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樊氏太极拳的创始人为樊桂,字瑞峰,山西榆次人。解放前他对外用名为“樊桂”,解放后其户籍登记名为“樊瑞峰”。樊少年随父樊永庆习武,后与师兄们练武,青年时以武入伍。在晋军商震将军部下任卫队武术教官。后因晋军按蒋介石命令,清洗镇压共产党人。樊桂因与是共产党人的师兄关系密切,被认为是赤色分子,与共产党人一起被商震将军放走。经商震将军好友介绍离别故乡到天津,于1928年在天津以名为樊瑞峰登入户籍。
1929年得知张之江先生在南京创立中央国术研究会(后改为中央国术馆),樊桂便在天津筹建“中原国术研究会”,并向当时的天津政府提出建会申请。1932年得到获准后,于当年6月21日,研究会挂牌成立,直到1949年1月天津解放时方终止了研究会。
新中国成立后,樊瑞峰于1951年向政府有关部门申办武术社,转年经有关部门准允,成立“天津瑞峰武术社”。1953年樊参与了在天津召开的“1953年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工作。后受聘到天津大学体育考研室任武术老师。
樊桂到天津不久,便成为集河北形意拳、八卦及太极拳于一身的燕赵国术名人张兆东先生门下。张兆东先生深知樊桂的父亲樊永庆是山西形意拳车毅斋大师名下高徒,称樊永庆是自己的大师兄,也知道商震将军任河北省主席时樊桂是卫队武术教官,因此对樊桂高看一眼。
上世纪30年代初。于学忠任河北省主席。1932年10月到任后,按当时国民政府指示精神,为准备组建河北省代表队,在1933年南京召开的全民运动会及为举行第二届国术国考等事项,做了大量工作。南于国术国考的准备提出由省政府组织在燕赵武术豪杰集中地天津卫进行国术擂台赛选拔人才,于当年12月份,告知国术界开始报名,当下有三百多人报名参加。
1933年4月当时政府组建了擂台赛的组委会和裁判组,任命张兆东先生为裁判长。制定了比赛要求和规则。其中要求所有参赛者都要立“生死状”(死伤自负)。到当年9月12日报名截止时,立状参赛仅有六十九人。这些人中,大有清朝王爷和民国初年军阀们的保镖和武术界的知名高手。
张兆东对其门下参赛有自己的规定,不以多人参赛去拼名次,必须经内部竞争并按比赛规定的级别,由公认的优胜者一人参赛。樊桂战胜张兆东门下中的所有高手如李子洋、魏美如等,获绝对优胜,被准允一人参加成年组比赛。
擂台赛于1933年9月18日开始,参赛选手中,弃权者占大半,故比赛进行极速,于9月19日下午三点钟全部结束。
擂台赛采用三决二胜制。樊桂以场场比赛二比零的成绩取得完胜,誉满津城。此后多个单位聘请其当武术教师,如英国人领导的天津海关俱乐部、由广东商人经营的天津中原公司(现天津百货大楼)、天津药材商会、天津浙江中学等。从此樊一生以武为业。先生,其兄弟几个均是国术名家魏美如的徒弟。曾多次去北平(即北京)采访过杨氏太极拳的定型人杨澄甫先生并与之成为好友。樊桂在天津出名后,应杨澄甫先生提议,由韩子九先生介绍于1933年底在北平会见杨澄甫先生。说起中国国术,二人谈话投机,相见恨晚。于是商定樊桂以山西形意拳的闸式捶与杨氏太极拳交换。
樊桂学得并熟练掌握杨氏太极拳以后,开始分析研究杨氏太极拳,认为杨氏太极拳除具备一般太极拳的特点外,动作要求大架。即肢体运动中肌肉的收缩及放松都达到最大极限,同时由于动作的重复性使同一肌肉多次收缩和放松,使肌肉得到很好的锻炼和能量得以补充,这增进了血液循环,使血液无处不到,从而增强人们体质。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张三丰先祖的“欲天下豪杰延年养生,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就这样认定大架和动作重复是杨氏太极拳的重要特点后,做了些改进。首先在杨氏84式太极拳只有三次云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次云手,并多重复了一些动作。使整趟太极拳成为108式。还做了一些其他改进。最大的改进是。以山西形意拳的注重以腰为主练拳的现象,认定为健身就必须有腰部的运动,一改杨氏太极拳与其他太极拳一样的要求头容正直、不俯不仰、不左右歪斜和尾间正中、上体正直、不可歪斜,更忌扭曲的练法,增加了颈部、腰部的各方向活动。如把一般抱虎归山动作改为中国式摔跤中的以过桥摔动作为模式的,其中腰部向后仰的抱虎归山,并在整趟太极拳中出现十次之多。再有还采用其他太极拳的一些招式,如引进张兆东先生所练太极拳的七星步等。逐渐形成独特的周身无处不运动的樊氏太极拳。这是太极拳向健身为主的特性改进,打破了陈规旧律,是创新的体现。
