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萧红的一生经历坎坷挫折,虽然短暂但却充实,萦绕着她短暂却充实的一生的是一个快乐而又荒凉的童年,于是,她便于快乐与荒凉、温暖与不幸中汲取着追求与憧憬的力量,由柔弱走向刚强,由幼稚走向成熟,由黑暗走向光明。
【关键词】童年经验;憧憬;追求;快乐;荒凉
弗洛伊德在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曾十分明确提出过作家创作中童年经验对作家创作具有很大的作用和影响,这不仅仅是因为人的知识积累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童年,更是因为童年经验是一个人心理发展不可逾越的开端,对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思维方式等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大文豪鲁迅少年时,其父因庸医误诊而撒手西去,给其留下了深刻的回忆,以致在其诸多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他对庸医的嘲讽;乱世才女张爱玲从小生于无爱的家庭中,其作品已留露出沁人心脾的荒凉与孤寂;冰心则是在母爱的包围中成长,清新明丽的母性慈爱不知不觉中充以作品的字里行间。
大量事实表明,一个人的童年经验常常为他的整个人生定下基调,在个体发展史上打下不可磨灭的烙印。
而萧红,这个曾被称为中国二十世纪出走的娜拉,萦绕着她短暂却充实的一生的是一个快乐而又荒凉的童年,于是,她便于快乐与荒凉、温暖与不幸中汲取着追求与憧憬的力量。
萧红出生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他对待仆人,对待自己的儿女,以及对待自己的父亲都是同样的吝啬而疏远,甚于无情。”萧红八岁时,母亲去世,继母对待萧红冷淡刻薄。如此阴森而凄凉的家庭氛围,使得她在《呼兰河传》中回环复沓的写道“我的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如泣如吟的反复令人黯然,荒凉的悲风掠过每个读者的心灵,遥远的逝去的是童年的青草、虫鸣和散失的伙伴,久留不去的却是那阴暗的不变的记忆,不断地袭击着敏感的灵魂,斑驳的记忆便在成年后的笔端下滑落而固定。但也不仅仅是不幸,因为痛苦中总还有一丝温暖,一丝光亮。而那丝光亮则来自那个温和慈爱的祖父。
“每每在大雪的黄昏里,围着暖炉,围着祖父,听着祖父读着诗篇,看着祖父读着诗篇时那微张着的唇”,在萧红的描述中,我们的眼前似乎出现了一个慈祥的老人,他在这个阴森的家庭中维护着自己喜爱的孙女,他使她明白了“人生除掉冰冷和憎恶外,还有温暖和爱”。为此,萧红就向着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即便是在她逃离家庭而开始浪迹生涯,即便是在她被抛弃在东兴顺旅馆,即便是她与萧军曾流亡关内,她依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憧憬与追求。童年淡淡温馨的回忆仍使她写出了快乐而调皮的童年影子,爬到树上跳到墙上躲避母亲的责罚,偷着拿走鸡蛋在粮食仓里烧着吃,让祖父踩扁不喜欢的旧皮球……尽管快乐是短暂的,却永恒地停留在作者的脑海中。在《失眠之夜》中,作者描写了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作品写道“家乡这个观念在我本不甚切,但当别人说起来的时候,我也就心慌了。虽然那块土地在没有成为日本的之前家在我就等于没有了”“这失眠一直继续到黎明,在黎明之前,在高射炮的声中,我也听到了一声声和家乡一样的震抖在原野上的鸡鸣。”梦绕故国,彻夜难寐,只为曾经有过的不可埋葬的童年与过去。正如冰心所说“提到童年,总使人有些向往,不论童年生活是快乐,是悲哀,人们总觉得都是生命中最深刻的一段;有许多印象,许多习惯,深固的刻划在他的人格及气质上,而影响他的一生”但此时的,萧红并未仅仅停留在个人绅士的感受上,她从“我”和三郎各自对家园的回忆,扩大到对整个东北沦陷区的眷恋,更进一步地反衬出爱国思乡的感情旋律的激越和昂扬,使人振奋,使人忘忧,这是赤子深情的自然流露,也是对未曾实现的理想的一种寄托一种憧憬。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思想发展过程的每个早期阶级仍同由它发展而来的后期阶段并驾齐驱,同时存在。早期的精神状态可能在后来多少年内不显露出来,但力量却不会丝毫减弱,随时都可能成为头脑中各种势力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虽然童年时期的经验对后期的心理意向、人格结构等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但反过来,个体以后的各种经验也会反作用于童年经验,重塑并改造它。
