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羊台山大桥高陡边坡危岩落石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关键词:高陡边坡、危岩落石、稳定性
一、工程概况
新建赣州至深圳铁路羊台山1号隧道至羊台山大桥段穿越废弃采石场。陡崖主要地层为燕山期花岗岩,灰白色、弱风化,基岩裸露,裂隙较发育,岩体被节理面切割成大小不一的楔型块体,裸露的岩石经长年风化作用在重力及降雨作用下会产生落石、局部崩塌等地质灾害,威胁铁路运营安全。
二、工程地质条件
1.地形地貌
属丘陵地貌,地势起伏不大,自然坡度70°~80°,局部近直立,相对高差为80~120m,坡表上基岩裸露,为花岗岩山体,沟槽及缓坡平台处植被发育,多为低矮灌木及杂草。
2.地层岩性
主要地层为燕山期γ5花岗岩,强~弱风化,其中强风化、黄褐色,厚约0.50~1m,其下为弱风化,灰白色,块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较破碎,岩质坚硬。
三、陡坡危岩体基本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1.危岩分类及失稳形式
危岩根据规模或体积分为小型、中型、大型、特大型危巖;按危岩体所处位置及相对高度,可分为低位危岩、中位危岩、高位危岩、特高位危岩。危岩可根据破坏模式分为倾倒式、滑移式、坠落式三类。
2.危岩体稳定性评价标准
危岩稳定性评价标准,可依据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团体标准《崩塌防治工程勘察规范》(T/CAGHP011-2018)、地方标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B50/5029-2004),危岩最小稳定安全系数应根据危岩防治等级和破坏模式确定,当危岩的稳定系数小于稳定安全系数时应进行处理。
3.危岩体稳定性计算方法
在危岩稳定性计算中,将危岩体视为完全刚性块体,采用极限平衡理论,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1)滑移式危岩
①平面滑移式危岩计算模型见图3-1,按单位长度考虑。
②楔形体滑移式
楔形体有两组或两组以上优势结构面与临空面、破顶面组合而成,其滑移系沿优势结构面或结构面组合交线下滑,又称之为“V”形破坏。可尝试采用罗国煜等归纳的公式计算:
沿两组优势结构面滑移时,稳定系数
沿优势结构面交线下滑时,稳定系数
(3)倾倒式危岩
① 危岩破坏由后缘岩体抗拉强度控制时,按下式计算:
危岩体重心在倾覆点之外时:
② 当危岩的破坏由底部岩体抗拉强度控制时,按下式计算:
(1)坠落式危岩
坠落式危岩计算按下式计算:
对于组合一,危岩稳定性系数为:
4.岩体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1)定性分析
①整体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通过现场调查,对岩体结构特征和形态特特征进行分析,山体内未见顺坡向缓倾的大型贯通结构面,仅局部地段可见顺坡向的缓倾结构面,浅层的陡倾节理裂隙较发育,高陡岩质边坡在自然状态下整体基本稳定。
②危岩体稳定性分析
岩体被陡倾和缓倾节理切割为块状、柱状,部分岩体底部临空,在重力作用、风化剥蚀作用及水的作用下,危岩体顶部或底部的节理不断延伸,在贯通达到一定深度时,部分倒悬岩体会发生倾倒。
楔形体稳定性分析:岩质边坡高陡,岩体整体级别稳定。通过对陡崖调绘节理产状的赤平投影分析,部分结构面组合可切割岩体形成楔形岩块,在重力、雨水冲刷以及震动等作用下,楔形体可沿倾向边坡外侧的结构面组合交线或一侧结构面为滑面,产生楔形滑移式失稳破坏。
(2)半定量计算与分析
①计算参数
根据试验数据、结合经验类比数据如下:
坚硬岩、结合好:内摩擦角>37°,粘聚力>0.22 Mpa;
坚硬~较坚硬岩,结合差,较软岩~软岩,结合一般:内摩擦角29~19°,粘聚力0.12~0.08Mpa;
较硬岩~较软岩,结合差~结合很差,软岩,结合差,软质岩的泥化面:内摩擦角19~13°,粘聚力0.0082~0.05Mpa;
较坚硬岩及全部软质岩,结合很差,软质岩泥化层本身:内摩擦角小于13°,粘聚力小于0.05Mpa。
