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针对高职教育的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许多专业人士和权威人士都把目光集中在改革高职院校中的文化基础课上,有人认为文化基础课可有可无。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有些国内高职院校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文化基础课的课程设置、内容和教学方法。比如:减少文化基础课程的门数,少开甚至不开某些文化基础课;内容更加精炼,够用为度;方法更加灵活。本人认为,这种做法需三思而后行。分析我国高等教育中文化基础课分布的现状不难看出,文化基础课的改革其实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从总体上来看,我国高职院校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整体上处于一种弱势状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片面追求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更有高等院校存在的重专业技术轻基础理论的教育取向、文化基础课自身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的缺乏、学生接受文化基础课的主动性欠缺等很多现实原因。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基础教育价值取向
人类文明进步史表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文化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基础教育在传播丰富的文化知识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着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即文化基础课教学的边缘化。当然影响我国高职院校文化基础课教学的因素不是单一的,既有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更有高校存在的重专业技术轻基础理论的教育取向、文化基础课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的缺乏等现实原因。这就需要我们树立全面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最终推动高职院校文化基础课教学的复兴和繁荣发展。
一、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思维方式束缚文化基础课教学的发展
一直以来,人们将专业技能教育当做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大力发展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从而使文化基础课教学的地位日益微弱,一定程度上出现边缘化的趋势,成了专业教育的或有或无的陪衬。专业对口的实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成为高职院校重要的办学理念乃至于首要的关注点。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中,文化基础教育被认为是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内容,由于受到这种思维方式极大的限制,文化基础课教学在高职阶段事实上只沦为点缀。总之,以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教育为主的思维方式束缚着高职院校文化基础课的课程设置和发展。
二、高职院校也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的冲击
一方面,市场经济能促进生产力的更大发展。这也给大学的发展注入了资金上的活力,高等院校也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不可否认的是和社会实际相联系的日益紧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物质导向功能的影响。一些大学把教育片面经济化、产业化。这样一些和经济效益关联性很少的人文专业得不到认可而被抛弃,纷纷开设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实用专业,现在,高职院校大都压缩基础性课程,像数学、语文、外语、哲学等。
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是:由于高等院校近年来的快速膨胀的发展,资金经费上的短缺成了共性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学校通过和市场接轨搞创收。从此,象牙塔内的商业气氛日益浓厚,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大学内蕴含的人文基础课的价值几乎荡然无存。
我们需要能力与品德协同发展的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作为高职院校在进行技能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狠抓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们要将我国优秀的文化和传统在学生的内心世界植根发芽,让学生能够成为技能过硬品德高尚的时代新人。
三、文化基础课自身的科学性、实效性的缺乏也成为一种障碍
高职院校文化基础课教学除了受上述观念的消极影响外,还有其自身的内在障碍,在教学方法、教育内容上均存在问题,导致了文化基础课实效性的缺乏。
在教学内容上,高职院校的文化基础课教学和基础教育阶段重复现象严重,和社会实际结合的不紧密,使大学生对文化基础课有种虚无的感觉。高职院校开设的文化基础课程,例如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其也是文化基础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到现在,政治理论课程还存在一些阶级性较强的观点,脱离现在的社会实际,学生对这样意识形态化的内容不感兴趣,更不用说陶冶学生的情操,所以,其在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还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再如语文教学,文言文和古诗词等还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方面,内容呆板,方法传统,很难对那些希望在大学阶段能学习到实用的先进的科学知识的大学生产生吸引力。本人倒认为多开设些文秘、应用写作、名作赏析、演讲与口才、公关礼仪等与大学语文相关的文化基础课程,或许能满足学生将来就业的需要。
在教学方法上,各个高校的主要方法仍然是传统的课堂讲授,这种教法有其优点,在理论的学习上效果不错。但是也有明显的缺点,学生在这种场景下是被动的,参与性不强,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文化基础课教学需要有一个内化的过程,更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加深对人文意蕴的体悟。所以,在文化基础课教学时,教育手段方法不能太单一,在课堂传授的同时,通过各种途径,设置各种场景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悟,这远比枯燥单调的课堂教学效果要好的多。
四、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对接受文化基础教育造成影响
价值取向是每个青年成长,职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让青年在社会大发展的环境中为自己正确的定位,为国家社会多做贡献,也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社会的认可,物质的奖励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价值取向的树立离不开文化基础教育,因而在高职院校进行文化基础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通过文化教学来增强学生的文学修养,来增强自身对人文方面的思考和认识,让学生能够获取社会中的正能力,加强爱国情怀,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的素质提高提供了助力。功利性、投机取巧、贪污腐败等这些社会负能量就会被学生所抵制,学生能够清醒的认识这些社会的隐含面,在工作中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价值观。
总结
既然高职院校中对文化基础课缺失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不妨试想下,如果在文化基础课完全缺失的情况下进行大学教育,是否就符合高等院校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首先,大学阶段的文化基础教育在内容上应该更宽广深入,在方式上应该更灵活多样,在教育对象上与基础教育阶段也有着重大区别,两者不能互相取代,也不能平起平坐;其次,设想下一个没有深厚扎实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的人,做任何工作恐怕都会困难重重,更不用提光明前途和长远发展了。所以,文化基础教育在人才教育的任何阶段不仅是不可缺少的,在某方面还是应该得到加强的,而且文化基础教育当中蕴含的人文教育,道德教育,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保证,应该得到进一步的精炼和提升。
参考文献
[1] http://www.studa.net/gaodeng/120525/11174574.html
[2]朱克忆,张柏森,职业教育课程特点研究[J].成人教育,2006,04,231.
