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碳中和的背景下,ESG投资正在不断升温。
“ESG投资的音量越来越大,越来越出圈了。”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近日公开表示,“相关的论坛越来越多,甚至已成为大型论坛的‘标配’。从讨论的深度来看,已经从两三年前还要给大家普及什么是E,什么是S,什么是G,到ESG到底能不能带来超额收益、ESG具体标准的制定等话题。”
站在碳中和的风口,各家基金公司也在积极布局各类ESG产品。从深入研究,到融入投资策略、构建组合,再到产品落地、风险管理等,资管机构正在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市场的ESG之道。
“公募基金的ESG整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没有可以参考的模板,最近几年的状态像创业一样。”嘉实基金ESG研究主管韩晓燕对《财经》记者表示。
针对机构关注的信息披露、数据评估等问题,监管也在不断释放积极信号。中国证监会中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马险峰日前在出席公开论坛时表示,中国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呈增长态势,2020年约有27%的上市公司发布了ESG报告,沪深300企业中已经有259家发布了独立的ESG报告。未来,证监会将根据中国国情和市场发展阶段,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制度,丰富具体披露指标,以促进ESG投资规范健康发展。
而在一级市场,高瓴、红杉等众多创投机构均已提前布局。“实现碳中和可以带来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低碳领域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和创业机会,带来经济竞争力提升、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多重效益。”高瓴资本创始人兼CEO张磊在2020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
ESG投资,原本小众的话题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究其原因,李一梅认为,ESG投资在今年的热度上升了几个台阶,短期的、政策层面的红利是大家都看得到的,比如双碳目标的设立,把碳达峰、碳中和确立为国家的长期战略目标,各部门、各地方都在制定时间表、路线图。但更底层、更长远的逻辑,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变化:绿色发展、能源革命,企业应该为整个社会,而不单单只是股东创造价值,这些理念是大勢所趋。“如果不主动拥抱,可能面临被时代巨轮碾压的风险。”
近期发生在海外的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董事会成员被更换事件,可以用来阐释ESG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可能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
今年5月,一家持有埃克森美孚0.02%股份的基金公司“引擎1号”,认为埃克森美孚董事会拒绝接受化石燃料需求在可预见未来会下降的观点,没有采取应对步骤,可能导致长期业务风险,董事会缺乏在能源行业转型方面有经验的董事。但埃克森美孚认为,石油和天然气需求还将持续增长,特别是在新兴市场,潜在回报率远远超过可再生能源项目。
意想不到的是,贝莱德、先锋和道富三家资管巨头选择联手支持“引擎1号”。贝莱德表示,埃克森美孚必须采取更多行动来调整长期策略,以管控威胁股东利益的气候风险。如果不转型,如今的石油巨头也将面临生存还是灭亡的问题。
毫无疑问,碳中和已经是一个没有国界的话题。在A股,近期一位公募基金经理在路演中表示:“新能源大涨的原因就是碳中和,而且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政策、基本面、业绩都在超预期。”
