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拯救停滞的中国急救体系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irdmeng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院前急救体系受累于事业单位体制和仅能由医生进行院前急救的限制,应引入社会和市场力量,建立统一的公共安全响应节点和指挥调度平台,取消由医生进行院前急救的限制,发展医疗救护员体系
  两年前,一位乘客在南航乘机期间突发腹内疝并急性肠梗阻,因北京999急救车将这位乘客送往位于北五环外清河地区的999急救中心(北京市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引发纠纷。
  这一被称为“南航急救门”的事件一度引发舆论哗然,中国的院前急救体系陡然成为焦点。
  院前急救既是平时院前急救服务的提供者,也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医疗救治的基础性力量之一,但中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院前急救体系。
  当前各地的院前急救机构多设在卫生行政部门之下,有的以独立的事业单位的形式存在,有的则设在公立医院内部。既有设立急救站网络的模式,也有只进行指挥调度的模式。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消防救护是院前急救的主要力量。在国内,急救仍局限在卫生部门之内,不利于扩大和发展紧急救护的基础力量,也不利于与消防、警察和交通等部门的协调联动。而在急救的下游,医疗机构、医保制度也存在诸多体制性的障碍。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后继无力,急救体系的发展也会陷入停滞。因此只有进一步推动医药卫生体制和医疗机构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才能推动应急医疗体系的发展。

急救体系整体欠缺


  当前的急救机构设在卫生行政部门下,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多数统一使用“120”专用号码,在北京,还有北京市红十字会下的“999”。虽然各地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实践,但并未形成完整的院前急救体系,各地模式不一,发展失衡。
  各地所采用的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独立型,中心为独立法人,配有院前急救的专业人员和车辆,独立提供院前急救服务,对接医院的急诊科;二是指挥型,急救中心只是调度中心,急救人员和车辆分散在各个网络医院中;三是依附型,院前急救依附于一家公立医院,急救服务实质上由这家医院提供。实际上,后两种模式皆依靠医院提供服务。
  独立型模式多出现在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型城市,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独立的院前急救体系有所发展,也呈现出一定多元化的趋势。
  如北京在卫生部门的“120”急救服务中心之外,还有“999”中心,这一中心隶属红十字会的事业单位。北京急救体系专用车辆和车载设备水平高,并与通用航空公司合作,具备了直升机空中急救服务的能力,也有灾害应急救治的演练和经验。
  中小型城市多采用依附型模式,既限制了急救服务的提供,也不利于急救资源的均衡配置,更糟糕的是,广大农村地区则未被院前急救网络覆盖。
  整体上,中国的院前急救资源仍严重不足,急救网络覆盖范围有限,能力建设欠缺且失衡。在富裕的城市地区,财政能力强,医疗资源集中,往往能够实现急救网络覆盖,而远离中心城市地区的农村则不为网络所覆盖,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尤为欠缺。

亟须引入新的急救力量


  德、法、英、美、加、日等国的院前急救体系,都由消防体系发展而来,与社会组织等机构合作。日本和台湾地区仍主要由消防部门提供院前急救;美、德、法和香港地区等,则采用了多元化的急救服务提供模式,包括急救组织、志愿团体、私企等部门都能提供服务。
  英国是特例,院前急救主要由国家健康体系(NHS)内的急救组织提供。NHS是政府通过税收筹资建立的体系,能够直接举办公立医疗机构,向全体国民免费提供医疗服务。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社会志愿组织和私人部门提供院前急救服务。
  从服务人员的角度看,在日本、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等,服务主要由消防救护人员提供,而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地,则由被称为“Paramedic”的专业人员来提供。这种由医生之外的专业人员将患者尽快转送至医院的急救模式,被称为 “英美模式”。
  对于欧洲大陆的“法德模式”,很多中文文献的表述并不准确,该模式并不是以医生到现场进行急救为主。法国和德国院前急救虽然有医生到现场进行救治,但消防救护依然是院前急救的主要力量,只有應对紧急危重的病例时,才会派出医生和配备有ICU设备的救护车,进行现场救治。
  而且,德国和法国的发展方向恰恰相反:法国是在消防救护为主的基础上,引入医生现场救治,公立医院则凭借其专业优势建立了紧急医疗补助服务(SAMU),获得了院前急救的指挥调度权,并且提供服务,但主要集中在城市。乡村地区的院前急救服务依然主要依靠消防系统。而在大致相同的时期,德国却开始在急救医生之外引入类似英美Paramedic的医护专业人员参与院前急救。
  发达国家的消防力量为由地方财政支持的专业人员(法国为职业军人)。中国的消防力量为武警现役军人,且为义务兵役制,职业化程度低,难以提供技术要求相对较高,需较长时间训练的救护服务。
  中国的院前急救体系主要从公立医院体系中衍生出来,其特点是进行院前急救的人员是医生,院前急救组织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这两点在发达国家均找不到参照物。
  中国的社会医疗保障的筹资来源于强制缴费,与德国类似,但中国的医保制度并未统一,仍然分为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后两者正在逐步合并为城乡居民医保)三大制度,且统筹层次低,大多在县级水平。一方面,中国建立了基本覆盖全民的社会医保;另一方面,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机构占据绝对优势。
  从这个角度看,加拿大的情况与中国类似,同样提供“全民健保”,而且政府投资建设的公立医院占医院总数的87%以上,都是非营利性机构,医院的运营成本主要由医保支付。
  但加拿大医疗卫生体制的弊端也十分明显:近乎免费的医疗服务带来了旺盛的需求,而医保筹资水平的天花板又必然导致供给不足,形成了长时间的排队。这些弊端在中国也都已经出现,且越来越突出。
  两国的院前急救存在明显差别。在加拿大,医保筹资主要来自于税收,与英国类似。院前急救是由Paramedic人员进行,不同地区的模式不尽相同,呈现出较强的灵活性。有地方政府直接在卫生部门之下设立急救组织,还有地方政府将急救服务外包给企业。

