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来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xian1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发生了两个对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一个是十八大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同时还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这是我们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做出的重大决策。另一个是联合国召开的“里约+20”峰会,有100多位国家领导人和近5万名代表出席了这次大会。大会通过了《我们希望的未来》成果文件,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新的整体规划。十八大和“里约+20”峰会的召开,都将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我们的可持续发展事业将迎来一个充满全新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1 “里约+20”峰会及其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里约+20”峰会是在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较强、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面临严峻挑战背景下举行的。这次大会并未得到发达国家的积极响应,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没有出席,所做出的政治承诺更是缺乏新意和诚意。总体来看,这次会议与20年前的里约环发大会相比,其影响力和历史意义相去甚远,也比不上10年前的约翰内斯堡地球峰会。
  从这次大会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来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大会重申了包括“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在内的所有“里约原则”、坚持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的主基调,这对我国总体有利。根据里约原则,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身份没有变化,这完全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大会提出消除贫困、缩小差距是全球面临的最大挑战,强调各国根据不同国情制定绿色经济政策,这为我国发展适合自身需求的绿色经济提供了灵活空间。
  二是大会启动了制定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改革国际可持续发展治理机制等后续行动,我们需要积极应对由此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机遇来看,国际可持续发展的合作尤其是绿色技术领域的合作将更加广泛,这有利于我们借助国际合作加快国内绿色转型。从挑战来看,由于我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对国际可持续发展事务的影响力已经大大提高,发达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都期望我国在实现全球目标中发挥更大作用,甚至要求我们承担与我国发展阶段不相符合的更多责任,我国将承受双重压力并且这种压力趋于加大。
  “里约+20”峰会对我国推进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相比20年前,我国目前已经走过了“以外促内”的阶段,并且,国际上所关注的可持续发展优先议题与我们国内的重点并不完全吻合。如国际上高度关注气候变化,而在国内,为人们提供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进一步改善民生才是优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深入推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但是我们不能受制于人。更重要的是20年来,我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经验,解决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只能依靠我们自己,因此我们应继续坚持立足国情、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应把精力集中到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上来。
  2 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学习和认识
  生态文明建设是依据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提出的,也充分考虑了当前及未来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形势。这一理念的提出,可以说是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一是体现在对自然的尊重,并将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纳入发展范畴,这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大创新。以往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主要是讲“改造和利用自然”、“人定胜天”,是以人为中心的。工业革命以来的200多年,人类的确利用现代科技从自然中创造出大量的财富,但随之而来的沙漠化、气候变化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发展构成巨大威胁。生态文明建设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人类价值观的巨大转变,标志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人类中心主义转向人与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观念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在《我们希望的未来》中,明确提出“为了在当代和子孙后代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需求之间实现公正平衡,有必要促进与自然的和谐。”
  邓 楠: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在过去,环境与发展常常被认为是矛盾的。我们在处理生态环境问题时,主要是从保护和治理的角度入手,是被动的。生态文明建设则将生态环境纳入了发展范畴,强调通过对生态环境投资,增强生态环境产品生产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双赢。这种新的视角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我国在沙漠化治理方面就探索出了一条依靠培育沙产业实现治沙与致富双赢的道路。
  二是体现在“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这是对可持续发展机制的重大创新。政治、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与环境三大支柱”密不可分,“五位一体”的方式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从政治建设来看,它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政府的重视和相应的制度建设。20年的国际可持续发展实践表明,政府一直是各国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力量,在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从文化建设来看,它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在于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的改变。一个崇尚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的社会文化氛围必将对生产环节产生重要的反导作用,通过转变消费方式可进一步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五位一体”也有利于增强可持续发展各支柱间的协调性和有机融合。过去我们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要统筹兼顾,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政策间相互矛盾、部门间相互推诿的现象时常发生。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提出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实施资源消耗总量控制、生态补偿、排放权交易等制度。这种全新的思路,将有助于从源头上扭转中国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
