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好声音》、《中国最强音》、《中国梦之声》、《中国星力量》、《中国红歌会》、《中国声力军》、《快乐男声》、《一声所爱》、《最美和声》……以上只是今年歌唱选秀类节目的一部分,你能一口气读完吗?
任你张三李四,谁都可以当导师
●《中国好声音》的导师阵容终于亮相,那英、庾澄庆、汪峰、张惠妹成为新的组合。在这些节目中,真正的主角是导师,原来叫评委,“毒舌”不新鲜之后,又以“导师”的神圣称号蘸血复活。此前,小编觉得只有在学院中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人才能被尊称为导师。看《中国好声音》把那英、杨坤叫导师,着实别扭了好一阵子。现在顺过来了——章子怡也能当导师,黄晓明也能当导师,反正想让谁当导师谁就能当导师。
◎本来觉得只有刘欢最配得上导师这个称号,偏偏第二季人家退出了,这着实有些讽刺。公开的原因是身体不适,但真正内幕是要“保护声誉”。当《中国好声音》第一季导师,刘欢完全颠覆了以往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中国流行音乐的大腕儿,竟然成了一个插科打诨、哭笑癫狂的小品演员——走下神坛了啊!可音乐有价、声誉无价,刘欢一定看到自己被剪辑后的“疯”样,再加上被“故事”的陷阱欺骗惹来人们的质疑,刘欢内心的煎熬可想而知,难怪这次给多少钱也不玩儿了!
●导师的帽子好扣,可能顶起来这个称呼却不是那么容易的。“好声音”那么成功,四个导师的卖力表演功不可没,幽默加专业在四个评委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最失败的当是《中国最强音》中陈奕迅+罗大佑+郑钧+章子怡的组合,单挑都是大腕儿,可都小心翼翼的谁也不敢把话说重了,要不然“国际章”就该抹眼泪了。
◎罗大佑是“音乐教父”,可人家当导师老是端着,不如刘欢入戏,于是其余人也都端着。章子怡连“导师”的活儿都接了,让人感叹日薄西山。那对音乐极其有限的领悟雷人至极:“很感动、你是属于这个舞台的”看到诸如此类干干巴巴的点评,《最强音》会不会有花大价钱买回棵白菜的失意?其实小编最想看到王菲和崔健当导师,王菲的冷幽默,崔健的摇滚范儿,如果当起导师来会是什么样子?唱歌选秀成就了好导师,是本末倒置,找到好声音才是正题。
选秀节目因何泛滥?
1.电视台:无非是想提高收视率,多接点广告;
2.评委们:无非是想在电视上露个脸,提升一下知名度,过一把虐待别人的瘾;
3.商家:以蒙牛为例,无非是想多卖几盒酸奶,另外提升品牌知名度;
4.选手们:无非是想一夜成名,不劳而获;
5.电视机前的看客们:无非是穷极无聊,看了哈哈一乐,占个眼球而已。
中外选秀节目对比
这是一个选秀节目泛滥的年代,每到周末,甚至非黄金时间整个荧屏都充斥着选秀、相亲、谈话等娱乐节目。铺天盖地的海选、激烈紧张的PK、曲折凄惨的故事……这些老套的选秀形式已经让观众厌倦,甚至反感。小编不禁在想,我们如今的兴趣点怎么会是如此的低俗和浮躁?
国外版:
真实、自由、毫无遮掩
★现如今在欧美非常流行的《英国偶像》和《英国达人》及《名人四“溅”》,如果你看过一两季,就会发现国内的《星光大道》、《舞林大会》、《星跳水立方》及湖南台各种选秀节目都有雷同的地方。苏珊大妈、卖手机的保罗、天籁般嗓音的小康尼,他们都是来自于国外选秀节目而一夜出名的明星。
☆在小编看过的几个国外娱乐节目中,小编感受最深的就是两个字:“自由”。从选手角度来说,他们是自由的。他们可以穿着各种奇装异服,表演各种稀奇古怪的节目,甚至可以带着宠物上台表演。只要你能想到的,你就可以去展现。他们来自社会不同的阶层,虽然大部分都是最普通的民众,但每一个人上台都是为了真实地表现自己,甚至有人会固执地认为他的狗会唱歌。
★让小编印象深刻的选手有很多很多,他们有时让人感动、有时让人捧腹、有时让人无语。可能他们性格迥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真实!让人真正地感觉到他们是用心在表演。海选的时候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耀眼的装扮,只是面对三个评委,唱你所唱、舞你所舞、演你所演,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艺。
☆有些人无法接受被淘汰的结果,有些人则因为通过了而喜极而泣,所有内心的感受在那一刻表露无遗。在进入决赛之后,每个人也是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表演。没有统一的服装,没有统一的形式,每个人都用自身的热情去感染在场的观众。小编承认,那确实是一种选秀,但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份真实和自由。任何人都可以,任何人都行!