事业单位体制是瓶颈


  院前急救体系面临的体制性困难,与公立医院改革如出一辙,受限于事业单位体制和仅能由医生进行院前急救。
  随着对医生执业准入要求的提高,由接受完整本科甚至更高水平医学教育的医生担任院前急救人员,直接结果就是人员不足和流失,而事业单位体制则又限制了人员编制数量、薪酬水平、服务价格等方面的灵活性和院前急救网络的发展。
  像许多事业单位一样,现行的院前急救体系弊端明晰,一方面形成了行政性垄断,阻碍了社会和市场力量的进入,减少了供给,也抑制了竞争,降低了效率;另一方面,政府的财政能力有限,对建设投入、人员编制数量、薪酬水平进行严格管制;又为避免社会矛盾激化,而管制服务价格。
  然而,这些事业单位通过种种手段将其内部建设成本、运营成本和低效等因素造成的损失转嫁给社会,有通过“过度服务”获取利益的情形,也有与医院建立不正当利益关系,间接获取利益的情形。
  想让院前急救充分发挥效能,首先就要采用单一号码的公共安全响应节点模式。但在中国实际中,阻力重重。
  以北京为例,“120”和“999”隶属不同,采用不同的号码,难以整合,只能“联合指挥调度”,实际上仍不能统一指挥调度,按“就急、就近”原则派出救护车。即便在“120”系统内部,各个区县的分中心隶属于区县的卫生计生委,难以完全整合。
  上海虽然在2013年实现了“120”的全市统一受理,但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只直接调度指挥调度中心城区的救护车,郊区县的院前急救仍由郊区县的“120”中心调度。
  在由消防救护为主的国家或地区,急救与消防使用统一号码,也由消防部门指挥调度。消防部门通常由公共财政负担,经济利益动机较小。
  对比国外模式可以看出,对多元化急救组织的统一指挥调度,主要是通过采用单一紧急求助号码,与警察、消防接入整合为公共安全响应节点(Public Safety Answering Point),再由这一平台调度或转给对应的调度中心。
  建立这样一个调度中心,需要和院内急诊或ICU等部门有效衔接。这一方面需要利用先进的通信和信息技术在急救调度中心、救护车和院内急诊之间建立通畅的通信和信息数据链,另一方面也要求医院提供有效率的院内急诊服务。
  但公立医院体制改革的瓶颈仍未能突破。卫生行政部门、医保部门都难以调控其行为,急救中心也难以与其有效合作。例如,急救调度中心很难获得各个医院的急诊和ICU的信息。
  之所以難以统一指挥调度,根本原因还在于指挥调度平台设在急救中心。因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急救中心既提供急救服务,又需要通过急救服务收费覆盖运营成本,就难以保障其指挥调度很难不受到自身利益的影响,其他急救组织也就不肯接受其统一指挥调度。
  而且,院前急救服务的费用仍未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严重降低了服务的可及性和家庭疾病费用风险的分散。例如,北京“120”的直升机急救服务每小时收费数万元,实际上使得这项服务可及性很低。
  国际比较显示,发达国家都由政府投资建设院前急救机构,同时允许社会组织和私人部门投资建立急救机构,运营成本则由政府负担或由社会医保支付。免费或近乎免费地向公众提供院前急救服务,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滥用和浪费。这样的情形在日本和香港等成熟的公民社会比比皆是。所以,保留一定的收费或自付比是必要的约束。
  基于此,笔者建议推进体制改革,引入社会和市场力量,建立统一的公共安全响应节点和指挥调度平台;并且,取消由医生进行院前急救的限制,大力发展医疗救护员体系;最终,结合消防系统的职业化改革,发展消防救护和应急救援。
  (作者李晓雪为武警总医院副主任医师,田鹏为现代化医院管理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编辑:王小)
其他文献
韩朝对话不会对朝核安全问题有实质影响,仅对降低紧张情势换取时间有所帮助。朝鲜对外界接受其拥核地位的目标不会改变,而华盛顿对朝鲜的核能力也不会坐视,双方都有再次制造紧张的理由  1月13日早上8点,夏威夷的居民正在吃早餐,手机出现一则警报信息:“这不是演习,马上找地方掩护”。夏威夷人以为这是生命危急时刻,赶忙为家人留言、带着孩子祷告。将近38分钟后,当地政府澄清此信息为误发。所有人松了一口气,但随后
期刊
也许,冷暖气流的交汇总会引起风暴。风暴到来时,大家都要呛水。如果这时暗礁丛生,没准大船就会相撞甚至翻船。但如果舵手们高瞻远瞩,手法老到,是完全可以躲开暗礁、远离风暴的  在特朗普发布对中国充满敌对情绪的国家安全战略之前,悲观的情况早已显现发生,风暴的风眼早都吹起来了。特朗普去年11月对中国的访问中,看似皆大欢喜,但他说了一句话:关于中美之间的贸易赤字,不能怪中国领导人,中国领导人当然是为自己的国家
期刊
