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休闲观念的起源
休闲观念在中国起源较早,“休”“闲”“游”等字出现很早,且较早被赋予了身心放松的含义。通过词源考察可以发现,休闲表达的是一种优游闲暇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态度。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增进民生福祉,不仅是政策制定的根本目标,更是休闲的内在要求。
土族休闲活动是土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养生、健身和娱乐活动,产生于土族人民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不仅承载着土族独特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等特征,而且还反映出土族人民的个性特征和群体气质。
土族休闲文化的独特性
互助土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土族在互助县主要聚居在威远、东沟、东山、丹麻、五十、松多、台子、红崖子沟、加定、五峰等乡(镇),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等。五十镇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南部,位于互平公路枢纽位置。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佑寧寺就位于五十乡寺滩村,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这里的人们在创造灿烂的农业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休闲娱乐活动。每逢过年和农闲时节,五十镇的村民各有所好,开展各种休闲文化活动。
1.“花儿”会
唱“花儿”是土族人民休闲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之一,因此,土族之乡素称“花儿之乡”。坐落在互助五十镇寺滩村的佑宁寺,是每年夏天举办“花儿”会的圣地。当黑绿色的青稞大豆,金黄色的油菜花,将高原山川装点得花团锦簇分外妖娆的时候,也是“花儿”会正热闹的时候。星罗棋布的帐篷下,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车水马龙。这就是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六月初八是佑宁寺“花儿”会的正日子,土族阿姑们像花儿一样美丽,小伙们像勇士一样英武。十里八村有名的“花儿”唱将都来了,他们盘歌对歌打擂台,人们齐声呐喊,助威叫好。编得好唱得好的赢家会被尊为“花儿王”,受到尊敬。“花儿”会也为男女青年谈情说爱提供了好机会,很多人因在“花儿”会上有了意中人而结为百年之好。
2.观经会
观经会亦称“观经法会”,同时也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八、初九在佑宁寺举行。人们身着洁衣,到寺院磕长头,点酥油灯,滚忙茶(施舍茶)、布施、供饭、转斯古拉(转山)、煨桑等。瞻仰大型佛像,观看喇嘛跳欠(神舞)。此外,会上还进行物资交流和赛马、射箭等活动。
3.轮子秋
轮子秋是土族特有的一种传统休闲娱乐活动,又称转轮秋、车轮秋,土语称“卜日热”,意为“旋转”。历史悠久,通常在农闲季节或喜庆节日时举行。过去,比赛使用的轮子秋是大板车上的车轮与车轴。近年来,使用钢管做轮盘,装上滚珠轴承,饰以彩旗飘带,精致美观。
互助县是轮子秋的发源地,这里的人们对轮子秋怀有深厚的感情,是土族男女老少喜闻乐见并且踊跃开展的传统体育休闲活动。在五十镇,每逢节庆和喜庆的时候轮子秋活动会比较频繁,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期间,全村人都热情地参与到轮子秋的活动中来,有的在自娱自乐,有的在开展比赛,整个村庄洋溢在幸福喜乐的气氛当中。
4.打秋千
打秋千是土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项休闲娱乐活动。各家各户利用各种现有条件架设秋千,在两棵大杨树之间拴上粗绳,就是全村人的秋千;再或者房屋的梁上拴上绳子,也可以是全家人的秋千。尤其是在过春节的时候,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走到村头参加到秋千运动中,五十镇的姑娘和小伙子在秋千上尽情展示着自己健康的体魄,享受着无穷无尽的快乐。村头一年的热闹和喧哗,不仅通过打秋千得以渲染,而且秋千架上的本领高低也会决定一个人在村民心目中的地位。
5.赛马
土族是马背民族的后裔,自然对马有着深厚的情感。曾经以擅长骑射闻名于华夏大地,后由于定居在农业地带,赛马等活动作为本民族体育运动在土族人民中流传下来。这是土族男子最喜爱的体育项目之一。如今五十镇等地还定期举行传统的赛马比赛,通常是在夏季农闲的时候举行,参加人数众多,场面气势宏大。
6.抓羊
土语称为“合尼瓦日”桩。是五十镇土族民间儿童游戏。玩时,一人扮狼,一人扮牧羊人,其余的人均为羊,狼要吃羊,牧羊人挡住不让狼捉住羊,最后以狼捉完羊,或牧羊人保护住羊为胜。可能来自汉族相同的民间儿童游戏。汉族把这个游戏称为老鹰捉小鸡,是土族儿童非常喜爱的一种游戏。
7.打麻鞭
打麻鞭是五十镇青少年比较喜欢的一种体育游戏,也是为了缅怀祖先从马背到田间的一种游戏方式。每年过了立秋,土族的青少年就会聚集在一起,拿马鞭用力的在空中挥舞,这时马鞭就会打出响亮的声音。孩子们经常在村庄里比赛谁的马鞭声最响亮,以此来证明谁的力气最大。尤其是到了中秋之夜,马鞭的响声响彻大地,整个村子都热闹非凡。
8.拔腰
土族由于受游牧生活的影响,喜欢较量力气。拔腰就是这样一种民间活动。两个青年人对面而站,将对方的腰从右侧抱住,各自将右腿插入对方的两腿中间,呈半蹲式,裁判一声令下,双方同时用力,尽力将对方抱起。谁先使对方双脚离地即为胜者。由于这种运动不需要任何器材,又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因此,在田间劳作的间隙、茶余饭后的空闲时间里,五十镇的年轻人都爱摆开阵势进行一番较量。