颈部、腰部是人体主要中枢神经、脊髓经过的地方。增加颈部、腰部的大运动量,在今天看来这完全符合“运动主要是中枢神经的运动”的说法。这一人体运动学的法则,是樊氏对太极拳的发展和创新。
对于杨氏84式太极拳的招式重复一事有两种不同做法:其一,樊氏认为重复可增大太极拳的运动量,是太极拳健身为主的本质所在。再增大,再重复。把一套太极拳在近40分钟左右练下来才能达到锻炼的较好效果。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樊氏认为,杨澄甫先生在民国初年时在京被报业称之为国术界泰斗之一,他是他们祖孙三代人中,最后为杨氏84式太极拳定型的人,可以想到其之所以在上动作招式有重复也是其对太极拳在强身健身和恢复体能方面有了深刻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而做出的有意义的抉择,绝不单单是无目的无意识的动作重复。樊氏认为动作重复是提高太极拳以健身为主的最有效办法。其二。为了在工间、课间的短时间内完成太极拳的锻炼,而简化、消除招式重复,这样做起不到练拳的效果。这与樊氏的认识和对待是截然不同的。这在樊氏看来有如削足适履。
樊氏太极拳分上盘、中盘和下盘。中盘为标准式。上盘为自由式适合老弱病残人士习练,可根据本人能力去完成动作。下盘为强化式,动作低矮,招式有所变化,再加上动作缓慢,运动量极大,适用于功夫较深者锻炼。
几十年中,在传授樊氏太极拳时,樊氏准要介绍自己所授太极拳来源于与杨氏太极拳的交换。并在杨氏太极拳基础上。改进发展而来。始终不忘与杨澄甫先生的友情。
太极拳作为强身、健身和恢复体能之拳。近年来受到国人和世界爱好锻炼身体的人们的热爱和参与习练。为什么坚持习练太极拳就能延年益寿呢?(这问题问的好像很幼稚,因为是锻炼就能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不,要问,因为回答这个问题能揭示太极拳健身的优越性,从而看出中华民族对人类健康找到了再好不过的方法,只要有卧牛大小的地方,就能轻而易举地进行锻炼。)
这问题用现代科学理论很好回答。其关键是“慢”动作和运动招式的连绵不断及多次重复。人体的肢体运动是人类意识神经指挥肌肉收缩和放松完成运动的。根据运动生物力学的规律和能量守恒定律,肢体产生运动是通过肌肉的收缩完成的。而肌肉的收缩就是在做功,只要是做功就必然要消耗能量。因此肌肉每收缩一次就需要补充一定量的能量,去准备再做下一次运动。这能量来自呼吸系统的器官和血液制造器官,血液新陈代谢及营养补充器官等组成的血液循环系统。像一般体育运动项目,包括除太极拳外的武术在内,运动激烈,肌肉收缩、放松过快。有时要达到收缩的极限速度还需要连续进行,所消耗的能量根本就不能在运动中得到补充,即使运动结束也需要一段长的时间才能补充上,甚至有的个别运动会很难补充上能量,就会造成肌肉、骨关节等部位的疲劳和损伤。有的运动项目还要与他人有身体接触及使用运动器械。这些是可能造成有些运动员伤病缠身的最主要原因。而太极拳的动作运动慢又连绵不断,与他人不接触,慢到肌肉收缩、放松一个周期,大大慢于呼吸周期和血流速度,就能及时补上各部位肌肉运动所消耗的能量。既保证平稳的呼吸速度,又不会造成心跳频率的变化,使血液循环达到人体各部位,保证人体各器官全面正常运行。新陈代谢正常平稳进行。太极拳在锻炼中就能够完全补充上由运动造成的各部位能量的消耗,这是任何体育运动项目所做不到的。太极拳使人们达到强身、健身、恢复体能的事半功倍的作用,起到延年益寿的好处。这就是坚持练太极拳就能达到延年益寿的所在。
总之,近代太极拳是一个完整的、独具特色的、以慢于呼吸周期和血流速度的人体运动的最佳方式,能提高人类的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这已得到世人的公认。这是中华民族找到的唯一能在体育运动中,就能使消耗的能量得到及时补充的最有效、方便的健身方式。事虽小,但健康意义很大,这也是对人类的又一个伟大贡献。这是樊氏对近代太极拳的评价。
