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样化的趋势下, 以政府职能市场化、政府行为法治化、政府决策民主化、政府权力多核化的变革已经势在必行。而善治作为政治发展中的一个理想目标,是政府实现民主与协商社会的必要途径。简单地说,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和管理活动。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最佳关系。因此,政府应该转变职能,优化治理体系,使公民和政府之间有更为直接的,透明的,广泛的沟通与交流。
[關键词]:善治 政府职能 职能转变
中图分类号: TU243.1 文献标识码:TU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1- 0307-02
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有着许多的沟通途径,公民社会为了利益得以充分与自由的表达,民意表达的欲望也呼之欲出,在这些民意表达中,更多的声音得以共鸣,不同的是,对政府政策不再仅仅停留在一致拥护和赞美上,并且更为客观的是也提出了批评和改良之策。民意表达作为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一种方式,已经成为政府与公民社会互动的必然,在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态势下,利益博弈使得不同利益群体站起来为自身利益诉求得以欢呼,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政府的职能转变、治理模式的改良、公共利益的进一步增进,都显得尤为重要。
一、善治的内涵及中国实行善治的重要性
在政府善治的问题上,业内不少专家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综其所述,可将善治的内涵归纳如下几点:(1)合法性。指的是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善治和合法性是成正比的,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增加,对政策权威有更高层次的共识,便有了更广泛意义上的合法性。(2)透明性。政府信息的网络平台构建可以为公民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如财政预算、政策实行等,增加公民知情权,有效提供公民参与的可能性;同时公民也可以监督政府对社会的公共管理,对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这样就保持了政府与公民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一种双向激活的状态下更容易达成善治的良性模式。(3)公民参与。善治是政府与公民积极而有成效的合作。政府改善机构设置,无非是更加便捷有效的与公民进行沟通。公民也通过较高的参与意识与素养,加入到公共决策、公共管理与监督中来,如此,形成了一个政民合作的机制,增强了公共权威,促使了有序的公民参与。(4)责任性。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事,规范社会公共秩序,引导公民有序参与,依法管理社会事务,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有权必有责,高度的责任感是一个善治政府的标识。与此同时,政府回应作为责任感的一种延伸,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善治型政府的一个重要要素。
中国实行善治有其逻辑的必然性。俞可平表述的善治实际上是国家权力回归社会,这个过程是由替民做主到让民做主的过程,也就是建立政治国家和公民社会的一种新型关系。这种良好合作关系,如何在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实现呢?政府首要在职能转变上下足功夫,主动积极与公民进行充分的对话交流与沟通,
善治有益于公民与政府自愿的合作,对政府权威的自觉认同。公民更倾向于善治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政府也青睐公民连续的,积极的良好反应。务实的、公正的、有效的政府更容易得到善治下的良性循环。
罗伯特·D·帕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是指信任、规范以及网络等社会组织的特征,它包括互惠的规范和公民参与的网络,它可以促进公民自发的合作,形成一个良好的市民社会关系网络。从中国跨入转型期起,伴随着经济的进一步改革,根据罗伯特·D·帕特南的界定,这种社会资本的向下倾斜,政府应对社会出现的疏离感,社会脉动的慢化等应重塑一种新型的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网络,使更具共识性规范代替旧的关系网络,完成一次随经济发展而相应发展的新陈代谢。
二、中国走向善治需要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选择
中国政府职能中还保留着固有的方法模式,显然已不适合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事务复杂化的公民社会。随着时代的变革,政府职能应适用于善治的需要。
1.政府职能自身定位不清。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执行者,必须是一个有为政府,这就需要政府在职能角色中对自己的重新定位思考。在行政职能不断扩大的流行趋势下,政府没有明确自己的管理界域,因此不能充分、全面、有效的管理复杂的社会事务。虽然在现实运作中引用了有限政府理论提高对整个社会的管理效率,但是依然不尽完善,市场经济的作用发挥使得弱势群体很少得到既得利益,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贫富分化,社会不公。
2.信息平台建设落后,使得政务不公开不透明,公民参与程度不足。 跨入了信息时代,信息价值变得越来越为重要。随着微博问政,总理网络问答等一系列新潮的形式向公民社会传达政府政策信息,为公民参与提供了可能。但信息平台的单一重复搭建,没有形成一个交织纵横的互通网络,使得信息高速公路一直没有有效利用。政务不公开不透明,一则使信息不对称滋生了腐败,降低了政府的信任感;二则公民知情权大大降低,不能建言建策,也不能提供有效监督。
3.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没有纳入有效服务体系。一国的公共性设施或物品、服务的全面充分提供,最能体现出政府是否有作为。只有公共物品均等化,才能使所有公民平等而公平的享用政府带来的福利。然而政府对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的提供,仅仅停留在提供方面,实际利用率并不高。拥挤性的公共物品和价格排他性的公共物品使得部分社会弱势群体无法享用,被排除在外。
