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闻标题就是用高度提炼或艺术概括的手法点明新闻事实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既可以是新闻报道的题目也可以独立自成一则。这是新闻标题的定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把握新闻标题的语体美质应该从两方面着手,即高度提炼和艺术概括,这也就是新闻标题语体美质的两个特征,精炼性和艺术性,简单概括为精妙性。
【关键词】高度提炼;艺术概括;准确;含蓄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2-0088-1.5
新闻价值的大小影响着该新闻事件的受关注程度,这是大家所熟知的,但在我们生活的空间中并不是每天都有大的新闻事件发生的,诸如“党的代表大会”“神舟六号上天”等大的新闻事件出现也是各大媒体都关注的,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下,媒体间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即便是在某一区域内发生的新闻事件同城媒体间的竞争也是激烈的。在这种竞争机制下便要求各大媒体在运营中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通过前面的讲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当今这个信息共享的社会中做到人无我有的确是困难的,所以往往一些运营优秀的媒体都是在“新”上做文章的,那么怎样才能在共有的同一题材中抓住新鲜点呢?俗话说:读书读皮,看报看题,新闻标题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就显现的尤为突出,甚至可以说,新闻标题创作的好坏决定着一份报纸的运营命运。
翻阅一份报纸,受众第一眼获知的新闻信息就是从新闻标题中获得的,如果新闻标题显醒、突出,有新意那么便会牵引受众的视线,使其继续读下去,反之,受众对整个报纸版面的评价都将大打折扣。那么这里又出现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新闻标题如此重要我们应该怎样去创作新闻标题呢?我觉得首先一点就是要从语体上进行把握。当然随着传媒业的迅速发展,新闻标题学已经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新闻标题创作应该把握和注意的问题有很多,这里仅仅是从新闻标题的语体美质,即精妙性上做一些简单的探询。
所谓新闻标题的语体美质就是指新闻标题在语言的组织运用中给人以美感。一个好的新闻标题就其信息含量而言应该是以一当十,就其内容概括而言应该是一语破的;就其简洁明快而言应该是一目了然;就其吸引眼球而言应该是一见倾心;就其给人的印象而言应该是一曲难忘;就其含蓄深刻而言应该是一唱三叹。所有这些都要求新闻标题的语言要精炼得当,甚至要妙不可言,让人一见倾心、一唱三叹、一曲难忘。
新闻标题就是用高度提炼或艺术概括的手法点明新闻事实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既可以是新闻报道的题目也可以独立自成一则。这是新闻标题的定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把握新闻标题的语体美质应该从两方面着手,即高度提炼和艺术概括,这也就是新闻标题语体美质的两个特征,精炼性和艺术性,简单的概括为精妙性。
高度提炼就是新闻标题要直截了当,一语道明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即新闻标题的语体要精炼,而艺术概括就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凝练含蓄的表达出具体新闻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说得简单一些就是新闻标题在受众看到后要一见倾心,拍案叫绝,妙不可言。也就是我们所要论及的新闻标题语体的“妙”。
一、新闻标题语体的精炼性
(一)准确地点出主体新闻事实
事实是新闻作品的灵魂,同样也是新闻标题的本质特征,抓住整体新闻事实并在新闻标题中体现出来,便会使广大受众对整个新闻事件一目了然。
