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日本著名的学者梅原猛曾经在《共生和循环的哲学》一书中提到:“如果想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就必须了解该国家的宗教意涵。”可见宗教与文化间的关系十分紧密。这种宗教信仰,以至于人生态度,产生了日本在观看事物角度与众不同的地方,比如说:枯山水庭园,是完全异于西方甚至东方其他国家的庭院设计,从一种空无,或者无生命的大小石头所组成的空间概念,演绎成或山或水的空寂形式,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再者,“旬”的观念,在日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无一不在,从材质、图案、用色无一不遵循自然的时序,也因而四季流转的视觉意象,总是那么细致地体现在了日本的许多生活方面。本文以尊重自然之美为切入点,研究和式美学理念的和,静,清,寂静的艺术美学冥想。
关键词:宗教文化;自然观;素寂之美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59-01
纵观日文化脉络,神道教可说是最为普遍的宗教信仰,一般而言成为神道。基本上神道乃起源于日本史前时代的信仰和习惯,特别是对自然的崇拜,也因为此信仰理念,深深地影响着日本的生活形态与审美观念。所谓的神道,即是多神之道,所以按照神道的理念,亦即神无所不在,动物、植物,甚至无生命的石头、流水或山岚等都受到神灵的操纵与指示,于是衍生万物有灵论的观念,因而崇尚自然的人生观,也衍生出顺应自然、接受自然、配合自然的时序的人生哲学,即使不完美,也认为是一种历史的痕迹,或者是千载难逢的契机。
从信仰衍生的自然观,形成了日本人的精神结构,充满着纤细、敏锐且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雅致情趣,所以日本会配合自然的时序,更改生活中的物件,如器物、图案,以维持生活与自然脉动合一的情趣与质感。同样地,日本人从自然中了解生命的无常与运作的轨迹,从中感受自然的灭绝之美与物哀之情,所以自然的时序总是牵动着日本人的纤细心思,因此日本人从“崩坏”与“新鲜”的对比中,了解物哀与无常的道理,在建筑空间中障子与柱子的横木会随着时间而腐朽,然而障子的纸张可以重新贴换,所以以鲜明的障子观看户外自然的流转,是一种与自然共融的生活方式。一般而言,这种自然材质的腐坏,对其他文化的认知可能是一种崩坏,然而对日本人而言,却是一种时间的痕迹且难能可贵,这也难怪知名建筑师贝聿铭在建造设计美秀博物馆时,会对入门口的一张原木座椅如此坚持,然而他所坚持的并不是一块完美无缺的原木切面,而是从一块原木切面中如何以手作琢磨,唤醒木头中的物灵,所以有机会至美秀博物馆一览,可以感受这张原木座椅的物灵之作。
因此日本工艺之作的精神,也就是在召唤各种物灵,换言之,也就是强调工匠如何借由手工的精湛技术,虔敬地将沉睡的物灵唤醒,赋予物件新灵魂,于是日本人对于自然材质的态度乃顺乎本心,而非莫名伪装、装饰以改变材质原貌,因此日本许多神社建筑所用的材质,完全地裸露木材的质地,而不是在本体上予以涂装以掩饰历史的痕迹。再者,制作器物时必须忠于材质的本性,因此当工匠在制作器物时,未能顺乎材料本质,而导致大量的材料浪费时,资深的师傅必然要求制作者要向这些材料深深地一鞠躬,以表示歉意。因为对日本人而言,天地间的万物是与人类地位相等的,因此不仅是人,对万物仍需存有谦虚、尊重之心。
和中国传统重雕镂重离的工艺美学不同,日本的工艺美学更接近中国的山水写意画,以素朴的写意,呈现着自得、自由且静观的心灵之美。
素朴,一是指材质的特质,一是所呈现出的美。守素抱朴,首先是局囿于材质之珍稀,故一切以自然原生为上。手工时代,金属之器主杀伐,采集锻造甚难,故适合用来做重器以达威慑之用,也以错彩缕金为身份之象征。而相对应的,山水树木,则更接近人的自然韵律,有成长、衰退,于自然气候中又处于弱柔之势,而日本岛自古自然灾难众多,因此对自然的崇拜和同情,便成了理所当然。风花雪月、晴雨旱涝,推动着生命的转折、委婉、困顿、勃发,因此,对柔弱之原生态自然材质的亲近,便成了人的本能。对自然化原生态材质的亲近,也必定延伸出对设计的朴拙、自然、素淡之美的执着。
