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以以人为本的原理简介为切入口,进而阐述了落实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方式的意义,最后针对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生的新特点、新挑战和现阶段高校管理者和学生对以人为本理念学习和理解一些误区,提出了落实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以人为本 高校 学生管理 管理理念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一、落实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的意义
(一)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方式更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教学课程的安排,教学内容、方式的制定等等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与学生缺乏必要的沟通,这样就造成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受限制,教学效率低下,对教学次序也产生很大的冲击。而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中,充分重视了学生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权,给予了学生与老师平等对话的话语权,让学生与教师能够平等的进行沟通与交流,师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能够使教师在完成国家要求的基本的教学内容的同时,充分了解并尊重学生对教学课程、内容、方式的个性化需求,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学生也能够去自觉的维护教学次序。
(二)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更有利于科研人才的培养。
任何一个重大科研成果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对常规的一种打破。在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这种敢于打破常规的精神。而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中,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被动接受,讲究令行禁止,这极大的束缚了学生自我思想的发展,在知识的传承中只有吸纳而缺乏创新,使得高校难以培养出优秀的科研人才,而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中,充分重视了学生个人的个性化发展,学生在吸纳知识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的新的观点,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在这种思想火花的碰撞和交流过程中,更容易产生优秀的科研人才。
(三)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更有利于为输送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在传统的高校学生的管理模式下,学生个性不明显,专业知识的储备上广而不精,但随着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各个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差异越来越大,有时候甚至在相同领域相同岗位内,都会有很大的差异,这就要就高校为社会输送的人才上特点鲜明,为此来满足社会各部门发展的需要。而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学生的发展束缚小,自主性强,不论是性格还是专业知识的储备上个性化发展丰富多样,这就极大的满足了现今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
二、以人为本管理理论学习与认识中存在的问题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成为一句口号,难以落到实处。
以现阶段各高校对“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落实情况来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成为了一句空洞的口号,难以落实。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高校管理者因“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对其个人的管理权威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减弱,对“以人为本”管理理念还有相当大的抵触情绪,更怀念以前的在管理工作中的绝对主导地位;二在学生中,由于忽视了对以人为本价值观的学习,对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形成了片面理解,造成学生在面对高校管理时,只考虑个人的利益的满足,忽视高校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但个人利益得不到满足就与高校管理者发生对抗,对高校正常的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干扰,也使得高校难以落实“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
(二)把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中个人的发展与高校和社会的发展对立起来。
现在对“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争议,部分学者对其提出了质疑,其中北师大教授孙喜亭先生认为: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的关系上,“人”高于自然和社会,一切为了“人”的自身;在国家、群体、个人的关系上,“个人”高于国家、群体,个人至上,自我本位,自我自由,自我尊严至上。而这种对“以人为本”思想偏激的理解,把学生个人的发展与高校、社会的发展对立起来,导致学生管理工作走向极端,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产生极大的破坏。
三、正确落实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以人为本的理论的学习。
在加强以人为本理论学习上,要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入手,在广度上,改变以往理论学习主要针对高校管理者,而忽视学生这方面学习的现象,不再仅仅是要求高校管理者对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学习,更要加强被管理学生这方面的学习。在深度上,不能让这种学习,仅仅停留在是一种宣传,一句口号上,应要求高校管理者与学生对以人为本价值理念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只有高校管理者和学生两者都对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了正确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谈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落实,这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的首要环节。
(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我管理,重在引导。
在管理的主体中落实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不仅要把学生当做管理的对象,也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成为管理人员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加强学生参与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工作,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从充分尊重学生组织对学生的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职管理人员的管理重心从强制约束管理向注重对学生思想的正确引导转变,提高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自我管理的主动性,通过学生干部和学生组织的身份优势降低引发学生与管理者的冲突可能性,从而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谐、有效的进行。
(三)对传统的管理手段加以改进,行政管理模式向柔性管理转变。
一改从前的行政化管理模式和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姿态,采用柔性管理的方式。高校管理者的作为高校学生的管理者及协助者,要与学生真诚互动,成为与学生建立积极友谊的人,走入到学生中去,特别要关注到基础薄弱的后进生和一些特殊群体的学习和生活,帮助其走出困境,做到学生也是朋友,尊重所有学生本身之价值,相信学生的行为是内发的、而非外烁的,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潜能,努力建立情感型的师生关系,这将极大的促进“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建立新的管理工作评价体系和学生评价体系。
一方面在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对高校管理者的评价标准上,应改变以往单一、呆板、缺乏人性化的绩效考核标准,加入更多的情感类评价指标,并与高校管理者的奖惩相挂钩,如管理者在学生的声望、威信、受欢迎程度等等,努力营造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以此来加强对高校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情感投入的认可程度和高校管理者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的激励手段。促使高校管理者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高校管理者既是学生的管理者,也是学生的朋友的和谐关系。
另一方面在学生评价中,不能单纯的以学生个科目成绩来对学生做出评价,这种评价会给学生这样一个意识,考试分数高的同学就是能力强的学生,考试分数高就会有好前途和更多的发展机会。应充分结合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各方表现,制定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在学生的评价、鉴定、奖励、就业推荐中都要公正全面变现出来,这样才能有效激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体现出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指引下的管理成果。
(作者: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0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公信.“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理论渊源及时代价值.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1).
[2]冒容,刘义恒.高等学校管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刘正宇.现代大学制度视阀中管理体制机制的重构.文化学刊.2010(01).