话说太极拳的目的,就在于让人们用历史现象去看它的形成,用现代科学理论去了解它、接受它,提醒人们用近代太极拳去锻炼身体,用以提高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当否欢迎批评指正。
1929年得知张之江先生在南京创立中央国术研究会(后改为中央国术馆),樊桂便在天津筹建“中原国术研究会”,并向当时的天津政府提出建会申请。1932年得到获准后,于当年6月21日,研究会挂牌成立,直到1949年1月天津解放时方终止了研究会。
新中国成立后,樊瑞峰于1951年向政府有关部门申办武术社,转年经有关部门准允,成立“天津瑞峰武术社”。1953年樊参与了在天津召开的“1953年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工作。后受聘到天津大学体育考研室任武术老师。
樊桂到天津不久,便成为集河北形意拳、八卦及太极拳于一身的燕赵国术名人张兆东先生门下。张兆东先生深知樊桂的父亲樊永庆是山西形意拳车毅斋大师名下高徒,称樊永庆是自己的大师兄,也知道商震将军任河北省主席时樊桂是卫队武术教官,因此对樊桂高看一眼。
上世纪30年代初。于学忠任河北省主席。1932年10月到任后,按当时国民政府指示精神,为准备组建河北省代表队,在1933年南京召开的全民运动会及为举行第二届国术国考等事项,做了大量工作。南于国术国考的准备提出由省政府组织在燕赵武术豪杰集中地天津卫进行国术擂台赛选拔人才,于当年12月份,告知国术界开始报名,当下有三百多人报名参加。
1933年4月当时政府组建了擂台赛的组委会和裁判组,任命张兆东先生为裁判长。制定了比赛要求和规则。其中要求所有参赛者都要立“生死状”(死伤自负)。到当年9月12日报名截止时,立状参赛仅有六十九人。这些人中,大有清朝王爷和民国初年军阀们的保镖和武术界的知名高手。
张兆东对其门下参赛有自己的规定,不以多人参赛去拼名次,必须经内部竞争并按比赛规定的级别,由公认的优胜者一人参赛。樊桂战胜张兆东门下中的所有高手如李子洋、魏美如等,获绝对优胜,被准允一人参加成年组比赛。
擂台赛于1933年9月18日开始,参赛选手中,弃权者占大半,故比赛进行极速,于9月19日下午三点钟全部结束。
擂台赛采用三决二胜制。樊桂以场场比赛二比零的成绩取得完胜,誉满津城。此后多个单位聘请其当武术教师,如英国人领导的天津海关俱乐部、由广东商人经营的天津中原公司(现天津百货大楼)、天津药材商会、天津浙江中学等。从此樊一生以武为业。先生,其兄弟几个均是国术名家魏美如的徒弟。曾多次去北平(即北京)采访过杨氏太极拳的定型人杨澄甫先生并与之成为好友。樊桂在天津出名后,应杨澄甫先生提议,由韩子九先生介绍于1933年底在北平会见杨澄甫先生。说起中国国术,二人谈话投机,相见恨晚。于是商定樊桂以山西形意拳的闸式捶与杨氏太极拳交换。
樊桂学得并熟练掌握杨氏太极拳以后,开始分析研究杨氏太极拳,认为杨氏太极拳除具备一般太极拳的特点外,动作要求大架。即肢体运动中肌肉的收缩及放松都达到最大极限,同时由于动作的重复性使同一肌肉多次收缩和放松,使肌肉得到很好的锻炼和能量得以补充,这增进了血液循环,使血液无处不到,从而增强人们体质。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张三丰先祖的“欲天下豪杰延年养生,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就这样认定大架和动作重复是杨氏太极拳的重要特点后,做了些改进。首先在杨氏84式太极拳只有三次云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次云手,并多重复了一些动作。使整趟太极拳成为108式。还做了一些其他改进。最大的改进是。以山西形意拳的注重以腰为主练拳的现象,认定为健身就必须有腰部的运动,一改杨氏太极拳与其他太极拳一样的要求头容正直、不俯不仰、不左右歪斜和尾间正中、上体正直、不可歪斜,更忌扭曲的练法,增加了颈部、腰部的各方向活动。如把一般抱虎归山动作改为中国式摔跤中的以过桥摔动作为模式的,其中腰部向后仰的抱虎归山,并在整趟太极拳中出现十次之多。再有还采用其他太极拳的一些招式,如引进张兆东先生所练太极拳的七星步等。逐渐形成独特的周身无处不运动的樊氏太极拳。这是太极拳向健身为主的特性改进,打破了陈规旧律,是创新的体现。