如:关于朝鲜核问题的第三轮六方会谈结束后,两家媒体在报道该新闻事件中所创作的标题:
其一朝美充分显示灵活(引)六方会谈已取得进展(主)
其二各方就核冻结达成一致(引)具体实施方案仍有分歧(主)第三轮北京六方会谈今日闭幕(副)
从上面两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第二个新闻标题交代的主体新闻事实要比第一个清楚的多。“六方会谈取得进展”受众不禁要问,取得了哪些进展?这样便会让人看了不自在、不清楚,所以“进展”一词在这里就过于抽象,不够准确、简单、明了。
再如:温家宝总理看望艾滋病人的新闻事件,有一则消息标题《中国总理与艾滋病人握手》,一语破的,准确地点出新闻的主体事实,使人一目了然,即体现了好的舆论导向作用,又可以独立自成一则新闻。
(二)点出自己的看法、观点
在新闻作品中往往不宜于直白的表露自己的观点,但有一些优秀的记者编辑往往在新闻标题中运用精炼的字词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使整个新闻标题更丰满,更加具有冲击力。
如:某市交口县的有关领导相信迷信,在县委大院中埋下“升官符”,被群众举报,检查过程中在县委大院中当场挖出,相关媒体的新闻报道标题为:交口县委大院竟挖出“升官符”
在这里,笔者没有正面说交口县相关领导是多么可恶,多么有损党和政府的形象,而只用了一个“竟”字,所有的观点,爱憎又全部显现出来,令人拍案叫绝。
(三)简明、生动、具体
好的新闻标题在做到精炼的同时还要求生动具体,如德联邦医生协会公布了一个吸烟有害的报告,两家新闻媒体同时做了报道:其一德联邦医生协会公布报告(引)历数吸烟危害(主)
其二德联邦医生协会公布报告(引)滴答十三秒呜呼一烟民(主)
我们分析上面的两个例子很容易看出,两个标题都标出了新闻的主体事实,但第二个要比第一个更加生动具体,而且又巧妙的化用了诗句,又含有艺术概括的成分,生动具体。
二、新闻标题语体的艺术性
(一)含蓄准确的交代新闻事实
在新闻标题中,有时直接陈述新闻主体事实不足以引起大多数受众的关注,而用艺术概括的手法含蓄的交代新闻事实往往是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下面两个例子:其一 光棍堂飞进四凤凰
其二欢迎“孕妇”来不舞彩旗
喜送“母子”去不敲锣鼓
这锻铁路又成“无人区”(引)
请过路吧亲爱的藏羚羊
这两个标题便是巧妙含蓄地交代了主体的新闻事实,在第一个标题中,并没有说光棍迎娶新娘子了,而第二个标题所要交代的主体事实是青藏铁路工人保护藏羚羊,使其顺利的繁衍后代,但标题中却用了“孕妇”“母子”将其含蓄的表达出来,这样使整个标题更加委婉,也更富有人性化,更能吸引受众的眼球。
(二)巧妙地借用诗词
诗词文化诗词文化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新闻标题中巧妙的借用,化用诗词,则将大大地提升新闻标题的文化品位,使人一曲难忘,一唱三叹。试举两例:2000年,三峡大坝下闸蓄水,《湖北日报》新闻报道的标题为:三峡大坝昨下闸蓄水(主)千古峡江顿失滔滔高峡平湖初步显现(副)
著名影视明星梅艳芳去世后,深圳《晶报》的相关新闻报道的标题为:梅:令人心酸;艳未尽,最忆身影百变;芳依旧,正叹风骤雨疏
两个新闻标题巧妙的化用了诗词,尤其第一个,将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和《水调歌头·游泳》中的句子镶嵌在新闻标题中,朗朗上口,又含蓄生动,意味深长。
(三)巧化成语
成语的运用在新闻标题中并不新鲜,但巧妙地运用成语的谐音,巧化成语,那么便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如,姚明当选全国劳动模范的相关新闻报道的的标题:“姚”身一变小巨人当选全国劳模
这里就巧化了“摇”与“姚”的同音,令人耳目一新。
(四)含蓄地表达内心情感
前面在论及新闻标题的语体美质的精炼性时曾经提及观点情感的表达,艺术概括手法情感的表达则是文字之外的弦外音。
如: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引)我军野战炊事“想吃就吃”(主)
这里笔者没有直接表露情感,但看后,受众可以感觉到对我军炊事改善充满了喜悦,赞美之情,这些都是含蓄表达出来的“弦外音”。
综上所述,对新闻标题语体特征的把握,应该从语言的精炼性和艺术性两方面来把握。在传媒业迅速发展的大的时代背景下,新闻标题在新闻作品中的作用也日益突现,因此,如何把握新闻标题的创作规律也已经成为传媒人的必修课,对于新闻标题的语体美制的探询笔者认为仅仅是在试探,而其真正的规律也还有待大家的研究于发现。
