥和你,我一样爱。”
女儿不甘心地问:“如果只能选一个呢?”“爸爸。因为如果没有爸爸,就没有你们。”接下来,张德芬给她科普“小孩是从哪里来的”。女儿听完,充满憧憬地说:“以后我也要给我的宝宝找个爸爸。”
张德芬说:“孩子成长得好或坏,与父母间的和谐程度有很大关系。在一个家庭中,夫妻关系的重要性占51%,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占49%。父母帮助孩子成长,准备将来有一天把孩子放走,去建立他们的新系统。等孩子长大,心中当然还有父母存在,但是他们自己的家庭,即他们的配偶与孩子,会更重要。”
2.设立合理的家庭界限
首先,“管好”自己的家人。一对夫妻闹小矛盾,双方母亲参与,导致感情很好的他们差点儿离婚。经过此事,夫妻俩痛定思痛,再发生矛盾的时候一定是夫妻俩沟通解决,少让双方父母再插手。开始的时候,父母整天说他们没良心,不孝顺。但一段时间后,父母渐渐减少了对他们的干涉,夫妻俩更加独立了,也有了更多的私人空间。
其次,从小事儿入手。母亲打电话说周日有亲戚来,要你们一起回家吃晚饭。我们来看一下两种不同的回应,第一种:“好,我回去告诉他(她)”。这是通知对方的方式。第二种:“我先和他(她)商量一下,然后我们再给你回话。”这是与对方商量、共同决定的方式。从建立合理界限的角度出发,应该选择第二种方式。哪怕你已经决定这个饭一定要去吃,也要告诉家人你需要先和他(她)商量,这是对合理界限的维护和示范。
3.预计到家人的反作用力
我们平时也会听到一些言论,暗示我们如果与父母讲分寸,就等于有隔阂。比如,有的妈妈看到儿子对媳妇儿很体贴,会带着醋意说:“真是娶了媳妇儿忘了娘啊。”看到女儿维护女婿,就讲:“真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胳膊肘往外拐啊。”
子女听了这样的话可能会想:“我还没怎么样,父母都已经这么难过了;我要真和他们讲分寸,不知道他们会多伤心呢!”
我们并不是鼓励大家和父母越疏远越好;也不是说越疏远,亲密关系就能发展得越好。相反,父母與成年子女应该合理地亲近——这种亲近不是干涉、勉强对方按自己的意愿生活,而是尊重、支持对方以及对方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