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中学学生的阅读现状令人堪忧,如何引导他们培养正确的阅读认知、良好的阅读习惯应该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阅读;积累;名著;经典;教学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读”作为基础性的要求,应当需要不断地扩充拓展内容,然而,目前在一些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我曾在所任两个班级的学生中做过一个调查,发现一百二十名学生中读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一个没有,读过其中一或两本的也寥寥无几,当问及课余有没有固定的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时,大多数学生都表示没有。在课余甚至上课期间,我发现也有一些学生在看课外读物,收上来一看却多是《幽默笑话》《知音漫客》《网游攻略》之类或是明星八卦杂志、青春校园小说,还有的孩子抱着一本玄幻修真类的大部头小说看的津津有味,这些纯娱乐化的阅读方式在孩子们中间很受欢迎。有一年暑假,我曾强行规定让学生们回去每人读一本名作,开学后交一篇读后感给我并在班级里交流,结果收上来的读后感十有八九是从网络上下载的,一问都说看不进去,有的压根就一页没看,相比起名篇佳作,他们似乎更倾向于“快餐文化”。
针对这一现状,我分析了一下,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缺乏阅读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不爱读书可能还是和成长环境有一定的关系。农村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很小的时候父母便离家外出务工,不少孩子是跟着祖父母长大的,老人家能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却不一定能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除非孩子自己对阅读很感兴趣。
二、阅读资源有限。农村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可能不能像城里孩子那样拥有许多藏书,学校虽说有图书馆,但由于管理有限,并不像大学那样完全向学生开放。大家情况都差不多,所以同学之间互相借阅也不多见,资源的缺乏也是导致阅读量不足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时间没有保障。上了高中,课业繁重,尤其是理科,每天都有着解不完的题,很多同学怀揣着大学梦,努力与时间赛跑,到了高三,每天多睡半小时都成了奢望,又哪来多余的时间潜下心来认真阅读,故而每次我推荐大家读书时,很多孩子便叫:“没时间!”
四、存在錯误认知。不少孩子会有这样一个看法:我读书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如果读了不考,那就不必浪费时间了。常年的应试压得学生不堪重负,唯分是图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他们认为,语文阅读耗时费力还考不了高分,不如抽出时间去做一些理工科的题目,这样胜算反倒大些。在这样的功利性思想的支配下,又有几个孩子会积极主动去阅读那些经典名作?
这就是我所带班级的阅读现状,令人无奈又无语。农村中学学生的智商情商或许并不比城里孩子差,但在知识储备、眼界开阔等方面的确存在不小的差距。而多读书显然是缩小差距的最好方式,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端正认识,消除偏见
读书不单是为了考试,也是为了提升个人素养,增大知识储备,陶冶情操,开拓视野,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因此要好读书,还要读好书。对学生而言,读书的最大收益就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便能见效的,阅读是一个厚积薄发、循序渐进的过程,那种幻想着读一本两本书就可以“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的思想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一定要静下心来,摒弃浮躁,认认真真去品读佳作,从中感悟人情人性,体味生命中的真善美。
二、合理安排,点滴汇聚
高中课余时间有限,没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经典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但时间是挤出来的,我们可以化整为零,充分利用周末、课间或是睡前,哪怕就十分钟,阅读一小段,时间长了,聚少成多,不知不觉这些内容就渗入到整个知识系统里去了,还能调节紧张的学习节奏。
三、学会取舍,去粗取精
我常对学生强调:读书要杂。这个“杂”指的就是文体、内容等方面,当然不健康的内容除外,什么风格都要接触,什么体裁都要了解,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自己可以有偏好的作家作品,但不要过于痴迷进而排斥其他作者作品。平时学习紧张,可以看看文学类的杂志,寒暑假相对而言比较宽松,可以挑一些古今中外的世界名著来读一读。名著不仅要读,还要多读,唯有不断阅读才能领会书中精髓,也才能记得牢靠。
四、资源共享,互通有无
前面说过图书资源匮乏的问题,如果完全靠老师或是学校来解决这个问题也不现实。最好的办法是班上同学人手一本,每人购买一本的经济压力并不大,尽量不要买重样,这样,全班加一起就有五六十本了,三年下来,互相借阅,人人都可以收获很多。老师可以布置学生完成读书笔记,课下互相传阅交流,或是举办小型的辩论会,让学生谈谈对同一本书的不同理解。如果可以坚持下来,学生自然就能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提高了阅读水平。
阅读是打开认知世界的一扇大门,我们学习汉语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读和写,而读又是写的基础。所以,阅读教学至关重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自主阅读作为一项基本能力进行训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阅读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在。
参考文献:
[1] 罗晓娅《如何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中国教育科学》2011.9),
