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伴着最后的铃声,考生们或者恋恋不舍,或者如释重负地放下了手中的笔时,高考还不算真正的结束。考试过后,虽没了硝烟弥漫的紧张氛围,没了铺天盖地的试卷,却夹杂着考生的期待、不安等种种心绪,这又是另一番暗流涌动的情境。因此,在后高考时代,做好自我调适和保健,才能漂亮地打赢高考的“最后一场战役”。
众生相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的一曲《蝶恋花》,把情人的相思和等待写得凄楚动人。而众多考生,也如同揣摩恋人神秘叵测的心思般猜测着自己的成绩,苦苦的相思和难挨的等待丝毫不差诗人半点,悔与不悔虽是未知,“憔悴”了几分倒是真切。
杨铮(化名)平日里是个活泼开朗的小伙儿,成绩也还不赖,考前状态也极佳。不料考后竟陷入了一个“坐卧难安”的状态,不是趴在电脑前忧心忡忡地望着高考答案,就是躺在床上闭着眼睛反复回忆自己某道题是不是写错了答案,脑海中臆想的几个红叉叉总把自己吓得心惊肉跳……以前“吃嘛嘛香”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瘦削的脸上挂着一双“熊猫眼”,性情也突变成了一座起伏不定的小火山……
中科院心理所的林春老师接过不少“考后困扰”的咨询个案,他指出,等待发榜的日子里,考生多多少少都是有些焦虑的。大部分孩子十七八岁的时光中未曾经过大的风浪,高考作为人生的第一件“头等大事”,其重要性被悄悄放大了好几倍。此外,家长和社会舆论也在渲染着一种对结果的过分关注,这无形中给孩子们造成了泰山压顶般沉重的心理压力。
焦虑的根源是对眼前事物缺乏控制感,面对未知,轻度的焦虑情绪是正常的,不求刻意根除,但当这份焦虑已经影响日常心绪与身体健康时,就要采取策略适当缓解它。
转移注意力。焦虑的人往往会陷入一个怪圈——心里没底,焦躁,更加没底,更加焦躁……从这个焦虑和控制感匮乏相互渲染的怪圈中跳出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转移注意力,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此时,不妨“重拾旧爱”,操练起过往因学习而有些生疏的兴趣爱好,充实当前的生活。
宣泄情绪。约上三五好友,找个僻静的角落,倾诉上几句衷肠。谚语有云,快乐与人分享就是两份快乐。痛苦与人分享则是半个痛苦。有过相同经历的人大致有着类似的感受,较之他人也更能理解彼此的烦恼,且彼此的倾诉也会让你明白,“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转换思维模式。《盗梦空间》里有句颇有意思的台词:“不要想到大象,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大象。对,就是大象。”我们并非有意要去想象那些令人不安的场面和可能性。可那些“别想……”的念头像是施了某种魔咒,不知不觉中就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了那个本想远离的方向。何不换一种思维模式呢?把那些带有消极词汇的句子改用正面意思来表达,把“别慌”“别瞎想”改成“我想怎么做”“我怎么样才能以最好的准备来迎接这个挑战”。
众生相之: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不少考生似乎颇得“诗仙”李白的真传,抱着“人生几何,当及时行乐”的信念,在这璀璨夏日的好时刻,叫嚷着要在青春纪念册里写下难忘的一页,要把过往中遗失的东西补救回来。于是乎,聚会狂欢,醉得东倒西歪。吐得七荤八素:通宵游戏,一个个眼圈乌黑、眼神迷离;海吃海喝,紧跟着消化不良、肠胃犯病……
“度”在哲学和日常生活中都是个很重要的概念,凡事过了度,就可能会发生质变。同理,当所谓的放松超过了一定的度。反而会演变成一种放纵,一种对生命的透支。
对此,“积极休息”才是一剂良方。健康的饮食和作息必不可少,从高三的超负荷运转猛然到考后的闲来无事,考生经历的压力变化如同从珠穆朗玛顶峰突兀地落到地面——这种心理落差本身就是个危险因素,暗暗导致着身体机能的降低。为了捍卫我们“革命的本钱”,坚持健康的饮食和作息,从现在开始做起吧。
此外,对全体考生而言,十二年的寒窗苦读,对语数外的那几点知识是耳熟能详、信手拈来,但和不胜枚举的大学专业却是一副素昧平生的模样,个人的未来规划也是处于“烟雨潆潆”的状态。因此,在高考结束到成绩揭晓的半个月里,可以一边放松,一边审视自身特点并搜集相关信息,了解感兴趣的大学和专业的情况,与父母共同探讨未来的远景。
众生相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高考作为一场角逐,注定了有外在形式上的成与败,不可避免会给人留下些许遗憾。
成绩揭晓后,有人“闭关修炼”,一连几天都把自己关在房门里,吃饭也是父母“千呼万唤始出来”;有人“淡出江湖”。自动疏离了同学和朋友圈子,免得提及伤心处;有人“满身火药”,动辄就是一顿狂风骤雨般的火气……
