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4月9日,农业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我国将通过“一增四改”措施加大发展玉米生产力度,在通报会上,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陈萌山还重点通报了农业部关于加快发展玉米生产的总体思路、目标和任务。
陈萌山说,发展玉米生产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满足国内需求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面向市场,依靠科技,提高认识,克服重夏轻秋、重水轻旱、重细轻粗、重北轻南的思想,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农艺与农机相结合,加快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挖掘增产潜力,扩大种植密度,主攻单产,优化品质,大力提高玉米综合生产能力。
发展目标是:2007年玉米单产达到667平方米(1亩)357.5公斤,总产达到1450亿公斤以上。到2010年种植面积不低于0.27亿公顷,单产达到667平方米375公斤以上,总产1500亿公斤以上。
主要任务是:“一增四改”。“一增”就是增加种植密度。根据品种特性和生产条件,因地制宜地将现有品种的种植密度每667平方米普遍增加500~1000株。“四改”,一是改种耐密品种。加大耐密高产品种选育推广力度,力争到2010年耐密品种的推广面积由目前的0.066亿公顷达到0.133亿公顷。二是改套种为平播。力争到2010年,逐步将黄淮海266.67万公顷套种玉米全部改为免耕铁茬直播,并适当延迟收获。三是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力争到2010年玉米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0.133亿公顷。四是改人工种植为机械化作业。发挥农机在玉米生产中的作用,减少人工播种、收割面积,逐步扩大机耕、机种、机收等玉米全程机械作业比例,力争到2010年玉米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60%。
最后,陈萌山介绍了农业部今年发展玉米生产重点抓的七项措施:
一是选育推广耐密型高产品种。根据玉米不同的生态种植区,培育推广耐密型高产品种,重点推广郑单958、先玉335、鲁单9002、京单28、中科11等品种。
二是集成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充分发挥品种的内在增产潜力。因地制宜地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和以秸秆覆盖免耕栽培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玉米育苗移栽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并强化“喇叭口”期肥水管理。
三是推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机械深松整地技术,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机械施药、施肥和收获技术,提高玉米生产装备水平。
四是强化减灾防灾措施。建立科学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机制,积极探索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机制,加强品种布局指导和种子市场监管,严禁玉米品种越区种植,搞好东北地区防早霜工作,减少自然风险。
五是加强玉米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和截留天上水。加强玉米田间土壤肥力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建立机械深松、培肥土壤地力的长效机制。
六是加强玉米良种推广补贴政策。积极争取财政部门的支持,进一步扩大玉米良种推广补贴规模,在补贴青贮玉米的基础上,把专用加工品种、耐密型高产品种纳入补贴品种范围,做到良种补贴政策与玉米市场需求结合,与推广“一增四改”技术相结合。同时,促进玉米良种补贴与产业化衔接,引导企业与玉米良种补贴基地挂钩,签订收购合同,把加工业的需求与良种推广、规模种植有机统一起来。通过良种补贴政策的带动,加快推广耐密型高产玉米品种,扩大种植密度,提高单产水平。
七是开展玉米高产竞赛。在玉米主产区组织实施玉米高产竞赛活动,并纳入年度粮食生产先进表彰活动,充分调动农业、科研、教学、推广、企业、农民等方面的积极性,提高技术到位率和贡献率。
在新闻发布会上,有关人员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现摘录如下:
问:靠玉米品种和技术单产增长的空间有多大?今年怎么开展玉米增产工作?
陈萌山:玉米稳定产量着重在提高单产。主要是考虑我们国家资源的情况和潜力。玉米是光能利用效率很好的作物,小麦、水稻的光能利用远远不如玉米。我国玉米种植面积0.27亿公顷,美国接近0.33亿公顷,我们667平方米产350公斤,美国是600公斤。我国通过栽培技术提高单产的潜力很大。我们普遍存在种植密度没有达到品种要求合理密度的问题。合理增加种植密度也将提高单产。防灾减灾也可以增产。玉米有两种灾害:一种是自然灾害,另一种是生物灾害。现在常年玉米产量的损失在8%。如果现有技术配套能够将损失降到5%,则提高单产的潜力将很大。同时,我们感觉依靠单产增加实现总产目标是可行的。我国玉米单产水平1978年667平方米在150多公斤,去年达到350公斤,玉米是整个粮食作物里单产提高幅度最大的,显示出了玉米的增长潜力。我们有信心,在稳定面积的情况下,通过推广优质高产品种,通过普及栽培技术,通过防灾减灾,能够实现我们提高单产的目标。
问:玉米的价格会涨到什么程度,它会带动小麦和水稻的价格上涨吗?
