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吕太后本纪》中吕后形象探析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9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史记》居于二十四史之首,也是司马迁的呕心沥血之作,它不仅仅是一部博大精深的纪传体通史,更是一部伟大的传记文学巨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对这部巨著的精准评价,彰显了其在历史与文学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吕太后本纪》是整部巨著中唯一一篇女性人物专传,并且放在本纪之中,其他的女性人物都是以合传的形式进行传颂,可见司马迁对吕后在汉朝统一天下过程中所做贡献的肯定与赞赏。该传记是司马迁对一代女主吕后从最初的善良刚毅到后来的心狠手辣成长历程的完整再现,有利于后世读者对其人物形象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史记》 吕后 形象 女性
  《吕太后本纪》主要以吕后一生的事迹为主线进行书写,代表了司马迁对其人生的独特看法。在当时的男权社会,女性是作为附属品或者战利品依附于男性而存在的,她们没有独立的地位,往往被历史所遗忘,但是司马迁却反其道而行,单独给吕后列一篇专传,并放在本纪之中,本纪是整部《史记》的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编撰的主线。由此可知在司马迁的心中,吕后是特别的存在,地位无可替代。本文从《吕太后本纪》文本出发对吕后的形象进行探析。
  孙佰玲在《女性生命悲剧的形象展示——〈史记·吕太后本纪〉新解读》一文中指出:“21世纪的今天,对吕后这个历史人物的解读如果还止于重复生硬、刻板的政治形象,未免有失偏颇。她的历史形象无论是辉煌还是暗淡,我们都不应该忘记其生命根基——女人。司马迁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他按照人性的逻辑来理解人,描绘人,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来讲述历史”,从而揭示事件表象背后的人物精神世界。因此,“我们应该从女性的角度全方位地审视吕后的心灵,通过她的生命体验来阐释事件表象,以期达到个体灵魂与历史形象的整合”。同时,多角度地对其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把握人物的心理成长历程,能够更好地了解人物形象。
  一、隐忍刚毅的妻子形象
  《吕太后本纪》载:“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吕后本名吕雉,是刘邦的结发妻子,在刘邦还是沛县的一个小亭长时便听从父亲的安排嫁给了比她大十几岁的刘邦。那时候刘邦就像一个无赖一样整天无所事事,就连他父亲刘太公都认为刘邦不如他二哥,但是年轻貌美的吕雉却听从父亲吕公的安排嫁给了刘邦,婚后替他生下一双儿女,不仅需要耕田劳作还要照顾家里的老小,可谓是一个勤勉持家的女子。后来,刘邦带领着几百人起义,成为一方领袖,但与项羽争夺天下时,吕雉和刘太公被项羽抓住当人质,命悬一线,在牢狱之中,她一个弱女子承受了多少屈辱又有谁知道呢?然而吕雉并没有因为受屈辱而自暴自弃,相反,生活的动荡不安让她品尝到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变得更加隐忍刚毅。
  当刘邦成为汉高祖时,吕雉就成了皇后,这不仅仅因为她是刘邦的结发妻子,还因为不论刘邦是顺境还是逆境,她都无怨无悔地跟从,她跟着刘邦可谓饱经苦难。但生活的磨难并没有击垮这个隐忍坚强的女子;相反,与秦汉之际的风云人物一起,辅佐高祖定天下,几经历练,锻炼了她处理复杂局面时的谋略和魄力,这也为她后来称制天下打下了基础。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而吕雉就是那个在刘邦背后默默付出的女人,作为刘邦的妻子,为了刘邦的统一大计,吕雉为其造势,为刘邦披上神秘外套,神化刘邦的身份,到处宣扬说刘邦隐匿的山中有祥云笼罩。在这里司马迁对吕后是十分赞赏的,看到了刘邦能够打下天下不仅是因为有一群谋士,更重要的是有一位贤内助吕雉,从中可看出司马迁对吕雉聪明智慧的充分肯定。
  二、护子周全的母亲形象