土族民间休闲文化的价值
一、情感活动的体验价值
长期以来,土族人通过休闲活动来恢复在辛勤劳作中精神和肉体的消耗,这让他们更加注意休闲活动的重要性,在休闲活动中身心能得到暂时的放松,休息放松过后才能继续投入到忙碌的劳作中去。勤奋乐观的土族人似乎很早就察觉了这一点。在土族众多休闲活动中,如唱“花儿”、轮子秋、赛马、射箭、摔跤、打麻鞭等,这些运动都非常有利于强身健体,唱“花儿”可以增加肺活量、轮子秋可以锻炼肢体平衡能力和耐力,打麻鞭可以锻炼手臂肌肉的力量。 同时,土族丰富多彩的音乐歌舞类休闲活动也能促进身心健康。安召舞是土族地区特有的舞蹈。土族“安召”意为“圆圈舞”,是土族人民歌颂人畜两旺,五谷丰登,祝愿吉祥如意的无伴奏圆圈歌舞。挥起双臂跳舞的土族阿姑们身披五彩花绣,就像无数的彩虹在空中舞动,五彩缤纷。安召舞代表着一种独特的力量之美,表现出土族人昂扬的精神活力和丰富的情感形态,展现出这个民族和谐共处和热情乐观的性格。
土族的休闲活动形式多样,灵活开放,很少受约束和控制,每个人都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参加。在他们的民间舞蹈中,由于舞蹈的参与人数多,场面宏大,动作简单易上手,参与者极易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在歌舞体验中,不仅能提高自我价值感,而且在互动中也能提高交往能力,获得更多的生活乐趣。通过休闲活动还能促进人们的情感交流。
二、文化参与的娱乐价值
娛乐是人追求快乐、缓解生存压力的一种天性。《辞海》中的解释为:娱乐即为“娱怀取乐”“欢乐”之意。显然,只要在休闲的时间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能感到快乐的享受,那就可以称之为娱乐。
土族婚礼中的婚俗游戏便以娱乐参与为主要目的,有许许多多有趣的民间风俗,贯穿于嫁、娶、宴客、闹房等过程中。土族的婚礼中蕴含着土族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婚期第一天,男方选派“纳信”娶亲,备上几匹高头大马,一只整羊(表示吉祥),两块茯茶(象征两块金砖),及梳子、头绳等礼物去迎娶新娘。“纳信”到新娘家,大门外有歌舞相迎。进门时,门后有人突然向“纳信”泼来一盆冷水,大家哄堂大笑,增加喜庆气氛。进了房门,还有青年妇女与“纳信”对歌;等“纳信”对赢了,才用酒来款待“纳信”。新娘来到新郎家门口,新郎要捧着酒和哈达迎接,并给来客敬酒。新娘踩着红毡从门口进到套屋。“纳信”捧着新娘的嫁妆,边唱边把物品交给新郎家,还必须包括“纳信”从新娘家“偷来”的两只酒杯和几个包子表示祝贺。这一系列的仪式都在欢笑和对歌声中进行。
人们通过这样的娱乐方式使情绪得到宣泄,像结婚这种特定的场合,游戏承担起了文化渗透和密切人群关系,增强群体凝聚力的作用。
三、乡村旅游的生态价值
生态价值,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共同发展和相互促进,它以保护环境为途径,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可持续的“新发展观”。习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曾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对于青海的重要性。尊重、顺应、保护自然也是互助县生态发展的重中之重。
近几年,互助县以乡村自然环境、宗教文化、民俗传承、生态保护为基础,全面构建旅游业发展框架,形成了以民族风情旅游为特色,体验乡村民俗生活为一体的休闲娱乐生态园和故土风情园等。互助县五十镇有青海省较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及号称“湟水北岸诸寺之母”佑宁寺、北庄古城堡、天门寺等旅游圣地。每年佑宁寺都有晒佛和跳观经的佛事活动,声势浩大,吸引着八方的信教群众。寺滩村每年传统节日六月六“花儿”大赛活动期间,来往的游客熙煕攘攘穿梭于山间林地,享受着大自然原生态带给人们心灵上的放松与安宁。其间,人们在休闲娱乐的同时,还可以交流思想,联络感情。近年来五十镇人民政府依托位于寺滩村的国有实验林场苗圃造林项目大规模进行佑宁寺和天门寺绿化造林工作,现在的景区内溪水潺潺,鸟语花香,一度成为人们朝拜、休闲度假的好场所。近几年,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通过自驾游来到这些地方,领略自然的高原风光,感受清新的乡村气息,同时在休闲中增强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
以生态休闲为主的民族风情庄园是互助打造美丽乡村的一个亮点,休闲旅游重要的一点就在注重游客的体验性上,让游客了解土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服饰、婚礼、盘绣等。体验土族人古朴、安逸、环境幽静的生活起居场景,享受原生态之美。这些能加深游客对土族人民的了解,同时也给本地生态旅游、生态休闲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刘海春.休闲教育的实践理想[J].学术研究,2008.
[2]曹娅丽.土族文化艺术[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
[3]互助土族自治县志.[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
[4]高丙中.青海互助县和民和县土族地区调查[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汪丽萍,王鹏.建设青海生态文化之路的路径探析[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作者简介:辛炜玲(1986-)女,土族,青海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民族预科教学和民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