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回顾了我国的口译教学历史,介绍了我国口译教学的现状,并从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设置及学生的选拔和考核三个方面探讨了国外(境外)专业口译教学给我国口译专业的办学和教学带来的启示和思考。
关键词: 口译教学 口译专业 办学启示
1.引言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个国家和地区对口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都通过在高等院校设立翻译院系的方式培养高水平的专业口译员。
回顾我国的口译教学历史,早在19世纪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就开办了同文馆以培养专门的口笔译人才(马祖毅,1998:337-340)。新中国成立之后,受联合国委托,当时的北京外国语学院与联合国合作开办了“联合国译员训练部”,为联合国培养职业口译员。“从1979年开始到1993年,北外译员训练部(译训部)总共培养了12届学生,225名毕业生,其中口译员103名”(王若瑾,2004:146)。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我国厦门、广州等地的几所高校率先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了口译课程,“将口译作为一门专业来教”(穆雷,1999:61)。为了满足市场对职业口译员的需求,近十几年来,国内一些高校专门成立了翻译系或翻译学院,批量培养高级口译人才。短短十年,我国口译专业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在欣喜振奋之余,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了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提高我国口译专业的办学内涵和教学质量,我们不应将眼光投向国外开展专业口译教学的院校。
国外开设专业口译课程的院校有数十所,多数分布在欧洲国家,少数散布于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些国外院校中,多所院校得到了“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的认证。AIIC作为国际上权威的口译行业组织,其颁布的认证院校名单一直为国际公认。此外,还有18所院校通过欧盟的资质认证,成为“欧洲会议口译硕士”加盟院校(EMCI Partner Universities)。笔者认为这些国外院校必然能从口译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和学生的选拔和考核等方面为我国口译专业的办学和教学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2.师资队伍的建设
关于口译专业的办学,“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设定了若干衡量标准。其中一条标准为“口译教师为职业译员,并接受过口译教学的专门培训”(AIIC Training Committee 2004)。在教学实践方面,国外院校通常要求教授口译技能和实务课程的教师有丰富的职业经验并且兼具教学技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口译教学中每个环节的“实践性”(王斌华,穆雷,2012:32)。
反观我国大部分开设口译专业的院校,师资队伍中的绝大多数由原来英语专业的教师转型而来。由于缺乏长期从事职业口译的经验(甚至某些教授口译的教师连一场完整的会议口译也没有做过),教师在口译课堂上所传授的内容只能局限在对口译理论的探索或是简单的课堂口译练习上,这样的教学结果离社会对口译专业的真正需求相去甚远。针对现状,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的柴明颎教授(2010:55)提出:“专业翻译教师应该主要来自长期从事专业翻译的专业教师或业界的职业翻译。”因为这样的教师既具备实战经验,又拥有教学能力。一支合格的专业师资队伍是专业翻译教学体系建构的关键所在,对提高专业翻译的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国外代表性口译院校都注重口译技能和实务课程的系统设置,并辅以专题知识和基础理论课程(王斌华,穆雷,2012:32)。口译技能课程主要包括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专题知识课程设置方面,“欧洲会议口译硕士”设有关于欧盟和国际组织的课程,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设有两个学期的经济学概论课程,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设有专题知识通选课;口译实务课程则包括:口笔译员IT技术、口笔译职业问题等,以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的“会议专题II”为例,课程内容涵盖职业实践的各个方面,如会议组织、工作条件、职业守则、口译合同、职业协会认证等(王斌华,穆雷,2012:32-33)。
国外代表性口译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口译技能和口译实务的理念正是我国“翻译硕士”(MTI)课程设置应学习和贯彻的,这样“翻译硕士”(MTI)才能与以理论和研究型课程为主的学术型硕士相区分。在专题知识课程设置方面,我们认为:除了采取“显性课程”的方式设置与本专业直接相关的核心专题知识课程以外,还可以效仿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采取“隐形课程”的设置方式,即让学生到相关学院选修知识通选课(王斌华,穆雷,2012:32)。口译员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口译职业实务的知识、程序及规范,这恰恰是目前国内口译课程设置所忽视的,这应成为今后我们着重努力的方向(王斌华,穆雷,2012:32)。
4.学生的选拔和考核
在学生的选拔和考核方面,国外(境外)代表性口译院校通常坚持严进严出的精英路线。以中国台湾地区口译人才培养高水平的辅仁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为例:在1996年-2000年间,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口笔译专业每年的录取比率分别为2.23%、12.9%、5.61%、6.73%和8%;辅仁大学翻译研究所2005年硕士一班仅录取7人;此外,2005年顺利通过两校译研所举行的联合专业考试,最终获颁口译专业证书者仅2人;2008年仅有3人顺利毕业,获颁硕士学位(张吉良,柴明熲,2010:95)。
