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在消化道早癌诊治中,选用不同检查方案,总结消化内镜检查实施效果。方法 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时间段选择我科室所接诊的消化道早癌病人进行调研,纳入病例共计52人,根据检查方案进行随机分组,对比组26例病人在治疗期间选择白光内镜检查,研究组26例病人选用窄带成像加放大内镜检查。对两组病人检查结果进行统计。结果 对比组与研究组病灶边界线、微血管、微结构得分,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 消化道早癌检查诊断中,窄带成像加放大内镜检查方案实施效果优异,可提高检查准确率,效果肯定,值得推荐。
关键词:消化内镜;消化道;早癌;诊治
消化道早癌在临床治疗中属于常见且多发疾病,此疾病具备发病率高的特点,据临床不完全统计结果证实,近些年消化道早癌发生率呈逐年增高趋势[1]。消化道早癌是指消化道黏膜层发生了局部病变而诱发与导致癌症病变,一旦发生将给病人生命安全造成直接的影响与威胁,在消化道早癌治疗中,以手术治疗为主,但临床会辅以有效的诊断结果与报告,有效的诊断可直接影响到预后与治疗[2]。我科室为了提高诊断效果,在本次调查中选用了2种检查方案,即为白光内镜与窄带成像加放大内镜,为了调查实施效果,选择52例病人进行调研,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时间段选择我科室所接诊的消化道早癌病人进行调研,纳入病例共计52人,根据检查方案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对比组(n=26)和研究组(n=26),对比组:性别为男者14例、女者12例,年龄在45岁至76岁,平均(60.31±2.47)岁;研究组:性别为男者10例、女者16例,年龄在46岁至76岁,平均(60.29±2.39)岁。两组在一般资料上經软件处理差异显示不明显,P>0.05,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1.2.1研究组:选用窄带成像加放大内镜,首先根据病人情况对其实施静脉内麻醉,在消化内镜辅助下进行全面精查,并确定病变位置,在明确病变位置与病变范围后,对病灶实施染色,同时对边界进行标注,黏膜下注射盐水、亚甲兰、玻璃酸钠混合液,剥离病变组织。
1.2.2对比组:采用白光内镜检查方式。
观察指标与评价:从影像质量进行对照。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文采取的数据均纳入SPSS25.0软件中进行处理,对于技术资料以(n,%)表示,x2检验,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组:病灶边界线得分为2.21±0.59分、微结构得分为2.15±0.59分、微血管影像得分为2.21±0.39分;研究组:病灶边界线得分为4.01±0.66分、微结构得分为3.71±0.52分、微血管影像得分为3.88±0.59分,对比组与研究组病灶边界线得分、微结构得分、微血管影像得分对比数值较低,组间差异明显,(P<0.05)。
3 讨论
消化道早癌在临床治疗中,主要分为早期食管癌、早期胃癌与早期结直肠癌,据临床有关资料证实,在消化道早癌研究中发现,消化道早癌的发生和遗传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因素、饮食习惯、地区差异有很大关系[3]。消化道早癌疾病十分特殊,在发病后并无典型临床症状,大多数病人出现症状与表现和消化系统其他疾病症状与表现类似,在临床中会被误诊为消化道其他疾病。为了提高消化道早癌检出率,实现早发现、早治疗,进而要辅以有效的检查手段。通常情况下,临床常用检查手段为白光内镜检查方案。白光内镜检查属于传统且常用的检查方案,在实施检查过程中,准确率较低,故而检查效果不佳。为了提高检出率,我科室采用了窄带成像加放大内镜检查方案。窄带成像直接获取微血管、微结构图像,在实施期间具有较高的分辨率与可窥视视角,而且这种检查方案操作简单与便捷,能够准确辨别早癌大小与浸润情况,在经放大技术可评估微血管、微结构,提高检查准确率。
综上所述,消化道早癌检查诊断中,消化内镜检查方案实施效果优异,可提高检查效率,效果肯定,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张珊珊.内镜下经多隧道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癌的临床观察[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1,28(4):28-29.DOI:10.3969/j.issn.1005-8257.2021.04.016.
[2]王主.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染色内镜对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的效果[J].中国医药科学,2021,11(10):203-205,236.DOI:10.3969/j.issn.2095-0616.2021.10.052.
