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盆地六林岭旧石器遗址试掘报告

来源 :人类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001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对2018年广西百色六林岭旧石器遗址试掘结果的报道.试掘共开7个探方(面积28 m2)和1条探沟,可见9层堆积,从两个层位共获得石制品182件(其中地层出土40件,采集142件).虽然两个文化层石制品在埋藏和保存状况上存在明显差异,但属于同一个技术传统.石制品分为备料、石锤、石核、石片、断块和石器;石器包括砍砸器、手镐和刮削器.在第一文化层发现了与石制品伴生的玻璃陨石碎片,初步推测其年代为803 kaBP,尚不排除二次堆积的可能;第二文化层在第一文化层之下,年代要早于第一文化层,表明古人类在百色盆地持续活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两个文化层显示出不同的沉积环境,表明古人类在百色盆地生存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其他文献
采用第一性原理与蒙特卡罗方法研究TiCl4气体分子填充扶手椅型碳纳米管的吸附性能与光电性质,结果表明:扶手椅型碳纳米管对TiCl4气体分子具有较强的物理吸附作用,研究构型的吸附能绝对值均超过0.9 eV,是TiCl4气体分子理想的填充载体,随碳纳米管管径的增大,吸附能先增大后减小;温度升高不利于TiCl4气体分子吸附,气体逸度增加有利于吸附,TiCl4气体分子填充扶手椅型碳纳米管宜将温度维持在TiCl4沸点附近,并增加气体的压力;TiCl4的吸附对碳纳米管的电子结构进行了调控,使费米能级附近的态密度显著提
直接碳燃料电池(DCFC)是一种清洁高效利用碳资源发电的装置.其因能量转换率高,对环境污染小,燃料选择范围广等优点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DCFC的性能与使用的燃料密切相关,为了探究燃料对DCFC的影响,本文分别阐述了石墨、炭黑、中密度纤维板、生物质、煤、活性炭的特性及改性方法,分析讨论了燃料表面含氧官能团以及燃料中的金属催化剂对阳极电化学反应的促进作用,发现燃料表面化学性质要比比表面积更加重要.同时,本文也提出了对生物质这一优良的可再生资源的期待,为未来DCFC燃料的发展提供参考.
本文旨在研究福建闽南地区汉族和畲族指长比(R)的特点.随机选择福建闽南地区汉族506例(男性173例,女性333例),畲族450例(男性231例,女性219例),采用体质测量法,测量并计算左右侧6项指长比(R2/3、 R2/4、 R2/5、R3/4、R3/5、R4/5).福建闽南地区汉族和畲族左、右侧指长比均呈R2/3<R2/4<R3/4<R2/5<R4/5<R3/5的趋势;汉族女性指长比左侧R2/3、R2/4、 R2/5、R3/4、 R3/5和右侧R2/3、 R2/4、 R2/5高于汉族男性(P<0.0
2009年,Nature杂志对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陈创天院士进行了专访,并以“藏匿的中国晶体珍宝”为题,对陈院士率领团队研发的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进行了报道,称“这是一块完美的晶体,它可以使整个领域向前发展……,其他国家在晶体生长方面的研究目前看来还无法缩小与中国的差距”.
期刊
以聚丙烯腈(PAN)为载体,六水合硝酸铈[Ce(NO3)3·6H2O]为原料,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Ce(NO3)3/PAN纤维,在空气中热处理得到CeO2微纳米纤维,通过XRD、BET和SEM对CeO2微纳米纤维进行表征.采用静态吸附实验探讨了CeO2微纳米纤维去除水溶液中氟离子的性能,考察了溶液pH值、初始氟离子浓度及共存阴离子等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H=3时,CeO2微纳米纤维对F-的吸附性能最佳,CeO2吸附量随着F-浓度的增大呈上升趋势.CeO2微纳米纤维对F-的吸附等温线遵循Langmu
以固体废弃物磷石膏为原料,在传统常压醇水热法的基础上添加CaSO4·2H2O为晶种制备半水硫酸钙晶须.采用单因素试验法探究了晶种含量、丙三醇含量和磷石膏质量分数对晶须结构和形貌的影响,确定晶须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采用SEM和XRD对样品进行表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添加CaSO4·2H2 O晶种制备晶须的长径比(49.29)比只添加丙三醇的样品的长径比(30.99)提高了近60%;当丙三醇与水的体积比(V)为1、晶种含量为1%、磷石膏质量分数为5%时制备的晶须的平均直径为0.65μm,长径比达到了62.15
在抗生素诞生以前的历史时期,密螺旋体属疾病蔓延于新旧大陆,是继免疫缺陷综合症之前人类无法治愈的性传染疾病.密螺旋体类疾病可分为:性病梅毒、地方性梅毒、雅司病、品他病4种.除品他病外的3种疾病均会使骨骼发生特异性感染,最终造成骨骼形态上的特殊改变,其中以梅毒所造成的影响最为显著.考虑到目前国内尚未有学者对性病梅毒所引起的骨变异进行研究,本文通过梳理国外关于梅毒的古病理学研究成果,对性病梅毒的鉴定标准及起源等问题进行阐述.
本研究基于75个Y-SNP位点和23个Y-STR基因座对山东汉、回族男性人群进行研究,旨在揭示两个人群的父系遗传结构,为法医学应用及群体遗传学等提供基础数据.研究基于微测序技术检测187份山东汉族和130份山东回族样本,获取75个Y-SNP位点分型;采用PowerPlex(R)Y23试剂盒检测23个Y-STR基因座;采用直接计数法统计等位基因频率、单倍型频率及单倍群频率,根据公式D=n(1-Σpi2)/(n-1)计算基因多样性、单倍型多样性以及单倍群多样性;根据Median-joining方法,使用NET
河南淅川梁家岗2号地点和东岗地点位于丹江下游左岸第三级阶地,海拔148~160 m.2009年对两地点进行了发掘,共计揭露面积1425 m2,出土和采集石制品193件.石制品种类可分为石核、石片、石器、断块和残片.原料均取自河滩砾石,岩性主要为脉石英,少量硅质岩.基本为锤击法剥片,个别采用砸击法剥片.石制品长和宽集中在20~80 mm.石器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和手斧等.石器毛坯有近一半为石片,另有一定数量的断块和石核毛坯,个别为砾石毛坯.推测遗存年代在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
鹿台遗址出土了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作物组合显示仰韶时期农业经济是单纯的种植粟黍的旱作农业,龙山时期农作物新品种开始出现,作物种植结构趋于多样化.基于龙山时期成熟粟类作物和不成熟粟类作物的量化分析,鹿台遗址龙山时期聚落很可能存在作物加工活动,不同阶段的加工活动可能是在聚落内不同区域,以小规模的核心家庭为基础开展.综合相关研究,豫北地区仰韶时期仍是单一的种植小米的旱作农业经济,稻作农业并未影响到这一区域,龙山时期水稻、大豆和小麦等新农作物开始出现,农业多样化逐渐显现.与此同时,豫北地区龙山时期不同遗址在农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