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一则案例对比,分析怎样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更好、更巧妙的设计探究实验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探究实验 有效性 高效课堂
曾经听到许多化学老师抱怨:课都来不及上,还有时间做实验?有许多学校的化学实验室成了学校的“冷宫”,化学实验员成了全校最“闲”的人。难道实验与高效课堂真的如此矛盾?让我们先来看看下列一则对比的案例:A班和B班正在上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氯气的性质》。
A班上午第二节课:学生拿出学案,老师对照学案上氯气的物理性质,让一位学生读了一遍,并提醒学生要注意什么。然后老师开始讲解氯气的化学性质,将氯气与水反应、与碱反应、与金属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到黑板上,并强调要注意的地方。接下来就是大量的习题训练,讲解……
B班下午第一节课:老师拿出氯气泄露造成事故的一则新闻和图片,在这则材料中,学生自己感受到了氯气的物理性质。然后老师过渡:接下来让我们用化学家的手段来研究氯气的化学性质。
情境设计一:设计如下实验进行探究:1.展示两瓶干燥的氯气(用小塑料瓶收集,效果好,污染小),向其中一瓶中加入水振荡,塑料瓶瘪了一点,生成了淡黄绿色的溶液;2.将一张干燥的红纸放入干燥的氯气中,观察现象;3.将一张湿润的红纸、一朵鲜艳的花分别放入干燥的氯气中,与2对比现象;4.分别用玻璃棒展区新制氯水和稀盐酸,滴在PH试纸上,对比观察现象。5.向装有新制氯水的试管中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溶液,对比现象。通过这些实验的演示,再组织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讨论氯气与水反应的原理。
情境设计二:既然氯气能溶于水,那材料中的消防员为何不向空气中喷洒水,而是喷洒石灰水呢?自然引出氯气的第二个化学性质——与碱反应。往另一个装满氯气的小塑料瓶中加少量碱液振荡,瓶子“啪”的一声,立刻瘪了,通过两个塑料瓶的对比,得出结论。
情景设计三:液态氯气用什么运输?隐含着氯气怎样的化学信息?設计实验探究:1.用坩埚钳夹住已绕成螺旋状的细铁丝,把细铁丝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2.将上述细铁丝用酒精灯灼烧至红热,再把细铁丝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3.用坩埚钳夹住已绕成螺旋状的细铜丝,灼烧至红热后把铜丝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效果对比:A班老师讲的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听的无精打采,才上午第二节课,后排有几位学生的头就像小鸡吃米一样,点了好几次。下课铃一响,老师还未走出教室,全班同学集体趴下——进入梦乡。B班的师生就像在演电视剧一样,时而高潮迭起,时而风平浪静,以至于下课铃响了,许多同学还在感慨:化学课为什么总是这么短?A班的同学走过,都趴在B班的窗栏上,不知是想看一看B班化学老师正在整理的化学仪器,还是想闻一闻B班教室里残留的一点点氯气的味道?同样的一节课,同样的时间,表面上看,A班的学生比B班的学生多做了几个题目,他们多捕了几条“鱼”,但是我相信:B班的同学在情感、知识、能力等方面绝对胜过了A班,因为他们学会了如何捕“鱼”!
目前我国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因而许多学生认为“既然已经知道是什么现象和结论了,为何还要做实验?”;而许多化学老师也发出了“做实验就是浪费课堂宝贵时间”的感慨。因此要把学生从现在的教育现状中摆脱出来,真正地让学生享受实验的乐趣和接触真正的科学,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动手能力,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进一步提高化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要巧设探究实验情景。
一、 以生为本,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亲自设计实验方案、亲自进行实验、亲身近距离地观察实验现象,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喜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探究化学现象产生的原因,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有利于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认识兴趣。因此,成功的实验教学方法往往是以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切入口,千方百计帮助学生树立探究的兴趣,进而使学生信心十足地进行探究活动。
二、创设氛围,激励学生主动探究
教师要注意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在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实验方案。即使学生提出的不全面、不完善甚至错误的实验方案,也要找出其中存在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学生在提出实验方案过程中的主动参与精神和创新意识。另外,教师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研究欲和探究性行为,引导学生从化学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方案进行探究活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允许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受挫折的磨炼,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使其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三、 精心组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精心组织,巧妙设计实验原理或实验现象或实验方案或实验改进的探究情景,逐步引导,使学生真正形成对实验问题的探究能力,进而有效地去解决值得探索的化学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巧妙设计探究实验情景,不仅是实验操作方式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从鼓励参与、强调过程、突出开放的教学情境中,促使学生积极融入,主动研究,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学会“捕鱼”的技能,从而实现化学课堂的高效性,实现从“苦学”到“乐学”的转变。