我们没有赫敏的时间倒流怀表,不能够回到过去,从而在复习中多背一个知识点,在考场上没有粗心和遗漏。当过去无法改写时,唯一能够操纵的,就是现在和未来。在此,想跟大家分享一则小寓言。
“影子真讨厌!”小猫汤姆和托比都这样想。“我们一定要摆脱它。”
然而,无论走到哪里,汤姆和托比发现,只要一出现阳光,它们就会看到令它们抓狂的影子。
不过。汤姆和托比最后终于都找到了各自的解决办法。汤姆的方法是,永远闭着眼睛,托比的办法则是,永远待在其他东西的阴影里。
这个寓言中,“影子”代表了痛苦体验,生活中的負性事件。你可以像小猫汤姆一样选择否认,彻底扭曲自己的体验。仿佛高考的失意不曾发生;你也可以像小猫托比那样,破罐子破摔,当一切都那么糟糕,高考也算不得什么了。
但一个最重要的心理规律是,压抑也好,否认也好,放任自流也罢,痛苦的事情,只有勇敢去面对它、化解它、超越它,最后才和它达成和解。就像一个内心柔软的贝壳,如果体内不曾有一粒沙石让它疼痛难忍,它也不会酝酿出一颗瑰丽的珍珠。
我们的生活就像一个贝壳,无痛无痒,便永远不会有成长。因此,走出“高考阴影”的首要前提就是直面痛苦。唯有如此,才能有资本与现实“对峙”,把痛苦兑换成人生的一笔财富。
孩子高考失利时,父母的眼角眉梢自然也会挂上失意,常见的行为反应有:直接责备型(劈头盖脸地问“你怎么考的啊?”),刻意逃避型(对高考只字不提),过度关注型(三天两头、不厌其烦地询问“孩子你没事儿吧?”)。这些反应,虽是出于期待或关心。但也都反映出了父母内心的焦躁和不安,只会适得其反,加重孩子的压力。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父母作为孩子心中的“定海神针”,需要立即进行角色扮演,设身处地想象一下孩子此刻心中的烦恼、失落、不安、迷茫,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冷静和理智的姿态,引导孩子走出“高考的阴影”。首先,帮助孩子正确评价自己。生活中遇到挫折在所难免,不要因为一次失败经历就抹杀了自己的优点;其次,待孩子的心绪平和之后,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反思,从这次历程中学到了什么:如果父母有类似的受挫经历,不妨拿出来和孩子共享,一方面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另一方面,也为孩子树立了一个参照点。当父母与孩子一起面对一切,不掖藏、不渲染时,也是在用自己的爱与支持,默默感染着孩子,引导他们走向成熟与坚强。
众生相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的一曲《蝶恋花》,把情人的相思和等待写得凄楚动人。而众多考生,也如同揣摩恋人神秘叵测的心思般猜测着自己的成绩,苦苦的相思和难挨的等待丝毫不差诗人半点,悔与不悔虽是未知,“憔悴”了几分倒是真切。
杨铮(化名)平日里是个活泼开朗的小伙儿,成绩也还不赖,考前状态也极佳。不料考后竟陷入了一个“坐卧难安”的状态,不是趴在电脑前忧心忡忡地望着高考答案,就是躺在床上闭着眼睛反复回忆自己某道题是不是写错了答案,脑海中臆想的几个红叉叉总把自己吓得心惊肉跳……以前“吃嘛嘛香”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瘦削的脸上挂着一双“熊猫眼”,性情也突变成了一座起伏不定的小火山……
中科院心理所的林春老师接过不少“考后困扰”的咨询个案,他指出,等待发榜的日子里,考生多多少少都是有些焦虑的。大部分孩子十七八岁的时光中未曾经过大的风浪,高考作为人生的第一件“头等大事”,其重要性被悄悄放大了好几倍。此外,家长和社会舆论也在渲染着一种对结果的过分关注,这无形中给孩子们造成了泰山压顶般沉重的心理压力。
焦虑的根源是对眼前事物缺乏控制感,面对未知,轻度的焦虑情绪是正常的,不求刻意根除,但当这份焦虑已经影响日常心绪与身体健康时,就要采取策略适当缓解它。
转移注意力。焦虑的人往往会陷入一个怪圈——心里没底,焦躁,更加没底,更加焦躁……从这个焦虑和控制感匮乏相互渲染的怪圈中跳出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转移注意力,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此时,不妨“重拾旧爱”,操练起过往因学习而有些生疏的兴趣爱好,充实当前的生活。