  一个女人的身份是多重的,是女儿,是妻子,还是母亲,不管是哪个身份,一旦她进入了某个角色,你是无法想象她可以为之付出多大的代价也要做好她的本职工作。吕后在我们大部分人的心中是一个心狠手辣、凶残暴虐的女人,一个女人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称制天下的第一人,没有点手段是不行的;但是通过对她人生进行全面的了解之后,就会发现她也有其善良温顺、爱子心切的一面,只不过后来她被残酷的现实磨砺成了一个狠角色。
  在刘邦未发迹之时,在沛县有一老人预言吕雉是天下贵人,在《高祖本纪》中记载:“老父相吕后曰:夫人天下贵人。令相两子,见孝惠,曰:夫人所以貴者,乃此男也。相鲁元,亦皆贵。”后来刘邦成为汉高祖,身边美女如云,此时的吕后已经年老色衰,虽然贵为皇后,孝惠因是嫡长子立为太子,但是在风云变幻的后宫之中,一个不得丈夫宠爱的女人,想要长久保住自己的地位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高祖天性爱好酒色,膝下有八个儿子,一旦稍有不慎,孝惠太子之位就不保,在母凭子贵的时代,儿子一旦被废,吕后的全部希望就会破灭,而在众多美姬之中,戚姬母子对吕后母子的地位威胁最大。从《吕太后本纪》中“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可以看出,高祖对戚姬的儿子如意也是偏爱有加,数次想废太子立如意,都是大臣们的阻止才没有被废,所以为了保住儿子的太子之位,吕后可谓是费尽心机。女子本弱,为母则刚。为了保住儿子的太子之位,她能够放下自己的身段请求张良出策,并跪谢在朝廷之上与高祖据理力争以保太子的周昌。在这里,司马迁看到了吕后作为一位母亲,隐忍负重、冷静聪慧、能屈能伸的一面,为了保住儿子的太子之位忍辱前行,这和普天之下的母亲又有什么区别呢?
  三、丧心病狂的妒妇形象
  在允许男子三妻四妾的封建社会,女人是以男子的附属品地位存在的,一般的平民百姓可能是一夫一妻,但是有点地位的男子基本上都不可能只有一个妻子。我们都知道刘邦在未与吕后成婚之时就已经有一个儿子,高祖长男刘肥,“其母外妇也,曰曹氏”。在当时刘邦还是一个小小的亭长就如此好色,更不用说后面功成名就之时,身边更是美女如云,历史上记载最受宠的就是戚姬。
  当年高祖刘邦对戚夫人和她的儿子赵王如意备加宠爱,几乎欲废太子,而立赵王如意为太子。戚夫人的存在不仅剥夺了吕后享受刘邦宠爱的机会,更威胁到其政治地位,所以吕后便怀恨在心。刘邦驾崩之后,吕后积累的怨恨终于爆发,她先让人鸩杀赵王如意,接着,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喑药,使居厕中,名曰人彘。这些令人发指的行为就是通过以上一连串动作来展示的,暴露了吕后性格中专横、残忍、毒辣的一面,甚至连她自己的儿子孝惠帝也说此事,非人所为。但站在吕后的角度想想,就可以理解她为何对戚夫人母子如此残忍,因为戚夫人母子的存在,对她构成了最大的威胁,致使她变得丧心病狂,这是其人性扭曲的根本。司马迁如实记述了吕后对戚夫人非人的迫害,把她的极端嫉妒心展现得淋漓尽致,并对这非人的行为予以批判,绝不因其地位之尊而为其曲笔隐瞒,体现了司马迁创作《史记》一直贯彻的“不隐恶,不虚美”的实录精神。   四、临朝称制的政治家形象
  吕后是中国历史上三大女主——吕后、武则天、慈禧——之首。在中国皇权继承的问题上首创“垂帘制”,开后代母后独掌皇权的先例,对中国古代皇权继承影响深远。因为孝惠帝的早逝,孝惠皇后年幼无子,吕后便立孝惠帝与宫女生的儿子为“少帝”,然而朝廷大小事务的决定权实际是由吕后操控把握。此时的少帝只有三岁,也根本不可能主理朝政,吕后为此做出了一项重大发明:“太后称制。”“制”就是皇帝的命令,“称制”就是代行皇帝职权。
  《吕太后本纪》记载:“太子即位为帝,谒高庙。元年,号令一出太后。太后称制。”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影响极远的临朝称制。
  吕后能够临朝称制和其特殊的地位与手中握有绝对的权力是不可分割的,但是为什么朝廷大臣不敢反对呢?这与吕后的凶狠、暴虐有关,在刘邦称帝后,吕后在诛杀韩信与彭越这两位功臣时所表现出的果断、残酷,便可以看出吕后的心机、谋略,尽管为人所不齿,但是,也显示了吕后的手段。《吕太后本纪》记载:“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但是在该本纪中,司马迁有意淡化吕后诛韩信、彭越等描写,而有意刻画其刚毅的性格,足以见司马迁对吕后政治才干的肯定。在封建专制社会,司马迁能够透过封建男权的绝对统治,以敏锐、超前的眼光,将这极具政治才华的女性写进史书,足以见其不以人物身份性別立论,看重人物的实际才华与能力的史官立场。