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 玩烟斗,也是修行

来源 :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jytsfs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玩家张琳说,抽烟斗,是有仪式的:
  轻轻拉开烟斗包,从整齐排列的数把烟斗中选出符合现在心情的一只,缓慢而仔细地搓揉烟草并装填好,再用还残留着烟草香味的拇指轻轻转动火轮,淡蓝色的火苗轻舔烟草,燃起的烟雾在空气中芬芳而优雅地弥漫开来,随着呼吸一明一灭,悄然将一股烟草的甘甜送入你的喉咙深处……此刻,你会感到安宁,忙碌生活产生的疲累在这时得以缓解。
  和抽烟相比,抽烟斗确实显得繁琐,形式感十足。但张琳说,这恰恰是自己喜欢抽烟斗的原因。“过去很多东西都是讲究形式的,现在很多东西连一点仪式感、形式感都没有了,怎么简单怎么来,怎么快怎么来。众多麻烦的事情中,只剩下结婚了。所以我说什么是行为艺术,结婚才是行为艺术呢。”
  张琳还说抽烟斗时,最重要的一点是对呼吸的掌握。
  “如果你的烟斗时常会自己熄灭,多数是因为你还在‘抽’烟斗,而没有跟随自己自然的呼吸,因为抽烟斗与其说‘抽’不如说“呼吸”,一呼一吸同样重要,而且不能操之过急。抽烟斗应该是不影响你正常呼吸的频率和力度的,这和抽雪茄、卷烟都不同,它们都强调一个刻意的‘吸’,而烟斗不需要。放轻松,随着自己的呼吸享受烟斗。抽烟斗的老手,一般一斗烟可以持续一两个小时。”
  张琳觉得,抽烟斗的时候,有两个感受:一是什么都没有想,突然空白,一袋烟的工夫,一两个小时飞快过去了;另一个感受是什么都想到了。所以,抽烟斗不是一个简单的抽烟问题,而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过程。一个男人只有修炼到一定的人生境界,才能把握好他手中的那只烟斗。
  “就好像要用你的呼吸去控制烟斗里的那团火,当你学会用呼吸控制烟斗里的那团火时,你一定也学会了控制你心里的那团火。”张琳说。
  和其他烟斗客不同,张琳除了抽烟斗,还自己做烟斗。他在北京三里屯的一条小街里拥有自己的烟斗店,店里的很多烟斗,就是他自己设计和制作的。
  他的店以前很小,东西装满后,只能坐在地上做烟斗。“以前,我应该是全中国做烟斗水平最低的人,他们至少还是坐在椅子上做烟斗,我比他们少了一张椅子的高度。”张琳笑着说。
  张琳觉得最有意思的一件事,就是在烟斗店磨烟斗。旁边音像店有个小姑娘,每天看张琳脏兮兮坐在地上,就问他每天都在磨什么。张琳说:“我在磨我自己啊。”
  “她可能不知道我在说什么,说完我也愣了,我明白自己说了一件对的事。把自己做的事情做好,不就是修行吗?做烟斗过程中有艰苦,有磨难,结果也许会看到光明,有美好的事情发生;但也许马上又会碰到困难,这不是修行是什么?”张琳说。
  如果单纯从产量看,张琳只能被称为一个小烟斗制作师。他也不接受订单。他用上好的石楠木根瘤来制作烟斗。虽然有些天然根瘤上会出现小的洞,但是他坚持不用任何填补物来掩饰,对他来说,以最自然的方式来呈现烟斗给烟斗客的美感是最重要的事情。
  “刚开始做斗,你内心饱受煎熬:一只斗做到一半,打孔时,孔打歪了,废了!看到一块木纹漂亮的木头,内心狂喜,转过来却发现上面有虫孔,是放弃还是先磨磨看?有的木头虫孔浅,可能磨一会儿就磨没了。这种大起大落、大悲大喜是对一个人心性的修磨。”
  提起为什么做烟斗,张琳说源于自己的好胜心,“我想做出最美的烟斗。”
  张琳的烟斗在小范围内得到很多的赞誉。有外国的制造烟斗的大师看了张琳的一款“蝴蝶”烟斗后,想买他的烟斗,还赞赏说:“我知道你怎么和木头交流了。”


张琳字半弓。北京人,自幼喜爱美术和手工制作,但曾经从事的工作却和这些一点都不沾边儿,直到2004年,而立之年,决定以后只做自己喜欢的事,于是搞了一家小小的烟斗俱乐部,开始了烟斗的制作。开始时没有工具设备、技术指导,基本上都是看着外国大师的烟斗图片来学习,并且在中国各种传统手工艺技艺中寻找灵感,希望能将东方美学与烟斗结合得更好,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东方之美。

