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菜师傅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kkkkk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街首富海爷,花钱大方,办事儿讲究,府里雇个粗活儿佣人,都挑得像在剔鲫鱼刺儿一般。贴身的佣人,自然不必说,哪个不是眉眼精神、脑子灵活、手脚利索、口齿伶俐的?就连雇个喂牲口的,都得熟悉骡马的习性,闻一下马粪,张嘴就能说出这畜生的病根儿在哪儿。
  年前,海爷得了个小孙子,要请个奶妈。奶妈还不好请?奶水厚实不就行了呗!人家倒好,还要把奶妈家大大小小的孩子带过来,浑身上下,摸摸捏捏,瞅瞅是否健康壮实、聪明灵光。至于轿夫、工匠、厨子……里里外外,哪个没有一手绝活儿?没点儿能耐,混吃混喝的,想进海爷府,一边儿凉快去!
  海爷府里的锅灶,有大小灶之分,小灶是给主子用的,做的都是些精细的食物,小碟小碗的,做饭跟绣花一样,玩的都是红白案上的真功夫。

  大灶则是给佣人设的,饭食自然粗一点儿,可就这,也不养闲人,个个有手艺,天天忙得脚不沾地。
  这天,府里大灶上进来一个伙计。往常,新来的伙计,且不说相貌如何,起码也是精干的小伙子,这次倒好,进来一个年过半百的老汉,身材瘦小貌不惊人不说,终日闷声不吭俩眼朝天,像是来和石头赛呆似的。大灶的活儿零碎,装炭、烧火、掏灰、择菜、洗米、剁肉、和面,哪儿都要人手,可任你忙得跟陀螺一样,人家那屁股就跟粘在马扎上面似的,挪都不挪一下。大伙儿心里憋着气,但嘴上都不敢言声,毕竟,这人是管家亲自领进来的,来时,人往这儿一搁,也没交代啥具体的事儿。大伙儿私下里嘀咕,莫非是管家的亲戚,来这儿吃闲饭的?
  海爷好热闹,得个由头就要宴请亲朋,每逢此时,大灶小灶就得齐上阵。这一次,海爷过寿,更是少不了吃吃喝喝唱唱跳跳。
  请客这天,老汉破天荒地起了个大早,进门时,还带来一张一人多长、一臂宽的木托盘,边上还镶有约两厘米深的木挡条。大伙儿不知道是干啥用的,就见他靠在井边,用一块抹布里里外外地擦。
  烧火时,老汉开了口,交代灶上的伙计,一会儿上菜时,把菜放在这托盘上,其他的事儿,交给他来办。
  大伙儿不知其意,等着看他的把戏。
  海爷开始说祝酒词了。往常,海爷一张嘴,就意味着灶上的菜要下锅了。
  这时,只见老汉将鞋一脱,换上一双草鞋,用白头巾将头一裹,就和伙计一道,将盛满菜的盆盆碗碗,密密麻麻地搁满了托盘。随后,他马步一蹲,几个人将托盘搬到他头上,那托盘便像粘在他头顶一般。老汉长长地吆喝了一声“上菜喽”,而后,就见他在席间健步如飞,或转弯下蹲,或金鸡独立,任由他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灵巧穿梭。眨眼间,这一托盤的热菜,稳稳当当地送完了。转了一圈回来,大伙儿看那托盘,愣是一滴菜汤都没洒!而那老汉,气定神闲,大气都不喘。六六三十六桌亲朋,每桌二九一十八道热菜,全是这老汉一人传送的,整个过程,不过三两袋烟的工夫。搁往常,十几个人来来往往,手忙脚乱的,菜送错桌的,撞人怀里的,把菜汤滴到别人身上的……什么岔子没出过?
