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钢琴教学是一门技能技巧性很强的教学实践活动。它既包含着音乐知识的学习,又要求大量的技能训练;既要陶冶儿童的情操培养审美能力,又要寓教于乐与德育相互渗透;同时还要启迪儿童的智慧,与智育相辅相成。在儿童钢琴教学实践中,只有通过因材施教,实施素质教育,才能解决这些矛盾,完成好培训任务。
一、明确创新教育动力观,注重培养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
面对我们的教育对象,首先遇到的是儿童学习钢琴兴趣的问题,由于孩子性格上的差异,更由于有些孩子学习钢琴完全是出于家长的一厢情愿,所以我经常能遇到初来上课的孩子不上琴凳的情况,也经常碰到孩子的家长打着骂着让孩子学琴的场面。现代创新教育观认为:传统教育解决学习者的动力问题的主要途径是不断增加外压力,而忽视受教育者的情感因素,这种缺乏情感的非人性化的“批量加工”教育对受教育者是极为不利的。创新教育只有强化被传统教育严重忽视的情感因素才有利于儿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
在我辅导的学生中,有一个名叫甜甜的四岁女孩儿,胖胖的脸蛋绽放着小天使般的甜蜜,既聪明,又调皮,可她刚开始学琴时,就是不上琴凳,站在琴边,一脸的固执。甜甜妈拍她的胖屁股,硬把她满是肉坑的小胖手放在琴上也不管用。于是,我找了一幅图画,画面上是一个穿着公主裙碧眼金发的小姑娘在弹琴,我指着画面上的小姑娘问甜甜:“这个小姐姐漂亮吗?”甜甜点点头。“小姐姐是小公主”,甜甜奶声奶气地说。“小公主在弹琴!”“那你想不想成为小公主啊?”“想啊!”就这样,这个想当小公主的小胖妞儿终于自己爬上了琴凳,开始走出她学琴的第一步。在儿童钢琴教学中,上述情况经常发生。我不断观察儿童的心理,寻找儿童充满个性的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把握切入点,尽可能巧妙地运用自己的动作、表情,把那些原本不自觉的、非逻辑的伴随信息转化为有教育意义的非理性的信息线索,传递给学生。熏陶、感染、启迪并积淀成学生的情感,以其富有形象感的、使人愉快的非理性信息调控教学活动。在培养孩子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树立创新教育学生观,乐观地看待儿童的天性和发展潜能
面对我们的教学对象,经常遇到的另一个情况就是儿童学习钢琴过程中的能力差异问题。日本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博士非常重视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他认为:如果使孩子从小就像学习本国语言那样地学习音乐,也同样会像学习本国语言那样充分发展儿童音乐方面的非凡才能。儿童早期学习钢琴的意义毋庸置疑,但面临的智力幼稚和能力薄弱的状况给钢琴教学带来了各式各样的困难。
我的学生中有个四岁半的小朋友叫清香,孩子长得天真可爱,记忆力却比较薄弱。在读谱时她始终记不住唱名。我尝试了各种方法,最后发现她对“小猫咪”这句话很感兴趣。我就和她一起念:“小猫咪,咪咪咪。”每次上课都和她念一阵小猫咪的歌谣。又一次上课,我让她读唱名,到谱表一线上这个音时,她甜甜的望着我的眼睛,却想不起这个音的唱名了。我用口型无声的暗示她,终于她一边乐着一边读了出来:“猫……”在学习指法的时候,她始终分不清左右手,我就同她玩几次猜左右手的游戏,但效果还是不明显。几次下来,我对她充满了失望的情绪,几乎认为她没有音乐方面的天赋。但慢慢地我又否定了自己的这种看法。尽管她在钢琴的识谱和弹奏上进步很慢,可在这个孩子身上我看到了她在其他方面蕴涵着独特的潜能。这个孩子的音准很好,节奏感也很好,和同龄孩子相比,明显的超过其他人,正是这个发现燃起了我的教学热情,也更坚定了家长让孩子继续学琴的信心。
创新教育学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在实施教育时首先要乐观地估价孩子的天性和发展潜能,关注学生身上那种内在的发展需要和倾向。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研究探索学生成长的年龄特征和规律,承认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儿童钢琴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除了要加强对不同年龄儿童的个性心理研究,掌握儿童个性的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还要针对儿童的兴趣特征注重教材的选择。好的教材能符合儿童的兴趣特点和审美接受水平。在通过鲜明音乐形象培养儿童音乐感和想象力的同时形成思想和品德教育。
儿童钢琴教学是一门很具情感的艺术,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及审美情趣方面,发挥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爱因斯坦把童年时的音乐教育看成是他一生事业成就的基础,而成就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人具有全面优秀的精神品格。所以,人们把音乐称为“人类的灵魂”。把对儿童从事音乐教育看做是“播撒一颗颗热爱音乐的种子”,培养整个社会音乐文化森林的绿色事业。这不仅提醒我们教师要珍爱自己的事业,必须具备对孩子极大的爱和高度的耐心,同时也必须具有渊博的学识,精湛的专业技能,敏锐的感觉和严格执著的精神。这一点点认识,就是我在从事儿童钢琴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两点启示。