★从评委角度来说,国外评委显然比国内的评委好当。他们是独立的,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对喜爱的选手说I love you,对糟糕的选手说You’re rubbish,爱憎分明是对他们最恰当的评价。从观众角度来说,国外的观众可是绝对不给你面子。有的选手上台非常不着调,全场嘘声一片,选手也只是耸耸肩,尴尬退场;要是有选手表现超群,全场都会起立鼓掌,甚至万人合唱。他们不用掩饰自己的情感,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国内版:
恶俗炒作、晋级随意、眼泪泛滥
没完没了的恶俗炒作
国内的《超级女生》与《快乐男声》,也是海选,也是决赛,也是评委点评,却不是那么真实。这种选秀确实是选出了一批非常优秀的歌唱天才和明星,但这掩盖不了它的弊端。在还没有决赛时就大肆地炒作,让商业气息弥漫整个节目。无论正面负面,各种消息都充斥在那一段时间的娱乐报道里。无论是背后操作、节目安排,还是表演形式,都不是那么真实。
晋级有些随意
《舞出我人生》晋级与否的标准不足够明晰,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事实上,这个问题也困扰着多档综艺节目。比如,《中国最强音》的导师郑钧就表示,海选过程中,该栏目就存在“只选有故事的,不要唱得好的”现象,导致一些实力歌手被拒之门外;即便是观众口碑良好的《中国梦之声》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这种现象。 泛滥的眼泪冲淡艺术
有煽情的故事,就会有同情的眼泪。于是,《中国好声音》里,刘欢、杨坤、那英等动辄落泪;《中国最强音》里,自称很久没哭的郑钧一再哭红了眼;《中国梦之声》里的韩红、黄晓明、李玟等,也不时哭得背过身去,这还不算那些选手们在舞台上的身世泪奔……这也是一些网友的“槽点”。
新闻背景线
《舞林争霸》中不乏很多优秀的舞者,除了民族舞相对较少以外,街舞、拉丁舞、探戈、现代芭蕾、爵士舞都各具特色。随着节目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在秀舞技之外,选手更多地把精力放在了说身世讲经历上,而且千篇一律都是比较凄惨的类型,舞台变成了比凄惨飙眼泪的地方。
★沈阳小伙刘福洋从9岁就开始练舞,一练就是20年,背后肯定吃了不少苦,这也比较正常。但是在台上,刘福洋历数20年来所遭受的非人磨难,说到动情处泣不成声,评委劝都劝不住。
☆来自成都的杨凯说起自己的学舞经历也是声泪俱下,常人尚且如此,来自广西的残疾舞者余灿和他师傅就更不用说了。几期节目下来,只要音乐一响起,选手就会主动说小时候怎么样、家庭怎么困难、父母怎样无私付出,然后就是流眼泪,至于舞技如何,观众可能已经忘了。
●除了讲故事流眼泪外,一直被人诟病的《我是歌手》不停给流泪观众镜头的做法也被移植到了舞蹈节目中,一次节目中至少就穿插了不下十次观众跟着台上选手不停抹泪的画面,频率之高甚至超过了《我是歌手》。小编注意到,就节目设置和时长控制上,也给足了选手讲故事的时间,一段舞蹈甚至还没有讲故事抹眼泪的时间长。
让小编把其中的猫腻细细道来:
节目想要的:有故事有话题,能配合炒作的更好
无论什么样的选秀节目,无论打着“找好声音”、“找偶像”或者什么别的口号,在找选手的最初阶段,都有一条万变不离其宗的标准——“话题性”。去年选秀歌手里的热门人物徐海星、“草帽哥”、“大衣哥”等,从唱功上讲并非冠绝天下,那他们为何成为焦点?因为他们有故事、有话题。选秀节目会格外留意那些拥有“苦情励志、冲突对骂、绝症匿名、屌丝逆袭高富帅”等韩剧式桥段的选手。
没有故事?电视节目编剧帮你写故事
