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不论是在平时的课外练习还是平素的测验,特别是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文阅读题是一种重要的题型,分值一般是14分。在这类题型中,包括四道单项选择题和一道划线句翻译题。此题相对于现代文阅读题来说,若能掌握科学的答题技巧,那么得分往往高过现代文阅读题。笔者根据平时讲解这类题的点滴经验,总结出较为实用的作答顺序及答题方法。通过方法的总结和使用,让备考的学生少走弯路、冤枉路,也算是做老师的收获与欣慰。
关键词:高考;文言文;作答方法;顺序;浅谈
第一步:浏览全文,粗通文意。
在浏览全文之前,首先大体掌握题干中“关于文章的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是哪一项”这道题,因为四个答案中有三项是正确的,可以有效利用它为疏通文意服务。然后利用平时积累的文言知识,用一颗平常心耐心细致地阅读原文(需要提醒的是,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僻的字,无须死钻牛角苛求它的读音(此处提出的观点仅限于考试中,若在平时,一定要利用工具书给学生一个准确的音、形、义解释。),读的速度不宜过快,遇到一时难以疏通理解的句子不要紧张,仍然不紧不慢地阅读下去,若由于焦躁一旦放快速度,那么就无法进入到文章中去),在第一遍浏览当中,需要解决以下一些小问题:
1.划出文章中出现的年号、官职、地名。
这类文言文大多是人物传记,其中主人公或其他人物所任官职距现在年代久远,学生在平时除了掌握一些常见的官职,如县令、知府、知州、通判、郡守、尚书等外,其余的比较陌生,这时,可利用标志官职变化的动词做出判断。如除、拜、擢、迁、调、赐、徙、任、荐、贬、授等,一般的结构表达式为:动词+地名+官职或动词+官职,利用这个特点,可消除疏通文意过程中官职干扰的麻烦。
2.弄清文中人物的姓名字号。
文中的人名不像现在姓氏中的张王李赵那样常见,相反如同官职一样生僻,除主人公的名字较明显外,往往会出现与之有关联的其他人物的姓名,并且这些名字若不提另判断出来,往往会影响语意的疏通,而且人名第一次出现后,在后文中再出现时只提字而不提姓,若不联系前文,就会出现“死结”。如《北史·苏绰传》中有一段话:苏绰字令绰,武功人,父协,武功郡守。其中,“父协”一句中“協”是其父的字,在疏通时承接前文应译为“父亲苏协”,而不能把“父协”当作一个词来对待。
3.在阅读中,若文末附有注解时,千万不要放过这些有效信息。
第二步:完成上述工作后,紧接着作答设置的练习题
首先,作答第一道选择题,即“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作答此题采用“代入法”:把A、B、C、D四个选项分别放到原文中去,再将题干中的注解套用进去,看哪种解释牵强附会或不合文意,那么,这便是错误的。这道题完成后,在做其它题目时,要及时利用这道题中的正确选项。
其次,作答“关于对原文的内容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这道题。
有了第一遍浏览的基础和第一道选择题的有效信息,再做这道题时问题不是太大。做此题采用“对照法”,即分别看四个备选答案中分析、概括的事出现在何处,再将题中的分析放到原文中相应的地方进行对照,看选项中的表达与原文是否一致,是否张冠李戴,是否混淆了时间、地名,抑或是表达范围过大,衍生太多,超出了原文承载的信息。若有上述问题,则可断定该项是错误的。
最后,再依次作答“划线句翻译”(注意句式、语气、关键词等的落实)、“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利用平时所积累的文言知识进行印证)和“给出事例分组证明主人公言行品性”(一定要看清题中的问题:有关谁的哪方面的事情,并巧妙利用排除法缩小选择范围,最后找出正确答案)这三道选择题。
以上的方法步骤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粗浅认识,教学之余即兴胡乱小结并倾诉出来方感踏实,姑且算是抛砖引玉,见笑于大方之家,片面、错误之处谨请同仁指正。
关键词:高考;文言文;作答方法;顺序;浅谈
第一步:浏览全文,粗通文意。
在浏览全文之前,首先大体掌握题干中“关于文章的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是哪一项”这道题,因为四个答案中有三项是正确的,可以有效利用它为疏通文意服务。然后利用平时积累的文言知识,用一颗平常心耐心细致地阅读原文(需要提醒的是,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僻的字,无须死钻牛角苛求它的读音(此处提出的观点仅限于考试中,若在平时,一定要利用工具书给学生一个准确的音、形、义解释。),读的速度不宜过快,遇到一时难以疏通理解的句子不要紧张,仍然不紧不慢地阅读下去,若由于焦躁一旦放快速度,那么就无法进入到文章中去),在第一遍浏览当中,需要解决以下一些小问题:
1.划出文章中出现的年号、官职、地名。
这类文言文大多是人物传记,其中主人公或其他人物所任官职距现在年代久远,学生在平时除了掌握一些常见的官职,如县令、知府、知州、通判、郡守、尚书等外,其余的比较陌生,这时,可利用标志官职变化的动词做出判断。如除、拜、擢、迁、调、赐、徙、任、荐、贬、授等,一般的结构表达式为:动词+地名+官职或动词+官职,利用这个特点,可消除疏通文意过程中官职干扰的麻烦。
2.弄清文中人物的姓名字号。
文中的人名不像现在姓氏中的张王李赵那样常见,相反如同官职一样生僻,除主人公的名字较明显外,往往会出现与之有关联的其他人物的姓名,并且这些名字若不提另判断出来,往往会影响语意的疏通,而且人名第一次出现后,在后文中再出现时只提字而不提姓,若不联系前文,就会出现“死结”。如《北史·苏绰传》中有一段话:苏绰字令绰,武功人,父协,武功郡守。其中,“父协”一句中“協”是其父的字,在疏通时承接前文应译为“父亲苏协”,而不能把“父协”当作一个词来对待。
3.在阅读中,若文末附有注解时,千万不要放过这些有效信息。
第二步:完成上述工作后,紧接着作答设置的练习题
首先,作答第一道选择题,即“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作答此题采用“代入法”:把A、B、C、D四个选项分别放到原文中去,再将题干中的注解套用进去,看哪种解释牵强附会或不合文意,那么,这便是错误的。这道题完成后,在做其它题目时,要及时利用这道题中的正确选项。
其次,作答“关于对原文的内容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这道题。
有了第一遍浏览的基础和第一道选择题的有效信息,再做这道题时问题不是太大。做此题采用“对照法”,即分别看四个备选答案中分析、概括的事出现在何处,再将题中的分析放到原文中相应的地方进行对照,看选项中的表达与原文是否一致,是否张冠李戴,是否混淆了时间、地名,抑或是表达范围过大,衍生太多,超出了原文承载的信息。若有上述问题,则可断定该项是错误的。
最后,再依次作答“划线句翻译”(注意句式、语气、关键词等的落实)、“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利用平时所积累的文言知识进行印证)和“给出事例分组证明主人公言行品性”(一定要看清题中的问题:有关谁的哪方面的事情,并巧妙利用排除法缩小选择范围,最后找出正确答案)这三道选择题。
以上的方法步骤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粗浅认识,教学之余即兴胡乱小结并倾诉出来方感踏实,姑且算是抛砖引玉,见笑于大方之家,片面、错误之处谨请同仁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