赵久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导致玉米价格不断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玉米是主要的饲料作物,畜牧业的发展拉动了玉米的需求。另外,工业加工对玉米需求量急剧增加。再就是国际贸易。美国是最大的玉米生产国和出口国,这些年因为石油加价改变了国内消费格局。国内有大量玉米用于生产燃料乙醇,在2005、2006年用于生产燃料乙醇的玉米达到4200万吨,占国内总消费量的24%,超过了出口量。国际上,玉米出口量在减少。从我国情况来讲,过去是处在供求基本平衡、略有节余的状态。至于今后的生产空间和供求关系与国际贸易有非常大的联系,总体上价格没有太大的涨幅。根据需求,增加玉米的生产量是能够调节玉米价格的。
至于能否带动小麦价格的波动,应该这样来看。小麦和玉米的用途不太一样,小麦的主要用途是口粮,当然,也有其他酿酒、生产酒精的功能。但目前玉米用途主要是饲料和工业原料,和小麦的用途不太相同。如果出现价格倒挂,玉米的价格高过小麦,有可能促进小麦的价格有所上升。据说,有的饲料厂表示,如果玉米价格高,将改用小麦作原料。这虽然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但我想作用不会太大。
问:为什么提高玉米单产要以增加种植密度为核心?
赵久然:首先从技术环节回答这个问题。玉米的单产是按每667平方米的株数乘以平均每株的穗数来测算的。在单穗重保持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株数越多,产量越高。玉米和小麦、水稻最大的不同是,玉米是种一颗结一颗。所以,要想增加产量,在保障单株穗重不变的情况下,就得提高密度。
其次从光能利用角度来讲,玉米是碳4作物,光合效益非常高。产量等于叶面积系数乘以光合系数和光合时间。株数越多,叶面积系数越大,光合产物越多。
第三,增加密度是最容易通过人为栽培措施来控制和影响的。只要把握播种和定苗环节,就能够达到所要求的密度。
第四,从整个玉米生产发展历程来讲,应通过玉米施肥量增加带动产量增加。增加密度也不是无限制的增加,一定要合理密植。因为密度的增加将导致群体之间和个体之间对光照、水分的竞争加剧。如果在光照、水分不足的情况下,则甚至会导致空秆,这些矛盾要通过种植耐密品种和增施肥料来解决。(本刊编辑部)
陈萌山说,发展玉米生产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满足国内需求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面向市场,依靠科技,提高认识,克服重夏轻秋、重水轻旱、重细轻粗、重北轻南的思想,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农艺与农机相结合,加快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挖掘增产潜力,扩大种植密度,主攻单产,优化品质,大力提高玉米综合生产能力。
发展目标是:2007年玉米单产达到667平方米(1亩)357.5公斤,总产达到1450亿公斤以上。到2010年种植面积不低于0.27亿公顷,单产达到667平方米375公斤以上,总产1500亿公斤以上。
主要任务是:“一增四改”。“一增”就是增加种植密度。根据品种特性和生产条件,因地制宜地将现有品种的种植密度每667平方米普遍增加500~1000株。“四改”,一是改种耐密品种。加大耐密高产品种选育推广力度,力争到2010年耐密品种的推广面积由目前的0.066亿公顷达到0.133亿公顷。二是改套种为平播。力争到2010年,逐步将黄淮海266.67万公顷套种玉米全部改为免耕铁茬直播,并适当延迟收获。三是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力争到2010年玉米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0.133亿公顷。四是改人工种植为机械化作业。发挥农机在玉米生产中的作用,减少人工播种、收割面积,逐步扩大机耕、机种、机收等玉米全程机械作业比例,力争到2010年玉米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60%。
最后,陈萌山介绍了农业部今年发展玉米生产重点抓的七项措施:
一是选育推广耐密型高产品种。根据玉米不同的生态种植区,培育推广耐密型高产品种,重点推广郑单958、先玉335、鲁单9002、京单28、中科11等品种。
二是集成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充分发挥品种的内在增产潜力。因地制宜地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和以秸秆覆盖免耕栽培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玉米育苗移栽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并强化“喇叭口”期肥水管理。
三是推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机械深松整地技术,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机械施药、施肥和收获技术,提高玉米生产装备水平。
四是强化减灾防灾措施。建立科学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机制,积极探索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机制,加强品种布局指导和种子市场监管,严禁玉米品种越区种植,搞好东北地区防早霜工作,减少自然风险。
五是加强玉米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和截留天上水。加强玉米田间土壤肥力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建立机械深松、培肥土壤地力的长效机制。
六是加强玉米良种推广补贴政策。积极争取财政部门的支持,进一步扩大玉米良种推广补贴规模,在补贴青贮玉米的基础上,把专用加工品种、耐密型高产品种纳入补贴品种范围,做到良种补贴政策与玉米市场需求结合,与推广“一增四改”技术相结合。同时,促进玉米良种补贴与产业化衔接,引导企业与玉米良种补贴基地挂钩,签订收购合同,把加工业的需求与良种推广、规模种植有机统一起来。通过良种补贴政策的带动,加快推广耐密型高产玉米品种,扩大种植密度,提高单产水平。
七是开展玉米高产竞赛。在玉米主产区组织实施玉米高产竞赛活动,并纳入年度粮食生产先进表彰活动,充分调动农业、科研、教学、推广、企业、农民等方面的积极性,提高技术到位率和贡献率。
在新闻发布会上,有关人员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现摘录如下:
问:靠玉米品种和技术单产增长的空间有多大?今年怎么开展玉米增产工作?
