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如何让学生愉悦地接受此方面的理论性、系统性、目的性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是值得教育者思考的问题。将艺术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艺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愉悦学生的心情、震撼学生的心灵,可以增添趣味性和综合教育性,从而真正的实现寓教于有形有声,由学习者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接受,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艺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王淑娟(1970-),女,黑龙江伊春人,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副研究员;田思庆(1965-),男,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技术学院,教授。(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佳木斯大学创新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艺术渗透理论的研究”(项目编号:CX2010-036)、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艺术渗透研究”(项目编号:10C045)、黑龙江省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艺术渗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188-0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等特点,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一定的规范准则,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如何根据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所思与所想以及他们的学习和就业等实际状况,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借助艺术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的一种全新模式。将艺术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增添课程的趣味性和综合教育性,真正的实现寓教于乐,变学习者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目的性,为学生树立起社会和民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以及远大的思想抱负。
一、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形势
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手段滞后。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任务和目的都很明确,但由于长期的应试灌输式教育,却把马克思主义鲜活的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变成了理论教条和说教,有些教育内容空泛和陈旧,距离现实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太远,过于抽象和枯燥的内容使得学生难以理解和把握,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产生抵触情绪,造成学生逃课,或者即使学生上课也是“人在曹营,心在汉”等现象。尽管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是教育者还需要从自身找原因。教师应该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多采用案例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变换教学手段,改变考核形式,注重教学过程,将前人创造的深邃的思想和政治理论大众化、通俗化,让学生变被动者为课堂的主宰者,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二、艺术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艺术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在于“育美”,艺术是反映人们生活,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用能激发他人思想和感情的形态或景象来表达现实世界的意识形态。艺术是一种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式,有着复杂而丰富的内容,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在于“育德”,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提高学生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作用。艺术教育用“形象”来表达;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用“概念”去说话,具有鲜明的指向性。艺术是感性和具体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理性和抽象等特点。如何将艺术、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的教育管理结合起来,为学生服务,当好学生的人生向导,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首要任务。尽管艺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与形式不尽相同,但艺术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与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也为艺术明确和指引了一定的方向。艺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依然要遵循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规律;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规律。因此,可以说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在本质和目的上是一致的、统一的。
艺术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打开人们美丽而深邃思想的钥匙。思想政治工作单靠语言和说教有时会显得生硬、苍白无力,甚至使人产生反感。艺术由于具有形象、娱乐和内容丰富等特点,非常容易被学生喜欢和接受。通过音乐、美术、曲艺和戏曲等不同种类的艺术形式与丰富的思想内容以及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美的启迪与感悟,并达到心灵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艺术形式和内容净化着人们的心灵,培养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和道德水准。因此说,通过艺术教育的“车”载上思想道德教育的“货”,是最理想的承载方式。[1]
艺术教育的形象化以及论道而不说教的潜移默化的育人特点与思想政治理论相比更容易让受教育者接受和喜欢。艺术教育对人的思想的启蒙以及习惯、性格、人生观的培养与形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艺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渗透与完美结合,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规范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将打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三、艺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艺术是一种充满激情与活力的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类以心灵情感和想象力为特性对世界的一种特殊描述与反映。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具有无限发展的空间和种类繁多的艺术形式,它包括美术、音乐、播音主持、表演、戏剧等众多内容。艺术是一种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式,与人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非常丰富的内容。集思想性和趣味性于一身的艺术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美的认识与追求,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和思想道德水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借用大众喜闻乐见和栩栩如生的艺术形式,用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氛围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使他们在艺术的享受和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获取了精神享受和启迪,从而使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达到完美的统一。 兴趣是指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兴趣在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使人们积极主动对待生活和工作,从而能自觉克服各种困惑,获取成功和喜悦。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和实践,并在相应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注重说教,理论性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缺少案例和趣味性,对学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把艺术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实例引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用图文和视觉等艺术来刺激与冲击学生的听觉、视觉感官,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参与兴趣。因此,如果将艺术贯穿和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一旦感觉到直观的兴趣,将凭着自己的知识去探究深奥的思想理论,最终将使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升华,同时将形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兴趣是引导学习主动性的前提和条件,它能引发接受者探讨对象的热情和激情,并通过外化的行为达到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通过多维的艺术形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渗透与结合,可以间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思政治理论课的目的。