如果没有故事,但唱功过关且有一颗想红的心,能配合节目组策划也是非常受欢迎的类型。没有故事,自然有人帮他们写故事,你不知道么,有一种职业叫“电视节目编剧”。他们会专门帮选手编故事,他们负责给电视节目写剧本;他们会全程跟踪和了解节目主人公,设计故事情节。他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可以将路人包装成“电视明星”。
延伸阅读:
“梦之声”选手被指装穷造假
北京试音会,陆敏雪不俗的唱功加上可怜的身世,得到了导师的偏爱。不过节目播出之后,有网友炮轰陆敏雪捏造经历以及贫穷身世博同情,堪称“徐海星第二”。
流浪歌手参加选秀,为父卖唱
朱小虎做过流浪歌手,09年开始在云南丽江做酒吧驻唱,早已在丽江享有“摇滚王子”的美誉。但为父卖唱的噱头是真是假有待考证。
和明星沾亲带故更得导演组青睐
除了会“讲故事”、愿意配合“编故事”,还有一种是有“先天”优势的选手,比如某歌坛大佬徒弟、某明星亲属、和导师曾合作过之类的,他们也是各大选秀节目眼中的“香饽饽”。
★如去年《中国好声音》的选手林丽,她是李宇春的同学兼室友,就睡在李宇春的下铺。当年她们一同参加“超女”,而事先被外界看好的林丽却意外没有进入成都前20强,成为“超女”成都赛区总决赛的三位伴唱之一。
☆而今年《中国梦之声》黄晓明堂弟的一曲《哥哥》唱哭黄晓明,也为初播的《梦之声》迅速引来话题和关注。停了三年的“快男”更是出现不少明星脸,亮相成都赛区的韩承羽不仅是“湘男郎”,更与评委陈坤是师兄弟。海选当天陈坤不仅给他通过,还在现场大加鼓励。
小链接
满屏都是“回锅肉”
●现在观众的口味越来越刁,真正有故事能引起关注的,唱功太差;有唱功的不是没有话题就是形象不行。三年前是选手找平台,现在是平台找选手,而且需要费尽心思地去找,主办方甚至愿意支付高额线索费。
◎不知你注意到没,今夏选秀节目有好多熟面孔,除了隔三差五就现身海选的“熟人”,还有出过唱片的专业歌手。经过近10年一轮接一轮地“收割”,国内选秀毫无悬念地迎来了“选手荒”,并进入了主动出击的“找选手”阶段。
○为了等到心仪的选手,某节目编导在其家门口蹲了三天,还有导演在两个月内跑了35个城市5个自治区。你在“快男”看到的那群奇葩男,有人其实是群众演员;有的节目还靠“画饼”诱惑选手,比如参赛就有万元酬劳可拿……数档选秀节目已证实了“选手荒”的尴尬。
●“快男”长沙10强祁汉曾是2010年“快男”,还参加过《声动亚洲》;你会在《梦之声》看到参加过《大地飞歌》的阿吉太;止步于海选的山野参加过《梦想中国》、《原创四进三》、《中国好声音》;《最强音》有“快女”黄夕倍、《梦想中国》的冠军熊汝霖,《我的中国星》有“好男儿”分赛区冠军陈迪……
◎除了“回锅肉”,还有明星选手。在日本已小有名气的阿兰和歌手李佳薇出现在《最强音》中,信乐团的新主唱刘文杰也来了;“快男”长沙10强张彦博是前赤子乐队主唱;《梦之声》舞台上有台湾歌手、《超级星光大道》有发过专辑的“超女”艾梦萌。
(疯狂的舌头)
让人性堕落的选秀
这种选秀仿佛就是一场造富运动,将各行各业有特点的“金子”找出来,让他们站在舞台上,显露在人前。获奖后,出席各种活动,商演、广告、代言……然后各种人前耀武扬威,负面新闻。暴富后的浮躁,几乎无一例外都会在他们身上上演。
何谓低俗的电视节目?语言粗俗、穿着出格、行为低劣等。说也奇怪,花里胡哨、打情骂俏、以大众娱乐大众,似乎已成为当下电视节目博取高收视率的“杀手锏”。这些“低俗节目”,其误导性堪比电视购物节目和药品、性保健品广告等。
市场化的电视机构,要养活自身就必须自食其力,与金钱挂钩。要赚钱,就必须有广告;要广告,就必须有收视率;要有收视率,就必须有人气;要有人气,就必须有“低俗”。
于是乎,“伪娘”来了,呼啦一阵;选秀来了,炒作一阵;“非诚勿扰”来了,低俗一阵……君不见很多节目,主持人、“嘉宾”一上台就打情骂俏,靠噱头“煽风点火”。
近年来的一些选秀节目,语言多过分夸张,个别“嘉宾”、“评委”超短裙、高跟鞋、超低胸……低俗得不能再低俗了。
我想知道,这类选秀节目泛滥的背后带给这个社会的会是什么?其中一个作用是给生活在当下压力大的人们解压——房奴车奴们,博其一笑?
