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性心理健康教育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阶段、性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学校性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社会教育三方面探讨了其整合之路,为性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关键词性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设计 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刚过去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张亚忠提出了“两性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并提交了《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两性教育课程的建议》,提出在中小学专门开设两性教育课。这一提议被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
“性”作为一个传统教育的禁区,一直被选择性的忽略。但是性作为一种生理,心理,社会现象,包含丰富的科学内涵,在个体的成熟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着眼于性科学的性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个体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质,贯穿于性的成熟过程,不仅包括生殖知识,还包括两性识别和认识自身的内容,并从学校教育出发,结合家庭和社会影响的整合的体系。本文从整合的角度,探讨性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的运用和实施。
2 整合各阶段性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2.1 性心理健康教育起始
从何时开始性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国内大多数专家的观点,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安排在孩子性生理和心理发育之前,最适合开始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在10岁以后。据调查,我国大中小城市少女初潮时间大多是小学五年级,而少男初次遗精时间是初一下学期。而这些数据显示,个体的性成熟有逐渐提前的趋势。①早在1963年周恩来总理就指示:“一定要把性卫生知识告诉青年人,要在女孩来月经之前,男孩发生首次遗精之前把有关性卫生知识告诉他们,让他们能用科学的知识来保护自己的健康,促进正常发育”。而由于这方面教育的空缺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案例数不胜数。据中国人口网统计,我国每年人工流产少女已达150万人次,20岁以下占71.3%,最小年龄为14岁。引流产比例逐年升高,引流产次数最多的高达8次。性泛滥导致性疾病更为普遍和严重,仅以艾滋病为例,50%艾病毒感染者是青少年,每天有6000名青少年被感染。鉴于此,性心理健康教育从娃娃抓起,刻不容缓,这既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也是青少年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的保证。
2.2 各阶段性心理健康教育差异
首先,在性心理健康教育设计上,针对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发展有针对性的制定课程标准,编制教材,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可以普及一些即将到来的“暴风骤雨”青春期的知识,让孩子们预知自己即将面临的身心的巨大变化,从而缓冲其不适应性。初高中阶段,大部分孩子处于青春期的漩涡之中,真正面临生理和心理的快速变化,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如遗精,初潮,异性交往,同性依恋,等等。大学,个体进入青春期发育末期逐步发展成为成熟的个体,他们面临的更多是恋爱,性行为認知的问题。人的发展连续的过程,前后衔接,相辅相成,从个体性启蒙到成熟,延续一生。所以在教学设计上要站在个体发展观的角度,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分别提出不同的认知和行为要求,将性心理健康教育从启蒙开始延展到成年,形成科学的体系。
2.3 不同性别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差异
此外,不同性别的性教育也存在性别差异。自古以来“男女有别”的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这种思想也渗透到了性心理健康教育中。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性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采用男女分离得模式。考虑到男女个体在性成熟,无论在时间、周期、特征等差异,适时的分离有利于教育效果。但是,性心理健康教育正是不同性别间互相了解,自身性别身份,性别价值认同、学习的机会,因此,在分离的同时,如何让分离与结合相统一,这就要在教育的内容、时间、程度上把握,从而促进彼此的相互了解,共同发展。
3 性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整合
性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课堂知识的讲解和传递,更是与之相对应的一切心理咨询和活动的总体结合。性心理健康教育面对全体学生,而学生间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如性格、能力、认知、体质、成长环境等等。性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兼顾每一个学生的实际需求。“性”心理问题的难以启齿而代有隐蔽性。这些问题如若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很可能发展成各种性心理疾病和障碍。这个时候心理咨询的辅助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需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有专门的心理教师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是由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从业人员必须要有相关的知识背景、职业资格认证,以及丰富的咨询实践才能上岗。因此对心理咨询人员的要求上比心理健康老师更高。而目前大多数中小学并具备这样的人员,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也是流于形式。甚至有学校任用一般的思想政治老师做心理咨询人员,效果只能是得不偿失。鉴于此,要规范心理咨询室管理,做到人员、机构、管理、服务到位。加强学校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性培训和技术性指导,培养自己的知识过硬、理论扎实、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人员的队伍。(下转第127页)(上接第117页)
除此而外,心理咨询室还应当负责学校整体性心理健康水平的测评。性心理健康水平测试不是简单的能力测试,不能简单用常规的应试教育的分数的高低判断性心理健康的水平,而需要要专业的标准化量表进行鉴别诊断。②通过专业的统计软件分析样本的性心理健康水平。因此修编已有量表,发展适应本地区、学校,不同年龄层次的量表也是学校心理学咨询机构工作之一,从而从实证的角度把握不同个体的性心理发展特征,及时发现问题样本为性心理健康教育积累更多的实证资料,建立学生性心理发展档案,从而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服务。