鲁迅曾赞赏萧红的《生死场》,说她把“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死的挣扎”描绘的“力透纸背”,小说真实地描绘了“这些蚁子一样的愚夫愚妇们悲壮地站上了神圣的民族战争的前线,蚁子似的为死而生的他们现在是巨人似的为生而死了。”“你要死灭吗”是全书的高潮,不同类型的农民终于觉醒,开始聚合,在蓝天下血迹模糊的大地上发出使苍天欲坠的的怒吼。胡风说“这是用钢戟向晴空一挥似的笔触,发着颤响,飘着光带……”这是一种不可抑制的感情力量,对生的强烈渴望,对死的愤怒挣扎。它们像火山爆发一般自萧红这个弱女子的心中喷涌而出,自她的灵魂深处流出,迸激着耀眼的火花,发出震耳的轰鸣,这是当时环境下的劳苦大众的呼声,这显然也夹杂着萧红坎坷人生的高鸣,由柔弱走向刚强,由幼稚走向成熟。压抑与沉默的爆发,都源于对生的强烈渴望,只因这人间还有“爱”与“温暖”,还有令人向往的光明。
萧红的一生经历坎坷挫折,虽然短暂但却充实。快乐而荒凉的童年尽管带给她许多不幸,但又带给她许多意外的收获。她在不幸中向着温暖和爱的方向,怀着永久的憧憬与追求。她在黑暗与贫困中寻求着微薄的欢乐与心灵的寄托,她有一颗晶明的、美丽的、可爱的、闪光的灵魂。她不甘心被沉闷黑暗龌龊的生活埋没,要飞往一个美丽的所在。
是的,萧红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她在那个黑暗时代,如一缕明丽的朝霞,闪耀了世人的眼睛。当年一位诗人深情地说:“何人绘得萧红影,望断青天一缕霞。”的确,这个自快乐而荒凉的童年里走来的孩子,确是一缕永不消逝的霞光!
作者简介:秦凤娟,女,毕业于渤海大学,中学一级教师,建平县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关键词】童年经验;憧憬;追求;快乐;荒凉
弗洛伊德在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曾十分明确提出过作家创作中童年经验对作家创作具有很大的作用和影响,这不仅仅是因为人的知识积累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童年,更是因为童年经验是一个人心理发展不可逾越的开端,对一个人的个性气质思维方式等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大文豪鲁迅少年时,其父因庸医误诊而撒手西去,给其留下了深刻的回忆,以致在其诸多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他对庸医的嘲讽;乱世才女张爱玲从小生于无爱的家庭中,其作品已留露出沁人心脾的荒凉与孤寂;冰心则是在母爱的包围中成长,清新明丽的母性慈爱不知不觉中充以作品的字里行间。
大量事实表明,一个人的童年经验常常为他的整个人生定下基调,在个体发展史上打下不可磨灭的烙印。
而萧红,这个曾被称为中国二十世纪出走的娜拉,萦绕着她短暂却充实的一生的是一个快乐而又荒凉的童年,于是,她便于快乐与荒凉、温暖与不幸中汲取着追求与憧憬的力量。
萧红出生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他对待仆人,对待自己的儿女,以及对待自己的父亲都是同样的吝啬而疏远,甚于无情。”萧红八岁时,母亲去世,继母对待萧红冷淡刻薄。如此阴森而凄凉的家庭氛围,使得她在《呼兰河传》中回环复沓的写道“我的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如泣如吟的反复令人黯然,荒凉的悲风掠过每个读者的心灵,遥远的逝去的是童年的青草、虫鸣和散失的伙伴,久留不去的却是那阴暗的不变的记忆,不断地袭击着敏感的灵魂,斑驳的记忆便在成年后的笔端下滑落而固定。但也不仅仅是不幸,因为痛苦中总还有一丝温暖,一丝光亮。而那丝光亮则来自那个温和慈爱的祖父。