并结合《铁路工程地质手册》表3-2-56以及《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4.3节等相关规范取值参数,再根据现场对危岩的调查后反复分析,裂隙面大多起伏粗糙,呈微张~张开状,未充填或岩块岩屑充填,裂隙面结合一般,裂隙抗剪强度较低,综合确定本危岩体稳定性计算参数如下:
花岗岩:r=28kN/m3,C=75kPa,Φ=29°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勘查区抗震设防烈度7度,根据《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2009年版)表3.0.1A,危岩落石地段的铁路抗震设防类别属于C类,因考虑到是高陡边坡,危岩落石严重影响铁路线路的设施及行车安全,根据规范表3.0.1B-2抗震设防措施等级采用7度设防。
②计算结果
典型性危岩稳定性计算结果如下:
倾倒式:工况一为1.29,工况二为1.24,工况三为1.06;
坠落式:工况一为1.35,工况三为1.28;
楔形滑移式:工况一为1.25,工况二为1.23,工况三为1.09。
四、结论
综合分析,高陡边坡裸露的危岩以倒悬岩体为主,局部为楔形体危岩,失稳破坏模式主要为倾倒式、坠落式,其次为楔形体滑移,在自重+暴雨+地震工况下,均处于欠稳定状态;在自重+暴雨工况下楔形体多处于欠稳定状态,也与坡面见到的楔形块体滑移后,形成的三棱锥型凹槽吻合。同时,勘查区春夏季易形成连续降水和暴雨天气,加剧导致危岩崩塌倾倒;岩体表层裸露,在风化、水力作用等外力长期作用下,裂隙会逐渐延伸,最后导致危岩体的倾倒、坠落。因此需对高陡边坡上的危岩体采取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2009)
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
3.《崩塌防治工程勘察规范》(T/CAGHP011-2018)
4.《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B50/5029-2004)
关键词:高陡边坡、危岩落石、稳定性
一、工程概况
新建赣州至深圳铁路羊台山1号隧道至羊台山大桥段穿越废弃采石场。陡崖主要地层为燕山期花岗岩,灰白色、弱风化,基岩裸露,裂隙较发育,岩体被节理面切割成大小不一的楔型块体,裸露的岩石经长年风化作用在重力及降雨作用下会产生落石、局部崩塌等地质灾害,威胁铁路运营安全。
二、工程地质条件
1.地形地貌
属丘陵地貌,地势起伏不大,自然坡度70°~80°,局部近直立,相对高差为80~120m,坡表上基岩裸露,为花岗岩山体,沟槽及缓坡平台处植被发育,多为低矮灌木及杂草。
2.地层岩性
主要地层为燕山期γ5花岗岩,强~弱风化,其中强风化、黄褐色,厚约0.50~1m,其下为弱风化,灰白色,块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较破碎,岩质坚硬。
三、陡坡危岩体基本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1.危岩分类及失稳形式
危岩根据规模或体积分为小型、中型、大型、特大型危巖;按危岩体所处位置及相对高度,可分为低位危岩、中位危岩、高位危岩、特高位危岩。危岩可根据破坏模式分为倾倒式、滑移式、坠落式三类。
2.危岩体稳定性评价标准
危岩稳定性评价标准,可依据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行业协会团体标准《崩塌防治工程勘察规范》(T/CAGHP011-2018)、地方标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B50/5029-2004),危岩最小稳定安全系数应根据危岩防治等级和破坏模式确定,当危岩的稳定系数小于稳定安全系数时应进行处理。
3.危岩体稳定性计算方法
在危岩稳定性计算中,将危岩体视为完全刚性块体,采用极限平衡理论,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1)滑移式危岩
①平面滑移式危岩计算模型见图3-1,按单位长度考虑。
②楔形体滑移式