又或者说它们除了抓住人们眼球,除了给人们消遣外还有什么正面的意义?关注这类节目的不少都是年轻人,倡导这类节目发展的领导人究竟想把这代年轻人往哪个方向领?
从小到大,一直到现在都是看外国人拍的《动物世界》长大的,让《国家地理》和探索频道把我们领向未知,但几乎没有国人拍过这类节目。
天朝生长的国人好像不屑于把精力投入到这里,导致生物学奖、化学奖、物理学奖甚至连提名也未曾有过吧。
记得有人说过,当今时代是文学的荒漠,但是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过去21年的时间里,诺委会曾把和平奖授予了两个中国人,一个是达赖喇嘛,一个是刘晓波。
前者是破坏民族团结、分裂中国的分裂分子;后者是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的在押罪犯。和平奖奖章上刻有“为了人类的和平与情谊”几个字,这难道不是最大的亵渎和讽刺?这两个奖项分明就是在戏耍中国。
我们现在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时代,看着春晚舞台上一个个小孩背着手,整齐有节奏地摆着头,我就想到我们成长的过程就是这样,从来未曾改变过……
总结陈词:
选秀一火,都办选秀;选手用尽,节目很发愁;煽情炒作,花钱来救;实在不够,奇葩找来凑;奇葩不够,剪辑来救;剪辑也臭,神仙也难救;说到最后,树倒猢狲散,谁都没招儿。
(责任编辑:花掩月[email protected])
任你张三李四,谁都可以当导师
●《中国好声音》的导师阵容终于亮相,那英、庾澄庆、汪峰、张惠妹成为新的组合。在这些节目中,真正的主角是导师,原来叫评委,“毒舌”不新鲜之后,又以“导师”的神圣称号蘸血复活。此前,小编觉得只有在学院中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人才能被尊称为导师。看《中国好声音》把那英、杨坤叫导师,着实别扭了好一阵子。现在顺过来了——章子怡也能当导师,黄晓明也能当导师,反正想让谁当导师谁就能当导师。
◎本来觉得只有刘欢最配得上导师这个称号,偏偏第二季人家退出了,这着实有些讽刺。公开的原因是身体不适,但真正内幕是要“保护声誉”。当《中国好声音》第一季导师,刘欢完全颠覆了以往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中国流行音乐的大腕儿,竟然成了一个插科打诨、哭笑癫狂的小品演员——走下神坛了啊!可音乐有价、声誉无价,刘欢一定看到自己被剪辑后的“疯”样,再加上被“故事”的陷阱欺骗惹来人们的质疑,刘欢内心的煎熬可想而知,难怪这次给多少钱也不玩儿了!
●导师的帽子好扣,可能顶起来这个称呼却不是那么容易的。“好声音”那么成功,四个导师的卖力表演功不可没,幽默加专业在四个评委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最失败的当是《中国最强音》中陈奕迅+罗大佑+郑钧+章子怡的组合,单挑都是大腕儿,可都小心翼翼的谁也不敢把话说重了,要不然“国际章”就该抹眼泪了。
◎罗大佑是“音乐教父”,可人家当导师老是端着,不如刘欢入戏,于是其余人也都端着。章子怡连“导师”的活儿都接了,让人感叹日薄西山。那对音乐极其有限的领悟雷人至极:“很感动、你是属于这个舞台的”看到诸如此类干干巴巴的点评,《最强音》会不会有花大价钱买回棵白菜的失意?其实小编最想看到王菲和崔健当导师,王菲的冷幽默,崔健的摇滚范儿,如果当起导师来会是什么样子?唱歌选秀成就了好导师,是本末倒置,找到好声音才是正题。
选秀节目因何泛滥?
