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画面的剪辑要做到和谐统一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gui19810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画面是电视造型语言的基本因素,它是电视节目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前期记者现场采访所拍摄的成果体现。电视画面既是一种艺术产品,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作品。记者在熟练掌握摄像机性能的基础上,根据工作环境和现场情景的变化,有选择地拍摄自己所要采访内容的新闻主题和节目要求,择善而从,择优而“摄”。要尽量少拍废镜头和垃圾画面,每个画面都应为主题服务,通过文字内容的补充,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剪辑出的新闻节目,才能做到图像和声音的和谐统一,才能抓住观众的眼睛,达到新闻的宣传功效。
  笔者根据日常的工作积累,认为以下三种剪辑方法基本可以达到声画对位:
  有些新闻时效性强,记者要赶时间发新闻,就要事先准备好一个提纲,一边剪辑一边写稿(也可两人分工合作)。一般情况下是在拍摄新闻时记者已做到心中有数,对要拍摄的画面进行了构思,对文字写作也进行了考虑,成竹在胸,所以边编边写,做起来得心应手。
  对于那些有预知性的新闻或已策划好了的重大新闻报道,可先把稿件写好,然后再根据文字内容去剪辑画面。因为记者一般已事先了解到了基本情况,也已掌握了必要的材料,可先将稿子写出来,但是在写作时,脑子里必须设想画面构成(这是目前多数记者所采用的方法)。
  先把画面剪辑完毕,再根据画面写稿。此法亦可达到声画对位,且容易做到画面、文字相互协调。
  但是无论用哪种方法剪辑画面都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个画面不能多次重复使用:重复使用画面容易给观众的视觉打上死结,给人一种信息量不大的感觉。
  文字不能与画面发生对抗:要照顾到观众边看画面边听解说的习惯,因为在收看新闻时总是以看画面为主,文字内容主要起到解释画面的作用,有的画面观众一看就知道新闻要说明的是什么,不需要过多的文字内容,所以文字内容不能喧宾夺主。
  不能让观众去猜画面:对那些模棱两可的内容,要及时给予解释。尤其是一些学术方面的问题,一定要用浅显易懂的解说予以说明,不要让观众给新闻打问号。
  不要做“哑巴新闻”:现场音尽量保留。有一场大型晚会的报道,记者剪辑时将现场音消掉了,只看见歌者张嘴听不见歌声,给人一种耳朵失聪的错觉;还有的新闻一开始就这样说:记者还没走到工地,就听到了机器的轰鸣声,可是观众却没有听到,因为记者在剪辑画面时把背景音给消掉了,这怎么能让观众信服呢?但也不能随心所欲她使用现场音,拍回的声音有多大用多大,剪辑时在音量上不加以调整,以至于在后期串联整个节目时给后期编辑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巧妙运用同期声:尤其有争议的采访更应谨慎。曾经有一位记者去郑州市南阳路采访一条无人管理的小街道,两边的居民有的说这条路归南阳路办事处管理,有的说归大石桥办事处管理,由于两家相互推诿,以至于长期以来街道两旁污水横流,连公厕里的粪便都跑到路面上来招惹蚊蝇。采访结束后,在剪辑画面时发现原始录像带划伤了好多,一些采访无法使用,一时偷懒没有去补充采访,就按照采访时的记录,用解说词来说明个中情况,将两个办事处各打了五十大板。没想到第二天两个办事处都派人找到这位记者进行质问。后来为了这个问题,这位记者又跑到金水区委、创建办、规划局、大石桥办事处和南阳路办事处等部门分别进行了采访,才算把问题真正搞清楚,费时、费力、搭精神不说,还错过了好几个不错的选题。所以笔者得出一个结论:有争议的问题尽量让双方都发表自己的意见,作者不加任何评价,观众是最好的法官,谁是谁非,他们看了新闻之后会一清二楚。
  编辑时一定要杜绝夹帧:这就要求记者在剪辑每一个画面时都要多回放几次,不要为赶时间而剪出一些瑕疵。
  以上工作做完之后,前期记者就可将半成品提交给后期编辑了。
  后期编辑工作是一项“为他人作嫁衣”的工作,它体现的是集体劳动的成果。编辑责任重大,还经常要面对个中分歧和矛盾,容易得罪人。在电视艺术日臻完善、电视新闻报道趋于成熟的今天,节目状态和报道技艺实际上已成为衡量电视新闻节目优劣的重要标志(引自原默1992年所著《电视新闻通论》第100页)。在一定程度上也要求编辑更应技高一筹,除了应具备的思想理论知识和新闻理论基础知识外,还应了解和掌握声音、图像的特点和性能等。
  编辑每天除了要做大量的文字工作和对记者的稿件进行改动、写串联词以外,还要对各个记者所剪辑的画面做一些必要的调整,以适应每档新闻节目的需要。如在《新闻联播》中时政新闻占主要地位,所以对剪辑的领导画面的要求也就高一些,那些过于黑暗、偏色的画面一概换掉不要,宁缺毋滥。有时领导下基层,要多用那些领导和群众在一起的画面,有些记者习惯于单拍领导个人的画面,在会议新闻中这样拍摄效果会很好,但在基层,如何体现领导真正深入到了群众中间,就要用一些领导和群众在一起的画面,那些对新闻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同期声,尤其是领导和群众促膝交谈的同期声一定要保留,这会给整个节目增色不少。由于文字稿已经改动,画面也要做一些相应的调整,不能原样照搬,在兼顾推、拉、摇、移的基础上,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有波有澜,使观众没有视觉上的疲劳。
  另外,在整个节目的编排上,编辑电要下一番苦工夫:要先重后轻,把重大的、百姓普遍关心的、能极大地引起人们关注的新闻放在前面,然后,再根据节目的特点安排相对次要的新闻,做到有张有弛,疏密结合,突出重点,照顾全面,组织协调统一的最佳播出阵容,紧紧抓住观众的眼球,使他们不感到单调和疲劳,最终达到提高节目收视率的目的。
  现如今是新闻大竞争、媒体大竞争的时代,一家电视台不仅需要有勇于创新的领导层,还要有一批甘于奉献、注重成效、有精品意识的记者和编辑的精诚合作,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新闻媒体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