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加强农村经济管理、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一直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虽然近年来德州市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稳定的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但是现阶段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其对策是:夯实农村经济管理的物质基础,建设服务型的乡镇政府,提高农村居民技能和素质,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等。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乡镇政府;农村居民
农村经济管理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目前,一方面传统的农村社会组织力量弱化,原有的矛盾疏导机制减弱;另一方面,转型后的农村社会关系复杂多样、矛盾重重。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农村公共事务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山东省德州市耕地资源较为丰富,农业发展条件优越。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如何加强农村经济管理、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提高农村经济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在当前形势下更是突显其紧迫性。
一、德州市农村经济管理的沿革
党的十六大以来,农村改革越来越关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改革的重点主要放在了针对新阶段的农村综合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近年来,德州市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以农村基层管理体制创新为切入点,着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加速城镇化,全面推进“合并村庄、健全组织、推进并居、强化服务”的农村社区建设,农村经济管理取得了长足稳定的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这主要体现在:一是以统分结合的家庭承包为标志,改变了一大二公的管理体制,使得广大农村居民真正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的规模越来越大,对形成规模农业打下了基础;二是农产品流通的市场机制基本建立,农业资源能够合理调节配置,农产品生产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三是改变了二元管理体制对农民的束缚,促进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崛起,不仅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更是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步伐;四是积极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比如加强农村水利基本建设,先后组织实施了“千百十”平原水库、危桥改造、农田排灌体系配套、徒骇河治理等大型水利工程;通过落实国家大型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鼓励农民、企业或种植大户购置大型农业机械,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机联合组织等。粮食加工已经全部实现了机械化。
二、现阶段德州市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利益主体日渐多元化,农村居民的利益诉求日益广泛,现阶段德州市的农村经济管理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农村居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
德州是适宜农业发展的平原地区,但土地经营规模偏小,大多为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难以体现土地经营的规模效益。农户经营上的独立性和分散性,势必造成新技术推广难度大,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虽然近年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逐渐增多,但土地经营规模并没有随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而增大,土地使用权流转极为缓慢。原因是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虽然不高,但省时省工,又有国家优惠的支农惠农政策,承包地便成了外出打工者的“保命田”,影响了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另外,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德州的总体经济发展一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发展尤为缓慢,农产品商品率不高,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农村居民组织化程度低,形成了 “农业大市,经济小市”的局面,农村居民增收困难。
(二)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
公共事业是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指标,是实现社会利益公平分配的重要途径,也是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村公共产品,是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虽然近年来德州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举措,在农村基础设施、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是由于我国一直实行非均衡的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德州市的农村公共事业基础又太过薄弱,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和财力保障,许多乡镇政府和村委会没有能力为农村居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在新增的财政支农资金中,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农贸市场的投入确实有所增长,直接用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养老、住房等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却供给不足。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难以快速扭转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的局面,真正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三)农村居民基本权益的维护亟需加强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因为农村土地征用而侵占农村居民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土地信访案件呈上升趋势。另外,国家的惠农政策落实不到位,擅自截留、挪用的违法案件也屡禁不止。农村居民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这些问题显然力不从心,村民自治组织也未能很好地发挥其功能,不懂得整合农村和乡镇的各种执政资源和社会资源,农村居民基本上处于无组织状态,难以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基本权益无从保障。
(四)农业劳动力素质较低
占到农村居民群体60%的是新生代农村居民。由于他们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其就业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已经不同于他们的父辈。他们更渴望进入城市社会,要求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待遇,对农业、农村比较陌生,对土地没有感情。据调查,全市共有劳动力224.73万人,常年外出务工经商的73.11万人,占32.5 %;季节性外出或在本地打工的104万人,占46.3%;常年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的47.62万人,仅占21.2%。长年从事田间劳作人员中,60岁以上超龄劳动力占25.1%,妇女占65.3%,另有部分不满劳动年龄的少年劳动力。经过培训的农村居民多数离开土地进城务工或经商,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文化、科技素质较差的简单劳动力。
三、加强德州农村经济管理的对策建议
针对德州市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提高农业经济运行质量,夯实农村经济管理的物质基础
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提高的基础上,这是农村经济管理的首要任务。 1.调整种植业结构和模式。在确保基本农田50万hm2、粮食播种面积90万hm2、总产700万吨“三条底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鼓励特色、绿色、无公害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增加优质专用农产品比重,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农业,培植一批集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园区。
