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一味的“舍利子”

来源 :中外烟酒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gicwor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龙茶既是茶僧们意绪的绳结,也是武夷山水与他们“天人合一”的产儿、“茶禅一味”的舍利子。
  从药用到解渴,从家用到入贡,从牛饮到品味,从煎煮到冲泡,人类通过不断改进茶的饮用方式,以印证自身发现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乌龙茶的发明和利用不仅是一次人尽其能、物尽其用的演进,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交融的一个深深印记。因为甘浓郁馥、经久耐泡的乌龙茶为工夫茶提供了“有米之炊”,为工夫茶道的形成与传播创造了物质条件。而工夫茶作为茶文化的显道表法之具,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国乃至大半个世界的饮食文化和生存方式,进而影响着人类的人文进程。
  那么,这个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的创举为什么会诞生在武夷山呢?
  这跟那里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政策背景,以及那里悠久的制茶技术积淀有着必然的关系,是天时、地利、人和因缘和合的结果。
  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奥—独特的地理环境
  南朝文学家江淹曾以“碧水丹山”描述武夷山水之胜,以“珍木灵草”形容武夷茶之珍贵,可见武夷山自古产茶。“丹山”,即丹霞地貌,点明武夷山的地貌是因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而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其巨厚沿垂直节理发育的红色砂砾岩层中,长年储蓄着丰富的水分和矿物质。正如陆羽《茶经》所说的“茶之上者生烂石”,武夷山烂石般的丹霞地貌为茶树生长创造了绝佳的地质条件。“碧水”,即指武夷山中清澈无污染的九曲溪和交错纵横的山坑水涧,它们为茶树提供充足的水分。武夷岩茶的核心产区就是分布在著名的“三坑两涧”流域。
  清代蒋衡在《晚甘侯传》中说武夷茶“世居武夷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奥。甘氏聚族其间,率皆茹露饮泉,倚岩据壁,独得山水灵异,气性森严,芳洁回出尘表。呼吸之间,清风徐来,相对弥永,觉心神倍爽,顷滞顿消”。“月涧云龛”、“倚岩据壁”指的是武夷山深谷高崖、坑涧参差、云雾缭绕的地理特征,“茹露饮泉”则说明了茶树通过叶脉和根系吮吸山水的养分和天地的灵气,而成就自身“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的高贵特质,为制作香高味醇、持久耐泡的乌龙茶蓄积了足够的能量,满足了制作乌龙茶苛刻的选材标准。
  罢造龙团,改贡散茶—开明的政策背景
  农民皇帝朱元璋建立大明后,深知农民的艰辛,为体恤民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下令罢造先朝“龙团凤饼”(团茶),改以散茶入贡,以减少茶农为制茶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明史》记载:“其上供茶,天下贡额四千有奇。福建建宁所贡最为上品,有探春、先春、次春、紫笋及荐新等号。旧皆采而碾之,压以银板,为大小龙团。太祖以其劳民,罢造,惟令采茶芽以进,复上供户五百家。”此举虽然适当减少了制茶的工作量,但散茶对技术的要求更高,既要色好、味香,又要保持自然的形态,且要经久耐泡。于是制茶的人往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去研究、改良制作工艺,从而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尽管如此,这一开明的政策,为武夷山的茶农、茶僧们提供了广阔的研发空间。他们历经了200多年挖空心思的钻研、不厌其烦的试验、精益求精的改进,度过了乌龙茶诞生的漫漫前夜。