为了达成碳中和这一全球共同的长期目标,MSCI倡导全球资本市场参与者积极参与,以市场的力量倒逼这场改革。MSCI ESG研究部门亚太团队主管王晓书表示,资产管理人手中的资本拥有很大的话语权。如果资产管理人利用其投票权,与企业直接沟通,敦促其制定净零目标,再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支持资产所有者为清洁能源企业提供资金。银行和券商可以通过资金、价格、法律条款等方式向低碳型、低碳转型成功的、清洁能源型企业支持。
7月15日,马险峰在论坛上公开表示,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重大挑战,需要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加大绿色投资,资本市场推动绿色投资主要是ESG系统,就是在投资机构投资企业的过程当中,要关注企业的环境因素,要关注其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情况,也就是ESG的综合评判,来为投资者提高回报、规避风险。
随着热度提升,越来越多的基金产品打上了碳中和、ESG的标签。近期,西部利得基金申请的西部利得碳中和混合获批,成为市场上第一只名称中带有“碳中和”字样的公募产品。
ESG相关基金则在近两年不断增加。根据中信证券的统计,目前ESG投资主题基金共有26只,规模281.8亿元,ESG概念主题基金有61只,规模为2251.3亿元,其中42只为2020年后新发产品。
“2020年可以看作一个分水岭,之前的泛ESG类产品大多是行业基金,包括很多低碳、环保等行业基金,在2020年之后更多是主题基金,ESG的整体理念比较凸显。”一位公募基金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相对于普通大众,手握长期资金的机构投资者对于ESG的理解更深,无论对研究框架、数据分析还是引入ESG投资框架的产品需求都非常强烈。”
从理念到策略再到产品落地,这其中需要巨大的投入。2019年11月,博时基金依据社投盟的估值模型,发布了由中证指数有限公司编制的中证可持续发展100指数,在传统ESG(环境、社会、治理)的基础上,加入投资过程中更关注的经济效益评估维度,并将ESG指标结合中国企业和市场情况进行了专业化设计,评选出100家在经济、社会、环境、治理方面综合价值较高的上市公司。2019年12月16日,博时中证可持续发展100ETF正式发行。 博时基金介绍,首先,从来源方面对公司投研重点推荐的股票进行覆盖;其次,在评分方面,不仅利用外部第三方数据,而且加入了基本面研究员的主动评价,充分整合了公司内部的投研优势;最后,公司会将ESG评分结果给到投资经理参考,投资经理可以在进行股票筛选的时候加入ESG评分维度。
此外,博时基金在投后环节也将ESG融入积极所有权行动,在符合受托责任及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积极与被投资公司进行互动沟通,并积极行使投票权。不会寻求对公司具体运营的干预,而是重点关注公司战略、商业模式、业务可持续性及其他会对资产组合的风险收益比产生重大影响,促进改善与ESG相关的问题。
博时基金副总经理王德英表示:“我们深刻理解中国市场和海外的不同点,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结构及风险管理机制等;我们的ESG研究和评价将综合中国国情,参考国际ESG标准,进行更多本土化考虑,并且可以更好地应用到实际投资中去。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我们会不断测试和优化自身的ESG投资体系;另一方面我们也会持续和机构客户、监管部门、评级机构及同行进行交流,推动ESG投资在中国市场真正的实践。”
华夏基金在ESG领域已经耕耘超过四年。公司在2017年加入UN PRI,同年设立了ESG投研团队,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特点,开发出一套适用于本土市场的可持续研究框架。在内部组织架构上,华夏基金设立了ESG专业委员会,目前已经将ESG投资理念融入主动权益投资国际账户管理的各个环节,从投资策略制定,到基本面行业研究,再到组合构建、日常风险管理都加入了ESG考量。