四、艺术可以愉悦学生的心境
艺术的教育价值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进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2]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而又莫不令人入眼、入耳、入心,令人身心愉悦。梁启超先生曾说:“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要件。”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非常重要。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思想的历程》以马克思主义文献档案为依据,系统完整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史、传播史,总结历史、阐明论点,是一部融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新型电视片,其展示的感人的故事走进课堂,对大学生思想的政治坚定具有很大的帮助。
电视片《大国崛起》不仅让学生领略了令人心旷神怡的世界各国的旖旎风光,还让学生了解了各国的厚重历史和先进的科学文化,更让他们深深地感到民族和社会的危机感、责任感与使命感。一场有纪念意义的合唱比赛和音乐会,可以提升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一首反映时代感脍炙人口的歌曲,可以唱出大学生们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怀和情愫,这些活动不仅愉悦了学生的心境,同时也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3]
中外名著对青少年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而电子和网络游戏则对学生具有更大的诱惑力。当今社会,吸引他们的好的和不好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更有必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占领思想政治舞台,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更优质的思想大餐,为他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可以在没有任何勉强和强制性的情况下,通过艺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逐渐被受教育者接受,使受教育者在情不自禁和潜移默化中得以情感感化与升华,犹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改变以往的说教形式,把艺术有机地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既提高了授课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使教师和学生在完成课程的主要内容时得到了艺术享受并从中获得了愉悦的心情,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之中。
五、艺术可以震撼学生的心灵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它与智育相辅相成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4]积极向上的艺术形式对社会核心价值的建设具重要意义,其包涵的深刻内涵有助于培育大学生健康向上的心态、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一首《国际歌》凭着气壮山河、气势恢弘的旋律和乐章,曾经打动和鼓舞了一批为民族解放和自由而奋斗的人们,它的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字词,都注入到人们的脑海和心灵,不仅给人以强大的艺术震撼,同时更给予了人们强大的精神武器,激励着人们前进。艺术使人在情感体验中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更使人受到心灵的洗礼和震撼,这种“动之以情”和“晓之以理”的结合便是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
将艺术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尽可能的避免思想政治教育的枯燥、乏味,从而使受教育者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追求。通过艺术的渗透可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孟子说:“仁言不如人声入人心也。”荀子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他人也速。”这些大家的言论值得我们深思和求索。
参考文献:
[1]吴诚.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刍议[J].教学与管理,2012,
(15).
[2]徐飞.论艺术渗透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0,(11).
[3]毛海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改革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1,(1).
[4]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孙晴)
关键词:艺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王淑娟(1970-),女,黑龙江伊春人,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副研究员;田思庆(1965-),男,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技术学院,教授。(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佳木斯大学创新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艺术渗透理论的研究”(项目编号:CX2010-036)、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艺术渗透研究”(项目编号:10C045)、黑龙江省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艺术渗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188-0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等特点,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一定的规范准则,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如何根据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所思与所想以及他们的学习和就业等实际状况,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借助艺术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的一种全新模式。将艺术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增添课程的趣味性和综合教育性,真正的实现寓教于乐,变学习者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目的性,为学生树立起社会和民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以及远大的思想抱负。
一、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形势
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手段滞后。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任务和目的都很明确,但由于长期的应试灌输式教育,却把马克思主义鲜活的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变成了理论教条和说教,有些教育内容空泛和陈旧,距离现实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太远,过于抽象和枯燥的内容使得学生难以理解和把握,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产生抵触情绪,造成学生逃课,或者即使学生上课也是“人在曹营,心在汉”等现象。尽管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是教育者还需要从自身找原因。教师应该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多采用案例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变换教学手段,改变考核形式,注重教学过程,将前人创造的深邃的思想和政治理论大众化、通俗化,让学生变被动者为课堂的主宰者,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二、艺术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艺术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在于“育美”,艺术是反映人们生活,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用能激发他人思想和感情的形态或景象来表达现实世界的意识形态。艺术是一种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式,有着复杂而丰富的内容,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在于“育德”,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提高学生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作用。艺术教育用“形象”来表达;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用“概念”去说话,具有鲜明的指向性。艺术是感性和具体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理性和抽象等特点。如何将艺术、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的教育管理结合起来,为学生服务,当好学生的人生向导,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首要任务。尽管艺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与形式不尽相同,但艺术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与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也为艺术明确和指引了一定的方向。艺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依然要遵循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规律;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规律。因此,可以说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在本质和目的上是一致的、统一的。