  名山僧占多,禅茶本一味—特殊的人文背景
  自古名山多隐士,明末清初的武夷山几乎成了反清复明志士的家园。抗清名将、诗人、茶人、理学家黄道周、中书舍人李卷,南明志士钱澄之、方以智(无可禅师),画僧石涛、渐江,茶僧超全等纷纷逃逸武夷山中,有的在山中卜筑隐居,有的在山中短暂栖息。他们背负家仇国恨,冲天斗志骤然间寂灭,报国热情转化成了感恩之心回向给武夷山的山水草木。他们以诗文酬唱、以书画泼墨、以参禅喝茶来实现与自然的对话,倾诉着悲愤和茫然,在山水草木间寻找安慰与寄托。
  尤其是黄道周,他不畏权贵魏忠贤的霸道,上疏弹劾,触怒“龙颜”。崇祯十四年(1641年),他被充军广西以后,崇祯皇帝曾召他回京,拟复原职。黄道周淡泊名利,以病为借口到武夷山茶洞卜居讲学。一时四方学子慕名云集而来,他老家闽南一代的门生更是络绎不绝。明亡后,他和他的门生拥戴南明政权,投笔从戎,奋起抗清。黄道周英勇就义后,闽南成了郑成功反清复明的根据地,他的许多门生无家可归,便长期隐逸武夷山中,纷纷落发为僧。比较出名的有同安的释超全,漳浦的僧衍操、释超位、释明开(铁华上人),龙溪的释如疾、释超煌、释道桓、释明智,晋江的释兴觉、释真炽,泉州的释净清,漳州的释性坦等。如《崇安县志》所记载:“清初闽南教徒始入修持,嗣是玉华、清源、碧石寺相继以兴,天心永乐禅寺至有释教徒一百余人。是时,百二十里山中大小寺庵院有五十多处,几乎无山不庵,山僧多为闽南人。”
  这些明朝遗衲久住山中,以茶礼佛,以茶参禅,以茶论道,以茶会友,以茶和诗,以茶入宴。参禅、喝茶成了他们身生命和心生命最必要的养分补给。他们在感悟人生如茶的同时,把生命的热情淋漓尽致地融到茶里,让余生的光华在茶汤里继续绽放。于是,他们在念佛参禅之余,潜心于茶叶的种植、制作与品饮,他们总结前人的经验,并虚心问茶于茶农,成日思考着、尝试着如何把承载生命意义的茶叶做得更加香醇,更加耐人寻味。他们以近乎成佛的标准去追求茶叶的完美,以制茶、喝茶的乐趣来雕琢山中悠闲的时光。他们对茶的倾注、对茶的热爱、对茶的渴求正是对乌龙茶的千呼万唤。
  武夷制茶,僧家最为得法—深厚的技术积累
  名山出名寺,名寺出名茶。龙井、蒙顶、松萝等名茶都是产于寺院,出自僧家之手。由于僧人独特的社会分工,日常除了佛事生活,有着大量的业余时间,又无需应对苛捐杂税,生活上没有太大的压力,也没有养家糊口的责任和柴米油盐琐事,有着相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茶叶制作工艺的研究。丛林中往往人才济济,隐居着许多善知识、有文化的僧人,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诗僧、画僧、科学家和发明家。同时,寺院大都深居高山,缺少田亩,只能“靠山吃山”,种茶自然成了僧人取得自养的重要手段。茶的提神、静心功效是僧人修行的精神强心剂,喝茶的风雅和乐趣也是寺院最好的休闲题材之一,因此,那些乐道于茶的僧人们便挖空心思地研究茶叶的制作技艺。这些充分而必要的条件都是茶农们所望尘莫及的,因此在古代主要产茶的地区,最好的制茶技术几乎都掌握在僧人手里。   武夷山也不例外,曾当过崇安(武夷山)县令的陆延灿在《续茶经》记载:“武夷制茶,僧家最为得法。”武夷山三十六峰无山不寺,无寺不茶,寺院普遍设有专事茶叶种植和制作的茶僧。明清时期,武夷山佛、茶两旺,呈现出空前的“禅茶一味”盛况。特别是明朝末年,武夷山茶僧种茶、制茶的技术得到了飞跃,几乎每个寺院都有自己独特的品种茶,以至于武夷岩茶品名和品种达上千种之多,据记载,仅慧苑寺就有830多个茶叶品种。