宣泄情绪。约上三五好友,找个僻静的角落,倾诉上几句衷肠。谚语有云,快乐与人分享就是两份快乐。痛苦与人分享则是半个痛苦。有过相同经历的人大致有着类似的感受,较之他人也更能理解彼此的烦恼,且彼此的倾诉也会让你明白,“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转换思维模式。《盗梦空间》里有句颇有意思的台词:“不要想到大象,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大象。对,就是大象。”我们并非有意要去想象那些令人不安的场面和可能性。可那些“别想……”的念头像是施了某种魔咒,不知不觉中就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了那个本想远离的方向。何不换一种思维模式呢?把那些带有消极词汇的句子改用正面意思来表达,把“别慌”“别瞎想”改成“我想怎么做”“我怎么样才能以最好的准备来迎接这个挑战”。
众生相之: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不少考生似乎颇得“诗仙”李白的真传,抱着“人生几何,当及时行乐”的信念,在这璀璨夏日的好时刻,叫嚷着要在青春纪念册里写下难忘的一页,要把过往中遗失的东西补救回来。于是乎,聚会狂欢,醉得东倒西歪。吐得七荤八素:通宵游戏,一个个眼圈乌黑、眼神迷离;海吃海喝,紧跟着消化不良、肠胃犯病……
“度”在哲学和日常生活中都是个很重要的概念,凡事过了度,就可能会发生质变。同理,当所谓的放松超过了一定的度。反而会演变成一种放纵,一种对生命的透支。
对此,“积极休息”才是一剂良方。健康的饮食和作息必不可少,从高三的超负荷运转猛然到考后的闲来无事,考生经历的压力变化如同从珠穆朗玛顶峰突兀地落到地面——这种心理落差本身就是个危险因素,暗暗导致着身体机能的降低。为了捍卫我们“革命的本钱”,坚持健康的饮食和作息,从现在开始做起吧。
此外,对全体考生而言,十二年的寒窗苦读,对语数外的那几点知识是耳熟能详、信手拈来,但和不胜枚举的大学专业却是一副素昧平生的模样,个人的未来规划也是处于“烟雨潆潆”的状态。因此,在高考结束到成绩揭晓的半个月里,可以一边放松,一边审视自身特点并搜集相关信息,了解感兴趣的大学和专业的情况,与父母共同探讨未来的远景。
众生相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高考作为一场角逐,注定了有外在形式上的成与败,不可避免会给人留下些许遗憾。
成绩揭晓后,有人“闭关修炼”,一连几天都把自己关在房门里,吃饭也是父母“千呼万唤始出来”;有人“淡出江湖”。自动疏离了同学和朋友圈子,免得提及伤心处;有人“满身火药”,动辄就是一顿狂风骤雨般的火气……
我们没有赫敏的时间倒流怀表,不能够回到过去,从而在复习中多背一个知识点,在考场上没有粗心和遗漏。当过去无法改写时,唯一能够操纵的,就是现在和未来。在此,想跟大家分享一则小寓言。
“影子真讨厌!”小猫汤姆和托比都这样想。“我们一定要摆脱它。”
然而,无论走到哪里,汤姆和托比发现,只要一出现阳光,它们就会看到令它们抓狂的影子。
不过。汤姆和托比最后终于都找到了各自的解决办法。汤姆的方法是,永远闭着眼睛,托比的办法则是,永远待在其他东西的阴影里。
这个寓言中,“影子”代表了痛苦体验,生活中的負性事件。你可以像小猫汤姆一样选择否认,彻底扭曲自己的体验。仿佛高考的失意不曾发生;你也可以像小猫托比那样,破罐子破摔,当一切都那么糟糕,高考也算不得什么了。
但一个最重要的心理规律是,压抑也好,否认也好,放任自流也罢,痛苦的事情,只有勇敢去面对它、化解它、超越它,最后才和它达成和解。就像一个内心柔软的贝壳,如果体内不曾有一粒沙石让它疼痛难忍,它也不会酝酿出一颗瑰丽的珍珠。
我们的生活就像一个贝壳,无痛无痒,便永远不会有成长。因此,走出“高考阴影”的首要前提就是直面痛苦。唯有如此,才能有资本与现实“对峙”,把痛苦兑换成人生的一笔财富。
孩子高考失利时,父母的眼角眉梢自然也会挂上失意,常见的行为反应有:直接责备型(劈头盖脸地问“你怎么考的啊?”),刻意逃避型(对高考只字不提),过度关注型(三天两头、不厌其烦地询问“孩子你没事儿吧?”)。这些反应,虽是出于期待或关心。但也都反映出了父母内心的焦躁和不安,只会适得其反,加重孩子的压力。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父母作为孩子心中的“定海神针”,需要立即进行角色扮演,设身处地想象一下孩子此刻心中的烦恼、失落、不安、迷茫,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冷静和理智的姿态,引导孩子走出“高考的阴影”。首先,帮助孩子正确评价自己。生活中遇到挫折在所难免,不要因为一次失败经历就抹杀了自己的优点;其次,待孩子的心绪平和之后,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反思,从这次历程中学到了什么:如果父母有类似的受挫经历,不妨拿出来和孩子共享,一方面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另一方面,也为孩子树立了一个参照点。当父母与孩子一起面对一切,不掖藏、不渲染时,也是在用自己的爱与支持,默默感染着孩子,引导他们走向成熟与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