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4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1-000-01
摘 要 以排球运动特点为基础,分析青少年排球运动员膳食营养中的糖、水、蛋白质等所需成分的特点;补充营养物质的原则等。探析排球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合理膳食的建议性设计。
关键词 青少年 排球 膳食 营养
营养缺失会直接导致免疫功能紊乱与障碍、进而降低对感染的抵抗力。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及体内代谢程度较成人相对较高。如果这一阶段营养不良或营养缺乏,势必影响青少年运动员的健康并无法保证正常训练。因此,科学的营养补充是保证青少年运动员身体正常代谢和提升运动能力的关键因素。
一、排球运动及营养特点
(一)排球运动的特点
排球运动是具有广泛群众性的体育项目,在排球比赛过程中排球运动员要具备高度的技巧。比赛双方的攻防始终在激烈的对抗中进行并快速转换。这是一种短时间爆发式的身体运动,每球得分制的比赛规则促进了这项运动的激烈程度,同时增强了排球运动的可观赏性。
(二)排球运动的营养特点
排球运动过程是由糖酵解系统、磷酸盐系统和有氧氧化系统形成的综合供能体系支撑。研究表明,运动员在高水平排球比赛前后,血乳酸值无明显性差异,这与排球运动本身的间歇性密切相关,这一项目特点有利于乳酸的氧化消除和糖异生作用,因此乳酸供能比例较小。{1}有氧供能是无氧供能(ATP—CP系统与糖无氧酵解系统)的基础,因此排球运动要重点发展运动员的ATP—CP的无氧能力和糖的有氧氧化能力的组合。
(三)排球运动员膳食营养要求
1.糖
糖是人体所需营养中最最经济、最快速的能源物质,机体60%的热量由糖供给。在持续时间较长的排球比赛中糖是肌肉的优质燃料,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供能物质,通过糖的补充促进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的降低,延缓中枢系统的神经性疲劳。研究表明运动员在赛前2—3小时补充200—300克碳水化合物能取得提高运动成绩的最佳效果。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应以葡萄糖为主或以其他糖类的混合物为宜。
2.水的补充
水是机体内部物质运输的溶剂。合理的补水能有效降低心率、体温,平衡血浆总量。排球运动过程中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会造成运动员的脱水、电解质紊乱等现象的发生,从而影响运动员正常的机体代谢进而降低运动能力。研究表明,当人体脱水达2%—3%时就会出现口渴、运动能力下降。排球运动员的补水应少量多次,要及时监控尿体重和体重,以判断补水是否得当。
3.其他营养物质的摄入
排球运动员能量消耗约为227—244KJ/(Kg·d)高于其他球类、体操、投掷类技能项目,低于游泳等体能类项目{2}。排球运动员能源物质的补充比例为4.0:0.7:1.0(糖、脂肪、蛋白质),这一高唐低脂肪比例符合排球运动功能特点的需要。排球运动过程中应重点增加奶类、动物脏器、部分海鲜类食物,以满足蛋白质与矿物质的需求。
(四)青少年排球运动员膳食营养的具体设计与供能系统的营养补充
青少年运动员应摒弃以习惯与食欲为主导的饮食需求的陋习培养正确的早餐观念。部分运动员午餐摄入能量偏低,影响训练质量。同时也要避免摄入能量过量,造成胃肠道等器官的负担,影响午休质量。晚餐前安排必要的放松,让运动员的食物摄入状态恢复正常;就餐后晚睡前安排运动员合理的活动以保证吸收。晚餐能量的补充与摄入也需要保证必要的量并适当控制摄入上限。在三餐间歇适当提供海鲜、水果、奶类、点心等营养品。
(五)提高青少年排球供能能力的训练
青少年排球运动员训练以极限强度间歇运动为主(单次练习不超过10分钟,两次运动之间的间歇时间控制在大于30分钟),确保短时间内一半的磷酸盐供能能力回复,避免动作的变形与速度的降低。以进攻,防守队员在串联和融合技术的间歇训练练习为辅,促进乳酸能能源供应系统的发展。
二、结论与建议
青少年排球运动员膳食营养补充,要在食物摄入的科学化指导下,提高运动员对科学的能量补充与食物摄入的认识,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指导、讲座,强化运动员对自身营养状况的认知水平。营养物质的饮食配比要齐全,对男女运动员的营养摄入比例要区别对待。从训练的实际出发,安排合理的营养配比,改进膳食结构。注重三餐外的营养补充,通过常态化的营养监控对运动员的个体化差异进行及时必要的安排与计划。
参考文献:
[1] 李敏等.中国国家男子排球队运动员膳食营养调查和身体成分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3.5(9):54—59.
[2] 左晓东,敬龙军,谢春军.竞走赛前高原训练的营养补充_生化监控和训练负荷实例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5.5(32):51—55.
[3] 何立群,徐琪.运动营养补剂的研究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3(34):79—82.
[4] 刘宇,韩延柏,任宝利.营养_运动与代谢综合征[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12.6(28):85—87.
[5] 车志宏,蔡晓红,曹建民,苏浩,谭海.营养干预对运动性贫血铁人三项女性运动员铁代谢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1(29):76—80.
[6] 廖春海,李世成,熊静宇,梁一波,邓玉丽,吴平.择时营养补充对大学生中长跑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8.4(28):57—64.
[7] 安楠.运动对成长期骨骼肌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影响[J].体育科学.2012.7(32):53—57.