不同于市场中普遍的负面清单筛选和量化指标排序,李一梅特别提到,华夏基金会积极与上市公司沟通和协作,助力提高其业务发展的可持续性,探索和鼓励ESG信息披露。2018年以来,共与20家上市公司就ESG问题有过深入接触,其中包括多家能源领域大型央企。“作为一家本土资管公司,在与本土公司沟通方面更有优势。”
对于低碳、ESG公募产品的发行是否有漂绿风险,王晓书认为,相信监管机构对于产品的名字和背后的计算逻辑有自己的衡量,从欧洲市场可以看到,欧盟在去年底推出了SFDR(可持续财务披露条例),对于ESG产品的披露做出明确要求,目前仍在咨询阶段。“全球范围内,监管对于资管机构的要求在缓慢地推进,中国还没有发展到担心‘漂绿’或者严格控制的进程。”
“国内尚处在市场发展初期,監管即使做出规范也可能是定性而非定量。”上述公募人士指出,“为避免‘洗绿’发生,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或者由专业渠道方进行测算。”
而资管机构们最关心和期待的,仍然是监管能够明确相关规则,填补目前ESG投资上的信息披露、数据评估等空白。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积极信号,在证监会发布的最新一版上市公司半年报、年报披露指引中,加入了ESG披露要求。”王晓书表示,“在上市公司层面的数据和披露的基础夯实之后,再上升到另外一个层面去提出对于金融机构和基金产品的管理要求,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
随着新能源行业的上涨,有观点认为,带有碳中和、ESG标签的产品获得了不错的超额收益。对此,李一梅提醒:“因为双碳目标、电动车、能源革命大热等原因,市场对E的重视已经很高。而且客观来看,过往一年ESG基金收益率大幅跑赢宽基,与新能源概念股在这期间的大涨有很大关系。一家公司的业绩能否可持续,与它S、G的表现有很大关系。也希望大家提高对S、G的研究,推出更多相关产品。在重视E的同时,也要重视S和G。”
一级市场的碳中和热度同样在提升,投资于新能源领域的PE、VC则早已在“天亮前”提前下注。
3月底,头部PE红杉中国与远景科技集团共同成立了碳中和技术基金,规模100亿元,投资和培育全球碳中和领域的领先科技企业,构建零碳新工业体系。
2008年红杉中国开始投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细分领域,之后又在产业的上下游和生态链进行了系统布局。
富欣回归了投资蔚来汽车案例,她表示,红杉投资蔚来之前,关注电动汽车行业已经有一段时间。“我们坚信电动汽车是一个方向,尽管当时产业链还没有特别成熟,但是苗头已经非常清晰。一是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偏向性强;二是从技术和发展方向上,电动汽车有可能跨越传统燃油汽车,中国存在弯道超车的机会;三是产业链逐渐走向成熟,成本会逐渐降下来。”
绿动资本董事长兼CEO白波同样表示,五年前创建绿动资本和中美绿色基金的时候,很多人还没有了解什么是ESG投资、什么是影响力投资,但现在已经变成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
白波表示,要将ESG投资做好,将影响力投资做好,必定要将其映射进DNA中,这也意味着从募资开始,就需要和LP、投资人达成共识。在做投资的时候,需要从上至下地选择赛道,以实现影响力投资;且在做具体投资时,不仅需要投资方面、财务方面、法律方面的尽调,也需要去做被投企业的环境和影响力的尽调。而在做投资决策时,在进行投委会报告时,除了非常关键的投资回报的风险回报分析,还要有环境回报的风险回报分析,这两个回报的分析都与我们对被投企业的未来运营状况分析相匹配。最后,在投后还需去监控、督促,并整合为面向投资人的报告。
红杉中国在4月22日世界第52个地球日发布了零碳报告,其中指出碳中和背景下可商业化落地的十大技术方向。同时测算,2021年-2060年中国绿色投资年均缺口约3.84万亿元,其中2021年-2030年绿色投资平均缺口达2.7万亿元,2030年-2060年绿色投资平均缺口达4.1万亿元。如何弥补150万亿元的资金缺口?