在核心技术、系统集成软件和国际知名品牌这三个方面的创新和突破,是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强国必须做的功课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中国已经成为了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厂”。无论是在低端的日本百元店,还是在世界各地的苹果专卖店,标有中国制造的产品几乎处处可见。  中国不仅在服装、鞋、玩具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跃居全球出口第一,在许多高科技产品领域,例如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智能手机等方面
期刊
不断增长的财富、深刻变化的金融市场以及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都为财富管理在中国的蓬勃发展铺平了道路。真正的财富管理是以资产配置为核心的,如果仅仅是卖一个产品、买一个产品,不构成财富管理  中国正迎来了财富管理的新时代。  改革开放40年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私人财富。同时随着中国以及全球金融形势的变化,过去多年间的投资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的经济形势。老革命遇到新问题,这些聚集起来的
期刊
世界经济呈现好转迹象,但是长期视角下的结构调整、增长动力再造、政策协调机制重构和国际经济制度变革等,尚在酝酿和发展进程之中。中国需要多方面应对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中的风险  2017年所出现的世界经济复苏迹象,不同于前几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复苏基础非常广泛。一、复苏的特点与支撑力量  在主要发达经济体中,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实际GDP增速都明显高于2016年。欧元区更是实现了2013年以来的最大增速。在
期刊
理论之经典和假设之成立不在结论的文字本身,在于其逻辑性和方法论,在于其应用性,以及在应用中再定义、再建模甚至与时俱进地解构与重构  经济学是否是独立学科一直在争论中,尚未形成共识,而经济不是完全独立的范畴却已然是定论,经济与政治(特别是外交和军事)、社会、文化、自然的交互无时不在,且无须臾停止。是故,经济的变化是与生俱来的,无论出于内因还是外因,与之相对应,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假设必须与时俱进,以精
期刊
企业数字化战略不仅应知道“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怎么做”。数字化战略的基本框架至少要做五件事:客户端及客户关键旅程、数字化供应链、计算能力建设、敏捷机制与生态和数字化安全定义企业数字化战略  经典的企业竞争战略,是波特定义的成本领先、差异化和集中化三大基本战略。商学院做案例分析足够了,实战显然不够用,于是又有蓝海战略、多元化战略等等,层出不穷。  Fintech时代企业转型必须有数字化战略。  那
期刊
如果导致商业贿赂的关键因素不解决,新政最终有可能流于形式  农历新年将至,一名北京地区的医药代表准备了几百份羊肉,計划过年之前,全部送给认识的医生朋友。作为从业十年的老医药代表,几乎每天早上9点,他都会出现在京城各大医院心内科主任的办公室门口。  在中国,有300多万医药代表。每天在各医院科室间穿梭,是“药代”们的“日常”:给门诊医生买早餐,给值夜班医生买夜宵和水果,接送医生们的孩子上下学,邀请医
期刊
艾略特将其视野逐渐从乡村生活扩展到了整个社会。关于这一点,艾略特的宗教、哲学及历史题材的杂文也有所体现  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女作家群中,玛丽·安·埃文斯是非常独特的,她不但以雄性十足的笔名“乔治·艾略特”来隐匿自己的女性身份,而且更是以此获得了崇高的文学史地位。浸润于其作品的人文宗教观、浓重的道德伦理关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无可比拟的心理描写,不但让艾略特成为了与狄更斯、萨克雷齐名的现实主义作
期刊
历经30多年“内生性增长”,继续单打独斗无法突破一系列瓶颈,佛山产业发展正加速由“养孩子”向“领孩子”范式转变  在推进各区协作、夯实“内功”的同时,佛山正在更大范围的区域合作上谋局布篇。  佛山曾凭借减政放权、藏富于民等“内生性增长”方式,发展出了规模可观的民营制造。但若继续凭这些“养孩子”的传统经验应对缺技术、缺人才、缺品牌、缺渠道、缺资金、缺转型经验和能力的瓶颈,“实现转型升级,比登天还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