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了《数控机床电气控制》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的教学改革,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
关键词:教学方法 考核方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5(b)-0150-01
《数控机床电气控制》是高职高专院校数控技术领域培养应用性人才必备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选择、使用和维护机床电气控制设备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机床的装调与维修能力。
对于数控专业学生来说,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尽快掌握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毕业后能迅速从事工作。高职院校普遍实施“双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职课程必须有突破性改革,包括重构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等。《数控机床电气控制》教学要顺应“双证融合”,必须与数控专业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
1 《数控机床电气控制》传统教学
《数控机床电气控制》传统教学是在数控专业原有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下,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具体表现如下。
《数控机床电气控制》是在电工基础、电子技术、数控机床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等相关课程基础上开设的,要求学生对已学知识做到融会贯通。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专业基础课知识学生大都只是孤立接受,很难做到综合运用。
《数控机床电气控制》长期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很难提高。
2 《数控机床电气控制》教学改革
《数控机床电气控制》教学改革拟向“双证”课程方向发展。数控专业与该课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有数控机床电气调试工、数控机床维修工等。作为“双证”课程,该课程教学改革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教学内容、方法改革
以“应用”为主旨,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根据数控行业发展需求和职业岗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打破传统学科体系课程内容结构,解构本专业原设的《数控原理与数控系统》、《电机与电气控制》等课程,按照“行动导向”的认知规律,以情境教学的形式,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
本课程根据数控机床装调工作设计五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既相对独立,又有一定的衔接,打破传统单一讲授的教学模式,划分为不同的工作任务,教、学、做合一。
教师要提出任务,制定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示范、讲练结合;根据课程单元内容的难易程度与特点选用导向性、自主性、工作情境实战性等多种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形成“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学习氛围。教师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其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总结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坚持“学中做,做中学”。任务实施时,教师应结合专业特点及不同任务的重难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以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机床常用低压电器”可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让学生与低压电器元件实物“零距离”接触,了解低压电器元件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掌握故障诊断和维修中的注意事项,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教学地点可选择距实习实训室较近的场所。理论教学主要讲授基础知识,可利用多媒体或网络教学,实践教学可通过步进电机运行控制、交流电机运行控制、典型数控系统的硬件连接等多个任务来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增强。还可结合工作场景模拟、独立操作、分组讨论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各个学习情境、工作任务的内容与教学方法如表1所示。
2.2 课程考核、评价改革
教学评价是保证教学实施效果的关键,《数控机床电气控制》传统考核方式为“期末+平时”。结合教学方法改革及对该课程实际教学效果的探索,对该课程考核方式进行如下调整。
(1)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突出以“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考核方式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组成,以过程性评价为主,主要包括课堂测试、技能测试和综合素质,所占成绩比例达到60%。
(2)评价标准坚持客观性和开放性,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所有考核方式都有相应的容易操作的考核标准,并且根据行业特点在考核标准中有明确的对职业素养和安全规范的考核。
按照任务进程分段考核,实现对每个教学单元的目标控制和过程管理,具体考核方式根据任务性质灵活调整,考核标准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贴近生产实际。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对劳动用工的规范,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实施,职业资格证必将受到与学历证书同样的重视,积极探索““双证融合”的职教模式,构建“双证融合”的职教体系,实施“双证融合”教育教学方法,定将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教学方法 考核方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5(b)-0150-01
《数控机床电气控制》是高职高专院校数控技术领域培养应用性人才必备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选择、使用和维护机床电气控制设备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机床的装调与维修能力。
对于数控专业学生来说,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尽快掌握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毕业后能迅速从事工作。高职院校普遍实施“双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职课程必须有突破性改革,包括重构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等。《数控机床电气控制》教学要顺应“双证融合”,必须与数控专业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
1 《数控机床电气控制》传统教学
《数控机床电气控制》传统教学是在数控专业原有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下,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具体表现如下。
《数控机床电气控制》是在电工基础、电子技术、数控机床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等相关课程基础上开设的,要求学生对已学知识做到融会贯通。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专业基础课知识学生大都只是孤立接受,很难做到综合运用。
《数控机床电气控制》长期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很难提高。
2 《数控机床电气控制》教学改革
《数控机床电气控制》教学改革拟向“双证”课程方向发展。数控专业与该课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有数控机床电气调试工、数控机床维修工等。作为“双证”课程,该课程教学改革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教学内容、方法改革
以“应用”为主旨,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根据数控行业发展需求和职业岗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打破传统学科体系课程内容结构,解构本专业原设的《数控原理与数控系统》、《电机与电气控制》等课程,按照“行动导向”的认知规律,以情境教学的形式,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
本课程根据数控机床装调工作设计五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既相对独立,又有一定的衔接,打破传统单一讲授的教学模式,划分为不同的工作任务,教、学、做合一。
教师要提出任务,制定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示范、讲练结合;根据课程单元内容的难易程度与特点选用导向性、自主性、工作情境实战性等多种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形成“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学习氛围。教师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其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总结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坚持“学中做,做中学”。任务实施时,教师应结合专业特点及不同任务的重难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以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机床常用低压电器”可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让学生与低压电器元件实物“零距离”接触,了解低压电器元件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掌握故障诊断和维修中的注意事项,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教学地点可选择距实习实训室较近的场所。理论教学主要讲授基础知识,可利用多媒体或网络教学,实践教学可通过步进电机运行控制、交流电机运行控制、典型数控系统的硬件连接等多个任务来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增强。还可结合工作场景模拟、独立操作、分组讨论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各个学习情境、工作任务的内容与教学方法如表1所示。
2.2 课程考核、评价改革
教学评价是保证教学实施效果的关键,《数控机床电气控制》传统考核方式为“期末+平时”。结合教学方法改革及对该课程实际教学效果的探索,对该课程考核方式进行如下调整。
(1)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突出以“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考核方式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组成,以过程性评价为主,主要包括课堂测试、技能测试和综合素质,所占成绩比例达到60%。
(2)评价标准坚持客观性和开放性,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所有考核方式都有相应的容易操作的考核标准,并且根据行业特点在考核标准中有明确的对职业素养和安全规范的考核。
按照任务进程分段考核,实现对每个教学单元的目标控制和过程管理,具体考核方式根据任务性质灵活调整,考核标准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贴近生产实际。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对劳动用工的规范,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实施,职业资格证必将受到与学历证书同样的重视,积极探索““双证融合”的职教模式,构建“双证融合”的职教体系,实施“双证融合”教育教学方法,定将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