[3]吴江,吴涛,庞澜,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癌术后出血的风险模型构建[J].医学研究生学报,2021,34(2):155-160.DOI:10.16571/j.cnki.1008-8199.2021.02.008.
关键词:消化内镜;消化道;早癌;诊治
消化道早癌在临床治疗中属于常见且多发疾病,此疾病具备发病率高的特点,据临床不完全统计结果证实,近些年消化道早癌发生率呈逐年增高趋势[1]。消化道早癌是指消化道黏膜层发生了局部病变而诱发与导致癌症病变,一旦发生将给病人生命安全造成直接的影响与威胁,在消化道早癌治疗中,以手术治疗为主,但临床会辅以有效的诊断结果与报告,有效的诊断可直接影响到预后与治疗[2]。我科室为了提高诊断效果,在本次调查中选用了2种检查方案,即为白光内镜与窄带成像加放大内镜,为了调查实施效果,选择52例病人进行调研,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时间段选择我科室所接诊的消化道早癌病人进行调研,纳入病例共计52人,根据检查方案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对比组(n=26)和研究组(n=26),对比组:性别为男者14例、女者12例,年龄在45岁至76岁,平均(60.31±2.47)岁;研究组:性别为男者10例、女者16例,年龄在46岁至76岁,平均(60.29±2.39)岁。两组在一般资料上經软件处理差异显示不明显,P>0.05,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1.2.1研究组:选用窄带成像加放大内镜,首先根据病人情况对其实施静脉内麻醉,在消化内镜辅助下进行全面精查,并确定病变位置,在明确病变位置与病变范围后,对病灶实施染色,同时对边界进行标注,黏膜下注射盐水、亚甲兰、玻璃酸钠混合液,剥离病变组织。
1.2.2对比组:采用白光内镜检查方式。
观察指标与评价:从影像质量进行对照。
1.4 统计学处理 将本文采取的数据均纳入SPSS25.0软件中进行处理,对于技术资料以(n,%)表示,x2检验,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组:病灶边界线得分为2.21±0.59分、微结构得分为2.15±0.59分、微血管影像得分为2.21±0.39分;研究组:病灶边界线得分为4.01±0.66分、微结构得分为3.71±0.52分、微血管影像得分为3.88±0.59分,对比组与研究组病灶边界线得分、微结构得分、微血管影像得分对比数值较低,组间差异明显,(P<0.05)。
3 讨论
消化道早癌在临床治疗中,主要分为早期食管癌、早期胃癌与早期结直肠癌,据临床有关资料证实,在消化道早癌研究中发现,消化道早癌的发生和遗传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因素、饮食习惯、地区差异有很大关系[3]。消化道早癌疾病十分特殊,在发病后并无典型临床症状,大多数病人出现症状与表现和消化系统其他疾病症状与表现类似,在临床中会被误诊为消化道其他疾病。为了提高消化道早癌检出率,实现早发现、早治疗,进而要辅以有效的检查手段。通常情况下,临床常用检查手段为白光内镜检查方案。白光内镜检查属于传统且常用的检查方案,在实施检查过程中,准确率较低,故而检查效果不佳。为了提高检出率,我科室采用了窄带成像加放大内镜检查方案。窄带成像直接获取微血管、微结构图像,在实施期间具有较高的分辨率与可窥视视角,而且这种检查方案操作简单与便捷,能够准确辨别早癌大小与浸润情况,在经放大技术可评估微血管、微结构,提高检查准确率。
综上所述,消化道早癌检查诊断中,消化内镜检查方案实施效果优异,可提高检查效率,效果肯定,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张珊珊.内镜下经多隧道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癌的临床观察[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1,28(4):28-29.DOI:10.3969/j.issn.1005-8257.2021.04.016.
[2]王主.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染色内镜对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的效果[J].中国医药科学,2021,11(10):203-205,236.DOI:10.3969/j.issn.2095-0616.2021.10.052.
[3]吴江,吴涛,庞澜,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癌术后出血的风险模型构建[J].医学研究生学报,2021,34(2):155-160.DOI:10.16571/j.cnki.1008-8199.2021.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