[3]蒋庆斌,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0(11),22.
[4]程宜康,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新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5]周亚,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课程设计(课件).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6]何明友,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设计与实施(课件).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基础教育价值取向
人类文明进步史表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文化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基础教育在传播丰富的文化知识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着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即文化基础课教学的边缘化。当然影响我国高职院校文化基础课教学的因素不是单一的,既有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更有高校存在的重专业技术轻基础理论的教育取向、文化基础课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的缺乏等现实原因。这就需要我们树立全面的眼光去分析问题,最终推动高职院校文化基础课教学的复兴和繁荣发展。
一、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思维方式束缚文化基础课教学的发展
一直以来,人们将专业技能教育当做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大力发展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从而使文化基础课教学的地位日益微弱,一定程度上出现边缘化的趋势,成了专业教育的或有或无的陪衬。专业对口的实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成为高职院校重要的办学理念乃至于首要的关注点。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中,文化基础教育被认为是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内容,由于受到这种思维方式极大的限制,文化基础课教学在高职阶段事实上只沦为点缀。总之,以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教育为主的思维方式束缚着高职院校文化基础课的课程设置和发展。
二、高职院校也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的冲击
一方面,市场经济能促进生产力的更大发展。这也给大学的发展注入了资金上的活力,高等院校也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不可否认的是和社会实际相联系的日益紧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物质导向功能的影响。一些大学把教育片面经济化、产业化。这样一些和经济效益关联性很少的人文专业得不到认可而被抛弃,纷纷开设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实用专业,现在,高职院校大都压缩基础性课程,像数学、语文、外语、哲学等。
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是:由于高等院校近年来的快速膨胀的发展,资金经费上的短缺成了共性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学校通过和市场接轨搞创收。从此,象牙塔内的商业气氛日益浓厚,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大学内蕴含的人文基础课的价值几乎荡然无存。
我们需要能力与品德协同发展的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作为高职院校在进行技能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狠抓学生的素质养成教育,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们要将我国优秀的文化和传统在学生的内心世界植根发芽,让学生能够成为技能过硬品德高尚的时代新人。
三、文化基础课自身的科学性、实效性的缺乏也成为一种障碍
高职院校文化基础课教学除了受上述观念的消极影响外,还有其自身的内在障碍,在教学方法、教育内容上均存在问题,导致了文化基础课实效性的缺乏。
在教学内容上,高职院校的文化基础课教学和基础教育阶段重复现象严重,和社会实际结合的不紧密,使大学生对文化基础课有种虚无的感觉。高职院校开设的文化基础课程,例如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其也是文化基础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到现在,政治理论课程还存在一些阶级性较强的观点,脱离现在的社会实际,学生对这样意识形态化的内容不感兴趣,更不用说陶冶学生的情操,所以,其在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还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再如语文教学,文言文和古诗词等还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方面,内容呆板,方法传统,很难对那些希望在大学阶段能学习到实用的先进的科学知识的大学生产生吸引力。本人倒认为多开设些文秘、应用写作、名作赏析、演讲与口才、公关礼仪等与大学语文相关的文化基础课程,或许能满足学生将来就业的需要。
在教学方法上,各个高校的主要方法仍然是传统的课堂讲授,这种教法有其优点,在理论的学习上效果不错。但是也有明显的缺点,学生在这种场景下是被动的,参与性不强,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文化基础课教学需要有一个内化的过程,更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加深对人文意蕴的体悟。所以,在文化基础课教学时,教育手段方法不能太单一,在课堂传授的同时,通过各种途径,设置各种场景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悟,这远比枯燥单调的课堂教学效果要好的多。
四、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取向也对接受文化基础教育造成影响
价值取向是每个青年成长,职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才能让青年在社会大发展的环境中为自己正确的定位,为国家社会多做贡献,也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社会的认可,物质的奖励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价值取向的树立离不开文化基础教育,因而在高职院校进行文化基础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通过文化教学来增强学生的文学修养,来增强自身对人文方面的思考和认识,让学生能够获取社会中的正能力,加强爱国情怀,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的素质提高提供了助力。功利性、投机取巧、贪污腐败等这些社会负能量就会被学生所抵制,学生能够清醒的认识这些社会的隐含面,在工作中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价值观。
总结
既然高职院校中对文化基础课缺失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不妨试想下,如果在文化基础课完全缺失的情况下进行大学教育,是否就符合高等院校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首先,大学阶段的文化基础教育在内容上应该更宽广深入,在方式上应该更灵活多样,在教育对象上与基础教育阶段也有着重大区别,两者不能互相取代,也不能平起平坐;其次,设想下一个没有深厚扎实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的人,做任何工作恐怕都会困难重重,更不用提光明前途和长远发展了。所以,文化基础教育在人才教育的任何阶段不仅是不可缺少的,在某方面还是应该得到加强的,而且文化基础教育当中蕴含的人文教育,道德教育,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保证,应该得到进一步的精炼和提升。
参考文献
[1] http://www.studa.net/gaodeng/120525/11174574.html
[2]朱克忆,张柏森,职业教育课程特点研究[J].成人教育,2006,04,231.
[3]蒋庆斌,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0(11),22.
[4]程宜康,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新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5]周亚,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课程设计(课件).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6]何明友,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设计与实施(课件).宁波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