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午,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内,一直被学生前来“骚扰”。一个是来问我有没有一次性杯子;一个是来跟我提意见,说红领巾检查员不负责任,要求撤换;一个是来问我昨天的练笔有没有批好,他写的怎么样……一一回复处理,作业也没法批了,头昏脑胀。这就是我们的工作状态,从进校门一直到放学,无时无刻不处在学生的“骚扰”中。
都说,现在的孩子真“烦”,什么事都要来找老师。想起以前我们的学生时代,见到老师如同耗子见了猫,没事哪敢去办公室,实在没办法一定要进办公室,心里也紧张得砰砰乱跳,校园内老远看到老师来了也是马上绕道而行。现在的孩子则有事没事老往办公室跑。
摇头叹息的同时,也不禁欣慰。学生来“烦”老师,不仅仅是因为孩子的胆大,更是因为教师的“放纵”。以前的老师形象,高高在上,老师就是权威。学生在老师面前只能唯唯诺诺,避之唯恐不及,自然不会来“烦”你。放下架子,蹲下身子,真正地走进学生中,这样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烦”。
不要嫌学生来“烦”你。他来跟你要一次性杯子,是因为他觉得你是一个值得依赖的人,有了困难就首先想到来找你;他来向你提意见要求撤换红领巾检查员,是因为他觉得你是一个公平公正的人,你为他们创设了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他来问你昨天的作业做得怎么样,是因为他很重视你对他的评价,你在他心中的地位影响了他对这门学科的兴趣。
不要嫌学生来“烦”你,放下手中的茶杯,停下手中的笔,听一听他们的叽叽喳喳。他叫你去看看新发芽的菜苗,是为了和你分享那份种植的喜悦;她哭哭啼啼向你倾诉心中的委屈,是希望得到你的安慰;他说篮球比赛他们少一个人,拉着你参加他们队,是为了和你更亲近……
如果有学生来“烦”你,祝贺你!你的学生已经把你当成了他最敬重的人,最信赖的人,最亲近的人。你不但是他们的老师,也是他们的朋友。在班级中,你为他们创设了民主和谐的氛围,你和他们都是平等的;在课堂中,你为他们创设了自主探究的氛围,你和他们一起绽放生命的活力。
如果有学生来“烦”你,请你站起来,跟他一起去看看他的小菜苗,看看他的小蝌蚪;请你帮她擦掉眼泪,耐心听她倾吐;请你被他的小手拽着,球场上一起跟他们疯狂……这就是学生的生命成长,而每个教师的眼里都应该有学生的生命成长。“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谁爱儿童的唧唧喳喳声已经爱得入迷,谁就能获得自己的职业的幸福。”格鲁吉亚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认为,“教师应该具有教育的听觉,以便从这种所谓的喧嚣声中辨别出在这个儿童乐队中各种不同音律的乐器所奏出的音响,并使你满怀着先行聆听一下这未来的生活交响乐的激情。”
儿童的成长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还是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体验不断成长和发展的历程。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也是老师和学生心灵交融、智慧碰撞的场所,同时也是孩子们张扬个性、释放童真的成长乐园,孩子们理应在学校里体验生命成长的愉悦,享受老师充满爱意的帮助,难道不是吗?
在教育中,如果我们能用心去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良好的教育就有了最切实的保障。所以,让学生们来“烦”我们吧,这“烦”的细枝末节里无不流动着点点滴滴的爱与暖!
都说,现在的孩子真“烦”,什么事都要来找老师。想起以前我们的学生时代,见到老师如同耗子见了猫,没事哪敢去办公室,实在没办法一定要进办公室,心里也紧张得砰砰乱跳,校园内老远看到老师来了也是马上绕道而行。现在的孩子则有事没事老往办公室跑。
摇头叹息的同时,也不禁欣慰。学生来“烦”老师,不仅仅是因为孩子的胆大,更是因为教师的“放纵”。以前的老师形象,高高在上,老师就是权威。学生在老师面前只能唯唯诺诺,避之唯恐不及,自然不会来“烦”你。放下架子,蹲下身子,真正地走进学生中,这样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烦”。
不要嫌学生来“烦”你。他来跟你要一次性杯子,是因为他觉得你是一个值得依赖的人,有了困难就首先想到来找你;他来向你提意见要求撤换红领巾检查员,是因为他觉得你是一个公平公正的人,你为他们创设了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他来问你昨天的作业做得怎么样,是因为他很重视你对他的评价,你在他心中的地位影响了他对这门学科的兴趣。
不要嫌学生来“烦”你,放下手中的茶杯,停下手中的笔,听一听他们的叽叽喳喳。他叫你去看看新发芽的菜苗,是为了和你分享那份种植的喜悦;她哭哭啼啼向你倾诉心中的委屈,是希望得到你的安慰;他说篮球比赛他们少一个人,拉着你参加他们队,是为了和你更亲近……
如果有学生来“烦”你,祝贺你!你的学生已经把你当成了他最敬重的人,最信赖的人,最亲近的人。你不但是他们的老师,也是他们的朋友。在班级中,你为他们创设了民主和谐的氛围,你和他们都是平等的;在课堂中,你为他们创设了自主探究的氛围,你和他们一起绽放生命的活力。
如果有学生来“烦”你,请你站起来,跟他一起去看看他的小菜苗,看看他的小蝌蚪;请你帮她擦掉眼泪,耐心听她倾吐;请你被他的小手拽着,球场上一起跟他们疯狂……这就是学生的生命成长,而每个教师的眼里都应该有学生的生命成长。“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谁爱儿童的唧唧喳喳声已经爱得入迷,谁就能获得自己的职业的幸福。”格鲁吉亚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认为,“教师应该具有教育的听觉,以便从这种所谓的喧嚣声中辨别出在这个儿童乐队中各种不同音律的乐器所奏出的音响,并使你满怀着先行聆听一下这未来的生活交响乐的激情。”
儿童的成长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还是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体验不断成长和发展的历程。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也是老师和学生心灵交融、智慧碰撞的场所,同时也是孩子们张扬个性、释放童真的成长乐园,孩子们理应在学校里体验生命成长的愉悦,享受老师充满爱意的帮助,难道不是吗?
在教育中,如果我们能用心去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良好的教育就有了最切实的保障。所以,让学生们来“烦”我们吧,这“烦”的细枝末节里无不流动着点点滴滴的爱与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