2.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现代农业具有生产与加工并重的特点,是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农业,必须用工业化方式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德州市应继续培育和壮大一批骨干龙头企业,提高龙头企业的发展实力和对农户的带动力,突出基地建设,加快"龙头+基地+农户"的一体化进程。
3.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生产要走向市场化,实现产业化,建立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有效途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组织上的保障,有利于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普及推广农业科技,形成农业龙头企业。截止目前,全市发展比较规范的合作社420个,社员总数只有9.3万人,仅占全市农村人口的3.4%。德州市应在规范、完善现有的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基础上,继续发展一批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形式多样和民办、民管、民受益为原则,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建设服务型的乡镇政府,创新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体制
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不应再局限于GDP总量增长,而是努力促进农村居民实际收入的增加,努力保持乡镇和农村社区的和谐稳定,努力保护农村的生态、资源环境。这就是要求通过整合乡镇的执政资源和管理资源,按照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变革现行的乡镇管理体制,整合乡镇职能部门和站所资源,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比如,乡镇一级可以通过设立"两办两中心"来转变政府职能,统筹社会管理和统揽社会服务。一是设立党政办公室解决协调全镇社会管理的重大问题,主要负责组织建设、组织协调等中心工作。二是设立"宜居城乡服务办公室",整合信访、派出所、环保等部门,主要解决农村社区的稳定和居住环境等社会建设问题。三是设立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主要负责行政服务、社会保障、合作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负责联系和整合乡镇各类民间社团组织。四是设立乡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通过整合乡镇各站、所,建立农情研判服务、土地流转服务和农村劳动力服务三个分中心,重点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劳动力转移问题。
(三)组织农村居民培训,提高农村居民技能和素质
依托德州学院和德州职业技术学院,以实施"阳光工程"为契机,整合教育资源,加大培训投入,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培训,提高农村居民素质,培养多元化的农村居民。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督、农民受益”的原则,采用进村办班、定期培训等灵活实用的方式,紧紧围绕德州农业经济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各方面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能力。
(四)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增强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
为农村居民做好公共服务就是最好的农村经济管理。为此应做好以下几点:1.调整现行的财政体制,统筹财力,通过制度性安排,形成以城补乡的长效机制,协调好市区和乡镇之间的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把乡村基础设施、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等农村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作为工作重点和投入重点,建立健全服务到位、支撑有力、运行高效、充满活力的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2.加强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充实人员,加强示范指导,加快普及实用技术,满足农民需求。3.强化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建立农机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加强监理装备和基层队伍建设,提升安全监管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小杏.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促进广西农村经济发展[J].广西经济,2010(5).
2.段进朋.论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的创新[J].理论观察, 2004(6).
3.于宁.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0(21).
(作者单位:德州学院)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乡镇政府;农村居民
农村经济管理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目前,一方面传统的农村社会组织力量弱化,原有的矛盾疏导机制减弱;另一方面,转型后的农村社会关系复杂多样、矛盾重重。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农村公共事务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山东省德州市耕地资源较为丰富,农业发展条件优越。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如何加强农村经济管理、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提高农村经济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在当前形势下更是突显其紧迫性。
一、德州市农村经济管理的沿革
党的十六大以来,农村改革越来越关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改革的重点主要放在了针对新阶段的农村综合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近年来,德州市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以农村基层管理体制创新为切入点,着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加速城镇化,全面推进“合并村庄、健全组织、推进并居、强化服务”的农村社区建设,农村经济管理取得了长足稳定的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这主要体现在:一是以统分结合的家庭承包为标志,改变了一大二公的管理体制,使得广大农村居民真正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的规模越来越大,对形成规模农业打下了基础;二是农产品流通的市场机制基本建立,农业资源能够合理调节配置,农产品生产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三是改变了二元管理体制对农民的束缚,促进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崛起,不仅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更是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步伐;四是积极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比如加强农村水利基本建设,先后组织实施了“千百十”平原水库、危桥改造、农田排灌体系配套、徒骇河治理等大型水利工程;通过落实国家大型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鼓励农民、企业或种植大户购置大型农业机械,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机联合组织等。粮食加工已经全部实现了机械化。
二、现阶段德州市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利益主体日渐多元化,农村居民的利益诉求日益广泛,现阶段德州市的农村经济管理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农村居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
德州是适宜农业发展的平原地区,但土地经营规模偏小,大多为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难以体现土地经营的规模效益。农户经营上的独立性和分散性,势必造成新技术推广难度大,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虽然近年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逐渐增多,但土地经营规模并没有随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而增大,土地使用权流转极为缓慢。原因是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虽然不高,但省时省工,又有国家优惠的支农惠农政策,承包地便成了外出打工者的“保命田”,影响了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另外,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德州的总体经济发展一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发展尤为缓慢,农产品商品率不高,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农村居民组织化程度低,形成了 “农业大市,经济小市”的局面,农村居民增收困难。
