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救助人太少,被救助者太多,“慈善”二字是否意味着“不能承受生命之重”?或许,换一个角度去想,好多事并不是没有解决方案,尽管道路崎岖,仍有许多人在这条路上执著前行……慈善,永远都嫌做得少,要说更要做!
在中国,每15秒就有一人被诊断患有癌症,每30秒就有一人因癌症去世;至少有上百万个家庭因癌症而陷入困难……
3年前,当齐中祥和他的团队把事业目标定为帮助贫困癌症患者的时候,一位专家说“你们是做好事,但好事要想做好很难。全国那么多家慈善机构,没有人碰癌症,为什么?因为它是无底洞,多少钱都填不满。”
如今,他们的第一个三年计划已如期完成,建立覆盖全国的近百家定点医院,帮助患者上万人。也许,要填满那个可-怕的“无底洞”,这仅仅是开始的一小步,但在齐中祥他们看来,走向目标的每一步,比目标本身更有意义。他们并不急躁,“公益同样需要经营,做好整体规划,而后按部就班地推进。”在这个团队里,每个人、每个月、每一季、每一年,都有目标,大家需要做的,就是努力完成它。
发起慈善一份菜单引发的理论
35岁的齐中祥长着一张好脾气的笑脸,拍照时,他对于造型、场景、Pose一概没有意见,任凭“摆布”,到了饭桌上却格外的“挑剔”;青菜、蘑菇、鱼、豆浆、米饭……保健医生也挑不出毛病的菜单,代表的不仅是他的健康观,更是他的事业理念:可持续才是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
无论什么时候,谈起“温暖中国”来,这位红十字基金会最年轻的理事总是显得很理性,像是一个学者,而不是一个挑战“无底洞”的项目发起人。但了解齐中祥的人都知道,“温暖中国”的诞生,其实是一个非常感性的过程。2006年,齐中祥的母亲被诊断为癌症——此前他的亲人中已有好几位患上癌症。那年秋天,他在央视的活动上遇到了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汤敏。交谈中汤敏偶然提到印度一家著名眼科连锁医院的案例。这家医院采用对穷人免费、平民减半、富人全额的方式运作了一个白内障项目,取得了很大成功。到2005年,他们一年给十几万眼科患者做免费治疗,自身也从只有11个床位的小诊所,发展成拥有3500个床位的医疗连锁机构。这让齐中祥怦然心动。在中国,有无数的癌症患者因为贫困而不得不放弃治疗,有无数个家庭因为癌症而陷入赤贫,为什么不能在这个领域推行这样的模式呢?建立定点医院,免费为一定数量的贫困患者治疗。齐中祥找到了当时的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秘书长王汝鹏,结果一拍即合,“我们只谈了两次,就敲定了这个事情。”
加入慈善不算小账,只算大账
2006年,“温暖中国”项目正式发起时,齐中祥开始说服自己信任的朋友加入团队,而杨勇则是第一个被他说服来“填洞”的人。杨勇这三年来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出差,在全国各地建立定点医院——而且多半是经济不发达地区。辛苦可想而知,不过杨勇却更愿意说些开心的事“有的医院特别好,像贵州省人民医院就主动要求把别的医疗资源也用于‘温暖中国’。他们的院长说得特别好,不算小账,只算大账,‘温暖中国’其实就是一个互助的平台,赞助企业得到了美誉度,医院有了先进设备,更多的患者得到了救助,也避免了直接拨款带来的不可控性,比如善款未用于治病,或是病急乱投医,真正实现了多赢,并且是可持续的。”
和杨勇一样,坐过机关、进过企业、下海当过老板的李毅也是齐中祥多年的老友。他在项目中负责筹款与宣传,同样很不容易,“很多企业有顾虑,个人的力量又很微薄。”不过,他觉得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走,尤其是汶川大地震,让更多人重新认识到了慈善和公益的意义,“过去有人问我,几个人、几家企业捐款能解决多少问题?从小账算,可能是杯水车薪,但从大账算,就还要在这个基数上乘以千、万、百万……”——到2009年10月为止,项目已募集到价值超过2000万元的款物和各类资源。