楔形体有两组或两组以上优势结构面与临空面、破顶面组合而成,其滑移系沿优势结构面或结构面组合交线下滑,又称之为“V”形破坏。可尝试采用罗国煜等归纳的公式计算:
沿两组优势结构面滑移时,稳定系数
沿优势结构面交线下滑时,稳定系数
(3)倾倒式危岩
① 危岩破坏由后缘岩体抗拉强度控制时,按下式计算:
危岩体重心在倾覆点之外时:
② 当危岩的破坏由底部岩体抗拉强度控制时,按下式计算:
(1)坠落式危岩
坠落式危岩计算按下式计算:
对于组合一,危岩稳定性系数为:
4.岩体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1)定性分析
①整体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通过现场调查,对岩体结构特征和形态特特征进行分析,山体内未见顺坡向缓倾的大型贯通结构面,仅局部地段可见顺坡向的缓倾结构面,浅层的陡倾节理裂隙较发育,高陡岩质边坡在自然状态下整体基本稳定。
②危岩体稳定性分析
岩体被陡倾和缓倾节理切割为块状、柱状,部分岩体底部临空,在重力作用、风化剥蚀作用及水的作用下,危岩体顶部或底部的节理不断延伸,在贯通达到一定深度时,部分倒悬岩体会发生倾倒。
楔形体稳定性分析:岩质边坡高陡,岩体整体级别稳定。通过对陡崖调绘节理产状的赤平投影分析,部分结构面组合可切割岩体形成楔形岩块,在重力、雨水冲刷以及震动等作用下,楔形体可沿倾向边坡外侧的结构面组合交线或一侧结构面为滑面,产生楔形滑移式失稳破坏。
(2)半定量计算与分析
①计算参数
根据试验数据、结合经验类比数据如下:
坚硬岩、结合好:内摩擦角>37°,粘聚力>0.22 Mpa;
坚硬~较坚硬岩,结合差,较软岩~软岩,结合一般:内摩擦角29~19°,粘聚力0.12~0.08Mpa;
较硬岩~较软岩,结合差~结合很差,软岩,结合差,软质岩的泥化面:内摩擦角19~13°,粘聚力0.0082~0.05Mpa;
较坚硬岩及全部软质岩,结合很差,软质岩泥化层本身:内摩擦角小于13°,粘聚力小于0.05Mpa。
并结合《铁路工程地质手册》表3-2-56以及《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4.3节等相关规范取值参数,再根据现场对危岩的调查后反复分析,裂隙面大多起伏粗糙,呈微张~张开状,未充填或岩块岩屑充填,裂隙面结合一般,裂隙抗剪强度较低,综合确定本危岩体稳定性计算参数如下:
花岗岩:r=28kN/m3,C=75kPa,Φ=29°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勘查区抗震设防烈度7度,根据《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2009年版)表3.0.1A,危岩落石地段的铁路抗震设防类别属于C类,因考虑到是高陡边坡,危岩落石严重影响铁路线路的设施及行车安全,根据规范表3.0.1B-2抗震设防措施等级采用7度设防。
②计算结果
典型性危岩稳定性计算结果如下:
倾倒式:工况一为1.29,工况二为1.24,工况三为1.06;
坠落式:工况一为1.35,工况三为1.28;
楔形滑移式:工况一为1.25,工况二为1.23,工况三为1.09。
四、结论
综合分析,高陡边坡裸露的危岩以倒悬岩体为主,局部为楔形体危岩,失稳破坏模式主要为倾倒式、坠落式,其次为楔形体滑移,在自重+暴雨+地震工况下,均处于欠稳定状态;在自重+暴雨工况下楔形体多处于欠稳定状态,也与坡面见到的楔形块体滑移后,形成的三棱锥型凹槽吻合。同时,勘查区春夏季易形成连续降水和暴雨天气,加剧导致危岩崩塌倾倒;岩体表层裸露,在风化、水力作用等外力长期作用下,裂隙会逐渐延伸,最后导致危岩体的倾倒、坠落。因此需对高陡边坡上的危岩体采取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111-2006,2009)
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
3.《崩塌防治工程勘察规范》(T/CAGHP011-2018)
4.《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B50/5029-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