4.由于机构不合理导致的推责现象。政府机构设置决定了其职能权限,我国的政府机构是纵向统一指挥,横向分工协调,纵横交错的网络型体系。而这个庞大的体系中,每级政府中间层次繁多,尤其是在横向上看,分工不合理,厚利益部门扎堆,薄利益部门冷清,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现象存在。由于一头多管,出了问题容易出现相互扯皮、推责现象。 三、有效的职能转变促进善治政府建设
善治政府的建设在由管理迈向善治的过程中,政府要能真正有所作为,首先就需要对其自身在治理网络中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也就是权力结构重塑以及现代国家的重新设计与建构。
1.经济职能上,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第一次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让我们摆脱了饥饿达到了温饱,让我们走出了贫穷过上了富足。政府要善治,一定要转变过时的经济增长方式,改善民生,立足长远发展。政府是提供基础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中坚力量
2.政治职能上,对外保护国家安全,对内促进民主化建设步伐,首要的是强调责任政府。什么是责任政府呢?一言以蔽之,责任政府就是对人民负责。负起责任是一个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建立一套完善而系统的制度与机制,对公民的回应积极、迅速、有效。显然,责任政府是政府民主治理的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对推进民主化建设步伐夯实了基础。
3.文化职能上,建设服务型政府。公民的教育对他们之后形成的道德观、权利意识、政治参与意识密切相关。善治政府只有逐步实现公共教育均等化,公益文化多元化,才能广泛的接受到公民合理合法的建言,有利于社会基本规范的完善,有利于社会有序进行。
4.社会职能上,首先是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在稳定的社会保障下有序进行社会生活。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加,要不断完善公共交通网的布局,保护生态和环境原态,增强社会治安力度,广泛的普及社会医疗,有计划的扶贫济困,合理安托养老失业。在改善服务质量的同时,也扩大在社会上的服务范围。在二维度的空间里得到纵深发展。其次,强调民主治理对善治的重要性。公民活跃在政治生活中,一是公民的积极参与,二是拥有话语权。话语权使得民意得到了重视,既要政治上的民主权力,也要经济上的民主平等。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一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 Robert Putenam,making democracy wor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P167.
[3]俞可平,引论:治理与善治[A].俞可平.治理与善治[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 徐越倩. 治理的兴起与国家角色的转型[D]. 浙江大学, 2009 .
[5] 刘振磊. 民意诉求与社会治理方式的冲突与调適[J].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4)
[6] 马德勇. 善治视角下我国政府治理问题研究[D]. 中国海洋大学, 2009 .
[關键词]:善治 政府职能 职能转变
中图分类号: TU243.1 文献标识码:TU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1- 0307-02
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有着许多的沟通途径,公民社会为了利益得以充分与自由的表达,民意表达的欲望也呼之欲出,在这些民意表达中,更多的声音得以共鸣,不同的是,对政府政策不再仅仅停留在一致拥护和赞美上,并且更为客观的是也提出了批评和改良之策。民意表达作为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一种方式,已经成为政府与公民社会互动的必然,在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态势下,利益博弈使得不同利益群体站起来为自身利益诉求得以欢呼,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政府的职能转变、治理模式的改良、公共利益的进一步增进,都显得尤为重要。
一、善治的内涵及中国实行善治的重要性
在政府善治的问题上,业内不少专家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综其所述,可将善治的内涵归纳如下几点:(1)合法性。指的是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善治和合法性是成正比的,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增加,对政策权威有更高层次的共识,便有了更广泛意义上的合法性。(2)透明性。政府信息的网络平台构建可以为公民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如财政预算、政策实行等,增加公民知情权,有效提供公民参与的可能性;同时公民也可以监督政府对社会的公共管理,对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这样就保持了政府与公民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一种双向激活的状态下更容易达成善治的良性模式。(3)公民参与。善治是政府与公民积极而有成效的合作。政府改善机构设置,无非是更加便捷有效的与公民进行沟通。公民也通过较高的参与意识与素养,加入到公共决策、公共管理与监督中来,如此,形成了一个政民合作的机制,增强了公共权威,促使了有序的公民参与。(4)责任性。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事,规范社会公共秩序,引导公民有序参与,依法管理社会事务,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有权必有责,高度的责任感是一个善治政府的标识。与此同时,政府回应作为责任感的一种延伸,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是善治型政府的一个重要要素。