[2] 朱腾《农村中学生阅读名著的三大策略》(《教学与管理》2009.2)
关键词:阅读;积累;名著;经典;教学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读”作为基础性的要求,应当需要不断地扩充拓展内容,然而,目前在一些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我曾在所任两个班级的学生中做过一个调查,发现一百二十名学生中读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一个没有,读过其中一或两本的也寥寥无几,当问及课余有没有固定的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时,大多数学生都表示没有。在课余甚至上课期间,我发现也有一些学生在看课外读物,收上来一看却多是《幽默笑话》《知音漫客》《网游攻略》之类或是明星八卦杂志、青春校园小说,还有的孩子抱着一本玄幻修真类的大部头小说看的津津有味,这些纯娱乐化的阅读方式在孩子们中间很受欢迎。有一年暑假,我曾强行规定让学生们回去每人读一本名作,开学后交一篇读后感给我并在班级里交流,结果收上来的读后感十有八九是从网络上下载的,一问都说看不进去,有的压根就一页没看,相比起名篇佳作,他们似乎更倾向于“快餐文化”。
针对这一现状,我分析了一下,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缺乏阅读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不爱读书可能还是和成长环境有一定的关系。农村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很小的时候父母便离家外出务工,不少孩子是跟着祖父母长大的,老人家能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却不一定能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除非孩子自己对阅读很感兴趣。
二、阅读资源有限。农村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可能不能像城里孩子那样拥有许多藏书,学校虽说有图书馆,但由于管理有限,并不像大学那样完全向学生开放。大家情况都差不多,所以同学之间互相借阅也不多见,资源的缺乏也是导致阅读量不足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时间没有保障。上了高中,课业繁重,尤其是理科,每天都有着解不完的题,很多同学怀揣着大学梦,努力与时间赛跑,到了高三,每天多睡半小时都成了奢望,又哪来多余的时间潜下心来认真阅读,故而每次我推荐大家读书时,很多孩子便叫:“没时间!”
四、存在錯误认知。不少孩子会有这样一个看法:我读书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如果读了不考,那就不必浪费时间了。常年的应试压得学生不堪重负,唯分是图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他们认为,语文阅读耗时费力还考不了高分,不如抽出时间去做一些理工科的题目,这样胜算反倒大些。在这样的功利性思想的支配下,又有几个孩子会积极主动去阅读那些经典名作?
这就是我所带班级的阅读现状,令人无奈又无语。农村中学学生的智商情商或许并不比城里孩子差,但在知识储备、眼界开阔等方面的确存在不小的差距。而多读书显然是缩小差距的最好方式,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端正认识,消除偏见
读书不单是为了考试,也是为了提升个人素养,增大知识储备,陶冶情操,开拓视野,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因此要好读书,还要读好书。对学生而言,读书的最大收益就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便能见效的,阅读是一个厚积薄发、循序渐进的过程,那种幻想着读一本两本书就可以“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的思想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一定要静下心来,摒弃浮躁,认认真真去品读佳作,从中感悟人情人性,体味生命中的真善美。
二、合理安排,点滴汇聚
高中课余时间有限,没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经典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但时间是挤出来的,我们可以化整为零,充分利用周末、课间或是睡前,哪怕就十分钟,阅读一小段,时间长了,聚少成多,不知不觉这些内容就渗入到整个知识系统里去了,还能调节紧张的学习节奏。
三、学会取舍,去粗取精
我常对学生强调:读书要杂。这个“杂”指的就是文体、内容等方面,当然不健康的内容除外,什么风格都要接触,什么体裁都要了解,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自己可以有偏好的作家作品,但不要过于痴迷进而排斥其他作者作品。平时学习紧张,可以看看文学类的杂志,寒暑假相对而言比较宽松,可以挑一些古今中外的世界名著来读一读。名著不仅要读,还要多读,唯有不断阅读才能领会书中精髓,也才能记得牢靠。
四、资源共享,互通有无
前面说过图书资源匮乏的问题,如果完全靠老师或是学校来解决这个问题也不现实。最好的办法是班上同学人手一本,每人购买一本的经济压力并不大,尽量不要买重样,这样,全班加一起就有五六十本了,三年下来,互相借阅,人人都可以收获很多。老师可以布置学生完成读书笔记,课下互相传阅交流,或是举办小型的辩论会,让学生谈谈对同一本书的不同理解。如果可以坚持下来,学生自然就能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提高了阅读水平。
阅读是打开认知世界的一扇大门,我们学习汉语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读和写,而读又是写的基础。所以,阅读教学至关重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自主阅读作为一项基本能力进行训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阅读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在。
参考文献:
[1] 罗晓娅《如何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中国教育科学》2011.9),
[2] 朱腾《农村中学生阅读名著的三大策略》(《教学与管理》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