1.电视台:无非是想提高收视率,多接点广告;
2.评委们:无非是想在电视上露个脸,提升一下知名度,过一把虐待别人的瘾;
3.商家:以蒙牛为例,无非是想多卖几盒酸奶,另外提升品牌知名度;
4.选手们:无非是想一夜成名,不劳而获;
5.电视机前的看客们:无非是穷极无聊,看了哈哈一乐,占个眼球而已。
中外选秀节目对比
这是一个选秀节目泛滥的年代,每到周末,甚至非黄金时间整个荧屏都充斥着选秀、相亲、谈话等娱乐节目。铺天盖地的海选、激烈紧张的PK、曲折凄惨的故事……这些老套的选秀形式已经让观众厌倦,甚至反感。小编不禁在想,我们如今的兴趣点怎么会是如此的低俗和浮躁?
国外版:
真实、自由、毫无遮掩
★现如今在欧美非常流行的《英国偶像》和《英国达人》及《名人四“溅”》,如果你看过一两季,就会发现国内的《星光大道》、《舞林大会》、《星跳水立方》及湖南台各种选秀节目都有雷同的地方。苏珊大妈、卖手机的保罗、天籁般嗓音的小康尼,他们都是来自于国外选秀节目而一夜出名的明星。
☆在小编看过的几个国外娱乐节目中,小编感受最深的就是两个字:“自由”。从选手角度来说,他们是自由的。他们可以穿着各种奇装异服,表演各种稀奇古怪的节目,甚至可以带着宠物上台表演。只要你能想到的,你就可以去展现。他们来自社会不同的阶层,虽然大部分都是最普通的民众,但每一个人上台都是为了真实地表现自己,甚至有人会固执地认为他的狗会唱歌。
★让小编印象深刻的选手有很多很多,他们有时让人感动、有时让人捧腹、有时让人无语。可能他们性格迥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真实!让人真正地感觉到他们是用心在表演。海选的时候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耀眼的装扮,只是面对三个评委,唱你所唱、舞你所舞、演你所演,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艺。
☆有些人无法接受被淘汰的结果,有些人则因为通过了而喜极而泣,所有内心的感受在那一刻表露无遗。在进入决赛之后,每个人也是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表演。没有统一的服装,没有统一的形式,每个人都用自身的热情去感染在场的观众。小编承认,那确实是一种选秀,但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份真实和自由。任何人都可以,任何人都行!
★从评委角度来说,国外评委显然比国内的评委好当。他们是独立的,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对喜爱的选手说I love you,对糟糕的选手说You’re rubbish,爱憎分明是对他们最恰当的评价。从观众角度来说,国外的观众可是绝对不给你面子。有的选手上台非常不着调,全场嘘声一片,选手也只是耸耸肩,尴尬退场;要是有选手表现超群,全场都会起立鼓掌,甚至万人合唱。他们不用掩饰自己的情感,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国内版:
恶俗炒作、晋级随意、眼泪泛滥
没完没了的恶俗炒作
国内的《超级女生》与《快乐男声》,也是海选,也是决赛,也是评委点评,却不是那么真实。这种选秀确实是选出了一批非常优秀的歌唱天才和明星,但这掩盖不了它的弊端。在还没有决赛时就大肆地炒作,让商业气息弥漫整个节目。无论正面负面,各种消息都充斥在那一段时间的娱乐报道里。无论是背后操作、节目安排,还是表演形式,都不是那么真实。
晋级有些随意
《舞出我人生》晋级与否的标准不足够明晰,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事实上,这个问题也困扰着多档综艺节目。比如,《中国最强音》的导师郑钧就表示,海选过程中,该栏目就存在“只选有故事的,不要唱得好的”现象,导致一些实力歌手被拒之门外;即便是观众口碑良好的《中国梦之声》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这种现象。 泛滥的眼泪冲淡艺术