中国实行善治有其逻辑的必然性。俞可平表述的善治实际上是国家权力回归社会,这个过程是由替民做主到让民做主的过程,也就是建立政治国家和公民社会的一种新型关系。这种良好合作关系,如何在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实现呢?政府首要在职能转变上下足功夫,主动积极与公民进行充分的对话交流与沟通,
善治有益于公民与政府自愿的合作,对政府权威的自觉认同。公民更倾向于善治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政府也青睐公民连续的,积极的良好反应。务实的、公正的、有效的政府更容易得到善治下的良性循环。
罗伯特·D·帕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是指信任、规范以及网络等社会组织的特征,它包括互惠的规范和公民参与的网络,它可以促进公民自发的合作,形成一个良好的市民社会关系网络。从中国跨入转型期起,伴随着经济的进一步改革,根据罗伯特·D·帕特南的界定,这种社会资本的向下倾斜,政府应对社会出现的疏离感,社会脉动的慢化等应重塑一种新型的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网络,使更具共识性规范代替旧的关系网络,完成一次随经济发展而相应发展的新陈代谢。
二、中国走向善治需要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选择
中国政府职能中还保留着固有的方法模式,显然已不适合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事务复杂化的公民社会。随着时代的变革,政府职能应适用于善治的需要。
1.政府职能自身定位不清。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执行者,必须是一个有为政府,这就需要政府在职能角色中对自己的重新定位思考。在行政职能不断扩大的流行趋势下,政府没有明确自己的管理界域,因此不能充分、全面、有效的管理复杂的社会事务。虽然在现实运作中引用了有限政府理论提高对整个社会的管理效率,但是依然不尽完善,市场经济的作用发挥使得弱势群体很少得到既得利益,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贫富分化,社会不公。
2.信息平台建设落后,使得政务不公开不透明,公民参与程度不足。 跨入了信息时代,信息价值变得越来越为重要。随着微博问政,总理网络问答等一系列新潮的形式向公民社会传达政府政策信息,为公民参与提供了可能。但信息平台的单一重复搭建,没有形成一个交织纵横的互通网络,使得信息高速公路一直没有有效利用。政务不公开不透明,一则使信息不对称滋生了腐败,降低了政府的信任感;二则公民知情权大大降低,不能建言建策,也不能提供有效监督。
3.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没有纳入有效服务体系。一国的公共性设施或物品、服务的全面充分提供,最能体现出政府是否有作为。只有公共物品均等化,才能使所有公民平等而公平的享用政府带来的福利。然而政府对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的提供,仅仅停留在提供方面,实际利用率并不高。拥挤性的公共物品和价格排他性的公共物品使得部分社会弱势群体无法享用,被排除在外。
4.由于机构不合理导致的推责现象。政府机构设置决定了其职能权限,我国的政府机构是纵向统一指挥,横向分工协调,纵横交错的网络型体系。而这个庞大的体系中,每级政府中间层次繁多,尤其是在横向上看,分工不合理,厚利益部门扎堆,薄利益部门冷清,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现象存在。由于一头多管,出了问题容易出现相互扯皮、推责现象。 三、有效的职能转变促进善治政府建设
善治政府的建设在由管理迈向善治的过程中,政府要能真正有所作为,首先就需要对其自身在治理网络中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也就是权力结构重塑以及现代国家的重新设计与建构。
1.经济职能上,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第一次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让我们摆脱了饥饿达到了温饱,让我们走出了贫穷过上了富足。政府要善治,一定要转变过时的经济增长方式,改善民生,立足长远发展。政府是提供基础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中坚力量
2.政治职能上,对外保护国家安全,对内促进民主化建设步伐,首要的是强调责任政府。什么是责任政府呢?一言以蔽之,责任政府就是对人民负责。负起责任是一个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建立一套完善而系统的制度与机制,对公民的回应积极、迅速、有效。显然,责任政府是政府民主治理的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对推进民主化建设步伐夯实了基础。
3.文化职能上,建设服务型政府。公民的教育对他们之后形成的道德观、权利意识、政治参与意识密切相关。善治政府只有逐步实现公共教育均等化,公益文化多元化,才能广泛的接受到公民合理合法的建言,有利于社会基本规范的完善,有利于社会有序进行。
4.社会职能上,首先是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在稳定的社会保障下有序进行社会生活。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加,要不断完善公共交通网的布局,保护生态和环境原态,增强社会治安力度,广泛的普及社会医疗,有计划的扶贫济困,合理安托养老失业。在改善服务质量的同时,也扩大在社会上的服务范围。在二维度的空间里得到纵深发展。其次,强调民主治理对善治的重要性。公民活跃在政治生活中,一是公民的积极参与,二是拥有话语权。话语权使得民意得到了重视,既要政治上的民主权力,也要经济上的民主平等。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一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 Robert Putenam,making democracy wor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P167.
[3]俞可平,引论:治理与善治[A].俞可平.治理与善治[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 徐越倩. 治理的兴起与国家角色的转型[D]. 浙江大学, 2009 .
[5] 刘振磊. 民意诉求与社会治理方式的冲突与调適[J].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4)
[6] 马德勇. 善治视角下我国政府治理问题研究[D]. 中国海洋大学, 2009 .