颈部、腰部是人体主要中枢神经、脊髓经过的地方。增加颈部、腰部的大运动量,在今天看来这完全符合“运动主要是中枢神经的运动”的说法。这一人体运动学的法则,是樊氏对太极拳的发展和创新。
对于杨氏84式太极拳的招式重复一事有两种不同做法:其一,樊氏认为重复可增大太极拳的运动量,是太极拳健身为主的本质所在。再增大,再重复。把一套太极拳在近40分钟左右练下来才能达到锻炼的较好效果。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樊氏认为,杨澄甫先生在民国初年时在京被报业称之为国术界泰斗之一,他是他们祖孙三代人中,最后为杨氏84式太极拳定型的人,可以想到其之所以在上动作招式有重复也是其对太极拳在强身健身和恢复体能方面有了深刻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而做出的有意义的抉择,绝不单单是无目的无意识的动作重复。樊氏认为动作重复是提高太极拳以健身为主的最有效办法。其二。为了在工间、课间的短时间内完成太极拳的锻炼,而简化、消除招式重复,这样做起不到练拳的效果。这与樊氏的认识和对待是截然不同的。这在樊氏看来有如削足适履。
樊氏太极拳分上盘、中盘和下盘。中盘为标准式。上盘为自由式适合老弱病残人士习练,可根据本人能力去完成动作。下盘为强化式,动作低矮,招式有所变化,再加上动作缓慢,运动量极大,适用于功夫较深者锻炼。
几十年中,在传授樊氏太极拳时,樊氏准要介绍自己所授太极拳来源于与杨氏太极拳的交换。并在杨氏太极拳基础上。改进发展而来。始终不忘与杨澄甫先生的友情。
太极拳作为强身、健身和恢复体能之拳。近年来受到国人和世界爱好锻炼身体的人们的热爱和参与习练。为什么坚持习练太极拳就能延年益寿呢?(这问题问的好像很幼稚,因为是锻炼就能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不,要问,因为回答这个问题能揭示太极拳健身的优越性,从而看出中华民族对人类健康找到了再好不过的方法,只要有卧牛大小的地方,就能轻而易举地进行锻炼。)
这问题用现代科学理论很好回答。其关键是“慢”动作和运动招式的连绵不断及多次重复。人体的肢体运动是人类意识神经指挥肌肉收缩和放松完成运动的。根据运动生物力学的规律和能量守恒定律,肢体产生运动是通过肌肉的收缩完成的。而肌肉的收缩就是在做功,只要是做功就必然要消耗能量。因此肌肉每收缩一次就需要补充一定量的能量,去准备再做下一次运动。这能量来自呼吸系统的器官和血液制造器官,血液新陈代谢及营养补充器官等组成的血液循环系统。像一般体育运动项目,包括除太极拳外的武术在内,运动激烈,肌肉收缩、放松过快。有时要达到收缩的极限速度还需要连续进行,所消耗的能量根本就不能在运动中得到补充,即使运动结束也需要一段长的时间才能补充上,甚至有的个别运动会很难补充上能量,就会造成肌肉、骨关节等部位的疲劳和损伤。有的运动项目还要与他人有身体接触及使用运动器械。这些是可能造成有些运动员伤病缠身的最主要原因。而太极拳的动作运动慢又连绵不断,与他人不接触,慢到肌肉收缩、放松一个周期,大大慢于呼吸周期和血流速度,就能及时补上各部位肌肉运动所消耗的能量。既保证平稳的呼吸速度,又不会造成心跳频率的变化,使血液循环达到人体各部位,保证人体各器官全面正常运行。新陈代谢正常平稳进行。太极拳在锻炼中就能够完全补充上由运动造成的各部位能量的消耗,这是任何体育运动项目所做不到的。太极拳使人们达到强身、健身、恢复体能的事半功倍的作用,起到延年益寿的好处。这就是坚持练太极拳就能达到延年益寿的所在。
总之,近代太极拳是一个完整的、独具特色的、以慢于呼吸周期和血流速度的人体运动的最佳方式,能提高人类的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这已得到世人的公认。这是中华民族找到的唯一能在体育运动中,就能使消耗的能量得到及时补充的最有效、方便的健身方式。事虽小,但健康意义很大,这也是对人类的又一个伟大贡献。这是樊氏对近代太极拳的评价。
话说太极拳的目的,就在于让人们用历史现象去看它的形成,用现代科学理论去了解它、接受它,提醒人们用近代太极拳去锻炼身体,用以提高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当否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