因此,学校的性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在性教育之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 学校性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社会的整合
马克思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性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脱离社会存在,家庭小社会。学校的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主导,家庭和社会教育是辅助和支持。学校性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局限于学生,也应该包括学生家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价值观、世界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发展,他们对性知识的掌握和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性心理健康水平。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和知识讲座的形式补充他们的性知识。此外,学校和家长要多沟通及时全方位了解孩子的性心理健康状况。
学校性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得到社会的支持,对于目前应试教育的机制下,开始性心理健康课程无疑会占去额外的时间,因此有教师、家长质疑一周40课时已经被安排得满满的,无法在安插额外的课程。社会主流媒体应该发挥其主导优势,积极宣传性心理健康教育,加深社会各阶层对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并利用电视台、广播、网路、报纸等各种途径对青少年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开设有针科学的的青少年性心理健康教育栏目。有数据显示,影响中学生性知识的主要途径报刊杂志为42.5%,影视广播为47.7%,电脑网络为36.4%,学校老师为8.5%,父母为2.4%。对社会上充斥着歪曲的性知识,性观点,性态度,尤其是网络上的的不良信息,学校和家长要给与正确的引导,有关部门也需要及时清理整顿,加大罚款力度。共同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总之,我国的性心理健康教育才刚刚起步,对性心理健康教育要多借鉴先进的经验心理学、教育学工作者不仅需要理论上探讨还要在实践上检验,拓宽理论,踏实基础。使学生从小就具有科学的性知识、性观念和性态度,能够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实现自己的性别价值。做好青少年性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是社会经济和谐稳定蓬勃发展的需要。
注释
①樊富珉,王建中.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②戴海崎,张锋,陈学枫.心理教育测量.[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马福全.高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9):149.
[2]吴先超,杨怀中.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4):37.
[3]政协委员建议中小学应尽快开设两性教育课http://news.163.com/10/0305/09/610HPT36000146BC.html
[4]李鹰我国青少年性教育发展历程概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212.
[5]徐菲菲.如何上好青春期性教育课[J].生物学教学,2006(11).
关键词性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设计 心理咨询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刚过去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张亚忠提出了“两性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并提交了《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两性教育课程的建议》,提出在中小学专门开设两性教育课。这一提议被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
“性”作为一个传统教育的禁区,一直被选择性的忽略。但是性作为一种生理,心理,社会现象,包含丰富的科学内涵,在个体的成熟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着眼于性科学的性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个体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质,贯穿于性的成熟过程,不仅包括生殖知识,还包括两性识别和认识自身的内容,并从学校教育出发,结合家庭和社会影响的整合的体系。本文从整合的角度,探讨性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的运用和实施。
2 整合各阶段性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2.1 性心理健康教育起始
从何时开始性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国内大多数专家的观点,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安排在孩子性生理和心理发育之前,最适合开始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在10岁以后。据调查,我国大中小城市少女初潮时间大多是小学五年级,而少男初次遗精时间是初一下学期。而这些数据显示,个体的性成熟有逐渐提前的趋势。①早在1963年周恩来总理就指示:“一定要把性卫生知识告诉青年人,要在女孩来月经之前,男孩发生首次遗精之前把有关性卫生知识告诉他们,让他们能用科学的知识来保护自己的健康,促进正常发育”。而由于这方面教育的空缺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案例数不胜数。据中国人口网统计,我国每年人工流产少女已达150万人次,20岁以下占71.3%,最小年龄为14岁。引流产比例逐年升高,引流产次数最多的高达8次。性泛滥导致性疾病更为普遍和严重,仅以艾滋病为例,50%艾病毒感染者是青少年,每天有6000名青少年被感染。鉴于此,性心理健康教育从娃娃抓起,刻不容缓,这既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也是青少年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的保证。
2.2 各阶段性心理健康教育差异
首先,在性心理健康教育设计上,针对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发展有针对性的制定课程标准,编制教材,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可以普及一些即将到来的“暴风骤雨”青春期的知识,让孩子们预知自己即将面临的身心的巨大变化,从而缓冲其不适应性。初高中阶段,大部分孩子处于青春期的漩涡之中,真正面临生理和心理的快速变化,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如遗精,初潮,异性交往,同性依恋,等等。大学,个体进入青春期发育末期逐步发展成为成熟的个体,他们面临的更多是恋爱,性行为認知的问题。人的发展连续的过程,前后衔接,相辅相成,从个体性启蒙到成熟,延续一生。所以在教学设计上要站在个体发展观的角度,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分别提出不同的认知和行为要求,将性心理健康教育从启蒙开始延展到成年,形成科学的体系。
