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业是反馈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学生的智力,所以,适当的布置作业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小学生的年龄以及心理特点,对小学家庭作业的布置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多元化;趣味性;多层次;开放性;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G620
【正文快照】:
首先,小学语文课堂作业的设计要遵循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语文作业设计要多元化,能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的情境中获取和巩固知识,在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中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在语文的实践中掌握积累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可以说写结合布置课前预习作业,读文查资料既可以为学习新知打好基础又避免机械书写形式单一。具体来说:
1、开展预习性的课外阅读。这种阅读通常在课前进行,让小学生围绕课文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探究性的阅读。这样既可以提供背景知识,帮助小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又在阅读、加工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参与了阅读实践。
2、与课文内容结合开展课外阅读。这种阅读是在小学生学完课文后,延伸性地阅读有关资料,参与语言实践。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从小学生心理特点入手,将语言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言语表达需求,使小学生在阅读中产生产生强烈的表达欲,从而实现语言与精神共生的目的。比如学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补充读《朝花夕拾》;读了《花脸》,推荐读冯骥才的其他作品。这种创造性地拓展延伸,深化了课文内容,给课文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
第二,小学语文课堂作业的设计要体现作业的趣味性。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不重在教,而重在引导学生要自己去学,不是坐享其成。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愿意做作业,喜欢做作业,并相信自己能做好作业,教师就应当将那些传统意义上的作业加以改造,将其融于游戏、绘画、表演之中,使其具有一定情境性,从而激发学生作业的兴趣。结合每课的实际设计学生写学后感或小论文。如学习《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课前查找关于联合国、维和部队等知识,学后写“我和雷棣一起成长”“我是如何看待战争的”或“我将为和平做什么”等,结合语文教材内容抓住人物特点和品质再写感悟,既深入理解了课文,又巩固了本节知识同时进行了练笔,还找到了努力和学习的方向。我在每节课都能挖掘出不同的内容。这样的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任意一项作业都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基础扎实了,写作能力提高了,知识面拓宽了,在做人方面和完善自己上大有进步。
另外,在实际教学中,利用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节日为老师、家人、同学写一段祝福话或制作一张贺卡等。这样的语文作业形式生动、活泼、有趣,人人都有内容可说、可写,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已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参与语文作业,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第三,小学语文课堂作业的设计要采用作业数量分层、作业难度分层、作业内容分层等等方式,体现作业的多层次性,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如:把本班同学都分了组,各组同学按不同的水平和擅长分配。有的可以完成基本练习,有的可以完成拓展作业:些小调查分析易错字词句等,更有能力的可以做小老师准备古诗,并自制课件,给大家讲古诗。经常布置组内合作的实践性作业如集体诗朗诵以“母亲河”为主题,战争主题单元学完后收集与战争有关资料写观后感等。以上作业,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了学生一个选择的范围,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当然,设计这样的作业,老师要做好引导和指导,激发学生好强的心理,让学生知难而进,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试一试,做一做,学一学,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四、小学语文课堂作业的设计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作业的开放性,实践性。为了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语文作业的设计就不能局限于课内学习内容中,拘泥于课本知识中,而是要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锻炼提高。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谈水浒段,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读水浒谈水浒,同时交流自己是如何读书的,再如:学习《黑孩子罗伯特》之后学生和罗伯特比童年,写《我应该如何处理同学关系》或《我眼中的罗伯特和丽莎》。
《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使我们明确教师应该使语文作业走出反复操练的泥沼,让它飞扬小学生的个性。语文教学作业布置要与小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语文实践提高小学生理解语文和运用语文的能力。
1、模仿。借助范文指导小学生进行仿写,能激发小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并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如《瑞雪》的第四自然段主要写了雪后的美丽景色。这一段在构段方式上是从整体到部分,在写法上运用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文后,就要求学生按这种构段方式运用这两种描写方法来写一处景物。
2、联想。让小学生根据原文的叙述,合理推敲故事的发展趋向,这种练笔,能够培养小学生想象的完整性和完美性,把小学生的想象引向纵深。如《螳螂捕蝉》结尾写乃罢其兵,而少孺子是怎么做的等,给小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对此,可让小学生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续写。
因为:新课标强调“培养小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注重课内和课外的有机结合。”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立足课内,注目课外,拓展性布置课外作业,开阔小学生视野,帮助小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小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总之,通过增强实践性,趣味性,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作业的设计,充分展现了小学生的个性,使小学生的能力素养在不同方面得到了提高。当然布置作业的方法还有很多,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我们要敢于创新、博采众长,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艺校学生的发展为本,以便更好地促进小学生主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实践与探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人民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关键词】:多元化;趣味性;多层次;开放性;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G620