(作者单位:吉林省通化师范学院分院)
一、明确创新教育动力观,注重培养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
面对我们的教育对象,首先遇到的是儿童学习钢琴兴趣的问题,由于孩子性格上的差异,更由于有些孩子学习钢琴完全是出于家长的一厢情愿,所以我经常能遇到初来上课的孩子不上琴凳的情况,也经常碰到孩子的家长打着骂着让孩子学琴的场面。现代创新教育观认为:传统教育解决学习者的动力问题的主要途径是不断增加外压力,而忽视受教育者的情感因素,这种缺乏情感的非人性化的“批量加工”教育对受教育者是极为不利的。创新教育只有强化被传统教育严重忽视的情感因素才有利于儿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
在我辅导的学生中,有一个名叫甜甜的四岁女孩儿,胖胖的脸蛋绽放着小天使般的甜蜜,既聪明,又调皮,可她刚开始学琴时,就是不上琴凳,站在琴边,一脸的固执。甜甜妈拍她的胖屁股,硬把她满是肉坑的小胖手放在琴上也不管用。于是,我找了一幅图画,画面上是一个穿着公主裙碧眼金发的小姑娘在弹琴,我指着画面上的小姑娘问甜甜:“这个小姐姐漂亮吗?”甜甜点点头。“小姐姐是小公主”,甜甜奶声奶气地说。“小公主在弹琴!”“那你想不想成为小公主啊?”“想啊!”就这样,这个想当小公主的小胖妞儿终于自己爬上了琴凳,开始走出她学琴的第一步。在儿童钢琴教学中,上述情况经常发生。我不断观察儿童的心理,寻找儿童充满个性的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把握切入点,尽可能巧妙地运用自己的动作、表情,把那些原本不自觉的、非逻辑的伴随信息转化为有教育意义的非理性的信息线索,传递给学生。熏陶、感染、启迪并积淀成学生的情感,以其富有形象感的、使人愉快的非理性信息调控教学活动。在培养孩子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树立创新教育学生观,乐观地看待儿童的天性和发展潜能
面对我们的教学对象,经常遇到的另一个情况就是儿童学习钢琴过程中的能力差异问题。日本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博士非常重视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他认为:如果使孩子从小就像学习本国语言那样地学习音乐,也同样会像学习本国语言那样充分发展儿童音乐方面的非凡才能。儿童早期学习钢琴的意义毋庸置疑,但面临的智力幼稚和能力薄弱的状况给钢琴教学带来了各式各样的困难。
我的学生中有个四岁半的小朋友叫清香,孩子长得天真可爱,记忆力却比较薄弱。在读谱时她始终记不住唱名。我尝试了各种方法,最后发现她对“小猫咪”这句话很感兴趣。我就和她一起念:“小猫咪,咪咪咪。”每次上课都和她念一阵小猫咪的歌谣。又一次上课,我让她读唱名,到谱表一线上这个音时,她甜甜的望着我的眼睛,却想不起这个音的唱名了。我用口型无声的暗示她,终于她一边乐着一边读了出来:“猫……”在学习指法的时候,她始终分不清左右手,我就同她玩几次猜左右手的游戏,但效果还是不明显。几次下来,我对她充满了失望的情绪,几乎认为她没有音乐方面的天赋。但慢慢地我又否定了自己的这种看法。尽管她在钢琴的识谱和弹奏上进步很慢,可在这个孩子身上我看到了她在其他方面蕴涵着独特的潜能。这个孩子的音准很好,节奏感也很好,和同龄孩子相比,明显的超过其他人,正是这个发现燃起了我的教学热情,也更坚定了家长让孩子继续学琴的信心。
创新教育学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在实施教育时首先要乐观地估价孩子的天性和发展潜能,关注学生身上那种内在的发展需要和倾向。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研究探索学生成长的年龄特征和规律,承认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儿童钢琴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除了要加强对不同年龄儿童的个性心理研究,掌握儿童个性的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还要针对儿童的兴趣特征注重教材的选择。好的教材能符合儿童的兴趣特点和审美接受水平。在通过鲜明音乐形象培养儿童音乐感和想象力的同时形成思想和品德教育。
儿童钢琴教学是一门很具情感的艺术,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及审美情趣方面,发挥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爱因斯坦把童年时的音乐教育看成是他一生事业成就的基础,而成就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人具有全面优秀的精神品格。所以,人们把音乐称为“人类的灵魂”。把对儿童从事音乐教育看做是“播撒一颗颗热爱音乐的种子”,培养整个社会音乐文化森林的绿色事业。这不仅提醒我们教师要珍爱自己的事业,必须具备对孩子极大的爱和高度的耐心,同时也必须具有渊博的学识,精湛的专业技能,敏锐的感觉和严格执著的精神。这一点点认识,就是我在从事儿童钢琴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两点启示。
(作者单位:吉林省通化师范学院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