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是与人、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与人的具体的生命活动紧紧相连的。教学中,既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更要偏重于人文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真正功效--培养和发展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教学;学生;语文;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086-01
早在半个世纪之前,中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作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的论断,主张给予孩子以广阔的空间,充分而自由地活动,在“劳力上劳心”,使他们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这就要求我们把教与学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呢?
一 要改革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改实行了十多年,但许多老师还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即教师的讲解为主的。学生在课堂上仍处于从属的地位,被动去接受老师的教诲。其教学内容还是仅限于“书本”知识,是封闭的、呆板的。因此,要提高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必须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开放式的语文课堂教学。
在日常教学中,我充分的开发了语文教学的各种资源,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尝试建立开放的教学模式。
(1)课前开放。重在让学生课前自己去探索知识。学生在课前可以搜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内容,也可以是与课文内容无关但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可以是挂图、古诗文、同学之间的作文以及时事政治等。在讲课前的几分钟给以汇报。一次为了搞好广告语的设计,课前老师让学生多留心街上、商场、电视媒体中的一些广告,并让他们根据兰州市、城关区、本学校的特色设计出琅琅上口的广告词。第二天,还真有成效。像“兰州牛肉面:面精汤清味道好,吃了一口忘不了。”“兰州百合:色洁如玉味绵绵,滋补身体它最好”“家乡兰州:地广人多,资源辽阔,是你投资的好地方。”……这样,既充分利用了资源,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课中开放。主要是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及学生的个体体验的权利。提倡微笑、阳光、民主教学,像阳光一样,让温暖照到每个孩子的身上,特别是要把人文素养的缕缕阳光照到学困生、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身上,使他们树立充分的信心,重找做人的尊严使他们积极向上,乐观进取,拼搏自信。
(3)课后开放。在新课将要结束或下课之后布置开放性的作业。既是课前开放的铺垫,又是课中开放的延续。例如:三月份的一天,上午天气异常闷热,穿了2件毛线衣的同学们纷纷埋怨天气的不正常。下午第二节课后天空突然乌云密布,黑沉沉的,一会儿又昏黄一片。过了一会儿,沙尘暴铺天盖地而来,持续了半小时。在布置家庭作业时,不少同学纷纷要求写当天下午的沙尘暴。由于班里平时布置家庭作业也常由学生自己来确定,从同学们的表现来看,他们对沙尘暴已经进行了细心观察,都比较感兴趣,于是将这一内容定为当天作业。果真,第二天一早,同学们充满真情实感的练笔全都交上来了。有同学说:“下沙尘暴前,那天色很吓人,天地间浑黄一体,就像世界末日到了,地球要爆炸了。”“沙尘暴大得不得了,天地间像挂了巨大的黄色窗帘;塑料袋在空中飞扬,像在跳舞。”“下课时几个男生硬要打开窗户,说要和沙尘暴亲密接触。女生有的在怪叫,有的用手帕捂住口鼻”……从一种角度去思考:充分利用课后的资源,为我们所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时,教学中的意外事情就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二 通过语文课堂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语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内容可以选择诗经、论语、唐诗、宋词、元曲及古代散文,及《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经典篇目,进行语言的积累,逐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可以开展语文兴趣小组活动,创造一种深厚的班级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还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设人文科学讲座,让学生能有机会深切感受祖国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所指教的班级在三年级时就已经开始了古诗的诵读。我要求学生一周背诵一至三首古诗,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选择背诵一首或多首,教师指定一定的主题,比如同一诗人、或同一季节、或同一类别。一年的时间,差不多有一百二十几首诗就能背得滚瓜烂熟了。接下来,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古诗大比拼》的活动。在活动中采用抢答、智力陷阱、漫游古诗园等形式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活动中学生热情高涨,效果不错。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
三 通过班级文化环境的建设来提高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学校要让人的心情激荡,走进学校,应当让人能够感受到一种诗意、神圣和无穷的魅力。”这句话告诉我们,学校环境建设的方方面面都是语文教学的资源,语文教育无处不在。创建人文校园,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也可以作为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途径。
于是,我在教室的显眼位置开辟语文园地,有名言警句、千古诗文等。在一个学期中非常注重给学生抄格言、警句。还组织全班学生每天早读前轮流给同学抄格言在黑板的显眼处。把学习目的、立志和勤奋联系起来,以此来激励学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格言有的是千古传诵的,曾激励过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有的是学术界公认的志理名言,曾成为千千万万做学问的人的座右铭。使他们潜移默化地滋润着学生的精神世界。
我还让学生从网上查找出校园及教室里每种树、每盆花的科目和属类都,再打印好塑封后挂在显眼的一角。让学生觉得学校处处有练笔的素材。这样在日常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我还在教室内布置图书角,让学生在书香气的环境里自由读书交流,感受人间真情。还组织学生分组每月出手抄报。根据我班的实际,开辟了“花儿朵朵”、“雏鹰展翅”等版块,里面有同学们的书法作品、优秀作文、自编小诗……就像学生生活的万花筒,同学们积极性很高,语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教学;学生;语文;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086-01
早在半个世纪之前,中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作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的论断,主张给予孩子以广阔的空间,充分而自由地活动,在“劳力上劳心”,使他们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这就要求我们把教与学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呢?