2.3 不同性别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差异
此外,不同性别的性教育也存在性别差异。自古以来“男女有别”的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这种思想也渗透到了性心理健康教育中。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性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采用男女分离得模式。考虑到男女个体在性成熟,无论在时间、周期、特征等差异,适时的分离有利于教育效果。但是,性心理健康教育正是不同性别间互相了解,自身性别身份,性别价值认同、学习的机会,因此,在分离的同时,如何让分离与结合相统一,这就要在教育的内容、时间、程度上把握,从而促进彼此的相互了解,共同发展。
3 性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整合
性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课堂知识的讲解和传递,更是与之相对应的一切心理咨询和活动的总体结合。性心理健康教育面对全体学生,而学生间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如性格、能力、认知、体质、成长环境等等。性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兼顾每一个学生的实际需求。“性”心理问题的难以启齿而代有隐蔽性。这些问题如若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很可能发展成各种性心理疾病和障碍。这个时候心理咨询的辅助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需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有专门的心理教师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咨询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是由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从业人员必须要有相关的知识背景、职业资格认证,以及丰富的咨询实践才能上岗。因此对心理咨询人员的要求上比心理健康老师更高。而目前大多数中小学并具备这样的人员,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也是流于形式。甚至有学校任用一般的思想政治老师做心理咨询人员,效果只能是得不偿失。鉴于此,要规范心理咨询室管理,做到人员、机构、管理、服务到位。加强学校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性培训和技术性指导,培养自己的知识过硬、理论扎实、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人员的队伍。(下转第127页)(上接第117页)
除此而外,心理咨询室还应当负责学校整体性心理健康水平的测评。性心理健康水平测试不是简单的能力测试,不能简单用常规的应试教育的分数的高低判断性心理健康的水平,而需要要专业的标准化量表进行鉴别诊断。②通过专业的统计软件分析样本的性心理健康水平。因此修编已有量表,发展适应本地区、学校,不同年龄层次的量表也是学校心理学咨询机构工作之一,从而从实证的角度把握不同个体的性心理发展特征,及时发现问题样本为性心理健康教育积累更多的实证资料,建立学生性心理发展档案,从而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服务。
因此,学校的性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在性教育之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 学校性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社会的整合
马克思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性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脱离社会存在,家庭小社会。学校的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主导,家庭和社会教育是辅助和支持。学校性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局限于学生,也应该包括学生家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价值观、世界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发展,他们对性知识的掌握和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性心理健康水平。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和知识讲座的形式补充他们的性知识。此外,学校和家长要多沟通及时全方位了解孩子的性心理健康状况。
学校性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得到社会的支持,对于目前应试教育的机制下,开始性心理健康课程无疑会占去额外的时间,因此有教师、家长质疑一周40课时已经被安排得满满的,无法在安插额外的课程。社会主流媒体应该发挥其主导优势,积极宣传性心理健康教育,加深社会各阶层对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并利用电视台、广播、网路、报纸等各种途径对青少年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开设有针科学的的青少年性心理健康教育栏目。有数据显示,影响中学生性知识的主要途径报刊杂志为42.5%,影视广播为47.7%,电脑网络为36.4%,学校老师为8.5%,父母为2.4%。对社会上充斥着歪曲的性知识,性观点,性态度,尤其是网络上的的不良信息,学校和家长要给与正确的引导,有关部门也需要及时清理整顿,加大罚款力度。共同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总之,我国的性心理健康教育才刚刚起步,对性心理健康教育要多借鉴先进的经验心理学、教育学工作者不仅需要理论上探讨还要在实践上检验,拓宽理论,踏实基础。使学生从小就具有科学的性知识、性观念和性态度,能够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实现自己的性别价值。做好青少年性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是社会经济和谐稳定蓬勃发展的需要。
注释
①樊富珉,王建中.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②戴海崎,张锋,陈学枫.心理教育测量.[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马福全.高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9):149.
[2]吴先超,杨怀中.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4):37.
[3]政协委员建议中小学应尽快开设两性教育课http://news.163.com/10/0305/09/610HPT36000146BC.html
[4]李鹰我国青少年性教育发展历程概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212.
[5]徐菲菲.如何上好青春期性教育课[J].生物学教学,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