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t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组织教学,怎样才能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如何使学生不仅“喜欢数学”,而且“会做数学”,“会用数学”,真正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等问题成了数学教学活动中备受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于如何让课堂“活”起来,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有些肤浅的认识。下面我分几个方面谈一谈:
  
  一、关注课堂教学的新课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都知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课堂开头,是师生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也是经营整个课堂气氛的第一道关卡。所以我们切不可忽视导入这一环节。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导入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故事导入。我发现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如果在课堂上把故事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的话,那么这节课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时,可以这样引入:小猪、小猴和小羊在一起吃西瓜。可是西瓜只有一个,应该怎样分才好呢?小猴灵机一动,就说出了分西瓜的方法:小猪吃1/2,小羊吃1/3,自己吃1/6。小猪听完后觉得自己吃亏,连声说不行。小羊连忙对小猪说:“小傻瓜,你吃得最多。”小猪是不是吃得最多呢?这个有趣的故事,点燃了学生探索的火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起来了。于是,大家都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把教学活动推向高潮。
  2.游戏导入。做游戏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重要活动形式。愉快的游戏能带给学生愉悦的情绪,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新课导入时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最好是可以人人参加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曾听过一节示范课,执教的教师在教学《千克和克的认识》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请两位同学上到讲台来(这两位同学体重对比明显),然后请他们互相背一背,并且把各自的感受说一说。再请全班同学掂一掂自己随身带的物品,如书、笔、书包、练习本等物品的重量,相互说说自己的感受。这位教师的导入设计,非常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既激活学生的心智,又启发他们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置于新知边缘。
  3.情境导入。创设良好的情境,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一开始就对学生说:“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礼物(展示100颗星星),估计一下,大约有几颗星?为什么?(提示有100颗星星)如果把这100颗星星送给全班同学作礼物,每人一颗够不够?为什么?”随后,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这样的情境导入,注意创设让学生估数、数数、建立数感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时兴趣盎然,通过观察、估计、比较,逐步建立数感。
  
  二、注重直观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加强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活动已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由于操作活动的需要, 学具伴随着课堂,成为儿童学习数学知识的工具之一。所以,课堂上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对于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使用学具,让学生在拼拼、折折、剪剪、量量的操作中获取知识。尤其是在低年级的教学中,让学生加强学具操作既能帮助学生丰富表象,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实现新旧知识的转化,形成新概念,还能为学生的主动探索提供机会,为学生感知具体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和来源创造条件。
  在低年级数的概念和计算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充分灵活地使用各种各样的学具。如:(1)在学习数的概念这方面内容时,可用不同的几何图形,如画有精美图案的卡片、塑料小棒等进行操作活动。(2)在教学百以内、万以内数的读写时,可把计数表和彩条结合起来使用,效果更好。(3)在学习解决问题的开始阶段,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中获得成功体验,可以采用的学具有美丽的动物或植物卡片、小黑板、小旗,用来进行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小印章等。(4)在低年级学习几何初步知识时,可使用各种相关的图形卡片和实物,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实物或卡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实物或模型;钉子板和七巧板等。涂色,摆学具,分类整理书包、房间等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活泼气氛中学到新知识、新技能。
  
  三、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过去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不管是在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学生在课堂上说话的机会都是很少的。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把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向活动”,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本提不起来。随着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数学教学观念得到了明显地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被取缔。现在的课堂教学,除了采用电化教学、直观教学及实验动手等手段外,教学中还要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有计划地对学生加强说话训练,既有利用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经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对于要学习的东西,学生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除了适时地在解题策略方面给孩子们以启发诱导外,就是努力地为他们营造一个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总之,新课程教材是生活化的教材。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获得经历、体验、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感到亲切,感到数学可学,并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只有积极改变教育教学观念,才能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其他文献
【实践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那么,如何使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呢?请看《圆柱的认识》的教学片断。  【片断描述】  在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初步认识圆柱的特征,建立起了对圆柱的表象后,教师让学生通过包装圆柱来认识圆柱侧面的特征。教师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了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前疾病,治萎方是周阿高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方。临床研究和典型医案显示,治萎方在逆转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和治疗胃脘疼痛、饮食减少、嘈杂、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可见,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则是当前小学课堂教学面临的迫切任务。那么,如何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曾说过:“学生只有在紧张、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对学
在我国悠久的绘画艺术中,有一种美叫做“留白”,它显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智慧。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也需要“留白”。课堂上的“留白”不是说留下空白让学生随意活动,而是在隐伏着学生创造性的地方,教师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引导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积极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议,给学生以吸收消化、发现、体验的广阔天地。“留白”的课堂不仅把学生看成教学的主体,更视为教学资源、动力之源、能力
<正>在小学艺术课堂中,缺乏活力的现象不乏存在。学生或对老师的讲解缺乏兴趣,神游于教室之外;或对老师的提问表示沉默,缺乏参与的热情等等。长此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