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玩家张琳说,抽烟斗,是有仪式的:
轻轻拉开烟斗包,从整齐排列的数把烟斗中选出符合现在心情的一只,缓慢而仔细地搓揉烟草并装填好,再用还残留着烟草香味的拇指轻轻转动火轮,淡蓝色的火苗轻舔烟草,燃起的烟雾在空气中芬芳而优雅地弥漫开来,随着呼吸一明一灭,悄然将一股烟草的甘甜送入你的喉咙深处……此刻,你会感到安宁,忙碌生活产生的疲累在这时得以缓解。
和抽烟相比,抽烟斗确实显得繁琐,形式感十足。但张琳说,这恰恰是自己喜欢抽烟斗的原因。“过去很多东西都是讲究形式的,现在很多东西连一点仪式感、形式感都没有了,怎么简单怎么来,怎么快怎么来。众多麻烦的事情中,只剩下结婚了。所以我说什么是行为艺术,结婚才是行为艺术呢。”
张琳还说抽烟斗时,最重要的一点是对呼吸的掌握。
“如果你的烟斗时常会自己熄灭,多数是因为你还在‘抽’烟斗,而没有跟随自己自然的呼吸,因为抽烟斗与其说‘抽’不如说“呼吸”,一呼一吸同样重要,而且不能操之过急。抽烟斗应该是不影响你正常呼吸的频率和力度的,这和抽雪茄、卷烟都不同,它们都强调一个刻意的‘吸’,而烟斗不需要。放轻松,随着自己的呼吸享受烟斗。抽烟斗的老手,一般一斗烟可以持续一两个小时。”
张琳觉得,抽烟斗的时候,有两个感受:一是什么都没有想,突然空白,一袋烟的工夫,一两个小时飞快过去了;另一个感受是什么都想到了。所以,抽烟斗不是一个简单的抽烟问题,而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过程。一个男人只有修炼到一定的人生境界,才能把握好他手中的那只烟斗。
“就好像要用你的呼吸去控制烟斗里的那团火,当你学会用呼吸控制烟斗里的那团火时,你一定也学会了控制你心里的那团火。”张琳说。
和其他烟斗客不同,张琳除了抽烟斗,还自己做烟斗。他在北京三里屯的一条小街里拥有自己的烟斗店,店里的很多烟斗,就是他自己设计和制作的。
他的店以前很小,东西装满后,只能坐在地上做烟斗。“以前,我应该是全中国做烟斗水平最低的人,他们至少还是坐在椅子上做烟斗,我比他们少了一张椅子的高度。”张琳笑着说。
张琳觉得最有意思的一件事,就是在烟斗店磨烟斗。旁边音像店有个小姑娘,每天看张琳脏兮兮坐在地上,就问他每天都在磨什么。张琳说:“我在磨我自己啊。”
“她可能不知道我在说什么,说完我也愣了,我明白自己说了一件对的事。把自己做的事情做好,不就是修行吗?做烟斗过程中有艰苦,有磨难,结果也许会看到光明,有美好的事情发生;但也许马上又会碰到困难,这不是修行是什么?”张琳说。
如果单纯从产量看,张琳只能被称为一个小烟斗制作师。他也不接受订单。他用上好的石楠木根瘤来制作烟斗。虽然有些天然根瘤上会出现小的洞,但是他坚持不用任何填补物来掩饰,对他来说,以最自然的方式来呈现烟斗给烟斗客的美感是最重要的事情。
“刚开始做斗,你内心饱受煎熬:一只斗做到一半,打孔时,孔打歪了,废了!看到一块木纹漂亮的木头,内心狂喜,转过来却发现上面有虫孔,是放弃还是先磨磨看?有的木头虫孔浅,可能磨一会儿就磨没了。这种大起大落、大悲大喜是对一个人心性的修磨。”
提起为什么做烟斗,张琳说源于自己的好胜心,“我想做出最美的烟斗。”
张琳的烟斗在小范围内得到很多的赞誉。有外国的制造烟斗的大师看了张琳的一款“蝴蝶”烟斗后,想买他的烟斗,还赞赏说:“我知道你怎么和木头交流了。”
在张琳的家里看到了那款“蝴蝶”烟斗,那弯曲线好像蝴蝶的一片翅膀,真是灵动而美妙。张琳说:“我还做过小提琴题材的烟斗,结果别人看我做小提琴,也做了个琵琶。我说,你去复制一个琵琶没有意义,你得通过一个烟斗去表现琵琶的美。我是真喜欢小提琴,我知道要用它表现哪个位置。”
如今,好多人做中国烟斗,在烟斗上雕满龙,或者雕成八仙过海,“这就是中国烟斗吗?一定不是。今天这种造型之美,人们普遍做的是加法,可是有本事你用最简单的东西来表现美,那才是高级的。我希望每年明白一个词,2008年我明白一个词,得意忘形。” 张琳说。
张琳认为,今天是小美越来越多,大美越来越少。“就像明代臂搁,上面基本上就是诗文。如果是清代的臂搁,除了诗文,四边往往会有万字不到头的纹饰。这才说明我干活了,露手艺了,他不知道把不该有的东西都去掉,把该有的留下,这才是美。我曾经做过夹茶杯的竹夹子,朋友来看,觉得喜欢,只是遗憾为什么不再刻个名字雕点兰花什么的,他觉得这才叫干活了。”
在做烟斗界,更有甚者,是抄袭、模仿国外大師的作品。“讨巧,又挣钱”,但张琳不想这么做,“你饿得吃不上饭,要死了,你去偷,还可以理解,这是为了生存。但如果衣食无忧,不关乎生存,你还要去偷,这就是人品了。”
张琳曾帮朋友做过一个餐厅,“当时有个烹饪比赛,我请了一个顾问做评委,他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名厨。很多年轻厨师每个人都做了一样菜,他们起哄要这个顾问也做一个菜。推辞不过,他做了一个最简单的炒掐菜。掐菜,就是把绿豆芽掐头去尾。结果一个简简单单的炒掐菜,把所有人都给震了。就这个菜被吃得精光,连一根豆芽都没剩。”
张琳问这个顾问的诀窍在哪,那顾问回答他八个字:有味出味,无味入味。张琳于是时时把这句话作为警钟,挂在心头:抓住事物的灵魂和核心,用最简单的东西去打动人。
张琳还谈起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唐诗,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28个字,一来一回这种情绪的荡漾,给人多少想象的空间。今天谁能用200个字,写出这样的意境,这样的美?”
张琳回忆自己小时候,好多人聚在一起拍烟盒、拆闹钟,每个人尝试自己做宝剑,做链子枪,在玩的时候获得快乐,也在学习和别人打交道。
“今天小孩的条件好了,什么都能买到,可未见得真正对他有益。小孩缺乏社会性了,你不用去学习和人打交道了,所以出现一些人偏孤僻,偏冷漠,这不赖他,因为没有人和他玩了。我们今天的心是电子心,是虚拟的,看不见的。人们普遍动手能力差了。所以为什么很多手工艺人受追捧,被称为大师,因为他能动手,玩得好。这其实挺遗憾的。”
张琳还记得某本书上说,现在的男人只剩下性本能了,“这是悲哀的。而做手艺的人,应该去多想想这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