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职农业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传统的教学模式较为抽象和枯燥,教学效果不理想。课例教学是围绕“以课例教学研究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通过开展校本教研,努力打造学习型、知识型、科研型、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学校专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类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关键词:课例教学;中职;农业类专业课;应用
中职农业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必须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二者紧密结合,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而传统的教学模式较为抽象、枯燥,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须对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课例教学是围绕“以课例教学研究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开展校本教研,努力打造学习型、知识型、科研型、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学校专业的发展。课例教学在中职农业类专业课中的应用如下:
一、确定主题(研发项目)
研究的主题来源于客观现实问题,只有从现实问题中确定的主题,才具有研究价值,才是课例研究真正的起点。在农业专业项目课程课例研究中,必须借鉴前期成功经验和试图解决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确定本次活动的目的,经过选择与分析确定课例研发项目。例如设施蔬菜生产“黄瓜嫁接技术”这一章的教学,在农业生产中特别重要,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旦明确了研究问题,就可以将其提炼成研究主题——“如何提高黄瓜嫁接成活率的技术”。通过课例教学,带动本专业各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进而通过解决该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二、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设定
在把握本专业、本课程总的教学目标且保证系统性的基础上,对本课例的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科学地、准确地、个性化地分析和描述。
(二)教学任务描述
根据项目的教学目标,教师将项目教学中需要制作的产品、解决的问题及其所要达到的要求,分解成若干个工作任务,进行任务描述,做到涵盖性强,简明、扼要、完整。
(三)教学内容组织
教师要以项目活动展开的逻辑为主线,以完成具体工作任务为重点,对每个步骤的学习问题进行科学设计,并选择和组织相关知识技能。
(四)教学资源准备
整合多方资源(材料、设备、信息、环境等)结合课例,围绕主题,反复教研。
(五)教学情境创设
依据农业类专业和教学项目的特点,从设备设施、环境要求、职教和企业文化等方面,以创建面向真实的或仿真的学习情境为重点,设置不同学习情境。
(六)教学过程实施
以项目活动的展开及学习任务完成的过程为主线,并通过过程性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实现教学过程实施与知识、技能的有机整合,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
(七)教学评价设计
专业教师在对问题的解决、学习目标的达成等方面,按照观察与评价、反思与探究、修正与完善等方面进行设计。引导学生在任务完成、问题解决和反思评判、过程优化中实现能力的发展。
在农业专业项目课程课例研发过程中,重点抓专业教学实践中有价值的教学项目。在反复的课例研发中,把教材挖深吃透,把学生的认识规律揭示出来,并对课堂教学实现宏观与微观的分析研究,一项优秀的专业教学课例就在这样的教研中逐渐产生。
三、互助研讨,聚焦共性问题
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多次打磨的教学课例,即使被认为是优秀的教学课例,但它并不代表着完美,它依然是一个不断学习、实践和创造的过程。因此,互助研讨是提升课例研发质量的重要方面。在教师听课前,试图使课例教学成为农业专业教师的一面“镜子”,让每位教师都来“照镜子”,照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课后研讨中,让教师们认真梳理自己听课后的感想,将成功或者失败的地方记录下来,分析成功的原因,思考如何实践于自己的教学之中,或者剖析失败的原因,结合自己实践中的成功案例提出改进的策略,写出教学反思,在校园网上进行交流。
四、上课与观课
上课是对研究课设计的检验,而观课则是为了从课堂实践中发现问题和不足,从而进一步修改研究课设计。这两部分是缺一不可的,因为正在上课的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反应立即做出判断,没有充裕的时间去思考这么做是否合适或者能否做的更好,而观课教师则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一方面,使得上课的教师能够更加客观地了解自己的教学;另一方面集思广益,为下一轮研究课设计提供丰富的资源。
五、评价与反思
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评价与反思的焦点应集中在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学生的反应,通过实施该课例是否达到了預期的目的,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修改教学设计,以便更好地解决学生学习和发展中的问题。
六、总结提炼,实现专业成长
在农业类专业项目课程课例研发与教学实践活动中,总结提炼是伴随着活动同步进行的,它很好的把教师的“知”与“行”统合了起来。教师们围绕主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跟进式的研究,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例如,有的教师围绕“如何提高黄瓜嫁接成活率的技术” 这一主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跟进式的研究,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教师们随时记录下自己听课所思、讨论所悟以及实践所得。
七、分享成果,实现整体提高
为了促进农业专业课例教学研讨活动的健康发展,使广大教师都能零距离获取信息,并尽快地用于实践,进而内化为自身经验。本着“经验分享、互助互促”的工作原则,在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实现经验分享。使主讲教师“个体”的教学成果较快地转变成为农业类专业教师的“群体”行为,促进了本专业教师的整体发展。