辅仁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坚持严进严出的精英化教学路线值得我国高校借鉴和学习。近些年来,我国高校口译专业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然而某些高校却没有针对口译专业的学生制定具体的考核标准,例如中期考核与淘汰、毕业测评等,导致我国高校口译专业的毕业生质量良莠不齐。与普通的外语教学相比,口译教学对学生双语能力的要求高得多。作为单语社会,我国缺乏天然的双语学习环境,尽管各级各类学校对外语教学的投入很大,但学生仍然很难产生并列性双语者,外语学习者中适合接受专业口译训练的学生很少(张吉良,柴明熲,2010:97)。因此,选拔口译专业的学生时应该精挑细选,挑选出真正拥有出色的双语能力、未来有潜力成为职业译员的学生,而不能一味地扩大招生规模。此外,为了检验口译专业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否符合职业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应按要求参加“职业化考试”,同时“学生的能力不应该仅由专业教师来评判,更多地应该由业界的资深译员来评判,以求获得符合业界要求的学生能力评估”(柴明熲,2010:56)。
5.结语
口译教学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中是一项全新的教学系统,包括全新的、独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柴明熲,2010:56)。短短十年,我国口译专业的办学和教学发展迅速,但我们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国外(境外)代表性口译院校,不但教学历史悠久,而且教学质量卓越,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毕业生。它们无疑可以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和学生的选拔和考核等方面给我国高校提供宝贵的经验。“口译人才的培养是一项极其严肃的事业,必须实施‘精品战略’,为此,我们的会议口译教学单位应该首先找准目标,搞好定位,早日步入专业化轨道,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出国家急需的合格译员”(张吉良,柴明熲,2010:98)。
参考文献:
[1]AIIC Training Committee. Setting up a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training programme[J/OL].http://www.aiic.net /ViewPage.cfm/article27,2004.
[2]柴明颎.对专业翻译教学建构的思考——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翻译,2010(1).
[3]穆雷.中國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5]王斌华,穆雷.国外专业口译教学的调研报告——兼谈对我国翻译专业办学的启示[J].外语界,2012(5).
[6]王若瑾.中国同传事业的起步及其专业化[A].口译的专业化道路: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7]张吉良,柴明颎.国外高校(会议)口译专业办学层次概况[J].中国外语,2010(5).
关键词: 口译教学 口译专业 办学启示
1.引言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个国家和地区对口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都通过在高等院校设立翻译院系的方式培养高水平的专业口译员。
回顾我国的口译教学历史,早在19世纪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就开办了同文馆以培养专门的口笔译人才(马祖毅,1998:337-340)。新中国成立之后,受联合国委托,当时的北京外国语学院与联合国合作开办了“联合国译员训练部”,为联合国培养职业口译员。“从1979年开始到1993年,北外译员训练部(译训部)总共培养了12届学生,225名毕业生,其中口译员103名”(王若瑾,2004:146)。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我国厦门、广州等地的几所高校率先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了口译课程,“将口译作为一门专业来教”(穆雷,1999:61)。为了满足市场对职业口译员的需求,近十几年来,国内一些高校专门成立了翻译系或翻译学院,批量培养高级口译人才。短短十年,我国口译专业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在欣喜振奋之余,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了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提高我国口译专业的办学内涵和教学质量,我们不应将眼光投向国外开展专业口译教学的院校。
国外开设专业口译课程的院校有数十所,多数分布在欧洲国家,少数散布于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些国外院校中,多所院校得到了“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的认证。AIIC作为国际上权威的口译行业组织,其颁布的认证院校名单一直为国际公认。此外,还有18所院校通过欧盟的资质认证,成为“欧洲会议口译硕士”加盟院校(EMCI Partner Universities)。笔者认为这些国外院校必然能从口译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和学生的选拔和考核等方面为我国口译专业的办学和教学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2.师资队伍的建设
关于口译专业的办学,“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设定了若干衡量标准。其中一条标准为“口译教师为职业译员,并接受过口译教学的专门培训”(AIIC Training Committee 2004)。在教学实践方面,国外院校通常要求教授口译技能和实务课程的教师有丰富的职业经验并且兼具教学技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口译教学中每个环节的“实践性”(王斌华,穆雷,2012:32)。