坚持慈善真正的慈善是一种责任感
娇小的杭州美女周利君和安徽小伙张永深都是医生,负责培训定点医院的医务人员,来这里固然有原医院的支持,但更多的是出于自愿。“我就想趁着年轻,多做点有意义的事。但来了之后才发现,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太辛苦了,而且能做的永远是那么有限,需要帮助的人却那么多,第一个月我差不多天天陪着病人哭……”对周利君而言,做慈善不难,难的是持之以恒,“看到疾病、贫穷、饥饿、没有学上的儿童,许多人在内心有过怜悯,有一部分人用行动去帮助过他们,而只有很少的人在持续关注。”真正的慈善,恰恰是这种经年累月的责任感,而这,正是你我所缺乏的……
团队里年纪最小的张永深话不多,却很真:“为什么要来这里?有人说过,医生当得越久越冷血,因为看过太多的冷暖炎凉。到这里来,因为我想让自己保持一颗柔软的心,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外人很难想象,这个一年到头离家的男人刚当了父亲,妻子和父母都在安徽,谈起和妻儿分居两地的生活,他淡淡地笑:“其实还好,生了孩子,她就没时间抱怨了。”
享受慈善更快乐、更知足
团队的老大姐孙惠玲原是《中国红十字报》的记者,退休后到项目组担起了内勤工作,“发挥余热嘛,我只是慈善这件大事里其中一个‘微小’的环节。”弱势群体,孙大姐过去也接触了不少,但在“温暖中国”接待求助者的工作,还是让她有些始料不及,“第一个月就差点干不下去了。患者在电话里哭诉,有时候一通电话就是一个多小时。求助的人太多,能做的却太少。”撑过那段时间,她越来越觉得,在这儿工作有意义,“慈善从来就不是一件‘只与别人有关’的事,每个人的心都在感动之后收获澄净与幸福。”
负责癌症康复和预防的陈伟东是最近才正式加入团队的,同样有着母亲患上癌症的经历,让他与齐中祥“一见如故”,也更能理解项目的意义,“癌症已经威胁到越来越多的人,除了治疗,更迫切的是预防。”陈伟东说,做了慈善之后,自己变得更快乐、更知足,帮助别人的过程让他更珍惜当下的生活,“能健康平安就是幸福。”
在中国,每15秒就有一人被诊断患有癌症,每30秒就有一人因癌症去世;至少有上百万个家庭因癌症而陷入困难……
3年前,当齐中祥和他的团队把事业目标定为帮助贫困癌症患者的时候,一位专家说“你们是做好事,但好事要想做好很难。全国那么多家慈善机构,没有人碰癌症,为什么?因为它是无底洞,多少钱都填不满。”
如今,他们的第一个三年计划已如期完成,建立覆盖全国的近百家定点医院,帮助患者上万人。也许,要填满那个可-怕的“无底洞”,这仅仅是开始的一小步,但在齐中祥他们看来,走向目标的每一步,比目标本身更有意义。他们并不急躁,“公益同样需要经营,做好整体规划,而后按部就班地推进。”在这个团队里,每个人、每个月、每一季、每一年,都有目标,大家需要做的,就是努力完成它。
发起慈善一份菜单引发的理论
35岁的齐中祥长着一张好脾气的笑脸,拍照时,他对于造型、场景、Pose一概没有意见,任凭“摆布”,到了饭桌上却格外的“挑剔”;青菜、蘑菇、鱼、豆浆、米饭……保健医生也挑不出毛病的菜单,代表的不仅是他的健康观,更是他的事业理念:可持续才是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
无论什么时候,谈起“温暖中国”来,这位红十字基金会最年轻的理事总是显得很理性,像是一个学者,而不是一个挑战“无底洞”的项目发起人。但了解齐中祥的人都知道,“温暖中国”的诞生,其实是一个非常感性的过程。2006年,齐中祥的母亲被诊断为癌症——此前他的亲人中已有好几位患上癌症。那年秋天,他在央视的活动上遇到了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汤敏。交谈中汤敏偶然提到印度一家著名眼科连锁医院的案例。这家医院采用对穷人免费、平民减半、富人全额的方式运作了一个白内障项目,取得了很大成功。到2005年,他们一年给十几万眼科患者做免费治疗,自身也从只有11个床位的小诊所,发展成拥有3500个床位的医疗连锁机构。这让齐中祥怦然心动。在中国,有无数的癌症患者因为贫困而不得不放弃治疗,有无数个家庭因为癌症而陷入赤贫,为什么不能在这个领域推行这样的模式呢?建立定点医院,免费为一定数量的贫困患者治疗。齐中祥找到了当时的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秘书长王汝鹏,结果一拍即合,“我们只谈了两次,就敲定了这个事情。”
