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案例:几近疯狂的陪读
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12年陪读,3次举家随迁,最后,父亲以社会考生的身份参加高考,与女儿考进同一所大学,继续陪读。
苏先生,当年高中毕业后,因10多分的差距没能考上大学。随后,他从老家来到武汉,学习厨艺,开起了餐馆。之后成了家,有了一个女儿。苏先生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女儿身上,不断幻想着女儿上了大学,有个好工作,过上了好生活。
但是,苏先生发现,女儿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很难静下来。而且在学校的表现也不是很理想:学习成绩一般,上课不注意听讲,课后喜欢疯闹,偶尔还会惹事。
长此下去,女儿的大学梦不是将成为泡影吗?于是,苏先生开始了几近疯狂的陪读。
作为学生,生活本来就是没完没了的作业,没完没了的考试,没完没了的压力。在父亲的严加看管下,女儿很早就走进了这样的世界。而且,除了作业之外,女儿学校生活中的所有信息,苏先生都要了解,每当发现女儿犯错误时,苏先生就会唠叨数落。初一时,女儿第一次选择了与父亲对抗。
此后,父女关系越发紧张。为了逃离父亲,女儿甚至离家出走过,但当女儿被父亲找回来后,很快又回归了被压榨的生活。为了稳定女儿的心,苏先生和女儿签了一份协议:如果你能顺利考上大学,我就不管你了。
面对无法逃离的陪读,这总算让女儿看到了自由的一天。于是,女儿每天都要在日历上画倒计时,“别人的倒计时,是为了算高考的日子;我的倒计时,是为了算摆脱爸爸的日子。”
到这里,这个家庭是不是让你感到了一个人的缺位?
是的,这个家庭的母亲呢?母亲看女儿从小就爱唱歌跳舞,在女儿5岁时,就送她去了舞蹈班,后来又让女儿参加了校足球队,母亲的教育法则是“自然生长”。这遭到了苏先生的强烈反对。在对孩子的培养上,夫妻俩的态度完全相反,逐渐地升级到夫妻感情矛盾,在女儿初二时,母亲选择了离家分居。缺少了母亲的“保护”后,苏先生就越发变本加厉的关注女儿,直至陪读到大学。
心理解析:补偿心理情结惹的祸
这个案例中,亲子三角关系明显异常,最突出的是夫妻关系太远了。虽然夫妻关系异常与这场闹剧可能互为因果,但是,不能排除的是,他们这种异常的夫妻关系,是这场闹剧愈演愈烈的一个诱因。在苏先生的心里可能认为:当自己把女儿培养进大学时,自己夫妻感情的缺失就会得到某种补偿。因此,在未完成事件心理和亲子三角关系异常的共同作用下,让这位父亲在心理补偿的路上越走越远。
心理对策:父女同时心理自救
女孩需要积极地进行心理自救。对父亲疯狂陪读背后的种种心理情结,作为一个孩子,女孩如论如何也不可能理解,应有的本能反应必然是反抗。但是,面对父亲长期的疯狂陪读,女孩因为自己过去年纪小,所以在反抗中有屈从和服从,甚至到最后,女儿已经习惯了父亲的陪读和生活上的陪伴,长此以往,女儿的独立性虽然还在,却已经被消磨、弱化了。如果不积极自救,将来即使还有自由飞翔的渴望,也没有了自由飞翔的能力。所以,女孩应该认识到这种亲子关系潜在的危害,认识到已经长大的自己应该赶紧自救。创造条件,不仅生活上摆脱父亲的陪伴,而且在学业上也要摆脱父亲的陪读,让自己的独立成长起来。
当然,这位父亲更需要积极心理自救。女儿已经考上大学,自己心理上的未完成事件已然完成,应该直面自己的内心,尽快让自己回归理性,积极调适亲子三角关系:一是放飞女儿,二是走近妻子。这既是对女儿真正的爱,是对女儿的救助,也是积极的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