陈萌山:玉米稳定产量着重在提高单产。主要是考虑我们国家资源的情况和潜力。玉米是光能利用效率很好的作物,小麦、水稻的光能利用远远不如玉米。我国玉米种植面积0.27亿公顷,美国接近0.33亿公顷,我们667平方米产350公斤,美国是600公斤。我国通过栽培技术提高单产的潜力很大。我们普遍存在种植密度没有达到品种要求合理密度的问题。合理增加种植密度也将提高单产。防灾减灾也可以增产。玉米有两种灾害:一种是自然灾害,另一种是生物灾害。现在常年玉米产量的损失在8%。如果现有技术配套能够将损失降到5%,则提高单产的潜力将很大。同时,我们感觉依靠单产增加实现总产目标是可行的。我国玉米单产水平1978年667平方米在150多公斤,去年达到350公斤,玉米是整个粮食作物里单产提高幅度最大的,显示出了玉米的增长潜力。我们有信心,在稳定面积的情况下,通过推广优质高产品种,通过普及栽培技术,通过防灾减灾,能够实现我们提高单产的目标。
问:玉米的价格会涨到什么程度,它会带动小麦和水稻的价格上涨吗?
赵久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导致玉米价格不断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玉米是主要的饲料作物,畜牧业的发展拉动了玉米的需求。另外,工业加工对玉米需求量急剧增加。再就是国际贸易。美国是最大的玉米生产国和出口国,这些年因为石油加价改变了国内消费格局。国内有大量玉米用于生产燃料乙醇,在2005、2006年用于生产燃料乙醇的玉米达到4200万吨,占国内总消费量的24%,超过了出口量。国际上,玉米出口量在减少。从我国情况来讲,过去是处在供求基本平衡、略有节余的状态。至于今后的生产空间和供求关系与国际贸易有非常大的联系,总体上价格没有太大的涨幅。根据需求,增加玉米的生产量是能够调节玉米价格的。
至于能否带动小麦价格的波动,应该这样来看。小麦和玉米的用途不太一样,小麦的主要用途是口粮,当然,也有其他酿酒、生产酒精的功能。但目前玉米用途主要是饲料和工业原料,和小麦的用途不太相同。如果出现价格倒挂,玉米的价格高过小麦,有可能促进小麦的价格有所上升。据说,有的饲料厂表示,如果玉米价格高,将改用小麦作原料。这虽然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但我想作用不会太大。
问:为什么提高玉米单产要以增加种植密度为核心?
赵久然:首先从技术环节回答这个问题。玉米的单产是按每667平方米的株数乘以平均每株的穗数来测算的。在单穗重保持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株数越多,产量越高。玉米和小麦、水稻最大的不同是,玉米是种一颗结一颗。所以,要想增加产量,在保障单株穗重不变的情况下,就得提高密度。
其次从光能利用角度来讲,玉米是碳4作物,光合效益非常高。产量等于叶面积系数乘以光合系数和光合时间。株数越多,叶面积系数越大,光合产物越多。
第三,增加密度是最容易通过人为栽培措施来控制和影响的。只要把握播种和定苗环节,就能够达到所要求的密度。
第四,从整个玉米生产发展历程来讲,应通过玉米施肥量增加带动产量增加。增加密度也不是无限制的增加,一定要合理密植。因为密度的增加将导致群体之间和个体之间对光照、水分的竞争加剧。如果在光照、水分不足的情况下,则甚至会导致空秆,这些矛盾要通过种植耐密品种和增施肥料来解决。(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