摘 要 以排球运动特点为基础,分析青少年排球运动员膳食营养中的糖、水、蛋白质等所需成分的特点;补充营养物质的原则等。探析排球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合理膳食的建议性设计。
关键词 青少年 排球 膳食 营养
营养缺失会直接导致免疫功能紊乱与障碍、进而降低对感染的抵抗力。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及体内代谢程度较成人相对较高。如果这一阶段营养不良或营养缺乏,势必影响青少年运动员的健康并无法保证正常训练。因此,科学的营养补充是保证青少年运动员身体正常代谢和提升运动能力的关键因素。
一、排球运动及营养特点
(一)排球运动的特点
排球运动是具有广泛群众性的体育项目,在排球比赛过程中排球运动员要具备高度的技巧。比赛双方的攻防始终在激烈的对抗中进行并快速转换。这是一种短时间爆发式的身体运动,每球得分制的比赛规则促进了这项运动的激烈程度,同时增强了排球运动的可观赏性。
(二)排球运动的营养特点
排球运动过程是由糖酵解系统、磷酸盐系统和有氧氧化系统形成的综合供能体系支撑。研究表明,运动员在高水平排球比赛前后,血乳酸值无明显性差异,这与排球运动本身的间歇性密切相关,这一项目特点有利于乳酸的氧化消除和糖异生作用,因此乳酸供能比例较小。{1}有氧供能是无氧供能(ATP—CP系统与糖无氧酵解系统)的基础,因此排球运动要重点发展运动员的ATP—CP的无氧能力和糖的有氧氧化能力的组合。
(三)排球运动员膳食营养要求
1.糖
糖是人体所需营养中最最经济、最快速的能源物质,机体60%的热量由糖供给。在持续时间较长的排球比赛中糖是肌肉的优质燃料,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供能物质,通过糖的补充促进血浆游离脂肪酸浓度的降低,延缓中枢系统的神经性疲劳。研究表明运动员在赛前2—3小时补充200—300克碳水化合物能取得提高运动成绩的最佳效果。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应以葡萄糖为主或以其他糖类的混合物为宜。
2.水的补充
水是机体内部物质运输的溶剂。合理的补水能有效降低心率、体温,平衡血浆总量。排球运动过程中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会造成运动员的脱水、电解质紊乱等现象的发生,从而影响运动员正常的机体代谢进而降低运动能力。研究表明,当人体脱水达2%—3%时就会出现口渴、运动能力下降。排球运动员的补水应少量多次,要及时监控尿体重和体重,以判断补水是否得当。
3.其他营养物质的摄入
排球运动员能量消耗约为227—244KJ/(Kg·d)高于其他球类、体操、投掷类技能项目,低于游泳等体能类项目{2}。排球运动员能源物质的补充比例为4.0:0.7:1.0(糖、脂肪、蛋白质),这一高唐低脂肪比例符合排球运动功能特点的需要。排球运动过程中应重点增加奶类、动物脏器、部分海鲜类食物,以满足蛋白质与矿物质的需求。
(四)青少年排球运动员膳食营养的具体设计与供能系统的营养补充
青少年运动员应摒弃以习惯与食欲为主导的饮食需求的陋习培养正确的早餐观念。部分运动员午餐摄入能量偏低,影响训练质量。同时也要避免摄入能量过量,造成胃肠道等器官的负担,影响午休质量。晚餐前安排必要的放松,让运动员的食物摄入状态恢复正常;就餐后晚睡前安排运动员合理的活动以保证吸收。晚餐能量的补充与摄入也需要保证必要的量并适当控制摄入上限。在三餐间歇适当提供海鲜、水果、奶类、点心等营养品。
(五)提高青少年排球供能能力的训练
青少年排球运动员训练以极限强度间歇运动为主(单次练习不超过10分钟,两次运动之间的间歇时间控制在大于30分钟),确保短时间内一半的磷酸盐供能能力回复,避免动作的变形与速度的降低。以进攻,防守队员在串联和融合技术的间歇训练练习为辅,促进乳酸能能源供应系统的发展。
二、结论与建议
青少年排球运动员膳食营养补充,要在食物摄入的科学化指导下,提高运动员对科学的能量补充与食物摄入的认识,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指导、讲座,强化运动员对自身营养状况的认知水平。营养物质的饮食配比要齐全,对男女运动员的营养摄入比例要区别对待。从训练的实际出发,安排合理的营养配比,改进膳食结构。注重三餐外的营养补充,通过常态化的营养监控对运动员的个体化差异进行及时必要的安排与计划。
参考文献:
[1] 李敏等.中国国家男子排球队运动员膳食营养调查和身体成分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3.5(9):54—59.
[2] 左晓东,敬龙军,谢春军.竞走赛前高原训练的营养补充_生化监控和训练负荷实例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5.5(32):51—55.
[3] 何立群,徐琪.运动营养补剂的研究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3(34):79—82.
[4] 刘宇,韩延柏,任宝利.营养_运动与代谢综合征[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12.6(28):85—87.
[5] 车志宏,蔡晓红,曹建民,苏浩,谭海.营养干预对运动性贫血铁人三项女性运动员铁代谢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1(29):76—80.
[6] 廖春海,李世成,熊静宇,梁一波,邓玉丽,吴平.择时营养补充对大学生中长跑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8.4(28):57—64.
[7] 安楠.运动对成长期骨骼肌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影响[J].体育科学.2012.7(32):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