  平日里,大伙儿哪见过这样的绝活儿?一时间,席上亲朋哪有心吃菜啊,眼都看直了,纷纷拍手叫好,直夸海爷府上能人多。海爷得了脸,散了席,招手让管家把老汉喊了去,当面赏了二两银子,还嘱咐管家,把他转到小灶上去了。谁不知道,那儿活儿轻,油水还高。
  事儿传到了灶里,大灶小灶的师傅都不服气,自个儿烟熏火燎地忙了一整天,三十多桌的席面,哪道菜没花心思?手都累得拿不动筷子了,也就赏了一两银子,这还得是掂勺儿的大厨。现如今,这个老汉不过传个菜罢了,东家一时兴起,竟给了二两银子,这东家眼里还有人吗?
  这天,小灶里的大厨,见老汉散着手,闲坐在马扎上搓裤脚的泥巴,心里不爽,便招呼老汉,喂,老哥,帮我切个土豆吧,晚上,大奶奶想吃酸辣土豆丝。
  别小看切土豆丝这活儿,小灶里的这个师傅切出来的丝,条条细得能穿针眼儿。大厨坐在一旁吧嗒吧嗒地抽着烟锅子,心想,一会儿,让你见识见识啥叫手艺!就你那点儿拿大顶的能耐,也值二两银子?
  捏着土豆,老汉也不说话。一把刀,三两下,一个土豆就变成了一个圆柱形。而后,他用刀沿着圆柱,开始削出一张又长又窄的片,将圆柱全部削完后,将切好的长片再卷起来,最后像切面条一样切好抖开,瞬间变成一根根一臂长的土豆丝……
  那天,在一旁看傻了眼的爷儿们,终于明白,为啥老汉平时不靠锅边不拿刀勺,只是偶尔传个菜了。人家能耐收着使,是想给你留个饭碗罢了。
  选自《天池》2017.8
其他文献
一、特殊面试  宋代太平兴国年间,一个春光明媚的夜里,京都开封御花园里,灯火辉煌、笙乐阵阵。宋太宗正在园中赏月厅宴请朝中文臣。太宗兴致特别好,舞罢一阵刀枪剑戟后,又当众提笔挥毫,在内侍早已备好的纸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一首七言诗。  文臣们见了,一个个摇头晃脑地吟诵起来,随后赞不绝口,高声喝彩:“圣上真是文武全才,其风流文采,羞煞秦皇、汉武!”“圣上用笔绝妙,李、杜再世也自愧不如!”众文臣恨不得将太宗
期刊
这天一大早,唐城县衙接到了唐城首富李大福的报案,他家昨夜丢了一尊价值不菲的古董—三蛇鼎。  昨天夜里,整个府里只有家丁白亮进过三蛇鼎所在的书房,而且今天一大早,他就失踪了。李大福的家丁们在唐城城门口抓住了白亮,马上就扭送到了县衙。  捕快李振堂第一时间审问白亮,白亮大呼冤枉:“大人,我家里老母重病,我每天到了申时都要回家给老母煎药,喂她吃下后我才回到李府。李府的家丁都知道,李府的总管也知道。”  
期刊
小狗袭人  清朝光绪年间,扬州人江旬刚到苏北芒山当知县,这天有人报案,说县城首富米百万的独生子被一条小狗给咬死了!奇的是,这条小狗是他刚过门的新媳妇程娟娘抱来的,岂不是谋杀亲夫了?江知县接案后不敢怠慢,急忙带着三班衙役赶了过去。  到了出事的东厢房,只见少爷米来富的尸体蜷缩在内室门口,脖颈上果然有一个深深的血洞,身下已成血泊;不远处一条短腿小狗四仰八叉倒在墙角,也已气绝身亡。而厢房内,一个模样俊俏
期刊
清朝道光年间,民间有一位颇负盛名的传奇郎中,名叫柳碧窗,人称“柳二剂”。因为常听病人们说,吃了柳碧窗的药,一剂好转,二剂痊愈,故称“柳二剂”。  此人据说是太医之后,医术精湛自不必说,为人则轻利而重义,高傲而洒脱,又颇自负,平生最受不了的,就是那些对医术半通不通的人在他关公面前耍大刀,包括病人也是如此。有些病人自恃对医药有所了解,便常在他面前指手画脚,柳碧窗心情好时倒还能忍耐,碰上他事务忙,心情又