如自古就名闻遐迩的武夷岩茶五大名枞中,大红袍、水金龟、半天腰就是天心寺的代表作,铁罗汉、白鸡冠则是慧苑寺的招牌茶。明永乐年间,天心寺的“大红袍”因产地殊胜、制作工艺绝佳,被礼部官员胡潆赏识,并进贡受封。顿时,武夷山中一片哗然,极大地激发了茶农、茶僧、乃至县令对制茶技艺的研发热情。崇安县令殷应寅从黄山聘请顶级制茶僧入住武夷山天心寺,引进松萝茶的制作工艺。松萝茶以炒代蒸,先炒后焙,制作工艺上基本接近乌龙茶的制作流程,但缺少做青工序,无法让叶脉里的苦汁得到充分地氧化和散发,做出来的茶叶“经旬月则赤紫如故”,香气不足且微有苦涩。这成了茶僧们问鼎乌龙茶的技术难关。
  无辜的伤害,有效的“点睛”—旷世的偶然突破百年的技术瓶颈
  据《武夷山市》和其他史料记载,1646年春天,以多罗贝勒博洛为征南大将军的清军从浦城入闽,攻打盘踞福建的南明隆武政权。作为抗清名将黄道周的栖居地和招募抗清义勇军的地方,武夷山受到清军的洗劫。乡人詹士龙等人率众奋起顽强抵抗,乡民流离失所,许多人不敢上山采茶,致使大片茶山抛荒。清军途经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恰逢采茶时节,疲惫的士兵们一时找不到住所,干脆就睡在刚采摘的茶叶堆上。士兵走后,茶叶已变软,部分叶片边缘发红。茶僧们痛心不已,但又舍不得废弃,只好照常制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做出来的茶不但香高味浓,而且没有“松萝之目”的苦涩之味。原来,士兵们历经军旅劳顿,在茶青上睡觉时难免辗转反侧,这无意中完成了茶叶“做青”的工序,为茶叶起到了发酵的效果。而这恰到好处的“发酵”正是后来武夷岩茶制作的“点睛”之笔。
  1685年,天心寺茶僧释超全(1627~1715)有幸目睹这一盛举,以《武夷茶歌》记之。诗中“嗣后岩茶亦渐生”、“心闲手敏工夫细”提及的“岩茶”及“工夫”,是关于岩茶和工夫茶制作工艺最早的文字记载。
  乌龙茶既是茶僧们意绪的绳结,也是武夷山水与他们“天人合一”的产儿、“茶禅一味”的舍利子。
其他文献
俄罗斯的茶文化历经千年的发展,终成世界文化园地的一枝奇葩。在现代俄罗斯人家庭生活中仍离不开茶炊。每逢隆重的节日,茶炊一定会摆上餐桌,家人、亲朋好友则围坐在茶炊旁饮茶,渲染了人间亲情,家庭和睦的温馨景象温暖人心。  相对于我们中国来说,俄国人饮茶的历史不算太长,但茶在俄罗斯民族文化中却同样占有重要位置。俄罗斯是一个喜欢创新的民族,它的茶文化不断求新求变化,在不断发展。中国人有饮茶的历史,从而我们发现
期刊
“三茶两饭”,很多人问我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喝茶比吃饭多,但是其中没有一个广东人问过我,因为那是广东人特别是许多广州人的生活习惯:每天喝三次茶(早茶、下午茶和夜茶或夜宵),吃两次饭(午饭和晚饭)。  广东早茶,三言两语说不清,因为那是两广即岭南文化,而且不仅仅是所谓的饮食文化。  第一次喝早茶是早年在广州上学的时候,终生难忘,但是穷学生不可能经常上茶楼。后来,特别是近几年经常在广州、深圳、东莞、惠州
期刊
浸礼是基督教的一个很重要的仪式,通过圣水的清洗来更新受洗者的生命。如同人经过教育和引导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建立新的起点和开端。  对于刚刚踏进新茶行业的新员工,行业的培训大可比作一次浸礼,通过培训,让这些新人对行业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而且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与人生轨迹都会是一次重要的转折。 而面对这样的“新生命”,企业的培训是否做好了准备?  “留”比“挖”靠谱  每每谈到茶企发展的瓶颈,老板们总是那一
期刊