艺术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打开人们美丽而深邃思想的钥匙。思想政治工作单靠语言和说教有时会显得生硬、苍白无力,甚至使人产生反感。艺术由于具有形象、娱乐和内容丰富等特点,非常容易被学生喜欢和接受。通过音乐、美术、曲艺和戏曲等不同种类的艺术形式与丰富的思想内容以及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美的启迪与感悟,并达到心灵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艺术形式和内容净化着人们的心灵,培养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和道德水准。因此说,通过艺术教育的“车”载上思想道德教育的“货”,是最理想的承载方式。[1]
艺术教育的形象化以及论道而不说教的潜移默化的育人特点与思想政治理论相比更容易让受教育者接受和喜欢。艺术教育对人的思想的启蒙以及习惯、性格、人生观的培养与形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艺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渗透与完美结合,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规范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将打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三、艺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艺术是一种充满激情与活力的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类以心灵情感和想象力为特性对世界的一种特殊描述与反映。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具有无限发展的空间和种类繁多的艺术形式,它包括美术、音乐、播音主持、表演、戏剧等众多内容。艺术是一种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式,与人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非常丰富的内容。集思想性和趣味性于一身的艺术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美的认识与追求,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和思想道德水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借用大众喜闻乐见和栩栩如生的艺术形式,用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氛围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使他们在艺术的享受和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获取了精神享受和启迪,从而使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达到完美的统一。 兴趣是指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兴趣在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使人们积极主动对待生活和工作,从而能自觉克服各种困惑,获取成功和喜悦。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和实践,并在相应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注重说教,理论性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缺少案例和趣味性,对学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把艺术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实例引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用图文和视觉等艺术来刺激与冲击学生的听觉、视觉感官,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参与兴趣。因此,如果将艺术贯穿和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一旦感觉到直观的兴趣,将凭着自己的知识去探究深奥的思想理论,最终将使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升华,同时将形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兴趣是引导学习主动性的前提和条件,它能引发接受者探讨对象的热情和激情,并通过外化的行为达到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通过多维的艺术形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渗透与结合,可以间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思政治理论课的目的。
四、艺术可以愉悦学生的心境
艺术的教育价值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进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2]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而又莫不令人入眼、入耳、入心,令人身心愉悦。梁启超先生曾说:“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要件。”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非常重要。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思想的历程》以马克思主义文献档案为依据,系统完整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史、传播史,总结历史、阐明论点,是一部融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新型电视片,其展示的感人的故事走进课堂,对大学生思想的政治坚定具有很大的帮助。
电视片《大国崛起》不仅让学生领略了令人心旷神怡的世界各国的旖旎风光,还让学生了解了各国的厚重历史和先进的科学文化,更让他们深深地感到民族和社会的危机感、责任感与使命感。一场有纪念意义的合唱比赛和音乐会,可以提升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一首反映时代感脍炙人口的歌曲,可以唱出大学生们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怀和情愫,这些活动不仅愉悦了学生的心境,同时也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3]
中外名著对青少年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而电子和网络游戏则对学生具有更大的诱惑力。当今社会,吸引他们的好的和不好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更有必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占领思想政治舞台,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更优质的思想大餐,为他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可以在没有任何勉强和强制性的情况下,通过艺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逐渐被受教育者接受,使受教育者在情不自禁和潜移默化中得以情感感化与升华,犹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改变以往的说教形式,把艺术有机地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既提高了授课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使教师和学生在完成课程的主要内容时得到了艺术享受并从中获得了愉悦的心情,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之中。
五、艺术可以震撼学生的心灵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它与智育相辅相成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4]积极向上的艺术形式对社会核心价值的建设具重要意义,其包涵的深刻内涵有助于培育大学生健康向上的心态、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一首《国际歌》凭着气壮山河、气势恢弘的旋律和乐章,曾经打动和鼓舞了一批为民族解放和自由而奋斗的人们,它的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字词,都注入到人们的脑海和心灵,不仅给人以强大的艺术震撼,同时更给予了人们强大的精神武器,激励着人们前进。艺术使人在情感体验中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更使人受到心灵的洗礼和震撼,这种“动之以情”和“晓之以理”的结合便是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
将艺术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尽可能的避免思想政治教育的枯燥、乏味,从而使受教育者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追求。通过艺术的渗透可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孟子说:“仁言不如人声入人心也。”荀子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他人也速。”这些大家的言论值得我们深思和求索。
参考文献:
[1]吴诚.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刍议[J].教学与管理,2012,
(15).
[2]徐飞.论艺术渗透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0,(11).
[3]毛海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改革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1,(1).
[4]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孙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