【收稿日期】2011年1月15日
【作者简介】邰子桐:女,吉林日报社东北风文艺副刊部,记者。
【关键词】高度提炼;艺术概括;准确;含蓄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2-0088-1.5
新闻价值的大小影响着该新闻事件的受关注程度,这是大家所熟知的,但在我们生活的空间中并不是每天都有大的新闻事件发生的,诸如“党的代表大会”“神舟六号上天”等大的新闻事件出现也是各大媒体都关注的,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下,媒体间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即便是在某一区域内发生的新闻事件同城媒体间的竞争也是激烈的。在这种竞争机制下便要求各大媒体在运营中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通过前面的讲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当今这个信息共享的社会中做到人无我有的确是困难的,所以往往一些运营优秀的媒体都是在“新”上做文章的,那么怎样才能在共有的同一题材中抓住新鲜点呢?俗话说:读书读皮,看报看题,新闻标题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就显现的尤为突出,甚至可以说,新闻标题创作的好坏决定着一份报纸的运营命运。
翻阅一份报纸,受众第一眼获知的新闻信息就是从新闻标题中获得的,如果新闻标题显醒、突出,有新意那么便会牵引受众的视线,使其继续读下去,反之,受众对整个报纸版面的评价都将大打折扣。那么这里又出现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新闻标题如此重要我们应该怎样去创作新闻标题呢?我觉得首先一点就是要从语体上进行把握。当然随着传媒业的迅速发展,新闻标题学已经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新闻标题创作应该把握和注意的问题有很多,这里仅仅是从新闻标题的语体美质,即精妙性上做一些简单的探询。
所谓新闻标题的语体美质就是指新闻标题在语言的组织运用中给人以美感。一个好的新闻标题就其信息含量而言应该是以一当十,就其内容概括而言应该是一语破的;就其简洁明快而言应该是一目了然;就其吸引眼球而言应该是一见倾心;就其给人的印象而言应该是一曲难忘;就其含蓄深刻而言应该是一唱三叹。所有这些都要求新闻标题的语言要精炼得当,甚至要妙不可言,让人一见倾心、一唱三叹、一曲难忘。
新闻标题就是用高度提炼或艺术概括的手法点明新闻事实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既可以是新闻报道的题目也可以独立自成一则。这是新闻标题的定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把握新闻标题的语体美质应该从两方面着手,即高度提炼和艺术概括,这也就是新闻标题语体美质的两个特征,精炼性和艺术性,简单的概括为精妙性。
高度提炼就是新闻标题要直截了当,一语道明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即新闻标题的语体要精炼,而艺术概括就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凝练含蓄的表达出具体新闻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说得简单一些就是新闻标题在受众看到后要一见倾心,拍案叫绝,妙不可言。也就是我们所要论及的新闻标题语体的“妙”。
一、新闻标题语体的精炼性
(一)准确地点出主体新闻事实
事实是新闻作品的灵魂,同样也是新闻标题的本质特征,抓住整体新闻事实并在新闻标题中体现出来,便会使广大受众对整个新闻事件一目了然。
如:关于朝鲜核问题的第三轮六方会谈结束后,两家媒体在报道该新闻事件中所创作的标题:
其一朝美充分显示灵活(引)六方会谈已取得进展(主)
其二各方就核冻结达成一致(引)具体实施方案仍有分歧(主)第三轮北京六方会谈今日闭幕(副)