[4]李嵩杰.哲学视角下的“以人为本”观.经济研究导刊.2010(03).
关键词 以人为本 高校 学生管理 管理理念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一、落实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的意义
(一)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方式更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教学课程的安排,教学内容、方式的制定等等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与学生缺乏必要的沟通,这样就造成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大受限制,教学效率低下,对教学次序也产生很大的冲击。而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中,充分重视了学生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权,给予了学生与老师平等对话的话语权,让学生与教师能够平等的进行沟通与交流,师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能够使教师在完成国家要求的基本的教学内容的同时,充分了解并尊重学生对教学课程、内容、方式的个性化需求,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学生也能够去自觉的维护教学次序。
(二)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更有利于科研人才的培养。
任何一个重大科研成果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对常规的一种打破。在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这种敢于打破常规的精神。而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中,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被动接受,讲究令行禁止,这极大的束缚了学生自我思想的发展,在知识的传承中只有吸纳而缺乏创新,使得高校难以培养出优秀的科研人才,而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中,充分重视了学生个人的个性化发展,学生在吸纳知识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的新的观点,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在这种思想火花的碰撞和交流过程中,更容易产生优秀的科研人才。
(三)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更有利于为输送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在传统的高校学生的管理模式下,学生个性不明显,专业知识的储备上广而不精,但随着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各个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差异越来越大,有时候甚至在相同领域相同岗位内,都会有很大的差异,这就要就高校为社会输送的人才上特点鲜明,为此来满足社会各部门发展的需要。而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学生的发展束缚小,自主性强,不论是性格还是专业知识的储备上个性化发展丰富多样,这就极大的满足了现今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
二、以人为本管理理论学习与认识中存在的问题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成为一句口号,难以落到实处。
以现阶段各高校对“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落实情况来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成为了一句空洞的口号,难以落实。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高校管理者因“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对其个人的管理权威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减弱,对“以人为本”管理理念还有相当大的抵触情绪,更怀念以前的在管理工作中的绝对主导地位;二在学生中,由于忽视了对以人为本价值观的学习,对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形成了片面理解,造成学生在面对高校管理时,只考虑个人的利益的满足,忽视高校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但个人利益得不到满足就与高校管理者发生对抗,对高校正常的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干扰,也使得高校难以落实“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
(二)把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中个人的发展与高校和社会的发展对立起来。
现在对“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争议,部分学者对其提出了质疑,其中北师大教授孙喜亭先生认为: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的关系上,“人”高于自然和社会,一切为了“人”的自身;在国家、群体、个人的关系上,“个人”高于国家、群体,个人至上,自我本位,自我自由,自我尊严至上。而这种对“以人为本”思想偏激的理解,把学生个人的发展与高校、社会的发展对立起来,导致学生管理工作走向极端,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产生极大的破坏。
三、正确落实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以人为本的理论的学习。
在加强以人为本理论学习上,要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入手,在广度上,改变以往理论学习主要针对高校管理者,而忽视学生这方面学习的现象,不再仅仅是要求高校管理者对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学习,更要加强被管理学生这方面的学习。在深度上,不能让这种学习,仅仅停留在是一种宣传,一句口号上,应要求高校管理者与学生对以人为本价值理念有一个全面深刻的了解。只有高校管理者和学生两者都对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了正确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谈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落实,这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的首要环节。
(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我管理,重在引导。
在管理的主体中落实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不仅要把学生当做管理的对象,也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成为管理人员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加强学生参与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工作,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从充分尊重学生组织对学生的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职管理人员的管理重心从强制约束管理向注重对学生思想的正确引导转变,提高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自我管理的主动性,通过学生干部和学生组织的身份优势降低引发学生与管理者的冲突可能性,从而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谐、有效的进行。
(三)对传统的管理手段加以改进,行政管理模式向柔性管理转变。
一改从前的行政化管理模式和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姿态,采用柔性管理的方式。高校管理者的作为高校学生的管理者及协助者,要与学生真诚互动,成为与学生建立积极友谊的人,走入到学生中去,特别要关注到基础薄弱的后进生和一些特殊群体的学习和生活,帮助其走出困境,做到学生也是朋友,尊重所有学生本身之价值,相信学生的行为是内发的、而非外烁的,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潜能,努力建立情感型的师生关系,这将极大的促进“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建立新的管理工作评价体系和学生评价体系。
一方面在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对高校管理者的评价标准上,应改变以往单一、呆板、缺乏人性化的绩效考核标准,加入更多的情感类评价指标,并与高校管理者的奖惩相挂钩,如管理者在学生的声望、威信、受欢迎程度等等,努力营造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以此来加强对高校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情感投入的认可程度和高校管理者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的激励手段。促使高校管理者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高校管理者既是学生的管理者,也是学生的朋友的和谐关系。
另一方面在学生评价中,不能单纯的以学生个科目成绩来对学生做出评价,这种评价会给学生这样一个意识,考试分数高的同学就是能力强的学生,考试分数高就会有好前途和更多的发展机会。应充分结合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各方表现,制定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在学生的评价、鉴定、奖励、就业推荐中都要公正全面变现出来,这样才能有效激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体现出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指引下的管理成果。
(作者: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0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公信.“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理论渊源及时代价值.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1).
[2]冒容,刘义恒.高等学校管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刘正宇.现代大学制度视阀中管理体制机制的重构.文化学刊.2010(01).
[4]李嵩杰.哲学视角下的“以人为本”观.经济研究导刊.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