反观我国大部分开设口译专业的院校,师资队伍中的绝大多数由原来英语专业的教师转型而来。由于缺乏长期从事职业口译的经验(甚至某些教授口译的教师连一场完整的会议口译也没有做过),教师在口译课堂上所传授的内容只能局限在对口译理论的探索或是简单的课堂口译练习上,这样的教学结果离社会对口译专业的真正需求相去甚远。针对现状,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的柴明颎教授(2010:55)提出:“专业翻译教师应该主要来自长期从事专业翻译的专业教师或业界的职业翻译。”因为这样的教师既具备实战经验,又拥有教学能力。一支合格的专业师资队伍是专业翻译教学体系建构的关键所在,对提高专业翻译的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国外代表性口译院校都注重口译技能和实务课程的系统设置,并辅以专题知识和基础理论课程(王斌华,穆雷,2012:32)。口译技能课程主要包括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专题知识课程设置方面,“欧洲会议口译硕士”设有关于欧盟和国际组织的课程,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设有两个学期的经济学概论课程,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设有专题知识通选课;口译实务课程则包括:口笔译员IT技术、口笔译职业问题等,以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的“会议专题II”为例,课程内容涵盖职业实践的各个方面,如会议组织、工作条件、职业守则、口译合同、职业协会认证等(王斌华,穆雷,2012:32-33)。
国外代表性口译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口译技能和口译实务的理念正是我国“翻译硕士”(MTI)课程设置应学习和贯彻的,这样“翻译硕士”(MTI)才能与以理论和研究型课程为主的学术型硕士相区分。在专题知识课程设置方面,我们认为:除了采取“显性课程”的方式设置与本专业直接相关的核心专题知识课程以外,还可以效仿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采取“隐形课程”的设置方式,即让学生到相关学院选修知识通选课(王斌华,穆雷,2012:32)。口译员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口译职业实务的知识、程序及规范,这恰恰是目前国内口译课程设置所忽视的,这应成为今后我们着重努力的方向(王斌华,穆雷,2012:32)。
4.学生的选拔和考核
在学生的选拔和考核方面,国外(境外)代表性口译院校通常坚持严进严出的精英路线。以中国台湾地区口译人才培养高水平的辅仁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为例:在1996年-2000年间,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口笔译专业每年的录取比率分别为2.23%、12.9%、5.61%、6.73%和8%;辅仁大学翻译研究所2005年硕士一班仅录取7人;此外,2005年顺利通过两校译研所举行的联合专业考试,最终获颁口译专业证书者仅2人;2008年仅有3人顺利毕业,获颁硕士学位(张吉良,柴明熲,2010:95)。
辅仁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坚持严进严出的精英化教学路线值得我国高校借鉴和学习。近些年来,我国高校口译专业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然而某些高校却没有针对口译专业的学生制定具体的考核标准,例如中期考核与淘汰、毕业测评等,导致我国高校口译专业的毕业生质量良莠不齐。与普通的外语教学相比,口译教学对学生双语能力的要求高得多。作为单语社会,我国缺乏天然的双语学习环境,尽管各级各类学校对外语教学的投入很大,但学生仍然很难产生并列性双语者,外语学习者中适合接受专业口译训练的学生很少(张吉良,柴明熲,2010:97)。因此,选拔口译专业的学生时应该精挑细选,挑选出真正拥有出色的双语能力、未来有潜力成为职业译员的学生,而不能一味地扩大招生规模。此外,为了检验口译专业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否符合职业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应按要求参加“职业化考试”,同时“学生的能力不应该仅由专业教师来评判,更多地应该由业界的资深译员来评判,以求获得符合业界要求的学生能力评估”(柴明熲,2010:56)。
5.结语
口译教学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中是一项全新的教学系统,包括全新的、独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柴明熲,2010:56)。短短十年,我国口译专业的办学和教学发展迅速,但我们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国外(境外)代表性口译院校,不但教学历史悠久,而且教学质量卓越,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毕业生。它们无疑可以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和学生的选拔和考核等方面给我国高校提供宝贵的经验。“口译人才的培养是一项极其严肃的事业,必须实施‘精品战略’,为此,我们的会议口译教学单位应该首先找准目标,搞好定位,早日步入专业化轨道,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出国家急需的合格译员”(张吉良,柴明熲,2010:98)。
参考文献:
[1]AIIC Training Committee. Setting up a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training programme[J/OL].http://www.aiic.net /ViewPage.cfm/article27,2004.
[2]柴明颎.对专业翻译教学建构的思考——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翻译,2010(1).
[3]穆雷.中國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5]王斌华,穆雷.国外专业口译教学的调研报告——兼谈对我国翻译专业办学的启示[J].外语界,2012(5).
[6]王若瑾.中国同传事业的起步及其专业化[A].口译的专业化道路: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7]张吉良,柴明颎.国外高校(会议)口译专业办学层次概况[J].中国外语,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