社会资本对碳中和参与度还不是特别高。由于缺乏合适的碳排放衡量和补贴标准,碳排放制度和体系不完备,社会资本难以弥补资金缺口,投资热情尚未被完全激发出来。
各路资本正在向碳中和汇聚。7月15日,由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携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信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的宝武碳中和股权投资基金在沪签约设立,总规模500亿元,首期100亿元。
中金资本作为中金公司全资私募投资基金管理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私募基金管理平台之一,其自成立以来,在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等领域直投层面积极开展投资布局。
中金资本认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离不开财政的资金支持,建议可以参考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等国家级大基金的做法,根据碳中和目标设立专项大基金。在基金架构上,可以借助母基金的撬动和放大作用;在基金投向上,可以划定重点支持的减碳领域,由此加强对碳中和领域的直接融资支持,鼓励国产化和技术创新。
“ESG投资的音量越来越大,越来越出圈了。”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近日公开表示,“相关的论坛越来越多,甚至已成为大型论坛的‘标配’。从讨论的深度来看,已经从两三年前还要给大家普及什么是E,什么是S,什么是G,到ESG到底能不能带来超额收益、ESG具体标准的制定等话题。”
站在碳中和的风口,各家基金公司也在积极布局各类ESG产品。从深入研究,到融入投资策略、构建组合,再到产品落地、风险管理等,资管机构正在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市场的ESG之道。
“公募基金的ESG整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没有可以参考的模板,最近几年的状态像创业一样。”嘉实基金ESG研究主管韩晓燕对《财经》记者表示。
针对机构关注的信息披露、数据评估等问题,监管也在不断释放积极信号。中国证监会中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马险峰日前在出席公开论坛时表示,中国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呈增长态势,2020年约有27%的上市公司发布了ESG报告,沪深300企业中已经有259家发布了独立的ESG报告。未来,证监会将根据中国国情和市场发展阶段,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制度,丰富具体披露指标,以促进ESG投资规范健康发展。
而在一级市场,高瓴、红杉等众多创投机构均已提前布局。“实现碳中和可以带来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低碳领域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和创业机会,带来经济竞争力提升、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等多重效益。”高瓴资本创始人兼CEO张磊在2020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
碳中和热与ESG升温
ESG投资,原本小众的话题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究其原因,李一梅认为,ESG投资在今年的热度上升了几个台阶,短期的、政策层面的红利是大家都看得到的,比如双碳目标的设立,把碳达峰、碳中和确立为国家的长期战略目标,各部门、各地方都在制定时间表、路线图。但更底层、更长远的逻辑,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变化:绿色发展、能源革命,企业应该为整个社会,而不单单只是股东创造价值,这些理念是大勢所趋。“如果不主动拥抱,可能面临被时代巨轮碾压的风险。”
近期发生在海外的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董事会成员被更换事件,可以用来阐释ESG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可能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
今年5月,一家持有埃克森美孚0.02%股份的基金公司“引擎1号”,认为埃克森美孚董事会拒绝接受化石燃料需求在可预见未来会下降的观点,没有采取应对步骤,可能导致长期业务风险,董事会缺乏在能源行业转型方面有经验的董事。但埃克森美孚认为,石油和天然气需求还将持续增长,特别是在新兴市场,潜在回报率远远超过可再生能源项目。