(二)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
公共事业是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指标,是实现社会利益公平分配的重要途径,也是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村公共产品,是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虽然近年来德州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举措,在农村基础设施、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是由于我国一直实行非均衡的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德州市的农村公共事业基础又太过薄弱,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和财力保障,许多乡镇政府和村委会没有能力为农村居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在新增的财政支农资金中,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农贸市场的投入确实有所增长,直接用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养老、住房等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却供给不足。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难以快速扭转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的局面,真正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三)农村居民基本权益的维护亟需加强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因为农村土地征用而侵占农村居民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土地信访案件呈上升趋势。另外,国家的惠农政策落实不到位,擅自截留、挪用的违法案件也屡禁不止。农村居民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这些问题显然力不从心,村民自治组织也未能很好地发挥其功能,不懂得整合农村和乡镇的各种执政资源和社会资源,农村居民基本上处于无组织状态,难以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基本权益无从保障。
(四)农业劳动力素质较低
占到农村居民群体60%的是新生代农村居民。由于他们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其就业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已经不同于他们的父辈。他们更渴望进入城市社会,要求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待遇,对农业、农村比较陌生,对土地没有感情。据调查,全市共有劳动力224.73万人,常年外出务工经商的73.11万人,占32.5 %;季节性外出或在本地打工的104万人,占46.3%;常年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的47.62万人,仅占21.2%。长年从事田间劳作人员中,60岁以上超龄劳动力占25.1%,妇女占65.3%,另有部分不满劳动年龄的少年劳动力。经过培训的农村居民多数离开土地进城务工或经商,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文化、科技素质较差的简单劳动力。
三、加强德州农村经济管理的对策建议
针对德州市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提高农业经济运行质量,夯实农村经济管理的物质基础
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提高的基础上,这是农村经济管理的首要任务。 1.调整种植业结构和模式。在确保基本农田50万hm2、粮食播种面积90万hm2、总产700万吨“三条底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鼓励特色、绿色、无公害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增加优质专用农产品比重,大力发展观光旅游农业,培植一批集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园区。
2.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现代农业具有生产与加工并重的特点,是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农业,必须用工业化方式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德州市应继续培育和壮大一批骨干龙头企业,提高龙头企业的发展实力和对农户的带动力,突出基地建设,加快"龙头+基地+农户"的一体化进程。
3.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生产要走向市场化,实现产业化,建立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有效途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组织上的保障,有利于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普及推广农业科技,形成农业龙头企业。截止目前,全市发展比较规范的合作社420个,社员总数只有9.3万人,仅占全市农村人口的3.4%。德州市应在规范、完善现有的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基础上,继续发展一批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形式多样和民办、民管、民受益为原则,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建设服务型的乡镇政府,创新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体制
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不应再局限于GDP总量增长,而是努力促进农村居民实际收入的增加,努力保持乡镇和农村社区的和谐稳定,努力保护农村的生态、资源环境。这就是要求通过整合乡镇的执政资源和管理资源,按照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变革现行的乡镇管理体制,整合乡镇职能部门和站所资源,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比如,乡镇一级可以通过设立"两办两中心"来转变政府职能,统筹社会管理和统揽社会服务。一是设立党政办公室解决协调全镇社会管理的重大问题,主要负责组织建设、组织协调等中心工作。二是设立"宜居城乡服务办公室",整合信访、派出所、环保等部门,主要解决农村社区的稳定和居住环境等社会建设问题。三是设立社会事务服务中心,主要负责行政服务、社会保障、合作医疗、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负责联系和整合乡镇各类民间社团组织。四是设立乡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通过整合乡镇各站、所,建立农情研判服务、土地流转服务和农村劳动力服务三个分中心,重点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劳动力转移问题。
(三)组织农村居民培训,提高农村居民技能和素质
依托德州学院和德州职业技术学院,以实施"阳光工程"为契机,整合教育资源,加大培训投入,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培训,提高农村居民素质,培养多元化的农村居民。按照“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督、农民受益”的原则,采用进村办班、定期培训等灵活实用的方式,紧紧围绕德州农业经济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各方面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能力。
(四)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增强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
为农村居民做好公共服务就是最好的农村经济管理。为此应做好以下几点:1.调整现行的财政体制,统筹财力,通过制度性安排,形成以城补乡的长效机制,协调好市区和乡镇之间的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把乡村基础设施、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等农村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作为工作重点和投入重点,建立健全服务到位、支撑有力、运行高效、充满活力的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2.加强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充实人员,加强示范指导,加快普及实用技术,满足农民需求。3.强化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建立农机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加强监理装备和基层队伍建设,提升安全监管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小杏.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促进广西农村经济发展[J].广西经济,2010(5).
2.段进朋.论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的创新[J].理论观察, 2004(6).
3.于宁.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0(21).
(作者单位:德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