  三是提出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三大举措,这是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部署。从立足当前来看,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有利于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符合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巨大成就,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态势还是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发达国家200多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现阶段集中凸显。着力推进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才能有效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清洁的水、新鲜的空气、优美的环境的期待。
  从面向未来看,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适应了当前国际形势的新变化。近年来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绿色低碳发展日益成为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美国、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积极制定促进绿色经济的政策措施,国际贸易规则中的绿色指标也越来越严格。国外有学者预言,一场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和绿色技术基础上的新经济即将到来,世界将迎来第三次工业革命。充分把握好世界经济大调整、大变革这一历史机遇,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绿色、循环、低碳科技创新,有利于我们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从而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3 结束语
  党的十八大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新要求,我们也面临着“里约+20”峰会之后新的国际可持续发展环境。如何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需求和国际可持续发展行动的外在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化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是当前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每一位可持续发展事业的参与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希望大家能围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开展研究工作,为深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其他文献
摘要 综合绿色发展的国际经验,以自然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四大资本为核心,提出了中国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概念框架。中国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概念框架是以“发展中促转变,转变中谋发展”的良性循环发展原则为指导原则,分析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两个方面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关系,并根据西部地区当前经济资本、环境资本、社会资本以及人力资本数量,通过政府适当干预,如区域规划、区
期刊
摘要土地财政收入是城市土地扩张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是仅以土地出让金等同于土地财政考察这种影响是不全面的,土地税也是土地财政收入的重要内容。本文将土地财政分为土地出让金和土地税两部分,在当前财政和城市土地管理制度框架内分别分析了土地出让金、土地税对城市扩张的影响,提出了两个研究假说:①在现行财政和土地制度安排下,土地出让金会显著推动城市扩张;②与土地出让金相反,土地税的增长可以遏制城市扩张。进而依据3
期刊
摘要土地种植面积与土地生产率之间究竟存在何种关系?这一问题的答案,不仅关乎我国的粮食安全,也关乎我国农村土地政策、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等重大问题。农业生产深受气候条件、距离市场的远近、种植方式、土地质量、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但现有的文献没有很好地控制这些因素;另有学者以欧美等大农杨的数据或者官方提供的数据为基础,来分析我国农业是否采取规模经营政策,这并不切实际。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构成要素理
期刊
摘要 在界定建设用地总量区域差别化配置内涵的基础上,建立了由地区生产总值、总人口、建设用地容量、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4项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采用信息熵求和最大化方法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2020年建设用地总量的区域差别化配置方案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表明:从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看,苏南地区建设用地增量占比最大,苏中地区建设用地的需求满足度最高,苏北地区建设用地增量占比最小且需求满足度较低。据此得出
期刊
摘要 本文研究发现,中国居民消费不足与人口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基于生命周期储蓄率模型逆推出居民消费率模型,利用中国1991-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对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估计,主要结论如下: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与居民消费率正相关,人口性别比系数为正,但稳健性较差,养老保险覆盖率的上升并未显著提升居民消费率。因此,政府应继续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并在制定长期宏观
期刊
摘要在金融支持林业发展过程中,信贷和保险两大金融政策发挥着巨大作用。只有大力促进林业信贷与森林保险互动发展,才能构建完善而高效的林业金融服务体系。然而,我国林业信贷与森林保险合作从总体上说尚处浅层起步阶段,理论研究与具体实务中均缺乏对两者互动机制的系统探索。为填补这一研究空白,本文结合林业信贷与森林保险互动发展的现实需要,阐述了林业信贷与森林保险耦合机制的经济学原理,并通过分析林业信贷与森林保险的
期刊
摘要: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资金缺失是目前后期管护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探索农户在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中的出资行为,为解决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资金缺失问题提供借鉴。交易效用理论被广泛用于不同领域解释消费者购买和投资行为,但将交易效用理论用来解释消费者对准公共物品投资行为的相关报道比较罕见。本文基于行为经济学的“交易效用理论”提出农户对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出资行为的假说,并以湖北省部分县市342份农户问
期刊
摘要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使得工业企业生产诱发的碳排放广受争议。国际上已经采用针对产品碳足迹的全生命周期评估(Life Cycle Assessment,LCA)方法,以产品加贴碳标签的形式引导全社会关注工业企业的低碳生产。本文遵循国际惯例和先进计量标准,将LCA方法和ISO14000系列国际环境管理标准相互融合,构建我国工业企业低碳生产的评估框架。在该框架下,以尝试实施纯粮固态发酵型
期刊
摘要耕地保护不仅要确保耕地的数量不减少、而且要保证耕地的质量和生态功能不下降。本文综合考虑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属性,采用加权求合法计算耕地的综合水平,并据此采用Jenks自然断裂点法将湖北省102个县(市、区)划分为耕地赤字区、耕地平衡区以及耕地盈余区,界定了县级层面耕地保护补偿关系。分区结果显示:全省共有56个耕地赤字区,28个耕地平衡区以及18个耕地盈余区,盈余区个数仅占总样本的18%,说明
期刊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极端气候和气候灾害频发,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日益加剧,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是受气候变化负面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气候灾害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致灾原因交错而复杂,引致的受灾人口规模和经济损失不断扩大,伴随的经济与社会问题突出。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中国近些年来开始实施宏大的生态和气候移民规划。在气候移民搬迁安置过程中,气候移民的生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