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课标版的小学语文教材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把教科书当作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本进行设计编排。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感受到: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发挥教材的导向作用,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根本所在。
一、以教材为指导,变他主学习为自主学习
修订后的语文教材,从课例的选择到练习的编排,从重点训练项目的调整到思考题的设计,无不体现其人文性、工具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用好教材,真正促进学生由他主学习变为自主学习。具体而论,教师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把握。
(一)以教材为指导,让位还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的语文教学理念主张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教学中教师应还权让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以教材为指导,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如教授《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教师不一定按课文安排的春夏秋冬的顺序展开教学,可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去欣赏揣摩;再如,课后要求选择性背诵、选择性摘抄的词句,一定要把选择权还给学生,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督促。这样,由于内容是自己定的,方法是自己选的,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都将是积极主动的。
(二)以教材为平台,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现行语文教材有许多内容体现了丰富的人文精神,蕴含着许多生活情趣,便于学生联系生活,对语言文字进行理解、运用。基于此,教师应该找准教材与生活的结合点,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教授《记金华的双龙洞》《长城》这些状物写景的游记,除了组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外,还可让一部分学生充当小导游,另一部分学生充当游客,由充当导游的同学通过课文学习,结合查阅资料,向其他同学介绍名胜古迹,描述美景佳境。通过语文知识的生活再现,既丰富学习内容,又激发兴趣,学生乐于学,善于学,变他主学习为自主学习。
二、以教材为依托,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
教育部颁发的《“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强调指出:“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的实施能力。”由此可见,探究性学习不仅仅是一门新兴的课程,而且是一种教育观,一种学习观。
(一)创设问题情境,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
语文教材不仅是教师教学的教本,还是学生学习的学本。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能自主愉快地学习,这是教材重新修编的指导思想。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使学生能探究式地、个性化地去学习。如教授《景阳冈》一课,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当年武艺高强的武松,如果现在又遇到那只猛虎,他应该怎样做?你又会怎样做?又如,在教授《蛇与庄稼》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蛇与庄稼之间存在一种什么关系?你是怎样理解“见蛇不打三分罪”这句古训的?这些问题既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创设问题的情境对帮助学生建立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二)拓展学习空间,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
教科书的知识是系统的,但知识的构成是多元立体的。教学时教师要用活教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变师“传”生“受”的接受型学习为以发现为核心的探究型学习。如教授《赤壁之战》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去阅读《三国演义》或查阅有关资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用一两个事例说说曹操是个怎样的人。学生通过探究各抒已见:有的小组运用“把握机遇,招贤纳士,为父报仇,打遍天下”这些事例来证明曹操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有的小组采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等词句来描绘曹操是个阴险狡诈的人……其内容之全,观点之新,不禁叫人刮目相看。可见,以教材为依托,拓展学习的内容,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三、以教材为凭借,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针对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动辄要求学生不能交头接耳,不能东张西望,用这种所谓的“独立思考”抹杀学生的合作精神。修订后的教材基于学生合作精神、集体意识培养的考虑,在思考题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均有许多“可合作需合作”之处。教者要以此为凭借,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式的学习。如在朗读训练时,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进行朗读,学生因角色的不同而分担不同的任务,朗读的过程是角色组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同时,其他同学可充当小评委,对不同角色分别进行评议。这样,全体同学都以不同的身份参与到了朗读训练这一活动中。又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座位,让同桌、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阅读搜集能力强的就多做些资料的阅读搜集工作,分析整理资料能力强的就多做资料的整理工作,善于口头表达的就多参与发表见解,有指挥才干的就多做些统筹安排的工作。这样,学生可以尽力发挥团队合作精神,集众人的智慧于一体,取长补短,发挥特长。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教材的导向作用,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得以实施,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才能得以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得到提高。
(责任编辑:符 洁)
一、以教材为指导,变他主学习为自主学习
修订后的语文教材,从课例的选择到练习的编排,从重点训练项目的调整到思考题的设计,无不体现其人文性、工具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用好教材,真正促进学生由他主学习变为自主学习。具体而论,教师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把握。
(一)以教材为指导,让位还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的语文教学理念主张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教学中教师应还权让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以教材为指导,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如教授《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教师不一定按课文安排的春夏秋冬的顺序展开教学,可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去欣赏揣摩;再如,课后要求选择性背诵、选择性摘抄的词句,一定要把选择权还给学生,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督促。这样,由于内容是自己定的,方法是自己选的,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都将是积极主动的。
(二)以教材为平台,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现行语文教材有许多内容体现了丰富的人文精神,蕴含着许多生活情趣,便于学生联系生活,对语言文字进行理解、运用。基于此,教师应该找准教材与生活的结合点,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教授《记金华的双龙洞》《长城》这些状物写景的游记,除了组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外,还可让一部分学生充当小导游,另一部分学生充当游客,由充当导游的同学通过课文学习,结合查阅资料,向其他同学介绍名胜古迹,描述美景佳境。通过语文知识的生活再现,既丰富学习内容,又激发兴趣,学生乐于学,善于学,变他主学习为自主学习。
二、以教材为依托,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
教育部颁发的《“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强调指出:“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的实施能力。”由此可见,探究性学习不仅仅是一门新兴的课程,而且是一种教育观,一种学习观。
(一)创设问题情境,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
语文教材不仅是教师教学的教本,还是学生学习的学本。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能自主愉快地学习,这是教材重新修编的指导思想。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使学生能探究式地、个性化地去学习。如教授《景阳冈》一课,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当年武艺高强的武松,如果现在又遇到那只猛虎,他应该怎样做?你又会怎样做?又如,在教授《蛇与庄稼》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蛇与庄稼之间存在一种什么关系?你是怎样理解“见蛇不打三分罪”这句古训的?这些问题既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创设问题的情境对帮助学生建立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二)拓展学习空间,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
教科书的知识是系统的,但知识的构成是多元立体的。教学时教师要用活教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变师“传”生“受”的接受型学习为以发现为核心的探究型学习。如教授《赤壁之战》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去阅读《三国演义》或查阅有关资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用一两个事例说说曹操是个怎样的人。学生通过探究各抒已见:有的小组运用“把握机遇,招贤纳士,为父报仇,打遍天下”这些事例来证明曹操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有的小组采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等词句来描绘曹操是个阴险狡诈的人……其内容之全,观点之新,不禁叫人刮目相看。可见,以教材为依托,拓展学习的内容,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三、以教材为凭借,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针对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动辄要求学生不能交头接耳,不能东张西望,用这种所谓的“独立思考”抹杀学生的合作精神。修订后的教材基于学生合作精神、集体意识培养的考虑,在思考题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均有许多“可合作需合作”之处。教者要以此为凭借,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式的学习。如在朗读训练时,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进行朗读,学生因角色的不同而分担不同的任务,朗读的过程是角色组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同时,其他同学可充当小评委,对不同角色分别进行评议。这样,全体同学都以不同的身份参与到了朗读训练这一活动中。又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座位,让同桌、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阅读搜集能力强的就多做些资料的阅读搜集工作,分析整理资料能力强的就多做资料的整理工作,善于口头表达的就多参与发表见解,有指挥才干的就多做些统筹安排的工作。这样,学生可以尽力发挥团队合作精神,集众人的智慧于一体,取长补短,发挥特长。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教材的导向作用,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得以实施,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才能得以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得到提高。
(责任编辑: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