值得提出的是:农业专业课例教学研究活动中“聚焦问题→课例研究→交流共享→总结提炼”可以连续反复也可以间隔反复。因为真正的教学难题是不可能一次就被解决,需要多次付诸“行动研究”,继而以此为基础做出进一步的策略调整和再实践。然后,再次总结提炼,直到真正地解决这一教学难题为止。项目课程课例教学研究是一种长期的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通过专业教师合作共同来完成。
作者简介:洪子江(1966—)男,高级教师。
柴文彬(1969—)女,一级教师。
关键词:课例教学;中职;农业类专业课;应用
中职农业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必须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二者紧密结合,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而传统的教学模式较为抽象、枯燥,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须对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课例教学是围绕“以课例教学研究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开展校本教研,努力打造学习型、知识型、科研型、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以教师的发展促进学校专业的发展。课例教学在中职农业类专业课中的应用如下:
一、确定主题(研发项目)
研究的主题来源于客观现实问题,只有从现实问题中确定的主题,才具有研究价值,才是课例研究真正的起点。在农业专业项目课程课例研究中,必须借鉴前期成功经验和试图解决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确定本次活动的目的,经过选择与分析确定课例研发项目。例如设施蔬菜生产“黄瓜嫁接技术”这一章的教学,在农业生产中特别重要,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旦明确了研究问题,就可以将其提炼成研究主题——“如何提高黄瓜嫁接成活率的技术”。通过课例教学,带动本专业各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进而通过解决该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二、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设定
在把握本专业、本课程总的教学目标且保证系统性的基础上,对本课例的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科学地、准确地、个性化地分析和描述。
(二)教学任务描述
根据项目的教学目标,教师将项目教学中需要制作的产品、解决的问题及其所要达到的要求,分解成若干个工作任务,进行任务描述,做到涵盖性强,简明、扼要、完整。
(三)教学内容组织
教师要以项目活动展开的逻辑为主线,以完成具体工作任务为重点,对每个步骤的学习问题进行科学设计,并选择和组织相关知识技能。
(四)教学资源准备
整合多方资源(材料、设备、信息、环境等)结合课例,围绕主题,反复教研。
(五)教学情境创设
依据农业类专业和教学项目的特点,从设备设施、环境要求、职教和企业文化等方面,以创建面向真实的或仿真的学习情境为重点,设置不同学习情境。
(六)教学过程实施
以项目活动的展开及学习任务完成的过程为主线,并通过过程性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实现教学过程实施与知识、技能的有机整合,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
(七)教学评价设计
专业教师在对问题的解决、学习目标的达成等方面,按照观察与评价、反思与探究、修正与完善等方面进行设计。引导学生在任务完成、问题解决和反思评判、过程优化中实现能力的发展。
在农业专业项目课程课例研发过程中,重点抓专业教学实践中有价值的教学项目。在反复的课例研发中,把教材挖深吃透,把学生的认识规律揭示出来,并对课堂教学实现宏观与微观的分析研究,一项优秀的专业教学课例就在这样的教研中逐渐产生。
三、互助研讨,聚焦共性问题
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多次打磨的教学课例,即使被认为是优秀的教学课例,但它并不代表着完美,它依然是一个不断学习、实践和创造的过程。因此,互助研讨是提升课例研发质量的重要方面。在教师听课前,试图使课例教学成为农业专业教师的一面“镜子”,让每位教师都来“照镜子”,照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课后研讨中,让教师们认真梳理自己听课后的感想,将成功或者失败的地方记录下来,分析成功的原因,思考如何实践于自己的教学之中,或者剖析失败的原因,结合自己实践中的成功案例提出改进的策略,写出教学反思,在校园网上进行交流。
四、上课与观课
上课是对研究课设计的检验,而观课则是为了从课堂实践中发现问题和不足,从而进一步修改研究课设计。这两部分是缺一不可的,因为正在上课的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反应立即做出判断,没有充裕的时间去思考这么做是否合适或者能否做的更好,而观课教师则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一方面,使得上课的教师能够更加客观地了解自己的教学;另一方面集思广益,为下一轮研究课设计提供丰富的资源。
五、评价与反思
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评价与反思的焦点应集中在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学生的反应,通过实施该课例是否达到了預期的目的,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修改教学设计,以便更好地解决学生学习和发展中的问题。
六、总结提炼,实现专业成长
在农业类专业项目课程课例研发与教学实践活动中,总结提炼是伴随着活动同步进行的,它很好的把教师的“知”与“行”统合了起来。教师们围绕主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跟进式的研究,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例如,有的教师围绕“如何提高黄瓜嫁接成活率的技术” 这一主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跟进式的研究,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教师们随时记录下自己听课所思、讨论所悟以及实践所得。
七、分享成果,实现整体提高
为了促进农业专业课例教学研讨活动的健康发展,使广大教师都能零距离获取信息,并尽快地用于实践,进而内化为自身经验。本着“经验分享、互助互促”的工作原则,在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实现经验分享。使主讲教师“个体”的教学成果较快地转变成为农业类专业教师的“群体”行为,促进了本专业教师的整体发展。
值得提出的是:农业专业课例教学研究活动中“聚焦问题→课例研究→交流共享→总结提炼”可以连续反复也可以间隔反复。因为真正的教学难题是不可能一次就被解决,需要多次付诸“行动研究”,继而以此为基础做出进一步的策略调整和再实践。然后,再次总结提炼,直到真正地解决这一教学难题为止。项目课程课例教学研究是一种长期的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通过专业教师合作共同来完成。
作者简介:洪子江(1966—)男,高级教师。
柴文彬(1969—)女,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