从上面两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第二个新闻标题交代的主体新闻事实要比第一个清楚的多。“六方会谈取得进展”受众不禁要问,取得了哪些进展?这样便会让人看了不自在、不清楚,所以“进展”一词在这里就过于抽象,不够准确、简单、明了。
再如:温家宝总理看望艾滋病人的新闻事件,有一则消息标题《中国总理与艾滋病人握手》,一语破的,准确地点出新闻的主体事实,使人一目了然,即体现了好的舆论导向作用,又可以独立自成一则新闻。
(二)点出自己的看法、观点
在新闻作品中往往不宜于直白的表露自己的观点,但有一些优秀的记者编辑往往在新闻标题中运用精炼的字词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使整个新闻标题更丰满,更加具有冲击力。
如:某市交口县的有关领导相信迷信,在县委大院中埋下“升官符”,被群众举报,检查过程中在县委大院中当场挖出,相关媒体的新闻报道标题为:交口县委大院竟挖出“升官符”
在这里,笔者没有正面说交口县相关领导是多么可恶,多么有损党和政府的形象,而只用了一个“竟”字,所有的观点,爱憎又全部显现出来,令人拍案叫绝。
(三)简明、生动、具体
好的新闻标题在做到精炼的同时还要求生动具体,如德联邦医生协会公布了一个吸烟有害的报告,两家新闻媒体同时做了报道:其一德联邦医生协会公布报告(引)历数吸烟危害(主)
其二德联邦医生协会公布报告(引)滴答十三秒呜呼一烟民(主)
我们分析上面的两个例子很容易看出,两个标题都标出了新闻的主体事实,但第二个要比第一个更加生动具体,而且又巧妙的化用了诗句,又含有艺术概括的成分,生动具体。
二、新闻标题语体的艺术性
(一)含蓄准确的交代新闻事实
在新闻标题中,有时直接陈述新闻主体事实不足以引起大多数受众的关注,而用艺术概括的手法含蓄的交代新闻事实往往是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下面两个例子:其一 光棍堂飞进四凤凰
其二欢迎“孕妇”来不舞彩旗
喜送“母子”去不敲锣鼓
这锻铁路又成“无人区”(引)
请过路吧亲爱的藏羚羊
这两个标题便是巧妙含蓄地交代了主体的新闻事实,在第一个标题中,并没有说光棍迎娶新娘子了,而第二个标题所要交代的主体事实是青藏铁路工人保护藏羚羊,使其顺利的繁衍后代,但标题中却用了“孕妇”“母子”将其含蓄的表达出来,这样使整个标题更加委婉,也更富有人性化,更能吸引受众的眼球。
(二)巧妙地借用诗词
诗词文化诗词文化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新闻标题中巧妙的借用,化用诗词,则将大大地提升新闻标题的文化品位,使人一曲难忘,一唱三叹。试举两例:2000年,三峡大坝下闸蓄水,《湖北日报》新闻报道的标题为:三峡大坝昨下闸蓄水(主)千古峡江顿失滔滔高峡平湖初步显现(副)
著名影视明星梅艳芳去世后,深圳《晶报》的相关新闻报道的标题为:梅:令人心酸;艳未尽,最忆身影百变;芳依旧,正叹风骤雨疏
两个新闻标题巧妙的化用了诗词,尤其第一个,将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和《水调歌头·游泳》中的句子镶嵌在新闻标题中,朗朗上口,又含蓄生动,意味深长。
(三)巧化成语
成语的运用在新闻标题中并不新鲜,但巧妙地运用成语的谐音,巧化成语,那么便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如,姚明当选全国劳动模范的相关新闻报道的的标题:“姚”身一变小巨人当选全国劳模
这里就巧化了“摇”与“姚”的同音,令人耳目一新。
(四)含蓄地表达内心情感
前面在论及新闻标题的语体美质的精炼性时曾经提及观点情感的表达,艺术概括手法情感的表达则是文字之外的弦外音。
如: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引)我军野战炊事“想吃就吃”(主)
这里笔者没有直接表露情感,但看后,受众可以感觉到对我军炊事改善充满了喜悦,赞美之情,这些都是含蓄表达出来的“弦外音”。
综上所述,对新闻标题语体特征的把握,应该从语言的精炼性和艺术性两方面来把握。在传媒业迅速发展的大的时代背景下,新闻标题在新闻作品中的作用也日益突现,因此,如何把握新闻标题的创作规律也已经成为传媒人的必修课,对于新闻标题的语体美制的探询笔者认为仅仅是在试探,而其真正的规律也还有待大家的研究于发现。
【收稿日期】2011年1月15日
【作者简介】邰子桐:女,吉林日报社东北风文艺副刊部,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