有煽情的故事,就会有同情的眼泪。于是,《中国好声音》里,刘欢、杨坤、那英等动辄落泪;《中国最强音》里,自称很久没哭的郑钧一再哭红了眼;《中国梦之声》里的韩红、黄晓明、李玟等,也不时哭得背过身去,这还不算那些选手们在舞台上的身世泪奔……这也是一些网友的“槽点”。
新闻背景线
《舞林争霸》中不乏很多优秀的舞者,除了民族舞相对较少以外,街舞、拉丁舞、探戈、现代芭蕾、爵士舞都各具特色。随着节目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在秀舞技之外,选手更多地把精力放在了说身世讲经历上,而且千篇一律都是比较凄惨的类型,舞台变成了比凄惨飙眼泪的地方。
★沈阳小伙刘福洋从9岁就开始练舞,一练就是20年,背后肯定吃了不少苦,这也比较正常。但是在台上,刘福洋历数20年来所遭受的非人磨难,说到动情处泣不成声,评委劝都劝不住。
☆来自成都的杨凯说起自己的学舞经历也是声泪俱下,常人尚且如此,来自广西的残疾舞者余灿和他师傅就更不用说了。几期节目下来,只要音乐一响起,选手就会主动说小时候怎么样、家庭怎么困难、父母怎样无私付出,然后就是流眼泪,至于舞技如何,观众可能已经忘了。
●除了讲故事流眼泪外,一直被人诟病的《我是歌手》不停给流泪观众镜头的做法也被移植到了舞蹈节目中,一次节目中至少就穿插了不下十次观众跟着台上选手不停抹泪的画面,频率之高甚至超过了《我是歌手》。小编注意到,就节目设置和时长控制上,也给足了选手讲故事的时间,一段舞蹈甚至还没有讲故事抹眼泪的时间长。
让小编把其中的猫腻细细道来:
节目想要的:有故事有话题,能配合炒作的更好
无论什么样的选秀节目,无论打着“找好声音”、“找偶像”或者什么别的口号,在找选手的最初阶段,都有一条万变不离其宗的标准——“话题性”。去年选秀歌手里的热门人物徐海星、“草帽哥”、“大衣哥”等,从唱功上讲并非冠绝天下,那他们为何成为焦点?因为他们有故事、有话题。选秀节目会格外留意那些拥有“苦情励志、冲突对骂、绝症匿名、屌丝逆袭高富帅”等韩剧式桥段的选手。
没有故事?电视节目编剧帮你写故事
如果没有故事,但唱功过关且有一颗想红的心,能配合节目组策划也是非常受欢迎的类型。没有故事,自然有人帮他们写故事,你不知道么,有一种职业叫“电视节目编剧”。他们会专门帮选手编故事,他们负责给电视节目写剧本;他们会全程跟踪和了解节目主人公,设计故事情节。他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可以将路人包装成“电视明星”。
延伸阅读:
“梦之声”选手被指装穷造假
北京试音会,陆敏雪不俗的唱功加上可怜的身世,得到了导师的偏爱。不过节目播出之后,有网友炮轰陆敏雪捏造经历以及贫穷身世博同情,堪称“徐海星第二”。
流浪歌手参加选秀,为父卖唱
朱小虎做过流浪歌手,09年开始在云南丽江做酒吧驻唱,早已在丽江享有“摇滚王子”的美誉。但为父卖唱的噱头是真是假有待考证。
和明星沾亲带故更得导演组青睐
除了会“讲故事”、愿意配合“编故事”,还有一种是有“先天”优势的选手,比如某歌坛大佬徒弟、某明星亲属、和导师曾合作过之类的,他们也是各大选秀节目眼中的“香饽饽”。
★如去年《中国好声音》的选手林丽,她是李宇春的同学兼室友,就睡在李宇春的下铺。当年她们一同参加“超女”,而事先被外界看好的林丽却意外没有进入成都前20强,成为“超女”成都赛区总决赛的三位伴唱之一。
☆而今年《中国梦之声》黄晓明堂弟的一曲《哥哥》唱哭黄晓明,也为初播的《梦之声》迅速引来话题和关注。停了三年的“快男”更是出现不少明星脸,亮相成都赛区的韩承羽不仅是“湘男郎”,更与评委陈坤是师兄弟。海选当天陈坤不仅给他通过,还在现场大加鼓励。
小链接
满屏都是“回锅肉”
●现在观众的口味越来越刁,真正有故事能引起关注的,唱功太差;有唱功的不是没有话题就是形象不行。三年前是选手找平台,现在是平台找选手,而且需要费尽心思地去找,主办方甚至愿意支付高额线索费。