工艺之作的精神,也就是在召唤各种物灵,换言之,也就是强调工匠如何藉由手工的精湛技术,虔敬地将沉睡的物灵唤醒,赋予物件的新灵魂,这样的态度有着近乎信仰的态度在执行这样的艺术活动,于是日本对于自然材质的态度乃顺乎本心,而非莫名的伪装、装饰以改变材质原貌,因此日本许多神社建筑所用的材质,完全地裸露木材的质地,而不是在本体上予以涂装以掩饰历史的痕迹。
对日本人而言,天地间的万物是与人类地位相等的,因此不仅是对人,对万物仍需存有谦虚、尊重之心。知名设计师喜多俊之,曾经提出灵魂设计的观念,他认为一般人对设计,长时间关注的焦点在于造形与功能上,而他却增加设计的第三个要素:灵魂。也就是产品要有灵魂才会让使用者用心对待它,而且也会让产品不仅有实用性还有价值性,即使而后产品损毁,也会细心地修复并继续使用,是一种物灵的召唤而产生惜物的价值观。知名的民艺家柳宗理先生,曾提及“涩”是日本非常独特且具有东方内蕴之美,然而“涩”即是柳宗理口中所说的参差不齐。日本的文化脉络中有部分的现象是与仪式息息相关的,尤其是茶道仪式中的“和敬清寂”,更是反映了纯净的精神与禅学思想。“和”对于大和民族的日本文化而言,所谈的是一种中庸与和谐之道,尤其日本的美学更是强调非对称于不均衡的和谐之美,所以“和”原是茶室中主客相待之礼,也就是以和为贵,然而就此延伸、演绎成人与人、人与物甚至是人与环境间的和谐。“敬”乃是心存诚敬之意,尤其茶道讲究“一期一会”,也就是在茶道的仪式中,抱持着一生之中只有一次相聚的机会,因此同席之人必须对这仅有一次的聚会心存敬意,无论是席间的人、事、物都要心存珍惜之心,所以衍生出日本谦沖的人生观。
综上理解,许多日本的工艺家或者是设计师的作品,乍看之下是一种无设计的风格,然而这却是一种高度成熟的本质内涵,以最简单、洗练的方式呈现出来,再者,模拟两可或者形式的开放性,一直是日本设计的典型特征,也因此传统美学观念“余白之美”,更是造就了从空无中感受最丰富、且无限的想象空间。也因此“寂”虽是一种孤独无助的状态,然而却也因此为这种不具特殊性格的独立性,反而更能与周遭的人、物或环境产生各种的对话或连结。可谓日本的许多艺术形式,乍看无用却是灵魂所在;乍看消极却是最积极的人生态度;乍看不积极处理却呈现最为活络的生命所在,对我们的学习也极具启发性意义。
关键词:宗教文化;自然观;素寂之美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59-01
纵观日文化脉络,神道教可说是最为普遍的宗教信仰,一般而言成为神道。基本上神道乃起源于日本史前时代的信仰和习惯,特别是对自然的崇拜,也因为此信仰理念,深深地影响着日本的生活形态与审美观念。所谓的神道,即是多神之道,所以按照神道的理念,亦即神无所不在,动物、植物,甚至无生命的石头、流水或山岚等都受到神灵的操纵与指示,于是衍生万物有灵论的观念,因而崇尚自然的人生观,也衍生出顺应自然、接受自然、配合自然的时序的人生哲学,即使不完美,也认为是一种历史的痕迹,或者是千载难逢的契机。
从信仰衍生的自然观,形成了日本人的精神结构,充满着纤细、敏锐且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雅致情趣,所以日本会配合自然的时序,更改生活中的物件,如器物、图案,以维持生活与自然脉动合一的情趣与质感。同样地,日本人从自然中了解生命的无常与运作的轨迹,从中感受自然的灭绝之美与物哀之情,所以自然的时序总是牵动着日本人的纤细心思,因此日本人从“崩坏”与“新鲜”的对比中,了解物哀与无常的道理,在建筑空间中障子与柱子的横木会随着时间而腐朽,然而障子的纸张可以重新贴换,所以以鲜明的障子观看户外自然的流转,是一种与自然共融的生活方式。一般而言,这种自然材质的腐坏,对其他文化的认知可能是一种崩坏,然而对日本人而言,却是一种时间的痕迹且难能可贵,这也难怪知名建筑师贝聿铭在建造设计美秀博物馆时,会对入门口的一张原木座椅如此坚持,然而他所坚持的并不是一块完美无缺的原木切面,而是从一块原木切面中如何以手作琢磨,唤醒木头中的物灵,所以有机会至美秀博物馆一览,可以感受这张原木座椅的物灵之作。