意想不到的是,贝莱德、先锋和道富三家资管巨头选择联手支持“引擎1号”。贝莱德表示,埃克森美孚必须采取更多行动来调整长期策略,以管控威胁股东利益的气候风险。如果不转型,如今的石油巨头也将面临生存还是灭亡的问题。
毫无疑问,碳中和已经是一个没有国界的话题。在A股,近期一位公募基金经理在路演中表示:“新能源大涨的原因就是碳中和,而且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政策、基本面、业绩都在超预期。”
为了达成碳中和这一全球共同的长期目标,MSCI倡导全球资本市场参与者积极参与,以市场的力量倒逼这场改革。MSCI ESG研究部门亚太团队主管王晓书表示,资产管理人手中的资本拥有很大的话语权。如果资产管理人利用其投票权,与企业直接沟通,敦促其制定净零目标,再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支持资产所有者为清洁能源企业提供资金。银行和券商可以通过资金、价格、法律条款等方式向低碳型、低碳转型成功的、清洁能源型企业支持。
7月15日,马险峰在论坛上公开表示,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重大挑战,需要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加大绿色投资,资本市场推动绿色投资主要是ESG系统,就是在投资机构投资企业的过程当中,要关注企业的环境因素,要关注其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情况,也就是ESG的综合评判,来为投资者提高回报、规避风险。
公募基金加速布局
随着热度提升,越来越多的基金产品打上了碳中和、ESG的标签。近期,西部利得基金申请的西部利得碳中和混合获批,成为市场上第一只名称中带有“碳中和”字样的公募产品。
ESG相关基金则在近两年不断增加。根据中信证券的统计,目前ESG投资主题基金共有26只,规模281.8亿元,ESG概念主题基金有61只,规模为2251.3亿元,其中42只为2020年后新发产品。
“2020年可以看作一个分水岭,之前的泛ESG类产品大多是行业基金,包括很多低碳、环保等行业基金,在2020年之后更多是主题基金,ESG的整体理念比较凸显。”一位公募基金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相对于普通大众,手握长期资金的机构投资者对于ESG的理解更深,无论对研究框架、数据分析还是引入ESG投资框架的产品需求都非常强烈。”
从理念到策略再到产品落地,这其中需要巨大的投入。2019年11月,博时基金依据社投盟的估值模型,发布了由中证指数有限公司编制的中证可持续发展100指数,在传统ESG(环境、社会、治理)的基础上,加入投资过程中更关注的经济效益评估维度,并将ESG指标结合中国企业和市场情况进行了专业化设计,评选出100家在经济、社会、环境、治理方面综合价值较高的上市公司。2019年12月16日,博时中证可持续发展100ETF正式发行。 博时基金介绍,首先,从来源方面对公司投研重点推荐的股票进行覆盖;其次,在评分方面,不仅利用外部第三方数据,而且加入了基本面研究员的主动评价,充分整合了公司内部的投研优势;最后,公司会将ESG评分结果给到投资经理参考,投资经理可以在进行股票筛选的时候加入ESG评分维度。
此外,博时基金在投后环节也将ESG融入积极所有权行动,在符合受托责任及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积极与被投资公司进行互动沟通,并积极行使投票权。不会寻求对公司具体运营的干预,而是重点关注公司战略、商业模式、业务可持续性及其他会对资产组合的风险收益比产生重大影响,促进改善与ESG相关的问题。
博时基金副总经理王德英表示:“我们深刻理解中国市场和海外的不同点,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结构及风险管理机制等;我们的ESG研究和评价将综合中国国情,参考国际ESG标准,进行更多本土化考虑,并且可以更好地应用到实际投资中去。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我们会不断测试和优化自身的ESG投资体系;另一方面我们也会持续和机构客户、监管部门、评级机构及同行进行交流,推动ESG投资在中国市场真正的实践。”
华夏基金在ESG领域已经耕耘超过四年。公司在2017年加入UN PRI,同年设立了ESG投研团队,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特点,开发出一套适用于本土市场的可持续研究框架。在内部组织架构上,华夏基金设立了ESG专业委员会,目前已经将ESG投资理念融入主动权益投资国际账户管理的各个环节,从投资策略制定,到基本面行业研究,再到组合构建、日常风险管理都加入了ESG考量。
不同于市场中普遍的负面清单筛选和量化指标排序,李一梅特别提到,华夏基金会积极与上市公司沟通和协作,助力提高其业务发展的可持续性,探索和鼓励ESG信息披露。2018年以来,共与20家上市公司就ESG问题有过深入接触,其中包括多家能源领域大型央企。“作为一家本土资管公司,在与本土公司沟通方面更有优势。”