一 要改革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改实行了十多年,但许多老师还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即教师的讲解为主的。学生在课堂上仍处于从属的地位,被动去接受老师的教诲。其教学内容还是仅限于“书本”知识,是封闭的、呆板的。因此,要提高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必须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开放式的语文课堂教学。
在日常教学中,我充分的开发了语文教学的各种资源,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尝试建立开放的教学模式。
(1)课前开放。重在让学生课前自己去探索知识。学生在课前可以搜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内容,也可以是与课文内容无关但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可以是挂图、古诗文、同学之间的作文以及时事政治等。在讲课前的几分钟给以汇报。一次为了搞好广告语的设计,课前老师让学生多留心街上、商场、电视媒体中的一些广告,并让他们根据兰州市、城关区、本学校的特色设计出琅琅上口的广告词。第二天,还真有成效。像“兰州牛肉面:面精汤清味道好,吃了一口忘不了。”“兰州百合:色洁如玉味绵绵,滋补身体它最好”“家乡兰州:地广人多,资源辽阔,是你投资的好地方。”……这样,既充分利用了资源,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课中开放。主要是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及学生的个体体验的权利。提倡微笑、阳光、民主教学,像阳光一样,让温暖照到每个孩子的身上,特别是要把人文素养的缕缕阳光照到学困生、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身上,使他们树立充分的信心,重找做人的尊严使他们积极向上,乐观进取,拼搏自信。
(3)课后开放。在新课将要结束或下课之后布置开放性的作业。既是课前开放的铺垫,又是课中开放的延续。例如:三月份的一天,上午天气异常闷热,穿了2件毛线衣的同学们纷纷埋怨天气的不正常。下午第二节课后天空突然乌云密布,黑沉沉的,一会儿又昏黄一片。过了一会儿,沙尘暴铺天盖地而来,持续了半小时。在布置家庭作业时,不少同学纷纷要求写当天下午的沙尘暴。由于班里平时布置家庭作业也常由学生自己来确定,从同学们的表现来看,他们对沙尘暴已经进行了细心观察,都比较感兴趣,于是将这一内容定为当天作业。果真,第二天一早,同学们充满真情实感的练笔全都交上来了。有同学说:“下沙尘暴前,那天色很吓人,天地间浑黄一体,就像世界末日到了,地球要爆炸了。”“沙尘暴大得不得了,天地间像挂了巨大的黄色窗帘;塑料袋在空中飞扬,像在跳舞。”“下课时几个男生硬要打开窗户,说要和沙尘暴亲密接触。女生有的在怪叫,有的用手帕捂住口鼻”……从一种角度去思考:充分利用课后的资源,为我们所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时,教学中的意外事情就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二 通过语文课堂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语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内容可以选择诗经、论语、唐诗、宋词、元曲及古代散文,及《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经典篇目,进行语言的积累,逐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可以开展语文兴趣小组活动,创造一种深厚的班级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还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设人文科学讲座,让学生能有机会深切感受祖国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所指教的班级在三年级时就已经开始了古诗的诵读。我要求学生一周背诵一至三首古诗,学生结合自身实际选择背诵一首或多首,教师指定一定的主题,比如同一诗人、或同一季节、或同一类别。一年的时间,差不多有一百二十几首诗就能背得滚瓜烂熟了。接下来,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古诗大比拼》的活动。在活动中采用抢答、智力陷阱、漫游古诗园等形式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活动中学生热情高涨,效果不错。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
三 通过班级文化环境的建设来提高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学校要让人的心情激荡,走进学校,应当让人能够感受到一种诗意、神圣和无穷的魅力。”这句话告诉我们,学校环境建设的方方面面都是语文教学的资源,语文教育无处不在。创建人文校园,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也可以作为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途径。
于是,我在教室的显眼位置开辟语文园地,有名言警句、千古诗文等。在一个学期中非常注重给学生抄格言、警句。还组织全班学生每天早读前轮流给同学抄格言在黑板的显眼处。把学习目的、立志和勤奋联系起来,以此来激励学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格言有的是千古传诵的,曾激励过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有的是学术界公认的志理名言,曾成为千千万万做学问的人的座右铭。使他们潜移默化地滋润着学生的精神世界。
我还让学生从网上查找出校园及教室里每种树、每盆花的科目和属类都,再打印好塑封后挂在显眼的一角。让学生觉得学校处处有练笔的素材。这样在日常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我还在教室内布置图书角,让学生在书香气的环境里自由读书交流,感受人间真情。还组织学生分组每月出手抄报。根据我班的实际,开辟了“花儿朵朵”、“雏鹰展翅”等版块,里面有同学们的书法作品、优秀作文、自编小诗……就像学生生活的万花筒,同学们积极性很高,语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