◎不知你注意到没,今夏选秀节目有好多熟面孔,除了隔三差五就现身海选的“熟人”,还有出过唱片的专业歌手。经过近10年一轮接一轮地“收割”,国内选秀毫无悬念地迎来了“选手荒”,并进入了主动出击的“找选手”阶段。
○为了等到心仪的选手,某节目编导在其家门口蹲了三天,还有导演在两个月内跑了35个城市5个自治区。你在“快男”看到的那群奇葩男,有人其实是群众演员;有的节目还靠“画饼”诱惑选手,比如参赛就有万元酬劳可拿……数档选秀节目已证实了“选手荒”的尴尬。
●“快男”长沙10强祁汉曾是2010年“快男”,还参加过《声动亚洲》;你会在《梦之声》看到参加过《大地飞歌》的阿吉太;止步于海选的山野参加过《梦想中国》、《原创四进三》、《中国好声音》;《最强音》有“快女”黄夕倍、《梦想中国》的冠军熊汝霖,《我的中国星》有“好男儿”分赛区冠军陈迪……
◎除了“回锅肉”,还有明星选手。在日本已小有名气的阿兰和歌手李佳薇出现在《最强音》中,信乐团的新主唱刘文杰也来了;“快男”长沙10强张彦博是前赤子乐队主唱;《梦之声》舞台上有台湾歌手、《超级星光大道》有发过专辑的“超女”艾梦萌。
(疯狂的舌头)
让人性堕落的选秀
这种选秀仿佛就是一场造富运动,将各行各业有特点的“金子”找出来,让他们站在舞台上,显露在人前。获奖后,出席各种活动,商演、广告、代言……然后各种人前耀武扬威,负面新闻。暴富后的浮躁,几乎无一例外都会在他们身上上演。
何谓低俗的电视节目?语言粗俗、穿着出格、行为低劣等。说也奇怪,花里胡哨、打情骂俏、以大众娱乐大众,似乎已成为当下电视节目博取高收视率的“杀手锏”。这些“低俗节目”,其误导性堪比电视购物节目和药品、性保健品广告等。
市场化的电视机构,要养活自身就必须自食其力,与金钱挂钩。要赚钱,就必须有广告;要广告,就必须有收视率;要有收视率,就必须有人气;要有人气,就必须有“低俗”。
于是乎,“伪娘”来了,呼啦一阵;选秀来了,炒作一阵;“非诚勿扰”来了,低俗一阵……君不见很多节目,主持人、“嘉宾”一上台就打情骂俏,靠噱头“煽风点火”。
近年来的一些选秀节目,语言多过分夸张,个别“嘉宾”、“评委”超短裙、高跟鞋、超低胸……低俗得不能再低俗了。
我想知道,这类选秀节目泛滥的背后带给这个社会的会是什么?其中一个作用是给生活在当下压力大的人们解压——房奴车奴们,博其一笑?
又或者说它们除了抓住人们眼球,除了给人们消遣外还有什么正面的意义?关注这类节目的不少都是年轻人,倡导这类节目发展的领导人究竟想把这代年轻人往哪个方向领?
从小到大,一直到现在都是看外国人拍的《动物世界》长大的,让《国家地理》和探索频道把我们领向未知,但几乎没有国人拍过这类节目。
天朝生长的国人好像不屑于把精力投入到这里,导致生物学奖、化学奖、物理学奖甚至连提名也未曾有过吧。
记得有人说过,当今时代是文学的荒漠,但是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过去21年的时间里,诺委会曾把和平奖授予了两个中国人,一个是达赖喇嘛,一个是刘晓波。
前者是破坏民族团结、分裂中国的分裂分子;后者是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的在押罪犯。和平奖奖章上刻有“为了人类的和平与情谊”几个字,这难道不是最大的亵渎和讽刺?这两个奖项分明就是在戏耍中国。
我们现在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时代,看着春晚舞台上一个个小孩背着手,整齐有节奏地摆着头,我就想到我们成长的过程就是这样,从来未曾改变过……
总结陈词:
选秀一火,都办选秀;选手用尽,节目很发愁;煽情炒作,花钱来救;实在不够,奇葩找来凑;奇葩不够,剪辑来救;剪辑也臭,神仙也难救;说到最后,树倒猢狲散,谁都没招儿。
(责任编辑:花掩月[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