“每每在大雪的黄昏里,围着暖炉,围着祖父,听着祖父读着诗篇,看着祖父读着诗篇时那微张着的唇”,在萧红的描述中,我们的眼前似乎出现了一个慈祥的老人,他在这个阴森的家庭中维护着自己喜爱的孙女,他使她明白了“人生除掉冰冷和憎恶外,还有温暖和爱”。为此,萧红就向着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即便是在她逃离家庭而开始浪迹生涯,即便是在她被抛弃在东兴顺旅馆,即便是她与萧军曾流亡关内,她依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憧憬与追求。童年淡淡温馨的回忆仍使她写出了快乐而调皮的童年影子,爬到树上跳到墙上躲避母亲的责罚,偷着拿走鸡蛋在粮食仓里烧着吃,让祖父踩扁不喜欢的旧皮球……尽管快乐是短暂的,却永恒地停留在作者的脑海中。在《失眠之夜》中,作者描写了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作品写道“家乡这个观念在我本不甚切,但当别人说起来的时候,我也就心慌了。虽然那块土地在没有成为日本的之前家在我就等于没有了”“这失眠一直继续到黎明,在黎明之前,在高射炮的声中,我也听到了一声声和家乡一样的震抖在原野上的鸡鸣。”梦绕故国,彻夜难寐,只为曾经有过的不可埋葬的童年与过去。正如冰心所说“提到童年,总使人有些向往,不论童年生活是快乐,是悲哀,人们总觉得都是生命中最深刻的一段;有许多印象,许多习惯,深固的刻划在他的人格及气质上,而影响他的一生”但此时的,萧红并未仅仅停留在个人绅士的感受上,她从“我”和三郎各自对家园的回忆,扩大到对整个东北沦陷区的眷恋,更进一步地反衬出爱国思乡的感情旋律的激越和昂扬,使人振奋,使人忘忧,这是赤子深情的自然流露,也是对未曾实现的理想的一种寄托一种憧憬。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思想发展过程的每个早期阶级仍同由它发展而来的后期阶段并驾齐驱,同时存在。早期的精神状态可能在后来多少年内不显露出来,但力量却不会丝毫减弱,随时都可能成为头脑中各种势力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虽然童年时期的经验对后期的心理意向、人格结构等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但反过来,个体以后的各种经验也会反作用于童年经验,重塑并改造它。
鲁迅曾赞赏萧红的《生死场》,说她把“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死的挣扎”描绘的“力透纸背”,小说真实地描绘了“这些蚁子一样的愚夫愚妇们悲壮地站上了神圣的民族战争的前线,蚁子似的为死而生的他们现在是巨人似的为生而死了。”“你要死灭吗”是全书的高潮,不同类型的农民终于觉醒,开始聚合,在蓝天下血迹模糊的大地上发出使苍天欲坠的的怒吼。胡风说“这是用钢戟向晴空一挥似的笔触,发着颤响,飘着光带……”这是一种不可抑制的感情力量,对生的强烈渴望,对死的愤怒挣扎。它们像火山爆发一般自萧红这个弱女子的心中喷涌而出,自她的灵魂深处流出,迸激着耀眼的火花,发出震耳的轰鸣,这是当时环境下的劳苦大众的呼声,这显然也夹杂着萧红坎坷人生的高鸣,由柔弱走向刚强,由幼稚走向成熟。压抑与沉默的爆发,都源于对生的强烈渴望,只因这人间还有“爱”与“温暖”,还有令人向往的光明。
萧红的一生经历坎坷挫折,虽然短暂但却充实。快乐而荒凉的童年尽管带给她许多不幸,但又带给她许多意外的收获。她在不幸中向着温暖和爱的方向,怀着永久的憧憬与追求。她在黑暗与贫困中寻求着微薄的欢乐与心灵的寄托,她有一颗晶明的、美丽的、可爱的、闪光的灵魂。她不甘心被沉闷黑暗龌龊的生活埋没,要飞往一个美丽的所在。
是的,萧红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她在那个黑暗时代,如一缕明丽的朝霞,闪耀了世人的眼睛。当年一位诗人深情地说:“何人绘得萧红影,望断青天一缕霞。”的确,这个自快乐而荒凉的童年里走来的孩子,确是一缕永不消逝的霞光!
作者简介:秦凤娟,女,毕业于渤海大学,中学一级教师,建平县高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