经常被茶友问道:“什么样的味道是勐海味道?”回答了很多次,还是有很多人不明白,除了多喝、多对比之外,对茶的滋味常识也要多了解一点,才能更好地体会勐海茶的特点,也就懂得了“勐海味道”。  勐海茶,滋味浓醇,苦涩皆有,显厚重,常常让茶客魂牵梦萦的,最具风格的“勐海韵味”,多数茶客谓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这种韵味可以用最简单的词汇描述:“协调性”、“苦涩味的协调性”。  勐海茶,“苦”与“涩”的
期刊
就在过去的这一年间,一向高歌猛进的安溪铁观音突然乏力,出现回调,这不能不引起行业关注。是行业竞争使然,还是安溪铁观音自身出现问题,抑或是消费行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安溪,福建省最大的国家级贫困县,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强势步入“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并朝全国50强的目标迈进。是什么带给了安溪的巨变?茶!在全国1000多个产茶县中,安溪这个闻名世界的铁观音产地,位居全国重点产茶县第
期刊
茶叶的滋味是各种呈味物质对人的味觉器官协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各种呈味成分含量多少,彼此之间比例的改变都会影响茶汤滋味。  茶汤中的呈味物质归纳起来可分为:糖类、氨基酸、酚性物及其氧化产物(主要为茶多酚)、嘌呤碱(以咖啡碱为主)、有机酸和茶皂素等。其中以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对茶叶品质影响最大。茶叶滋味是人的味觉器官对茶叶中呈味成分的综合反应。换言之,茶叶的滋味是各种呈味物质对人的味觉器官协同作用的结
期刊
据《峨嵋读志》载:“峨眉山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今水寺后的绝顶处产一种茶,味初苦终甘,不减江南春采。”  茶品名称:竹叶青(炒青绿茶)  峨眉竹叶青是20世纪60年代创制的名茶,其茶名是陈毅元帅所取。竹叶青外形扁条,两头尖细,形似竹叶,故得名“竹叶青”。  茶叶产地:  竹叶青茶产于山势雄伟、风景秀丽的四川省峨眉山。海拔800~1200米峨眉山山腰的万年寺、清音阁、白龙洞、黑水寺一带是盛产竹叶
期刊
什么是茶文艺?  “茶文艺”这个词语,初次接触会让人有无从考据的感觉,那让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词语拆分,将其分解为“茶”和“文艺”。“茶”字最早出现于《尔雅·释木》:“槚,苦荼(即后来的‘茶’字)也。”其叶经加工后可泡水饮用。文字记载表明,我国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叶树。“文艺”,即文学和艺术,有时指文学或表演艺术,是人们对生活的提炼、升华和表达。这样理解起来,“茶文艺”即指,一切有
期刊
传承复兴间时尚乎  大多数人都会说,茶行业是传统产业,更多为中老年人热衷于喝茶。但从2012年厦门茶博会上,充满现代美感的展位、时尚清丽的包装、新潮的互动方式,让每一位观众都明显地感觉到:茶产业变得亮丽时尚了。  茶是生活中的一种调味品,尤其是近年来,茶在人们心中的功用不是再仅仅局限于解渴,而是把它的养心、养身等保健功效看得更加重要。于是时尚中人开始以茶为礼、以茶为时尚,更有人把泡茶当成一种修身养
期刊
踏上拉萨  神秘的青藏高原,孕育了无数的传奇,也让人心向往之,无法拒绝它的诱惑。  2012年10月11日,我们一行六人,分别从北京、上海、成都,齐聚拉萨,开始探访千年多吉曲登尼玛泉水源之行。10月,内地还是初秋。夜晚达到贡嘎机场,迎面吹来的寒风,就提醒了我们,这是另外一个世界。加衣,加最厚的外套,这是第一件要做的事。转天,走出酒店,扑面而来的那片蓝,如同上帝在天空泼洒了特殊的颜料,蓝在眼里,蓝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