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幅漫画很有意思,画的是一名患“手机控”的人,在上厕所大便时看手机,外面排着长长的“内急”队伍……这幅漫画并不算夸张,现实生活中,患手机依赖症的人越来越多。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人们平均每6.5分钟就会看一眼手机,如果按普通人每天清醒时间为16个小时计算,那么人们一天要看150次手机。有人甚至把钱包、吃饭和手机放在一块让朋友选择:保留一样最爱,你选择哪一个?70%以上的人都会选择手机。
手机成了人们的最爱,尤其是年轻人。那么人们在手机里都看什么呢?笔者在高校讲座的时候做了几次小范围的调查,其顺序是:
突发新闻如,监利沉船事件……
怪异标题的事件如:70岁老太与35岁小伙婚配……
搞笑视频如:社会拍客上传的微视频、综艺节目中的搞笑段子……
心灵鸡汤如,年轻秘籍、健康常识、心灵抚慰……
惊悚猎奇如:奇绝景观、社会奇葩、反常事件……
历史反串如,解密、戏说、翻案、话题辩论……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颇为奇观的现象,一个搞笑的段子或者微视频,能够在短短的一个小时里,在“朋友圈”传给10万人,100万人,甚至1000万人观看,而且没有国界。也就是说,当微信把全民变成编辑、记者和传播者的时候,主流媒体、平面媒体如何与微信打拼?
于是,我们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制作重要还是传播重要?
同样是一个院线电影招募演员,某影视公司加班加点用了两天时间制作了视频广告和1000张海报,并且联系了报纸刊登,制作和宣传成本达到了17万元。而天津微电影创作基地,上午用了3个小时,做了4幅招募内容的图片加说明,就通过微信的“朋友圈”发出去了,制作成本不足800元。到了晚上22:00,报名演员达到167名,远远高于预想的80名。要知道这里面的诀窍在于,天津微电影创作基地的主任有130多个与微电影有关的“朋友圈”,手指头一动5000人“秒杀”,这还不包括朋友圈转发朋友圈。
答案出来了:传播比制作重要。
在当代传媒中,电子邮件平均在发送后的24小时会被打开,但是手机短信只需要几分钟,比电子邮件快上千倍。火爆一时的微博呈大幅下降趋势,微信呈快速上升趋势。现代人在手机里了解事态的时候,不是看你的制作是否使用高清,是否精美,而是看你的内容是否快捷,是否吸引“眼球”。
所以在这里,笔者想说,在互联网+的时代,你可以放下电视,但是离不开手机!你可以离开电脑,但是你离不开“朋友圈”!
请重视“朋友圈”的传播。
责编/史佳烨
手机成了人们的最爱,尤其是年轻人。那么人们在手机里都看什么呢?笔者在高校讲座的时候做了几次小范围的调查,其顺序是:
突发新闻如,监利沉船事件……
怪异标题的事件如:70岁老太与35岁小伙婚配……
搞笑视频如:社会拍客上传的微视频、综艺节目中的搞笑段子……
心灵鸡汤如,年轻秘籍、健康常识、心灵抚慰……
惊悚猎奇如:奇绝景观、社会奇葩、反常事件……
历史反串如,解密、戏说、翻案、话题辩论……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颇为奇观的现象,一个搞笑的段子或者微视频,能够在短短的一个小时里,在“朋友圈”传给10万人,100万人,甚至1000万人观看,而且没有国界。也就是说,当微信把全民变成编辑、记者和传播者的时候,主流媒体、平面媒体如何与微信打拼?
于是,我们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制作重要还是传播重要?
同样是一个院线电影招募演员,某影视公司加班加点用了两天时间制作了视频广告和1000张海报,并且联系了报纸刊登,制作和宣传成本达到了17万元。而天津微电影创作基地,上午用了3个小时,做了4幅招募内容的图片加说明,就通过微信的“朋友圈”发出去了,制作成本不足800元。到了晚上22:00,报名演员达到167名,远远高于预想的80名。要知道这里面的诀窍在于,天津微电影创作基地的主任有130多个与微电影有关的“朋友圈”,手指头一动5000人“秒杀”,这还不包括朋友圈转发朋友圈。
答案出来了:传播比制作重要。
在当代传媒中,电子邮件平均在发送后的24小时会被打开,但是手机短信只需要几分钟,比电子邮件快上千倍。火爆一时的微博呈大幅下降趋势,微信呈快速上升趋势。现代人在手机里了解事态的时候,不是看你的制作是否使用高清,是否精美,而是看你的内容是否快捷,是否吸引“眼球”。
所以在这里,笔者想说,在互联网+的时代,你可以放下电视,但是离不开手机!你可以离开电脑,但是你离不开“朋友圈”!
请重视“朋友圈”的传播。
责编/史佳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