因此日本工艺之作的精神,也就是在召唤各种物灵,换言之,也就是强调工匠如何借由手工的精湛技术,虔敬地将沉睡的物灵唤醒,赋予物件新灵魂,于是日本人对于自然材质的态度乃顺乎本心,而非莫名伪装、装饰以改变材质原貌,因此日本许多神社建筑所用的材质,完全地裸露木材的质地,而不是在本体上予以涂装以掩饰历史的痕迹。再者,制作器物时必须忠于材质的本性,因此当工匠在制作器物时,未能顺乎材料本质,而导致大量的材料浪费时,资深的师傅必然要求制作者要向这些材料深深地一鞠躬,以表示歉意。因为对日本人而言,天地间的万物是与人类地位相等的,因此不仅是人,对万物仍需存有谦虚、尊重之心。
和中国传统重雕镂重离的工艺美学不同,日本的工艺美学更接近中国的山水写意画,以素朴的写意,呈现着自得、自由且静观的心灵之美。
素朴,一是指材质的特质,一是所呈现出的美。守素抱朴,首先是局囿于材质之珍稀,故一切以自然原生为上。手工时代,金属之器主杀伐,采集锻造甚难,故适合用来做重器以达威慑之用,也以错彩缕金为身份之象征。而相对应的,山水树木,则更接近人的自然韵律,有成长、衰退,于自然气候中又处于弱柔之势,而日本岛自古自然灾难众多,因此对自然的崇拜和同情,便成了理所当然。风花雪月、晴雨旱涝,推动着生命的转折、委婉、困顿、勃发,因此,对柔弱之原生态自然材质的亲近,便成了人的本能。对自然化原生态材质的亲近,也必定延伸出对设计的朴拙、自然、素淡之美的执着。
工艺之作的精神,也就是在召唤各种物灵,换言之,也就是强调工匠如何藉由手工的精湛技术,虔敬地将沉睡的物灵唤醒,赋予物件的新灵魂,这样的态度有着近乎信仰的态度在执行这样的艺术活动,于是日本对于自然材质的态度乃顺乎本心,而非莫名的伪装、装饰以改变材质原貌,因此日本许多神社建筑所用的材质,完全地裸露木材的质地,而不是在本体上予以涂装以掩饰历史的痕迹。
对日本人而言,天地间的万物是与人类地位相等的,因此不仅是对人,对万物仍需存有谦虚、尊重之心。知名设计师喜多俊之,曾经提出灵魂设计的观念,他认为一般人对设计,长时间关注的焦点在于造形与功能上,而他却增加设计的第三个要素:灵魂。也就是产品要有灵魂才会让使用者用心对待它,而且也会让产品不仅有实用性还有价值性,即使而后产品损毁,也会细心地修复并继续使用,是一种物灵的召唤而产生惜物的价值观。知名的民艺家柳宗理先生,曾提及“涩”是日本非常独特且具有东方内蕴之美,然而“涩”即是柳宗理口中所说的参差不齐。日本的文化脉络中有部分的现象是与仪式息息相关的,尤其是茶道仪式中的“和敬清寂”,更是反映了纯净的精神与禅学思想。“和”对于大和民族的日本文化而言,所谈的是一种中庸与和谐之道,尤其日本的美学更是强调非对称于不均衡的和谐之美,所以“和”原是茶室中主客相待之礼,也就是以和为贵,然而就此延伸、演绎成人与人、人与物甚至是人与环境间的和谐。“敬”乃是心存诚敬之意,尤其茶道讲究“一期一会”,也就是在茶道的仪式中,抱持着一生之中只有一次相聚的机会,因此同席之人必须对这仅有一次的聚会心存敬意,无论是席间的人、事、物都要心存珍惜之心,所以衍生出日本谦沖的人生观。
综上理解,许多日本的工艺家或者是设计师的作品,乍看之下是一种无设计的风格,然而这却是一种高度成熟的本质内涵,以最简单、洗练的方式呈现出来,再者,模拟两可或者形式的开放性,一直是日本设计的典型特征,也因此传统美学观念“余白之美”,更是造就了从空无中感受最丰富、且无限的想象空间。也因此“寂”虽是一种孤独无助的状态,然而却也因此为这种不具特殊性格的独立性,反而更能与周遭的人、物或环境产生各种的对话或连结。可谓日本的许多艺术形式,乍看无用却是灵魂所在;乍看消极却是最积极的人生态度;乍看不积极处理却呈现最为活络的生命所在,对我们的学习也极具启发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