加入慈善不算小账,只算大账
2006年,“温暖中国”项目正式发起时,齐中祥开始说服自己信任的朋友加入团队,而杨勇则是第一个被他说服来“填洞”的人。杨勇这三年来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出差,在全国各地建立定点医院——而且多半是经济不发达地区。辛苦可想而知,不过杨勇却更愿意说些开心的事“有的医院特别好,像贵州省人民医院就主动要求把别的医疗资源也用于‘温暖中国’。他们的院长说得特别好,不算小账,只算大账,‘温暖中国’其实就是一个互助的平台,赞助企业得到了美誉度,医院有了先进设备,更多的患者得到了救助,也避免了直接拨款带来的不可控性,比如善款未用于治病,或是病急乱投医,真正实现了多赢,并且是可持续的。”
和杨勇一样,坐过机关、进过企业、下海当过老板的李毅也是齐中祥多年的老友。他在项目中负责筹款与宣传,同样很不容易,“很多企业有顾虑,个人的力量又很微薄。”不过,他觉得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走,尤其是汶川大地震,让更多人重新认识到了慈善和公益的意义,“过去有人问我,几个人、几家企业捐款能解决多少问题?从小账算,可能是杯水车薪,但从大账算,就还要在这个基数上乘以千、万、百万……”——到2009年10月为止,项目已募集到价值超过2000万元的款物和各类资源。
坚持慈善真正的慈善是一种责任感
娇小的杭州美女周利君和安徽小伙张永深都是医生,负责培训定点医院的医务人员,来这里固然有原医院的支持,但更多的是出于自愿。“我就想趁着年轻,多做点有意义的事。但来了之后才发现,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太辛苦了,而且能做的永远是那么有限,需要帮助的人却那么多,第一个月我差不多天天陪着病人哭……”对周利君而言,做慈善不难,难的是持之以恒,“看到疾病、贫穷、饥饿、没有学上的儿童,许多人在内心有过怜悯,有一部分人用行动去帮助过他们,而只有很少的人在持续关注。”真正的慈善,恰恰是这种经年累月的责任感,而这,正是你我所缺乏的……
团队里年纪最小的张永深话不多,却很真:“为什么要来这里?有人说过,医生当得越久越冷血,因为看过太多的冷暖炎凉。到这里来,因为我想让自己保持一颗柔软的心,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外人很难想象,这个一年到头离家的男人刚当了父亲,妻子和父母都在安徽,谈起和妻儿分居两地的生活,他淡淡地笑:“其实还好,生了孩子,她就没时间抱怨了。”
享受慈善更快乐、更知足
团队的老大姐孙惠玲原是《中国红十字报》的记者,退休后到项目组担起了内勤工作,“发挥余热嘛,我只是慈善这件大事里其中一个‘微小’的环节。”弱势群体,孙大姐过去也接触了不少,但在“温暖中国”接待求助者的工作,还是让她有些始料不及,“第一个月就差点干不下去了。患者在电话里哭诉,有时候一通电话就是一个多小时。求助的人太多,能做的却太少。”撑过那段时间,她越来越觉得,在这儿工作有意义,“慈善从来就不是一件‘只与别人有关’的事,每个人的心都在感动之后收获澄净与幸福。”
负责癌症康复和预防的陈伟东是最近才正式加入团队的,同样有着母亲患上癌症的经历,让他与齐中祥“一见如故”,也更能理解项目的意义,“癌症已经威胁到越来越多的人,除了治疗,更迫切的是预防。”陈伟东说,做了慈善之后,自己变得更快乐、更知足,帮助别人的过程让他更珍惜当下的生活,“能健康平安就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