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正如《史记·吕太后本纪》中所言:“孝惠黄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群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宴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不可否认,在她当政的十五年里,她在国家的内政外交政策施行上都显示了其杰出的政治才能,堪称治国之名主。在政权相对稳定之后,吕后采取了一系列与民休息,恢复经济、生产的利国利民方针政策,使汉初凋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显著的恢复与发展。在对外政策上,吕后从国情出发,不惜含垢忍辱,积极维护与匈奴的和亲政策,为汉初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民生的稳定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正因为吕后在政治上的审时度势,顺应时代与民意的要求,从而奉行“与民休息”的治国方针,才使得历经反秦战争、楚汉战争,经济凋敝的西汉社会得以迅速修复与发展。这无疑也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奠定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司马迁站在天下百姓的立场上,充分肯定吕后的执政功绩,足见其历史记载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综上所述,吕后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女主,在她身上固然有着因其人性的缺失与异化所致的阴险、毒辣、凶狠、残忍、扭曲、变态、畸形的一面;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她并没有将自己的狠毒残忍贯彻于治国之中,更没有将毒手伸向在其统治之下的广大民众,而是推行“与民休息”的治国政策。因此我们在对吕后的秽政进行强烈的批判与坚决的否定时,亦要对其“稳定汉室,光复汉室”的德政予以高度的肯定与认可。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将史实与自己的个人评价相结合,是司马迁开创的写作新方法。在《吕太后本纪》中,司马迁将吕后这一独特的政治人物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整体反观人物,客观记载其功过是非,且能公允地评价其一生功过,这正是司马迁的伟大之处。不仅完整地展示一代女主的成长过程,同时也让后世读者对吕后这一人物形象有更深的了解。不管是其作为妻子、母亲、妒妇还是政治家,这都是现实逼她做出的选择,这启示我们应该把历史人物放到其具体历史环境中对其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不能以偏概全。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 韩兆琦.史记通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 王立群.王立群读《史记》之吕后[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4] 张克.史记人物辞典[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
  [5] 张大可.史记研究[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
  [6] 姜和.论《史记》西汉初期的政治女性形象[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7] 朱媛媛.《史记》中西汉参政女性形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8] 孙佰玲.女性生命悲剧的形象展示——《史记·吕太后本纪》新解读[J].汕头大学学报,2004(5).
  [9] 张丽.从吕后的性格特征看其临朝称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4).
  [10] 肖莉.《史记·吕太后本纪》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7(11).