期刊
吏部尚书金盛是个十足的奸臣。尽管他掌握着朝中官员的升降大权,是个炙手可热的人物,但他却并不满足,一直觊觎着宰相的高位,希望手中能拥有更多、更大的权力。因此,他认定薛宰相是他往上爬的挡路石,成天想着怎么把薛宰相搞垮。他心怀着这样一个不可告人的阴谋,虽然平日往宰相府跑得很勤,一副极力巴结的模样,但暗地里却总是想尽千方百计陷害对方。  薛宰相有个8岁的孙子,大名薛登,很受薛宰相喜爱,经常在他身边玩闹,金
期刊
《警世恒言》里记载,唐玄宗时有个年轻人叫王臣,本在长安安居乐业,安禄山作乱时举家避往杭州。后来战乱平息,天子返都,王臣想要迁回长安,于是自己先带了个叫王福的侍从前往长安查探情况。  王臣一路上游山玩水来到樊川(今属陕西西安),路过一片树林时,他突然听到有说话声,循声找去,却见两只野狐靠在树上共看一本书,还指指点点,谈笑风生。王臣想把书夺过来瞧瞧,便抓起一把弹弓,一弹打去,正中执书狐狸左眼,它丢下书
期刊
李牧發现倚天剑丢了。  他吓出一身的冷汗,这几日偶感风寒,没上朝。惊慌之下,一时间,病好了大半,但他又不敢声张。  这倚天剑是他平定内乱,皇上赏赐给他的。话说赏金封地的有,赐宝剑的却少。虽不如尚方宝剑,却在大臣中有着一定的威慑力。  他精研风水心理之术,领军打仗颇有一套。不仅把敌方主帅的心思摸得透透的,还对手下的将领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忠心不二的,他大谈爱国热情;对于权欲重之人,他许诺得胜回朝之日,
期刊
融城郊外枫林村,村前碧水环绕,村后山高林密。九爷的家在村尾那棵高大的枫树下,九爷是个孤寡老头儿。  但九爷似乎并不孤独。晚上,低矮的泥房里,孤灯残烛。一碗红薯饭,几条煎鱼仔,舀一碗自酿的酒,九爷眯缝着眼睛,悠悠地喝着。一条瘦瘦的小黄狗蹲在一旁,瞪着圆溜溜的眼睛,伸出舌头,流着口水。  “唉,饿死鬼!”九爷瞧见,歪着头,咧咧地骂着,然后夹块红薯抛向空中。小黄狗跃身而起,接过红薯吞进肚里,又回到原位,
期刊
这天,仙家村的村民们奇怪地发现,家家户户的狗一夜之间都哑巴了似的,没有一个喊叫,尾巴都不摇一下。更奇怪的是,狗狗们一个个不吃不喝,无精打采,默默地待在每家每户的墙角落里,神情显得哀哀的。正当村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忽然,村里有人叫道:“萧一刀死了,萧一刀刚刚死了……”声音很悲凉。村民们一听,非常震惊,因为他们知道,萧一刀的死与狗有关。  没错,萧一刀的死与狗狗们有关。  萧一刀人到中年,他的真名
期刊
一  临川有位叫张生的贡生,这年秋季赴省城参加科举考试。这位书生性格古怪,凡事喜欢天马行空,独来独往,所以这次赴省城应试一不带书童,二不邀文友,独自一人逍遥自在地上路。虽说旅途漫漫,倒也自由自在。  这天,当他走到玉山道中时,天已经黑了,幸好路边有一家小旅店,张生急忙住了下来。店小二将他引入房内便出去了,张生开始整理床铺。无意间他发现枕头下有一幅绢画,展开一瞧,哈,竟是一幅美人图,画旁题有“四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