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自译现象发端于一千多年前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而自译研究直到约40年前才逐渐兴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自译,认为自译值得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旨在综述过去40年里国内外自译研究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不足。通过文献梳理和分析,本文概要回顾了自译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自译的定义与分类、自译的动因、自译与创作以及自译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根据研究内容划分出自译基本问题之外的5种研究类型,分别是自译与文学史研究、专门针对某特定作家的自译研究、自译与权力关系研究、作家自译与自我身份认同研究、基于自译者亲身体验
【机 构】
:
西安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128西安外国语大学翻译研究所,陕西西安710128
【基金项目】
: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和史料的霍克斯英译《红楼梦》译者决策过程研究”(2019M00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译现象发端于一千多年前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而自译研究直到约40年前才逐渐兴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自译,认为自译值得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旨在综述过去40年里国内外自译研究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不足。通过文献梳理和分析,本文概要回顾了自译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自译的定义与分类、自译的动因、自译与创作以及自译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根据研究内容划分出自译基本问题之外的5种研究类型,分别是自译与文学史研究、专门针对某特定作家的自译研究、自译与权力关系研究、作家自译与自我身份认同研究、基于自译者亲身体验的自译研究;最后指出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4点不足,包括:基本问题研究重复较多、文本内研究匮乏、理论化程度有限以及对小众自译作家关注不够。
其他文献
各种类型的"都"字句均能允准极项,已有的研究直接放弃普遍极项理论,将"都"的极项允准功能看成汉语独特的现象,我们不同意前人的观点。本文认为"都"作为全称量词,与其他语言的全称量词一样,能够构造全称量化的语义结构,引出具有向下衍推性质的量化域,"都"和汉语极项的关系可以抽象为逻辑层面的向下衍推性质和极项的允准关系,这一所谓汉语独特的现象就可以被纳入普遍极项理论的解释范围内。由此,"都"的极项允准功能不仅不是汉语对普遍极项理论的挑战,反而是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对普遍极项理论的有力支持。
"都"的关联方向与关联对象一直是语言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通过"都"的易位分析发现:(1)"都"的关联对象是解释"都"字句的核心所在,而其关联对象往往是相关语句表达的事件;(2)"都"的易位能够凸显其内在的"核心义",即它具有一个表"程度加强"的语义功能,所强化的是某个"事件变量"。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事件语义学理论,提出了"都"的语义解释模型,在这一模型中"都"与事件相关联,而事件结构中的限定部分可以来源于句子结构或具体语境,"都"所强化的可以是单事件或多事
近年来,语言学研究发展迅猛,新成果不断涌现。鉴于此,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邀请语言学界知名专家从约翰·本杰明斯出版公司(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等国际著名出版社推出的多种语言学期刊中精选最具代表性或前沿意义的优秀论文,按主题编为不同分册,并撰写中文导读,组成"语言学国际学术期刊论文选"丛书,以帮助读者了解语言学领域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促进语言学研究的发展。丛书目前已出版4种,《翻译研究》(方梦之、袁丽梅选编)也即将出版。
认知语法提出,语言结构的根本属性是动态性,是多个概念成分在不同时间跨度上的提取和激活过程。在动态观照下,汉语离合词和伪定语句等涉及成分组合的棘手问题可以得到自然的解释。离合词合式和离式用法的区别在于,前者涉及基于词窗的提取,而后者打破了原有的词窗组织。定中结构"N1的N2"是两名词的依次提取,伪定语句是通过句法环境来协调它们之间认知关联的结果。总之,不同的语言结构是概念内容的不同提取与激活方式。它们原本就是我们看到的样子,没有必要仅为理论需要而特设句法操作。
语用学涉及从礼貌、面子等角度阐释交际互动中的人际意义、人际功能等语用问题,但对其所涉的人际关系却缺乏系统研究。本文综述了三个阶段礼貌研究所触及的人际关系问题,发现关系不仅只是人际交往中的语境因素或交际目标,而逐步成了互动交际的建构目标;然后探讨关系的概念化问题,以及关系研究中的礼貌和其它关系要素;最后,提出人际关系研究应该着眼于特定的语言文化语境,根据社会成员共建的关系要素探究互动交际中的动态关系。我们认为,礼貌研究仍然是分析人际关系的重要视角,与关系研究相互印证,互为补充。
隐喻性语言理解的认知机制一直是语言学和心理学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年来,二语者隐喻性语言理解加工的认知机制已成为热点话题。为了揭示二语者隐喻理解的认知机制和影响因素,本研究尝试通过行为实验来考察执行工作记忆的容量和抑制控制在二语者隐喻句理解加工中的作用。实验采用3(记忆容量:高、中、低)×3(抑制控制:高、中、低)×3(句子类别:无隐喻句、隐喻句和语义矛盾句)混合模式,检测二语学习者判断三类句子(无隐喻句、隐喻句和语义矛盾句)语义正确性的反应时和正确率。研究结果显示:1)二语者理解无隐喻、隐喻句和语义矛盾句的
批评隐喻分析(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CMA)运用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和语料库的方法对话语中的隐喻进行分析,以揭示隐含在话语背后的话语群体的真实态度、意向和情感。本文以美国总统特朗普赢得大选前后的四篇演讲为例,运用批评隐喻分析的模型对其中的政治隐喻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话语背后的真正含义。研究表明:特朗普在演讲中大量使用体育类隐喻,更倾向于将国际形势比作是竞赛,而不是战争;在政治话语中,政治家们常常借用隐喻来达到劝说和表达的目的,我们可以借助批评隐喻分析模型展开分析并揭示话语背后真
近20年来,国内的口译行业经历了职业化发展过程,口译教学也经历了专业化发展过程。但同时,社会对口译的认识却愈加"工具化",即视译员为语言转换的专业工具;口译教学的专业化强调以口译技巧训练为中心,实际上也在译员群体自身强化了这种"工具化"的认识。在上述背景下,有必要厘清口译的认识论,口译不仅仅是即时的双语加工和复杂的认知处理行为,而且是人际和跨语言文化的中介协调活动,还是一种在历史和现实中往往起到重要作用的社会-文化活动。口译研究在经历了以关注认知处理过程为中心的科学化发展阶段后,对口译作为人际和跨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语义修辞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廖巧云著),该书运用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理论对整体性认知语用模型(HCPM)进行修补,并运用心智哲学理论对修补后的模型进行拓展,提出了“内涵外延关联——传承模型”(ADRIM),然后以语义修辞范例分析和基于ERPs技术的实证研究,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国语言文学知名学者讲座·语言学十讲”系列最新推出《认知语言学十讲》(刘正光、李雨晨著)。本书以认知能力为主线统领全书内容,用通俗、简明的方式让读者理解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与语言的关系。专题探究的内容包括:认知语言学对语言的三点不同认识及其理论启发意义,认知的共性与个性及其创新性(范畴化与非范畴化),认知的主观能动性(注意力分配、识解、虚拟性),认知的高效性(理想认知模型、认知域和框架作为知识的组织与运行的基本单位),认知的开放性(概念合成),认知的原型效应与网络效应(多义性),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