  作 者: 王磊平,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唐梦,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编 辑:水涓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维多利亚时期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无名的裘德》借助农村青年裘德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英国乡村后所导致的剧烈变化及创伤,引发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探讨和研究。笔者尝试用赫尔曼的创伤理论,从创伤症状、创伤原因和创伤复原三个方面分析男主人公裘德在遭遇一系列变故与灾难之后逐渐走向悲剧的历程,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文本内容,感悟作者对时代的抨击及其人文主义关怀。  
期刊
摘 要:《伤逝》的叙事美学中存在着一种轻逸与沉重的美学对立:以减轻语言的分量来反衬现实的沉重。文本以“轻”载“重”,用简洁平实的语言表现多重复杂的象征空间,在轻与重的反差中,将现实的困境转化为深邃的思考,在反抗绝望中寻找新的生路。本文以“路”为例,论证涓生在回忆生路时的心理状况由严肃到轻浮,最终转化为直面反抗绝望的心路历程。另外,《伤逝》作为一次勇敢的文学试验,当隐含作者获得话语权力之后,作者与主
期刊
摘 要:在《呼兰河传》中,呼兰河人是传统的,他们是实用主义的信奉者,沿袭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固有的思维、在苦难中作乐,展现了在逆来顺受中群体意识对个体生命意识的湮灭,对自我价值的漠视与否定。萧红以平静的笔触,通过呼兰河人的生命价值观、逆来顺受的生存状态、个体生命意识的缺失、循环连续的生命发展状态,建构出一个生命语境,展现出一个平静、淳朴、麻木的生命世界。  关键词:萧红 《呼兰河传》 生命语境 生
期刊
摘 要:川端康成晚年创作的中篇小说《睡美人》有着动人心魄的艺术之美和丰富深刻的主题意蕴。作家通过设置独特的环境与人物视角,运用意识流手法与色彩象征,强化和表现了人物在善与恶之间的内心交战。《睡美人》贯彻着作家创作中的许多特质,小说中以江口为代表的老人们渴望通过兼备孩性、母性与神性的睡美人实现趋死而向生的自我救赎。但是“入佛界易,进魔界难”,这种建立在罪恶、罪行之上的救赎注定是失败的,许多论者关于江
期刊
摘 要: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以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的身份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氏族的兴衰更替和生老病死。人生短暂,既来,便会走。有人自戕而死,发出抗争之声;有人为救人而死,散发人性光芒;还有人溺亡在历史洪流之中,无数人的死亡最终合奏成一曲悲壮的民族挽歌。迟子建笔下的死亡充满偶然性,把生死无常当作人生寻常;并通过景物装点和塑造死后世界,刻意规避了死亡的惨烈和悲壮,因而具有平淡的基调和温情的底色
期刊
摘 要:由曾国祥导演执导的《少年的你》是2019年的国产“爆款”,它的迅速走红背后,除了电影文本自身的优质表现,主创方与观众之间的良性互动也成为重要推动因素。本文将从接受视角出发,结合电影外部机制和内部文本,研究《少年的你》在营销上、题材的运用上、人物设定上以及叙事方式等方面与受众审美的契合,从而对其成功之因进行探究。  关键词:《少年的你》 隐含读者 期待视野 召唤结构  《少年的你》是由曾国祥
期刊
摘 要:基于福柯权力话语理论,本文以《冰与火之歌》中瑟曦和丹妮莉丝这两位典型女性为研究对象,深刻剖析了父权制权力话语规训下被边缘化的女性形象以及女性对不平等的家庭关系和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所做出的积极抗争,以揭示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性话语的重建。旨在鼓舞女性捍卫自己的话语权利,倡导人们追求自由平等。同时,填补了同类奇幻题材作品的研究空白,也为研究性别语言提供了新视野。  关键词:《冰与火之歌》 权力和
期刊
摘 要:日本长篇小说《解忧杂货店》是东野圭吾的创作,该小说不仅受到读者的欢迎,同时也受到影视的青睐,陆续被中日两国改编而走上银幕。本文从中国据此小说改编的电影入手,分析改编的原因、策略和启发三个方面,并结合日本改编电影来谈二者在改编时的选择差异,以期对日本其他同类型作品的中国化影视改编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改编方式和经验。  关键词:《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影视改编 中国化  近年来,东野圭吾作为日
期刊
摘 要:阿拉文德·阿迪加在其第一部小说《白老虎》中刻画的主仆关系涉及大量视觉场景的描写。其中,凝视所带来的权利与规训贯穿始终。本文认为,主人凝视的主体性和仆人凝视的不可见性共同参与建构主仆关系;来自仆人的反抗性凝视使得主仆关系渐趋不稳定;而仆人争取凝视的主动性最终促成主仆关系的倒置。此外,视觉场景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具有印度特色的异国元素,也提供了一窥印度社会阶层固化这一沉疴宿疾的视角。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走钢丝的少女》作为日本新感觉派作家片冈铁兵的代表作品之一,取材于日本大正时代的社会生活,深刻揭示了“社會苦、生活苦”的时代主题。笔者以《走钢丝的少女》原文为基础,试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视角,具体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并结合日本当时的社会实情,探究酿成小说中妹妹悲剧的因素所在。其悲剧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特征,读者可以透过作品形象地看到日本大正时代贫苦人民的生活状况,了解日本处于变革之际的社会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