【正文快照】:
首先,小学语文课堂作业的设计要遵循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语文作业设计要多元化,能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的情境中获取和巩固知识,在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中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在语文的实践中掌握积累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可以说写结合布置课前预习作业,读文查资料既可以为学习新知打好基础又避免机械书写形式单一。具体来说:
1、开展预习性的课外阅读。这种阅读通常在课前进行,让小学生围绕课文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探究性的阅读。这样既可以提供背景知识,帮助小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又在阅读、加工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参与了阅读实践。
2、与课文内容结合开展课外阅读。这种阅读是在小学生学完课文后,延伸性地阅读有关资料,参与语言实践。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从小学生心理特点入手,将语言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言语表达需求,使小学生在阅读中产生产生强烈的表达欲,从而实现语言与精神共生的目的。比如学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补充读《朝花夕拾》;读了《花脸》,推荐读冯骥才的其他作品。这种创造性地拓展延伸,深化了课文内容,给课文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
第二,小学语文课堂作业的设计要体现作业的趣味性。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不重在教,而重在引导学生要自己去学,不是坐享其成。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愿意做作业,喜欢做作业,并相信自己能做好作业,教师就应当将那些传统意义上的作业加以改造,将其融于游戏、绘画、表演之中,使其具有一定情境性,从而激发学生作业的兴趣。结合每课的实际设计学生写学后感或小论文。如学习《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课前查找关于联合国、维和部队等知识,学后写“我和雷棣一起成长”“我是如何看待战争的”或“我将为和平做什么”等,结合语文教材内容抓住人物特点和品质再写感悟,既深入理解了课文,又巩固了本节知识同时进行了练笔,还找到了努力和学习的方向。我在每节课都能挖掘出不同的内容。这样的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任意一项作业都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基础扎实了,写作能力提高了,知识面拓宽了,在做人方面和完善自己上大有进步。
另外,在实际教学中,利用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节日为老师、家人、同学写一段祝福话或制作一张贺卡等。这样的语文作业形式生动、活泼、有趣,人人都有内容可说、可写,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已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参与语文作业,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第三,小学语文课堂作业的设计要采用作业数量分层、作业难度分层、作业内容分层等等方式,体现作业的多层次性,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如:把本班同学都分了组,各组同学按不同的水平和擅长分配。有的可以完成基本练习,有的可以完成拓展作业:些小调查分析易错字词句等,更有能力的可以做小老师准备古诗,并自制课件,给大家讲古诗。经常布置组内合作的实践性作业如集体诗朗诵以“母亲河”为主题,战争主题单元学完后收集与战争有关资料写观后感等。以上作业,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了学生一个选择的范围,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当然,设计这样的作业,老师要做好引导和指导,激发学生好强的心理,让学生知难而进,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试一试,做一做,学一学,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四、小学语文课堂作业的设计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作业的开放性,实践性。为了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语文作业的设计就不能局限于课内学习内容中,拘泥于课本知识中,而是要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锻炼提高。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谈水浒段,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读水浒谈水浒,同时交流自己是如何读书的,再如:学习《黑孩子罗伯特》之后学生和罗伯特比童年,写《我应该如何处理同学关系》或《我眼中的罗伯特和丽莎》。
《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使我们明确教师应该使语文作业走出反复操练的泥沼,让它飞扬小学生的个性。语文教学作业布置要与小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语文实践提高小学生理解语文和运用语文的能力。
1、模仿。借助范文指导小学生进行仿写,能激发小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并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如《瑞雪》的第四自然段主要写了雪后的美丽景色。这一段在构段方式上是从整体到部分,在写法上运用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文后,就要求学生按这种构段方式运用这两种描写方法来写一处景物。
2、联想。让小学生根据原文的叙述,合理推敲故事的发展趋向,这种练笔,能够培养小学生想象的完整性和完美性,把小学生的想象引向纵深。如《螳螂捕蝉》结尾写乃罢其兵,而少孺子是怎么做的等,给小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对此,可让小学生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续写。
因为:新课标强调“培养小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注重课内和课外的有机结合。”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立足课内,注目课外,拓展性布置课外作业,开阔小学生视野,帮助小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小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总之,通过增强实践性,趣味性,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作业的设计,充分展现了小学生的个性,使小学生的能力素养在不同方面得到了提高。当然布置作业的方法还有很多,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我们要敢于创新、博采众长,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艺校学生的发展为本,以便更好地促进小学生主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实践与探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人民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