【关键词】探究实验 有效性 高效课堂
曾经听到许多化学老师抱怨:课都来不及上,还有时间做实验?有许多学校的化学实验室成了学校的“冷宫”,化学实验员成了全校最“闲”的人。难道实验与高效课堂真的如此矛盾?让我们先来看看下列一则对比的案例:A班和B班正在上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氯气的性质》。
A班上午第二节课:学生拿出学案,老师对照学案上氯气的物理性质,让一位学生读了一遍,并提醒学生要注意什么。然后老师开始讲解氯气的化学性质,将氯气与水反应、与碱反应、与金属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到黑板上,并强调要注意的地方。接下来就是大量的习题训练,讲解……
B班下午第一节课:老师拿出氯气泄露造成事故的一则新闻和图片,在这则材料中,学生自己感受到了氯气的物理性质。然后老师过渡:接下来让我们用化学家的手段来研究氯气的化学性质。
情境设计一:设计如下实验进行探究:1.展示两瓶干燥的氯气(用小塑料瓶收集,效果好,污染小),向其中一瓶中加入水振荡,塑料瓶瘪了一点,生成了淡黄绿色的溶液;2.将一张干燥的红纸放入干燥的氯气中,观察现象;3.将一张湿润的红纸、一朵鲜艳的花分别放入干燥的氯气中,与2对比现象;4.分别用玻璃棒展区新制氯水和稀盐酸,滴在PH试纸上,对比观察现象。5.向装有新制氯水的试管中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溶液,对比现象。通过这些实验的演示,再组织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讨论氯气与水反应的原理。
情境设计二:既然氯气能溶于水,那材料中的消防员为何不向空气中喷洒水,而是喷洒石灰水呢?自然引出氯气的第二个化学性质——与碱反应。往另一个装满氯气的小塑料瓶中加少量碱液振荡,瓶子“啪”的一声,立刻瘪了,通过两个塑料瓶的对比,得出结论。
情景设计三:液态氯气用什么运输?隐含着氯气怎样的化学信息?設计实验探究:1.用坩埚钳夹住已绕成螺旋状的细铁丝,把细铁丝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2.将上述细铁丝用酒精灯灼烧至红热,再把细铁丝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3.用坩埚钳夹住已绕成螺旋状的细铜丝,灼烧至红热后把铜丝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效果对比:A班老师讲的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听的无精打采,才上午第二节课,后排有几位学生的头就像小鸡吃米一样,点了好几次。下课铃一响,老师还未走出教室,全班同学集体趴下——进入梦乡。B班的师生就像在演电视剧一样,时而高潮迭起,时而风平浪静,以至于下课铃响了,许多同学还在感慨:化学课为什么总是这么短?A班的同学走过,都趴在B班的窗栏上,不知是想看一看B班化学老师正在整理的化学仪器,还是想闻一闻B班教室里残留的一点点氯气的味道?同样的一节课,同样的时间,表面上看,A班的学生比B班的学生多做了几个题目,他们多捕了几条“鱼”,但是我相信:B班的同学在情感、知识、能力等方面绝对胜过了A班,因为他们学会了如何捕“鱼”!
目前我国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因而许多学生认为“既然已经知道是什么现象和结论了,为何还要做实验?”;而许多化学老师也发出了“做实验就是浪费课堂宝贵时间”的感慨。因此要把学生从现在的教育现状中摆脱出来,真正地让学生享受实验的乐趣和接触真正的科学,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动手能力,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进一步提高化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要巧设探究实验情景。
一、 以生为本,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亲自设计实验方案、亲自进行实验、亲身近距离地观察实验现象,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喜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探究化学现象产生的原因,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有利于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认识兴趣。因此,成功的实验教学方法往往是以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切入口,千方百计帮助学生树立探究的兴趣,进而使学生信心十足地进行探究活动。
二、创设氛围,激励学生主动探究
教师要注意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在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实验方案。即使学生提出的不全面、不完善甚至错误的实验方案,也要找出其中存在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学生在提出实验方案过程中的主动参与精神和创新意识。另外,教师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研究欲和探究性行为,引导学生从化学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方案进行探究活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允许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受挫折的磨炼,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使其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三、 精心组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精心组织,巧妙设计实验原理或实验现象或实验方案或实验改进的探究情景,逐步引导,使学生真正形成对实验问题的探究能力,进而有效地去解决值得探索的化学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巧妙设计探究实验情景,不仅是实验操作方式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从鼓励参与、强调过程、突出开放的教学情境中,促使学生积极融入,主动研究,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学会“捕鱼”的技能,从而实现化学课堂的高效性,实现从“苦学”到“乐学”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