  在张琳的家里看到了那款“蝴蝶”烟斗,那弯曲线好像蝴蝶的一片翅膀,真是灵动而美妙。张琳说:“我还做过小提琴题材的烟斗,结果别人看我做小提琴,也做了个琵琶。我说,你去复制一个琵琶没有意义,你得通过一个烟斗去表现琵琶的美。我是真喜欢小提琴,我知道要用它表现哪个位置。”
  如今,好多人做中国烟斗,在烟斗上雕满龙,或者雕成八仙过海,“这就是中国烟斗吗?一定不是。今天这种造型之美,人们普遍做的是加法,可是有本事你用最简单的东西来表现美,那才是高级的。我希望每年明白一个词,2008年我明白一个词,得意忘形。” 张琳说。
  张琳认为,今天是小美越来越多,大美越来越少。“就像明代臂搁,上面基本上就是诗文。如果是清代的臂搁,除了诗文,四边往往会有万字不到头的纹饰。这才说明我干活了,露手艺了,他不知道把不该有的东西都去掉,把该有的留下,这才是美。我曾经做过夹茶杯的竹夹子,朋友来看,觉得喜欢,只是遗憾为什么不再刻个名字雕点兰花什么的,他觉得这才叫干活了。”
  在做烟斗界,更有甚者,是抄袭、模仿国外大師的作品。“讨巧,又挣钱”,但张琳不想这么做,“你饿得吃不上饭,要死了,你去偷,还可以理解,这是为了生存。但如果衣食无忧,不关乎生存,你还要去偷,这就是人品了。”
  张琳曾帮朋友做过一个餐厅,“当时有个烹饪比赛,我请了一个顾问做评委,他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名厨。很多年轻厨师每个人都做了一样菜,他们起哄要这个顾问也做一个菜。推辞不过,他做了一个最简单的炒掐菜。掐菜,就是把绿豆芽掐头去尾。结果一个简简单单的炒掐菜,把所有人都给震了。就这个菜被吃得精光,连一根豆芽都没剩。”





  张琳问这个顾问的诀窍在哪,那顾问回答他八个字:有味出味,无味入味。张琳于是时时把这句话作为警钟,挂在心头:抓住事物的灵魂和核心,用最简单的东西去打动人。
  张琳还谈起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唐诗,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28个字,一来一回这种情绪的荡漾,给人多少想象的空间。今天谁能用200个字,写出这样的意境,这样的美?”
  张琳回忆自己小时候,好多人聚在一起拍烟盒、拆闹钟,每个人尝试自己做宝剑,做链子枪,在玩的时候获得快乐,也在学习和别人打交道。
  “今天小孩的条件好了,什么都能买到,可未见得真正对他有益。小孩缺乏社会性了,你不用去学习和人打交道了,所以出现一些人偏孤僻,偏冷漠,这不赖他,因为没有人和他玩了。我们今天的心是电子心,是虚拟的,看不见的。人们普遍动手能力差了。所以为什么很多手工艺人受追捧,被称为大师,因为他能动手,玩得好。这其实挺遗憾的。”
  张琳还记得某本书上说,现在的男人只剩下性本能了,“这是悲哀的。而做手艺的人,应该去多想想这些事情。”
其他文献
曾在知乎、阿里等多个著名互联网公司任职过的猫助为书迷们开了一家线上旧书书店。猫助赶上了共享经济的热潮,在老牌二手书平台“老夫子旧书网”、门户头部“转转”“咸鱼”的夹击之下,多抓鱼在2017年5月正式上线,不久,便在知识青年和文艺青年群体中建立了良好口碑。迄今为止,多抓鱼已经完成腾讯的又一轮融资,网传估值超1亿美元,累计卖出超过 100 万本书。 BOOKOFF+豆瓣+知乎  猫助曾在传媒大学和同学
期刊
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以下简称“信美相互”)董事长杨帆常常会提到“初心”这个词,也会在回答别人对他的好奇时反复强调这个词。离开已经驾轻就熟的股份制保险公司,全力投入到国内尚属空白的相互制保险的三年来,他被太多人问过同样的问题:为什么?杨帆的答案很简单:让保险回归保障的本质,回归到最初的使命。试水相互制  从事保险行业多年,杨帆经历了这个行业在国内发展的不同阶段。在他看来,虽然整个市场越发多元化,但若