对于低碳、ESG公募产品的发行是否有漂绿风险,王晓书认为,相信监管机构对于产品的名字和背后的计算逻辑有自己的衡量,从欧洲市场可以看到,欧盟在去年底推出了SFDR(可持续财务披露条例),对于ESG产品的披露做出明确要求,目前仍在咨询阶段。“全球范围内,监管对于资管机构的要求在缓慢地推进,中国还没有发展到担心‘漂绿’或者严格控制的进程。”
“国内尚处在市场发展初期,監管即使做出规范也可能是定性而非定量。”上述公募人士指出,“为避免‘洗绿’发生,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或者由专业渠道方进行测算。”
而资管机构们最关心和期待的,仍然是监管能够明确相关规则,填补目前ESG投资上的信息披露、数据评估等空白。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积极信号,在证监会发布的最新一版上市公司半年报、年报披露指引中,加入了ESG披露要求。”王晓书表示,“在上市公司层面的数据和披露的基础夯实之后,再上升到另外一个层面去提出对于金融机构和基金产品的管理要求,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
随着新能源行业的上涨,有观点认为,带有碳中和、ESG标签的产品获得了不错的超额收益。对此,李一梅提醒:“因为双碳目标、电动车、能源革命大热等原因,市场对E的重视已经很高。而且客观来看,过往一年ESG基金收益率大幅跑赢宽基,与新能源概念股在这期间的大涨有很大关系。一家公司的业绩能否可持续,与它S、G的表现有很大关系。也希望大家提高对S、G的研究,推出更多相关产品。在重视E的同时,也要重视S和G。”
PE、VC天亮前出发
一级市场的碳中和热度同样在提升,投资于新能源领域的PE、VC则早已在“天亮前”提前下注。
3月底,头部PE红杉中国与远景科技集团共同成立了碳中和技术基金,规模100亿元,投资和培育全球碳中和领域的领先科技企业,构建零碳新工业体系。
2008年红杉中国开始投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细分领域,之后又在产业的上下游和生态链进行了系统布局。
富欣回归了投资蔚来汽车案例,她表示,红杉投资蔚来之前,关注电动汽车行业已经有一段时间。“我们坚信电动汽车是一个方向,尽管当时产业链还没有特别成熟,但是苗头已经非常清晰。一是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偏向性强;二是从技术和发展方向上,电动汽车有可能跨越传统燃油汽车,中国存在弯道超车的机会;三是产业链逐渐走向成熟,成本会逐渐降下来。”
绿动资本董事长兼CEO白波同样表示,五年前创建绿动资本和中美绿色基金的时候,很多人还没有了解什么是ESG投资、什么是影响力投资,但现在已经变成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
白波表示,要将ESG投资做好,将影响力投资做好,必定要将其映射进DNA中,这也意味着从募资开始,就需要和LP、投资人达成共识。在做投资的时候,需要从上至下地选择赛道,以实现影响力投资;且在做具体投资时,不仅需要投资方面、财务方面、法律方面的尽调,也需要去做被投企业的环境和影响力的尽调。而在做投资决策时,在进行投委会报告时,除了非常关键的投资回报的风险回报分析,还要有环境回报的风险回报分析,这两个回报的分析都与我们对被投企业的未来运营状况分析相匹配。最后,在投后还需去监控、督促,并整合为面向投资人的报告。
红杉中国在4月22日世界第52个地球日发布了零碳报告,其中指出碳中和背景下可商业化落地的十大技术方向。同时测算,2021年-2060年中国绿色投资年均缺口约3.84万亿元,其中2021年-2030年绿色投资平均缺口达2.7万亿元,2030年-2060年绿色投资平均缺口达4.1万亿元。如何弥补150万亿元的资金缺口?
社会资本对碳中和参与度还不是特别高。由于缺乏合适的碳排放衡量和补贴标准,碳排放制度和体系不完备,社会资本难以弥补资金缺口,投资热情尚未被完全激发出来。
各路资本正在向碳中和汇聚。7月15日,由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携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信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的宝武碳中和股权投资基金在沪签约设立,总规模500亿元,首期100亿元。
中金资本作为中金公司全资私募投资基金管理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私募基金管理平台之一,其自成立以来,在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等领域直投层面积极开展投资布局。
中金资本认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离不开财政的资金支持,建议可以参考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等国家级大基金的做法,根据碳中和目标设立专项大基金。在基金架构上,可以借助母基金的撬动和放大作用;在基金投向上,可以划定重点支持的减碳领域,由此加强对碳中和领域的直接融资支持,鼓励国产化和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