期刊
“零浪费”这种生活方式与“断舍离”有异曲同工之妙,最早是由一位叫Bea Johnson的法国女士提出。她倡导一种尽量不制造任何垃圾的“苛刻”生活,利用各种手段为地球“减负”,比如杜绝使用一次性商品,把多余的物品转赠他人,或者捐给慈善机构,把生活中可降解的垃圾进行堆肥处理等。在她身体力行的实验中,最极端的案例大概是她所在的家庭,四口人一年产生的垃圾可以完整塞进一只玻璃罐中。  当大多数人还在享乐主义
期刊
自由语境、知识共享热潮、实现自我价值的宽广空间正在逐渐消解艺术家们往日的神秘感。印象中的艺术家常常天赋异禀且离群索居,甚至衍生出许多传奇故事。而当下,在教育与机会的叠加作用下,公众正在形成一套成为艺术家的方法论。  本期邀请70后与80后的两位女性艺术家,共同探讨有关艺术、生活、兴趣、价值等相关话题。在她们身上,体现出两代艺术家的异同,形成有趣映衬。  张心一强调传播与开放性,更加关注当下。兰昭形
期刊
爱猫之人,光荣地把自己称作“猫奴”,说养猫上瘾。社会学家则理性地认为,猫咪用柔软的毛发和婀娜的身姿巧妙地解决了当代人的焦虑症。而在不同历史时期,猫咪受到的人类礼遇,几乎与现在无二,更有诸多文人墨客把猫写进诗书之中,被后世永远地保存下来,成为他们爱猫的证明。用猫  世界上对猫类最早的记载和文献来自于中国西周时期的《诗经·大雅·韩奕》, 其中写道:“有熊有罴,有猫有虎。”那时的猫应该还未被驯服成宠物,
期刊
花姐是独龙族织女中的一个,今年33岁,她十几岁时便从母亲那里习得了独龙族传统的织布手艺。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听说有机会可以去上海参加培训,因为“想去大城市看看”,因此成为全乡第一个自愿报名的织女。在此之前,她去过的最远的地方不过是96公里外的贡山县城。培训内容除了与设计师一同编织设计独龙毯之外,还需要学习电脑的基本知识。这对于第一次敲键盘的花姐来说,“有一点难”。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带给花姐的不仅是
期刊
90年代的北京被一层朦朦胧胧的东西笼罩着,社会中涌动着一种劲头,似乎所有人都在等待着它爆裂开来。比起如今动不动就用丧气掩饰一切心情,那个时候的人很容易盲目乐观、盲目激进、盲目贫穷或者盲目富有。  我们习惯目之所及的高楼林立,连毛细孔也被20度以下的冷气妥帖照顾。只有偶然看到当年的纪实摄影,才发现不过二三十年前,习以为常的地方曾被低矮的平房占领,潮流胜地或许只是一片未被开垦的田野。90年代是飞速掠过
期刊
100%全再生酒馆  纽约开了一家为期四天的快闪餐厅 Zero Waste Bistro 100% 零废弃酒馆,整个餐厅是一个狭长型的空间,全由回收材料打造而成。上面斑驳的蓝、银色,是由回收材料再生时形成。白色的灯光打上去,有一种波光粼粼的感觉,兼顾了环保和美感。所用到的餐桌、椅子、餐具,也都是由再生材料制作而成,鼓励大家多使用可再生产品。 Banana Issue 004亚洲的男性气概与女性气质
期刊
在电影《天使爱美丽》中,女主角艾米莉听到戴安娜王妃去世的消息,震惊之下掉落在地的香水瓶盖敲开了一块瓷砖。瓷砖背面是一个尘封已久的铁盒,其中装满40年前一个小男孩珍藏的玩具以及儿时的一切憧憬。当天凌晨,艾米莉决定找到封存记忆的主人,并决定,如果他能为此感动,她就会常常帮助他人。最后,艾米莉不仅把铁盒物归原主,看到40年后的老人眼泪纵横重回记忆甬道,还改变了自己的人生际遇。  这是一个借由别人的记忆改
期刊
龚康康 《时尚育儿》全媒体出版人,博闻中国(杭州)总经理。  作为博闻中国(杭州)的总负责人,龚康康身上贴有两个显著的标签:一是服务于消费者群体的《时尚育儿》全媒体出版人,二是为母婴企业提供交流平台的CBME(Children-Baby-Maternity Expo)孕婴童展会的发起人之一。每一种身份都代表着龚康康在母婴行业的权威性。更有趣,更有温度  龚康康进入博闻中国后才开始在母婴行业开疆辟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